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封神演义》人物观比《西游记》更大吗?具体如何?

韵的化身


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厉害人物简介

1.《西游记》二巨头

(1)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

(2)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

2.《封神演义》五教主

(1)老子,即太上老君 他是鸿钧老祖(详见我的图书馆《孙悟空的师父是谁》)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 《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

(2)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 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

(3)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 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4)接引道人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恶阵。

(5)准提道人 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来到东土度化有缘人。他比接引更开明,也多次帮助阐教解危难。可以说是二道皆通。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通天教主曾两次败在准提之手 。

综上所述,终极PK排名:

1.鸿钧老祖的师傅(神秘人物A) 2.鸿钧老祖 3.鸿钧师弟(神秘人物B) 4.如来(进化后的接引道人) 5.菩提老祖(进化后的准提道人、如来的师弟、燃灯古佛) 6.老子(太上老君) 7.元始天尊 8.通天教主 9.南海观世音 10.文殊菩萨 11.地藏菩萨 …… n.孙悟空 n+1.杨戬

二、《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 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三、《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迷。《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1)先看《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2)再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3)《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1)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後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2)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四、答案揭晓 根据以上二文、四诗的评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山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龙哥聊影视2


相反,《封神演义》的人物格局,相对《西游记》,“小”了很多。

尽管笔者不否认,《封神演义》本身也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也可以算作是名著,但和同为神话传说作为背景的《西游记》相比,还是很有些不足的,这些不足,也包括了人物设计。

小说的“人物观”是这个问题提出的特有词汇,而笔者对于小说的人物设定,将其划分为整体的人物关系与具体的人物刻画。

一、主线人物的塑造

人物个性鲜明的《西游记》

都是描写神话故事,但《西游记》的人物,有血有肉,是真正的活灵活现的人物。这包括了(不限于):

1、孙悟空的求知、叛逆、对唐生的感恩;

2、唐僧早期对妖魔鬼怪的认知不足,而中间出现过试图对孙悟空等人的法术的极端以来(谁来驮我过河?)以及最后越来越淡然的心态;

3、猪八戒对家庭的依恋,逐步转换为以取经团队为家,在队伍中发挥出“家庭组织”能力;

4、沙和尚尽心尽责的贴身侍卫……

看《西游记》,仿佛可以见到师徒众人在嬉笑闲谈中,像过日子一样,一步一步地向目的地推进。这种“步步为营”的操作,真实、贴切。

人物牵强做作的《封神演义》

而在《封神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相对片面单一。很多人物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封神”而刻意的牺牲掉。典型代表就是十绝阵,每一阵,非要先来一个普通的人类大将做炮灰,然后再由阐教金仙出面将其破除,这种操作,斧凿痕迹过于明显了。

准备伐纣,文王武王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忠”和“英武”的冲突如何解决,情节显得突兀。

面对不同场景,姜子牙的描写过于单一。相对于《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甚至给笔者一种“僵尸脸”角色的错觉。

实话实话,笔者一直后悔当初自己是先读了《西游记》,然后才读的《封神演义》。试想,如果两部书的阅读顺序颠倒一下,阅读体验无疑会更好。

二、周边人物配备阵容

《西游记》——各路高手层出不穷

在《西游记》中,小说依照同时期社会的实际官僚体系,构建了神仙中的官僚等级。

而相对于单纯的官僚体系结构,《西游记》又为之添加了“学派”、“宗派”中的“大长老”角色——太上老君,这位可是先后两次明着提到过“化胡为佛”的典故的。

进一步,有添加了真武大帝等地方武装力量形式的神灵(突出在黄眉怪事件中登场)。

在官僚正统的神仙体制的同时,又添加了海上三星、赤脚大仙一类的类似于社会中的隐士一类的角色……

——而这一切,仅仅是天庭势力的代表。

同时,还有:

以镇元子个人为代表的地仙方阵;

以各路山神土地为代表的鬼仙方阵;

仅仅提到了如来、观音、黎山老母等少数几位,在最后以报菜名形式逐个点明的佛家方阵……

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世界,可谓城栾叠嶂,让人一眼望不透。

《封神演义》——正邪两方都有数,没悬念

在《封神演义》中,截教为代表的待封神队伍,是封神榜都明确标明了名姓的,这种几近于严苛的“宿命论”的故事展开方式直接影响了情节的曲折性。

而正方代表,更是单一,十二金仙,加上少数几个数得出名号的支持人物(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菩提道人、接引道人、……)作为打后台背景,这一排人物,说白了,就是释、道两家,加上一些散仙,这个背景力量可以说,瞄上两眼,就已经可以让读者烂熟于心了。

于是,在阅读《封神演义》中,我们总会觉得,哦,出现这个情况,嗯,在某某大仙出场了!最为典型的,就是每当遇见无法被斩杀的妖怪,陆压道人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拿着宝贝飞刀即是感到……(好呆萌的情节设定)

笔者甚至一度有一种邪恶的感觉,如果,《封神演义》中一位了不起的金仙在战场上牺牲,可能,这样的设定反而会使整部书更为精彩。(黄飞虎的分量还是不够啊)。

三、终极boss的气度

《西游记》大器、看不透

《西游记》塑造了不同层面的神仙(如来说了,分成“天、地、神、人、鬼”,而太白金星说了,“有九窍者皆可成仙”)。

佛家老大,如来出手,一巴掌把主角光环拍散,主角秒变羁押犯;

地仙老大,镇元子出手,一袖子把孙悟空众人团灭,一网打尽;

神仙老大,玉皇大帝,抱歉,这位根本没亲自动手;

鬼仙老大,地藏菩萨,又一个神秘角色;

人族老大,唐太宗算是一个?呵呵,人家可不是修仙的,人族的“仙”的代表,根本就没登场!

把整体的构成明确的告诉你了,但具体的角色,点到即止,惜墨如金,这就是人物布局的含蓄,而含蓄中,同时又饱含张力。

《封神演义》莫名其妙的会下毒的高手

本来,最后出面的“鸿钧道人”有着一定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感受的。

然而,这个角色出场的太突然,之前没有任何的铺垫,之后没有任何的回应,完全就是 突然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感觉——不是说想孙悟空那样的情节而是仅仅说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就蹦出来这么一个神秘高手,突兀一点作为读者我们也就忍了,而这位出场之后的行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竟然是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没人一个毒药,用这个毒药来威胁,说以后如果再不团结,就嗝屁……

这是道家的开山老祖的气度?

怎么感觉这《封神演义》中的道家像是任我行之流开创的……

综上

虽然也算得上是名著,也是情节比较吸引人的小说作品,但和《西游记》相比,《封神演义》对于角色的人设,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啊。

一个荣登四大名著之榜,一个落选,是有道理的。


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一起领略文化的乐趣。

我是纵侃天下,期待并欢迎您的关注支持!


纵侃天下



《封神演义》的世界观主要还是以殷商为主,通天教主、元始天尊之类的也只是一带而过。


相比之下《西游记》的世界观要更大一些,书的开头便已经将东胜神州、西牛贺州等地之间的地理关系介绍得明白。


但是这也仅仅是一个起点,从整部书的剧情发展来说,后边还有很多有待描述的地域地块。


《封神演义》其实是一部道教内部的派系斗争,只是借用了尘世间殷商与西伯侯两个势力来一决胜负。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坐拥天下的商场与其四方大小诸侯,主战场到后面基本上就是从朝歌到西岐的路段上大大小小的战斗与事件。即使是请各方救兵,对于他们的出处与所居之地也不过是只言片语。


反观《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行人就像一个西天自由行的旅行团,一路上步行踏遍千山万水。


不过附带着孙悟空也总是利用他的筋斗云公干外派的龙宫地府蹭吃蹭喝,无事还会去天庭找玉帝老儿拉拉家常,这本书囊括的几乎就是三界的一个社会观了。


凡人与神仙、妖怪、魂魄是完全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作者想让谁相遇就让谁相遇。 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竟然能想到对人物、角色、剧情上做刻画,还要设计那么多种类不同的妖怪洞府,作者的脑洞就现在来说也是很出色了。


什么水帘洞、碧波潭、车迟国的驿站、镇元子的道观等等,每一个都被设计出了独有的特色,对于凡人可能无法抵达的地方,偏偏唐僧旅游团就和串门一样进进出出,你说哪个世界观显得更大?


蓝颜经典老歌音乐视频


在人物观方面,封神演义里的确比西游记高了一层。

先来看看封神演义的背景,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共同议立封神榜,阐教门人因三尸未除,犯下杀戒而入世受劫难,里面各种人物尽出,归根到底,其实是阐教与截教之争,既然说人物,就先来看看阐教和截物里领头人物。

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截教教主通天教主,那是鸿钧道人座下三名弟子中的两人(鸿钧道人是谁我就不必细说了,鸿钧合天道,天道就是鸿钧),很明显,天道之下,就这三个人最厉害,层次也最高。

那么,在西游记里实力的天花板——佛教,在这里是什么地位呢?

佛教在封神演义里还没诞生,这时被统称为西方教。

西游记最厉害的大日如来还在轮回转世中

观世音菩萨还是阐教中的慈航道人

文殊菩萨现在是文殊广法天尊,还有后面一堆什么佛什么菩萨,都是被打散的截教或阐教弟子转投进西方教中的。


麦细一家子


大家都知道,《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中国古典神话名著,二者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可是这两本小说在文坛上和人们心中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西游记》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封神演义》却只能作为一般的神话小说,那《封神演义》比《西游记》差在哪里?或者说,《西游记》比《封神演义》好在哪里?对此,笔者就来从多方面比较一下《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以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一,先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内容上来比较。《封神演义》中主要写了并行的两件事:武王伐纣和姜子牙封神。而《西游记》主要记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封神演义》中,也有打斗场景,也有战场厮杀,可并不总是好人战胜坏人,因为姜子牙封神,好人坏人都可能有杀劫,可这并不符合人们的期望,人们更期望,故事情节中,好人能够取胜。而《西游记》中则不同,唐僧师徒虽总是经历妖怪,总是遇险,可最终都能战胜妖怪,化险为夷,更符合人们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因此,人们也就更认同西游记了。

第二,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世界观构造上来比较。在《封神演义》中,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有些混乱,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莫名其妙的神仙出现,人们只知道《封神演义》中有纣王统治的天下,可是不知道在纣王统治的天下之外又是个什么样子,有三教圣人、西方佛陀、玉皇大帝,甚至最后还出现了个鸿钧老祖、女娲娘娘,甚至还有伏羲三皇,作者显然想囊括更多的神话元素,可是最终却弄得时空混乱,如果不是《封神演义》内容还算精彩,放在今天,估计就是写废了!而《西游记》则不同,在空间上,有天上、人间、地府,四大部洲,而时间上,有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这样的时间设定,时空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让人一目了然,如此小说世界观一比较,《封神演义》差得可不是一轻半点了。

第三,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人物刻画来比较。《封神演义》塑造的人物太过片面,人物缺乏感情描写,就拿主角姜子牙来说,似乎只是为了下山封神,帮助武王伐纣,等这些事情都完了之后,《封神演义》似乎也就走到了尽头。而《西游记》则不同,无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还是沙和尚,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的所思所想,读者都能一目了然。可以说《西游记》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具体,而不似《封神演义》的人物刻画片面不说,还有些人物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武王姬发本是伐纣,为父兄报仇,可到最后却又同情纣王,觉得不该以臣罚君,大逆不道,如此也就难免令读者反感,宣扬封建君臣观念,而不如《西游记》中的人物,哪怕是猪八戒,憨厚可爱,更贴近人们生活,如此比较,《封神演义》却又插上不止一筹。

第四,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小说主题上比较。在《封神演义》中,通过讲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却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君臣、父子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有凤鸣岐山,大周取代大商,武王取代纣王,更是在宣扬一种君权神授的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论,必为历史淘汰的主题观念。而《西游记》则不同,唐僧取经,说是为保唐王江山万世太平,可更有普渡众生的大众道德理念,唐僧师徒每遇危险,却都能化险为夷,战胜妖怪,更像人们传达了一种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观点,如此一比较,《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又怎么能和《西游记》这部经典相比呢?

综上四个维度比较,我们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封神演义》在内容、世界观架构、人物塑造及最重要的堪称小说灵魂的主题思想上,都比《西游记》要差上太多太多,所以,《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实至名归,毋庸置疑,《封神演义》充其量就还算是一部神话故事大杂烩,真地不能和《西游记》相提并论。





海少制作自媒体


西游与封神两部作品算是比较清晰的介绍了来龙去脉,我们先来看看两部作品,《西游记》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作,以唐太宗李世民年间玄奘取经为故事背景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为明代陈仲琳所作,故事以周王伐纣为故事背景成书年代晚于《西游记》。可见明代是中国神话传说体系完善的集大成的时间。

虽然两部作品所述的故事不同,但很多人愿意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说,因为两部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游记》成书时间虽早与《封神演义》但讲述的故事确是大唐时间,里面的众神已经归为。而《封神演义》虽成书时间晚于西游记但讲述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由姜子牙建造封神台,一一封神众神仙才一一得以正位。





琼职业广告人


《封神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和《西游记》是相通的,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封神演义就是西游记的前传,因为这两本神话小说的神仙体系简直太像了,而且这两本神话小说也是被翻拍电视剧最多的,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何西游记能成为四大名著,而封神演义却不行?其实在小易这边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西游记敢写

我们先来说下西游记的背景,西游记在明朝一度成为禁书,被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写的太"大胆"了,因为书中吴承恩借神寓人,把整个道佛两教的神仙写的很黑暗,特别是道教,只要有点文学功底和社会经验的都能看出来,而在当时的社会,神佛是有一定地位的,再加上当时的科学落后,大众老百姓都迷信神佛,结果吴承恩把大家信仰的神佛写的这么黑暗,触犯了大家的信仰问题和宗教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西游记不被禁封那就怪了,而且就算现在翻拍的西游记电视剧,也不敢太过于尊重原著,如果过于尊重广电局是不允许上映的!就问封神演义敢写的这么大胆吗?

西游记经得住“品”

西游记这本书是你越读越想读,看完第一遍你可能发现的问题不多,但是你多看几遍之后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不懂的人,以为是吴承恩不会写,因为前后太矛盾了,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为何唐太宗能活到贞观二十七年?等等很多解释不通的问题!

其实当你把西游记多看几遍你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吴承恩不会写,而是吴承恩精心设置的一个局,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出来,而且西游记中还有一大堆到现在都没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乌巢禅师的真实身份、孙悟空的真实身份等等!

吴承恩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见!我们再反过来看封神演义能做到吗?能这么经的住这么“品”吗?能布这么深的局吗?很显然是不行的,这也是小易认为西游记能成为四大名著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游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

西游记儿童能看,大人更能看,儿童可以当神话故事看,大人可以当成社会看,因为西游记写的不简单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赤裸裸的写照,比如只要有背景的妖怪犯下再大的错误都不会死,没有背景的妖怪就算再老实也会送你去西天,看的懂的就能学到东西,看不懂就当神话故事看!





泡面小鑫288


西游记主要人物介绍如下:1、孙悟空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悟能、沙悟净的大师兄。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师学会长生之道、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后经观音点化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东亚文化圈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民间有人将它奉为神明崇拜。孙悟空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2、唐僧玄奘(原名:陈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西游记》中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3、猪八戒猪八戒是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的角色。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意指月府仙女。并非民间传说里的后羿之妻姮娥。 )被逐出天界,却又错投猪胎。唐僧和孙悟空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从此成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4、沙僧沙悟净,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杀人吃人为业。成为唐僧徒弟之后与师傅、师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白龙马一起赴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原著小说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宝杖。 5、小白龙别名孽龙、白龙马、意马。是小说及影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之一,由王伯昭、王帅、钱泳辰饰演。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6、菩提祖师《西游记》中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和长生不老的法门,但菩提祖师预知孙悟空一定会惹出是非,故要求孙悟空保密,绝不能提起师门状况,曾习道的往事。《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佛教的名字,道家的气质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7、太上老君在小说《西游记》中被尊为开天辟地之祖,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虽然在吴承恩的设计中太上老君并不出彩,但吴承恩巧妙地运用孙悟空的言行,将太上老君过往一一叙述了一遍。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祖宗,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8、观音菩萨西游记中出现次数较多的神仙,也是最受大家所敬仰的存在。作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她对于唐僧师徒的帮助可谓是最大的。在入佛教之前,观音菩萨曾是元始天尊坐下的十二金仙之一,而后西方圣人度入佛教,身份十分的尊贵,个人实力也十分的强悍。9、弥勒佛佛教最高统治者之一,掌管着未来。作为未来佛,弥勒佛祖的地位无疑十分之高,除此之外他的实力也是极为的高,在整个西游记中都鲜有对手。此外他的形象让人很容产生好感,是极为厉害的存在。10、如来佛祖是出自于中国明代古典著名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的“佛界之主”,法力高深莫测,掌握着无边佛法和众佛与菩萨,修为乃丈六金身,贵为群佛之首,统领众多佛门弟子,以广大高等的无量佛法传教万佛。曾降伏过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曾帮助唐僧师徒四人收伏妖法高强的六耳猕猴和金翅大鹏雕等妖魔鬼怪;最终将取经成功的唐僧师徒全体正式封为座下的佛家弟子。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柠檬爱绘画


各有特色,西游记故事描述比较严谨,而且内容有不少诙谐和影射现实的成分。

封神演义的故事性很强,但有些地方显得不够严谨,而且宿命论思想比较重。

不过我觉得光论想象力,封神比西游记高很多。封神演义里面很多人物形象或被民间流传或被道家吸收了。封神演义人物太两极分化了,故事还算精彩,但重复性太多了,要么就是斗法斗阵,用什么法术等等,对人物的刻画没有西游记好。


周先生时间


这么跟你说吧,混沌初开出盘古,然后鸿钧以身合道称道祖,再有巫,妖,人三族在洪荒,巫族有12大祖巫,妖有东皇太一执掌天庭,人族被压迫,直到巫妖大战,妖族没落,巫族被灭,人族兴盛,六大圣人建立人,阐,截三教,准提,接引建立西方教,也就是西游中的佛教,所以,西游只是封神世界观中分割的一部分世界的人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