03.04 重慶開州“漢豐湖”決策與建設始末

楊 樹

三峽水庫正常運行後,最高水位為175米,最低為145米,有30米落差,庫區將面臨水生環境變化、水沙動態平衡、物種遷移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其中倍受關注、最具爭議的是小江流域形成的65平方公里消落帶,而整個消落帶中以開縣的消落帶問題最為典型,將使開縣成為三峽庫區最大汙染區。特別是開縣新縣城,由於地理位置極為特殊,三峽水庫正常蓄水後,濱水面積達14.8平方公里,隨著庫區水位季節性的消落,這裡將變為一片爛泥灘和沼澤地,加之夏秋烈日的烘烤曝曬、病菌繁殖,極易誘發瘟疫,將給開縣新縣城的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為緩解消落帶可能對開縣帶來的生態環境危害,同時消落帶的面積和落差,降低消落帶治理難度,開縣綜合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對消落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峽水庫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即“庫中庫”(又名“前置庫”、“生態庫”)方案。

三峽庫區消落帶倍受關注

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國務院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專家組對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問題作了高度概括:“有利影響主要在中游,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在《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中指出:“對已發現的問題要繼續進行研究,妥善解決。”

1993年3月,三峽庫區小江流域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調研工作開始啟動。長江水利委員會曾先後提出小江流域大防護和分塊小防護方案;1995年四川聯合大學高速水力學國家重點實驗水環境研究室作出的《三峽工程對開縣水環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提出:“在澎溪河上合適的位置修建大壩形成水庫,全年保持175米水位”的設想;1997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韓其為院士提出“洩水攔沙、淤地還田”方案的設想,並得到水利部的認可和支持;2001年由中煤工程設計諮詢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和深圳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了《開縣新縣城消落帶環境汙染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

“庫中庫”上升到國家決策層

2003年4月,開縣在重慶召開“專家諮詢會”,與會專家的一致認為,開縣消落區在三峽庫區面積最大、情況最特殊,問題最突出,全面分析研究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對指導整個三峽庫區消落區生態環境的治理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次會議上,國務院三建委領導指出,2006年三峽水庫水位將升至156米,“水”不待人,並提出了“邊諮詢、邊規劃、邊開展工作”的要求。

2003年6月三峽水庫135米水位正式蓄水後,庫區環境問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和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一些專家在《內參》上以大篇幅的文章對開縣消落帶環境問題強烈呼籲,引起國家有關部委、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及有關知名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由此,開縣消落帶環境治理問題開始上升到決策層面,並得到了國務院、全國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和曾培炎副總理都作過批示,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親臨現場視察,並責成有關部門、專家開展調查研究。時任重慶市委書記黃鎮東、市長王鴻舉在開縣檢查工作時都明確要求:“為儘量減少消落帶對城市的影響,開縣可以築一些壩,將水控制在一定的水位,並儘快委託長江委進行規劃。”國家三建委副主任蒲海清也同意在不影響三峽庫容太大的情況下,做好“庫中庫”的前期工作。

水位調節壩方案的“出爐”

2003年8月,開縣、雲陽兩縣與長江委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簽定《澎溪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勘察設計合同》。同時,開縣還委託該院開展水位調節壩項目可行性研究。

9月23日至24日,長江委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工作組來到開縣,及時對開縣的生態環境情況展開調查,提出兩套方案供開縣決策:一套方案是選址太陽溝。但是太陽溝存在河面太窄、下洩流量過大、壅水過高、可能造成新的淹沒和移民,且施工作業面窄,施工導流困難,影響三峽水庫的庫容過大等不利因素;另套方案選址烏楊橋。認為烏楊橋前置庫壩方案具有壩長適中、下洩流量較適宜、壅水影響小,施工導流簡單,建築材料取材方便、有利於城市開發和綜合利用等優越條件,並提出主壩設閘、附壩不設閘、小流量從附壩過、大流量從主壩過的科學運行調度方案。開縣在廣泛吸納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選擇了第二套方案。

12月,長江委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開縣前置庫可行性研究規劃報告》,開縣以建議書的形式上報重慶市人民政府審查。2004年2月,重慶市發改委組織各學科專家80餘人評審通過了開縣前置庫項目建議書。2005年2月,重慶市政府組織專家評審通過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報告及水土保持方案,並報國務院三建委待批;5月10日,國務院三建委主持召開重慶市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專題會議,原則通過了開縣水位調節壩工程;5月20日,曾培炎副總理對三峽水庫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水位調節壩工程作出重要批示;5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同意興建三峽水庫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水位調節壩工程。

2006年7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三峽水庫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7年4月,水利部對工程初步設計批覆。開縣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位調節壩工程建設包括水位調節壩工程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兩大部分。其中,水位調節壩工程由主壩、溢洪道、副壩組成,蓄水高程170.28米,庫容1.319億立方米;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包括沿岸生態防護林工程、溼地及多塘系統、敞水區生態工程三部分。水位調節壩工程建成後,可使壩址以上消落區面積由24平方千米減少至9.52平方千米,最大消落水深由18.5米降低至5米,保護和新增耕地1.05萬畝;結合生態建設工程,可治理消落區20.94平方千米,佔壩址以上消落區面積的87%,極大地改善了開縣新城區及其周邊生態環境。

調節壩工程成就三峽庫區唯一人工湖

2007年8月9日,開縣水位調節壩正式開工建設。

2008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後,開縣“庫中庫”水位在170米時,庫內呈現大面積裸露淤泥,城區水生環境仍然存在較大隱患,對此,開縣縣委決定將水位調節壩蓄水高程增加2米,即調節壩壩頂高程按照172.28米建設。

開縣水位調節壩建成後,在新縣城東南方形成水域面積達14.8平方公里的“庫中庫”,成為三峽庫區唯一的人工湖泊——漢豐湖。漢豐湖呈“Y”字形,岸線逶迤曲折,周長36.4公里,東西跨度12.51公里,南北跨度5.86公里,湖面寬窄不一,西段較狹窄,東段較開闊,其中最窄處為92米,最寬處為1589米,壩內外有大小島嶼41個,河汊20多道,湖灣30多個。湖周有南山森林公園、文峰塔、大覺寺、劉伯承元帥紀念館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開縣移民新城坐水擁水,濱湖而立,因湖而名,於2008年7月被評為“巴渝新十二景”之一,是重慶市惟一的新的人文美景,2013年移民新縣城躋身成為“中國十大休閒小城”,漢豐湖被評為“國家級溼地公園”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於2014年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