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東方網·縱相新聞 周安娜 綜合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你可能不熟悉他們的名字,但你應該知道他們的故事……


核潛艇"痴翁"黃旭華

1958年,中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

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不到13年的時間,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背後,是一個"赫赫無名"的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旭華資料圖

黃旭華出生於1926年3月,他的父母都是醫生,從醫也是他的夢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面對敵機的肆意轟炸,黃旭華立志:"我不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將來造飛機保護祖國藍天;製造軍艦抵禦海上侵略。"後來,黃旭華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8年,黃旭華被選中調往北京,參加核潛艇研究。

這個以他為代表的29人團隊,在一個秘密的小島上,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而當時,這支隊伍中,甚至沒有一個人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旭華和為中國核潛艇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

因任務涉及機密,此後30年,黃旭華一直隱姓埋名,工作在核潛艇研製一線。

據報道,30年間,黃旭華與家人徹底斷絕了聯繫,和父母的聯繫僅靠一個海軍的信箱。父母甚至不知道他具體在什麼單位工作,在做什麼。

直到父親去世,黃旭華也沒有回家。對於這份遺憾,他表示:"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用算盤打出來的核潛艇

核潛艇是在深水中運動的武器庫和戰鬥堡壘,一個數千噸重的鋼鐵圓筒必須集成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才能將它製造出來。

面對西方嚴密的科技封鎖,黃旭華和同事們大海撈針,從浩瀚的報紙雜誌中搜尋所有和核潛艇相關的資料。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研發核潛艇時用的算盤

沒有先進的計算手段,黃旭華和研究小組的成員們就用算盤來計算數據。"我們的核潛艇牽涉到大量管道、電纜、鋼材,這麼多的東西組合在了這個潛艇上,要保證它的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那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沒有計算手段,我們是用算盤打出來的,一點改變,整個情況又要重新算。"

純國產、零進口的核潛艇

1988年,我國核潛艇研製迎來了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

為了能夠及時地協助艇上研究並採取措施,黃旭華決定要參與到這次極限深潛試驗中,他也成為了全世界第1位參與極限深潛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深潛試驗

這次深潛試驗,黃旭華的眼底、耳朵和牙齦都因承受壓力過大而滲出了血,但他充滿自豪地說,"這條艇是我們從無到有,完全靠我們自己白手起家幹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的(零件)是進口的。"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 黃旭華(後排左一)同參與深潛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

"三面鏡子"傳"後人"

在完成第一代核潛艇的深潛試驗和水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後,黃旭華把接力棒傳給了年輕核潛艇研製人員。

對於年輕人,黃旭華說,核潛艇技術在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屬於最高機密,科研人員要想從浩如煙海的報道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必須隨身帶著"三面鏡子":

一是"放大鏡",擴大視野,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放大信息,看清其內容和實質;三是"照妖鏡",鑑別真假,吸取精華,為我所用。

1994年,黃旭華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後,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等。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習近平主席握住黃旭華老先生的手,一再邀請他坐到自己身旁。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9年9月29日,黃旭華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旭華在頒授儀式上發言

"若有人問我們如何評價這一生,我們會說,此生沒有虛度,我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我們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毛主席'一萬年也要造出核潛艇'的誓言,我們此生無悔!"黃老先生曾經這麼說過。

誓言無聲,國士無雙。我們不禁想起閆肅為黃旭華寫的詞:"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髮,依舊鐵馬冰河。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


氣象泰斗曾慶存

2019年度國家科技最高獎的另一位獲獎者,就是我國的氣象泰斗曾慶存。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從事的工作你一定非常熟悉——每天睡前,看一眼天氣預報,明天穿薄還是穿厚,帶不帶傘,都要"問"曾老。

曾慶存院士是世界知名科學家,在大氣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曾慶存資料圖

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方法

1957年, 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曾慶存被派到蘇聯留學,學習先進的氣象技術,支持國家的建設發展。

初到蘇聯的曾慶存就被狠狠打擊:"跟別人比起來,我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差遠了。"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1959-1961年,曾慶存(右)留蘇期間的照片

於是他開始惡補基礎,坐地鐵去莫斯科大學聽數學課,去所有能去的研究所聽講座和學術報告。"真是難啊!一頁書琢磨了很多天,硬著頭皮'啃'下來。"他回憶道。

一年半後,他才以紮實的數學物理功底引起大牛導師基別爾的注意。

而這位導師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褒獎了優秀學生——給他出了一道世界難題:用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氣預報。

初出茅廬的曾慶存不知道,他即將做出成為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

數值天氣預報,是在一定條件下,把大氣中所有複雜的數據通過大型計算機,用研究出的可計算的方程模型,作數值計算,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而在這個預測方式中,最難的就是方程的算法。

彼時,國際氣象研究還處在十分初級的階段,誤報、錯報現象頻發。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求解數值天氣預報的原始方程,但多年來毫無結果。

接到"燙手山芋"的曾慶存很是興奮。周圍的師兄弟都擔心他如果做不出來畢不了業,拿不了學位怎麼辦?但曾慶存沒有多考慮,一頭就鑽了進去。

經過不斷的總結、沒日沒夜的計算和反覆的試驗,終於,曾慶存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計算方式,一試成功,最後只用了很少的計算機機時把論文完成。

這個計算方式,正是著名的"半隱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至今仍在沿用。應用原始方程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奠定了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世界第一張應用原始方程的天氣圖

我國首顆氣象衛星發射

1970年,曾慶存被急調參加我國氣象衛星工程。彼時35歲的曾慶存又迎來了人生第二個未知的挑戰——研究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

這又一次從零開始的研究。曾慶存提出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成為當前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在曾慶存的理論基礎上,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Ⅰ號"於1988年成功發射,第一時間發回了清晰的遙感圖像。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慶功座談會上,曾慶存當時作詩一首:"功成有志慰先賢,鐵杵磨針二十年。神箭高飛千里外,紅星遙測五洲天。東西南北觀微細,晴雨風雲在目前。寄語中華好兒女,要攻科技更精尖!"

是科學家,也是詩人

曾慶存可謂"文理兼修"。除了紮實的理科功底,曾在蘇聯留學的他還用英文做學術報告。學生調侃這位來自廣東的科學家:曾先生的英文比普通話好。

不僅如此,在圈內,曾慶存還是有名的"詩人院士"。對這一稱號他表示:"不敢稱'詩人',我只是個詩歌愛好者。"

在他的詩集《華夏鍾情》的序言中,他寫道:"詩言志",詩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也是生活的一種形式的記錄。

在他看來,不管是科學還是藝術,都是人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認識。"科學可能更注重邏輯性,藝術可能更注重形象化。但注重邏輯的科學很多時候也離不開定量的形象化,注重形象化的藝術也離不開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諸多規律的認識。"

直到現在,曾慶存還保持著睡前抄一首古詩的習慣。

黃旭華與曾慶存不為人知的故事

△曾先生毛筆字掃描件

眼下,曾慶存最關心的是自主地球系統模式的研製和國家重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的落地建設。

目前的預報技術對於未來幾天、十幾天的天氣已經能夠做出預判,但對於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遠的氣候預測,就顯得能力不足。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可以對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各圈層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開展研究,幫助人類應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這座大科學裝置計劃於2022年完成。

"等建成了,我一定要去現場看一看。"曾慶存說。

"我曾立志攀上大氣科學的珠峰,但種種原因所限,沒能登上頂峰,大概只在8600米處建立了一個營地,供後來者繼續攀登。"曾老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成果的。

然而,即使攀登永無止盡,他也一定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方面登得最高的人。


附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1999年設立以來,2004年度、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兩次空缺,29位科學家分別是:

2001年度——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2002年度——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3年度——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5年度——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6年度——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

2007年度——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吳徵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8年度——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谷超豪;"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孫家棟。

2010年度——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的師昌緒;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王振義。

2011年度——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謝家麟;另一位是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的吳良鏞。

2012年度——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以及"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

2013年度——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另一位是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程開甲。

2014年度——授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于敏。

2016年度——授予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的趙忠賢,以及在青蒿素髮現上做出科學貢獻的屠呦呦。

2017年度——授予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王澤山,另一位是我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侯雲德。

2018年度——授予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劉永坦院士,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著名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院士。


信息來源參考:

央視新聞

中國新聞網

新京報

環球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