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为什么要将后宫妃子全部杀死呢?

甜美无敌柚子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朱棣登基后叫来侍卫下令将前朝的妃子们全部杀死,一共有1000多人,那么朱棣为什么不留着自己享用呢?杀掉这些人不被百姓和大臣们唾骂吗?朱允炆的儿子、兄弟、妃子下场如何呢?我今天来为大家解说。

朱元璋晚年(1392年)长子朱标病故,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生前特别嘱托了朱允炆不要轻易动藩。可朱允炆还是没有做到,他怕藩王的势力威胁到自己,所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消藩。燕王朱棣非常气愤,他曾久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这个下场,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反抗,1402年攻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同年继位。

朱允炆的儿子、老婆、兄弟、信臣下场如何?

朱允炆皇后孝愍让马皇后

马皇后是光禄少卿马全的女儿,16岁嫁给朱允炆,这个孙媳妇是朱元璋亲自为孙子挑选的,所以深受爷孙二人的尊敬。马皇后先后为朱允炆生育两个儿子朱文奎与朱文圭。《靖难之役》朱允炆与朱文奎下落不明,马皇后自焚而死。才两岁的朱文圭被朱棣长期幽禁于中都广安宫,长达五十几年。史料记载马皇后是自焚而死,谁知道是不是朱棣杀死的。

朱允炆三个弟弟下场

朱棣登基后朱允炆三个弟弟都惨死了,三弟吴王朱允熥被朱棣夺走了他的王位,囚禁在老家,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了。四弟朱允熞同样被夺去了王位后被关押,莫名其妙的死了。五弟朱允熙被囚禁在陵墓中,几年后却发生了火灾被烧死。

朱允炆的亲信齐泰、黄子澄等人株连九族,方孝孺被诛十族。

黄子澄明太祖十八年考取了会试第一,伴读东宫,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建议消藩,结果引发《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继位后将黄子澄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为官妓。齐泰离开京都目的为了兴复,被燕君逮捕,拒不投降而死,被株连九族。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进京后,大多数文武百官见风使舵,投降朱棣。方孝孺坚决不投降,后因拒绝给燕王朱棣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

朱允炆生母吕氏

朱棣登基后将吕太后降为“皇嫂懿文太子妃”,吕氏和另一个儿子朱允熙被贬去为朱标守墓。吕氏去没无从考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吕氏在靖难中自焚而死。

朱棣为什么要杀前朝妃子

其实朱棣是靠造反坐上皇位的,宫里要是很多前朝人存在,会引来很多闲言碎语,而且这些女人都是他侄儿的女人,如果占有了就是乱伦。有关明惠帝朱允炆的史料现无可取证,在他死后,有关明惠帝时期的记录都已经被篡改或销毁了,档案与起居注全遭遇毁灭,而且私人记录又被禁止,无从考证。


小龙谈历史


应该是杀得宫女吧。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很是宠爱她。三年后,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氏随侍。不料,权氏在大军凯旋时,竟病死。成祖伤心欲绝。

  不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奸用砒霜毒死的。揭发者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称“贾吕”。她曾想与吕氏交往,不料吕氏对贾吕的为人很是不屑,拒绝结交,贾吕渐生恨意。权氏亡故时,吕氏曾随军侍候过她,于是贾吕趁机诬告。朱棣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吕氏被烙死,受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

  行刑之日,朱棣亲自监刑。有宫女斥骂他,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挂在后宫,以羞辱无辜的宫女。据说,朱棣杀人时,适有宫 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他依旧如故。





奔跑的蜗牛灬


朱棣的晚年确实是心理变态+性无能,所以曾经活刮了3000宫女泄愤。

但所谓靖难之役成功后“将后宫妃子全部斩杀”这种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当属谣言。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46个妃嫔,全部在他死后被殉葬了。此外只剩下一个张美人,由于她所生的宝庆公主年仅3岁,所以准许免予殉葬照顾公主。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妃,目前已知的只有皇后马氏,但也在南京城破时的那场大火中丧生了。

因此,朱棣造反成功后,当时宫中根本就没什么“后宫妃子”。他就算是想杀人,也只能杀宫女太监。

但是,有很多宫女都活了下来。例如,明太祖、建文帝时期的尚宫胡善围,就深得朱棣的信任,甚至还将她的妹妹选为爱孙朱瞻基的太孙妃。

至于建文的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次子2岁的朱文圭被废为庶人,一直被幽禁,直到明英宗那会才放出来。

朱棣确实是杀了后宫嫔妃,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这就是“鱼吕之乱”。

由于宠妃权妃无端死亡,牵扯出了宫廷藏污纳垢的事情,朱棣一怒之下,活刮了三千宫女泄愤。

根据记载,“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

当时,还有一位和宦官偷情的宫女,怒骂朱棣是性无能:“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这些都是朱棣晚年的事,并不是初年的事情。

总之,这件事应该并没有发生过。


HuiNanHistory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朱棣靖难成功后,正式营造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在南京做了几天太平天子后,朱棣就闲不住,开始五征蒙古、南征越南、七下西洋等壮举,尤其是对待蒙古各部,朱棣是御驾亲征,把蒙古三部全部打得俯首称臣。

而在永乐十年,在朱棣北征凯旋途中,他心爱的朝鲜美女权妃突然去世,死因不明,朱棣虽然伤心,可也没联想太多,把权妃葬在峄县就回朝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已故权妃的贴身宫女和一位姓吕的美女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争吵,本来吵架无好话,可是在宫女的嘴里却蹦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权妃是被吕美人害死的。

宫女的话无疑引起了朱棣的怀疑,毕竟权妃死得实在是太奇怪了,之前也没什么病疼啥的。于是朱棣派人严审宫女,并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吕美人由于吃权妃的醋,串通权妃身边的太监,从一个银匠家里买来砒霜,在跟随朱棣北征的途中趁机把毒药放在权妃的茶里,就这样毒死了权妃。

得知这些情况的朱棣大怒,下令将有关的宫女和太监、银匠全部处死,此案的主谋吕美人死得最惨,被烧红的烙铁折磨了一个月至死,吕氏案中朱棣杀了数百人,大多都是吕氏身边的宫女和太监。

帝谕永均(权妃胞兄,朝鲜大臣)曰:“吕氏不义,与内史金得谋买砒霜,和药饮之,再下麪茶,以致死了,朕尽杀吕氏宫中之人”。使臣言:“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人”。

当然吕氏案摆明了就是一起冤案,是朱棣在气头,急着为权妃报仇和安抚其家人,没查清楚而犯下的严重错误,而这错误除了要用几百条鲜活的人命来弥补之外,更是引发了后面朱棣诛杀两千八百名宫女的“鱼吕之乱”,这更加证明了朱棣骨子的暴戾和凶残,完全就是他父亲朱元璋的翻版。

鱼吕之乱的起因还是和吕氏案有关,在朱棣庞大的后宫中原来是有两位姓吕美人的,被冤杀的那位我们称为吕氏,“鱼吕之乱”那位我们称为贾吕(贾人子吕氏),这个才是造成两大惨案的罪魁祸首。


鱼吕之乱

朱棣有着庞大的后宫,而他本人的精力则更多放在军事上,铁与血才是这位战争帝王的最爱,女人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已。贾吕刚入宫时,吕氏在宫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贾吕就想着以同姓为由,和吕氏攀关系,可是吕氏可能也是看不起贾吕,毕竟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贾吕作为商人之女,自然不被吕氏看上眼,就因为这样,贾吕就怨恨起吕氏来了。

先是,贾人子吕氏入皇帝宫中,与本国吕氏以同姓,欲结好,吕氏不从,贾吕蓄憾。及权妃卒,诬告吕氏点毒药于茶进之,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余人。

因为朱棣的心思没放在女人上面,贾吕就和宦官鱼氏“对食”,这是古代宫中宫女、失宠嫔妃和太监之间的一种相互安慰和照顾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十分普遍,清朝对此比较严格,而明朝前期,“对食”这事也不算抓得太严。后来朱棣也逐渐知道了这些细情,害怕皇帝怒火的贾吕和鱼氏就双双自杀了。


贾吕死后,朱棣认为这丢尽了皇家的颜面(好端端地又不捉你们,寻死干嘛?),更严重的是,朱棣从贾吕宫女口中知道了权妃之死的内情:原来权妃根本不是被吕氏毒死的,而是贾吕诬告吕氏,权妃之死或许并没任何阴谋在里面,朱棣杀错人了!

作为唯我独尊的皇帝,即使犯了错也绝对不能认,而如果这个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还包含着一颗残暴的心,那他就很容易以更加错误的手法来掩盖原来的错误。不幸的是,朱棣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犯了错,没想去平息,而是制造一个牵连更广、杀人更多的错误来彰显自己的权威,掩盖自己的失误。

贾吕和鱼氏死后,朱棣开始了一场大屠杀,把两千八百名宫女(大多数是有过“对食”,瓜蔓抄抄出来的)集中于庭院中,下令刽子手以剐刑,将这些懵懂无知、清纯可爱的宫女们一个个凌迟处死,朱棣则坐在龙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宫女们哭声、哀嚎声响彻大殿,一些刚烈的宫女明知必死,在承受痛苦的剐刑的同时,指着朱棣破口大骂:“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没用,我们去找貌美的太监,又何罪之有!)

当然,对于这些有胆指着皇帝鼻子骂的“女中豪杰们”,朱棣也是十分赞许,下令让他们的父亲、母亲三族都下地狱去做伴了。之后,朱棣丧心病狂,自曝家辱,让画工将贾吕和鱼氏私通的场景画成“春宫图”,传示后宫(其实两人本来就没能做什么苟且之事,朱棣的想象力也是丰富),直到仁宗继位才把这画给销毁了。

在这场大祸中,除了两千八百名宫女之外,嫔妃任氏、郑氏在乱前自尽而死,黄氏、李氏被斩首,只有生病的崔氏和被幽闭的韩氏活了下来。“于是,本国诸女皆被诛……崔氏以病未至,及乱作,杀宫人殆尽……韩氏幽闭空室,故得不死”。

所以朱棣既杀嫔妃也杀宫女,而且吕氏案和“鱼吕之乱”两场大屠杀也和靖难之役没什么关系,而是和那位朝鲜妃子权妃有关。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在这场夺权战役中,不是建文帝死,就是朱棣死。在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在南京城里并没有找到建文帝,这对于朱棣的皇位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威胁。所以他‘继承’了朱元璋的‘血性’,本着宁可所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建文帝的失踪,对于朱棣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只要有一线能够找到建文帝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允许自己的皇权收到威胁。

还有就是那么多妃子里面保不齐有怀有建文帝龙子的,这样就是给自己留下隐患,朱棣也惧怕星星之火燎原之事。

所以建文帝的一众妃子必须杀,虽然这些都没有正史的记载,不过猜测有之





打了八年铁抡不起小锤


朱棣造反成功,为何要将后宫妃子全部斩杀干净呢?其实他杀的不只是后宫妃子,他还将整个南京皇宫中的女子都给斩杀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将朱允炆任何可能的遗腹子都解决掉,避免建文帝卷土重来时给自己留下不利的因素以保证自己造反夺得的大明江山能够稳固。

既然朱棣对这些后宫中柔弱的女子都能这么坚决的痛下杀手,那么建文帝朱允炆的其他亲眷和文臣武将们,又是什么下场呢?

建文帝亲眷

我们先来看看建文帝的妻子马皇后,据史料记载是南京城破时自焚而死。她与建文帝所生的大儿子朱文奎与建文帝一同失踪,小儿子则被朱棣囚禁在中都长达五十余年,直至老死。

而朱允炆的所有兄弟子侄,尽皆被朱棣剥夺亲王爵位,降格为王。一股脑的全部发配到了皇陵给朱元璋守墓去了,当然陪着他们的还有朱棣最为信任的亲信部队,至于为何几年后这些人都不明不白的不幸死于火灾就不为人知了。

建文帝臣子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一直以来的理由都是清君侧,为的是要斩杀忽悠建文帝削藩的奸佞。而这些奸佞指的就是帮助建文帝的齐泰和黄子澄。

待朱棣攻下南京后,齐泰和黄子澄随即被恨之入骨的朱棣给株连了九族。并明确不会追究其他大臣的罪责,在血淋淋的先例面前,大明朝廷文臣们大多选择了转投朱棣,成为这位新晋统治者的臣属。但也有例外,方孝孺这位硬骨头的直臣,任是不愿为朱棣拟继位诏书,最终被朱棣株连了十族。

总的来说,朱棣造反成功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了他的政权稳固而做的努力。除了必须要斩草除根的朱允炆亲眷,忠臣。其他人他都采取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理原则。以此保证了自己造反夺位所遇到的阻力,得到了极大的降低。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并于建文十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6月,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那么,我们回答题主所问;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为什么要将后宫妃子全部杀死呢?”

朱棣这个人,封藩在燕地,也就是现如今的北京一带,明洪武十三年之时,以燕王身份就藩燕京北平的朱棣此时也已经20多岁了。

早在就藩之前,朱元璋特地把朱棣等几个即将封王就藩的儿子打发到老家凤阳,让他们在这个贫瘠、清苦的环境之下生活,以磨炼意志,不忘根本。

朱棣晚年,经常对自己的儿孙们说起这一段往事,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有识有胆,能吃的苦,能顶住压力、风寒,都与这一段生活经历有关。

当朱棣刚刚进入南京城的时候,就遭到了建文帝支持者的各种各样的反击,对此,性格本来就不是很文雅的朱棣恼羞成怒,对这些人越发不客气,甚至大开杀戒。

当时引得朱棣大开杀戒的几宗事件有史可载;

一则是由于忠于建文帝的左佥都御史景清怀揣利刃行刺朱棣未遂案,又有方孝孺拒绝为朱棣做文案一事。

以及陈迪、胡闰、董镛、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人反对朱棣案所引起朱棣的报复、惩戒性屠杀。

这些事情,都有案可载,有史可鉴。

至于说朱棣在位期间,大规模的将后宫妃子全部杀死这样的事,十有八九是演义故事,野史村言。

但是,无风不起浪,事情应该是有它经历过的蛛丝马迹,只不过,没有到那么严重的程度。

公元1407年,就是永乐五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病逝。这之后,一直是一位朝鲜国进奉的权姓妃子陪伴着朱棣。

可是,在徐皇后病逝3年之后,这权妃也在随朱棣北征的途中病逝于军中,这使得铁石心肠的朱棣十分伤心。

就在这个时候,就有宫人揭发,说这权妃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吕妃伙同宫人给毒死的。

以朱棣的性格,杀人不眨眼,他如何能耐住性子细细的琢磨这些事,马上就处死被指证的宫人,且把被告吕妃酷刑拷打而死,直接牵连这一案件当中的宫人就被处死达数百人以上。

到了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这个指证吕妃的女人自己因为与太监结为“对食”的事情败露,正好赶上性情暴躁的朱棣正因为宠妃王氏突然死亡而郁闷,就下诏严查深问,酷刑之下,把以前诬告吕妃的事情扯了出来,又牵扯宫人甚多。

朱棣其人,向来不怕事情闹大,且又嗜杀成性,索性亲自刑讯,又大起株连之法,于是,受不了毒刑拷打的宫女、太监们胡乱供述,竟然供出了有人预谋杀害皇帝的说法。

这些反而使得朱棣兴趣大增,下诏穷究到底。这样一来,整个一批同时期进宫的宫女几乎全部被牵扯株连。

对于杀戮妇女本来就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的朱棣就下令对这一批人都施以剐刑。

更有甚者,行刑之时,朱棣亲临观看,以至于悲愤的宫女当场怒斥他。

在行刑的当中,突然雷雨交加,雷电击穿宫殿,大家以为朱棣会有所警醒,没想到,他丝毫不为所动。

综上所述,朱棣不可能把后宫所有宫女都一次性斩尽杀绝,但这一次大量的残酷屠戮杀害宫女事件,也是极其暴戾、残忍、反人性的,是应该予以谴责的。


子由拍案惊奇


题主的问题不太严谨,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当时诛杀建文帝的大臣确有其事,如方孝孺被诛十族,景清除了被诛九族外,老家也被瓜蔓抄,村庄夷为废墟。但是朱棣诛杀全部后宫妃子的事情应该没有发生,否则不会一点记载也没有。当时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南京城破后,死于宫中的大火。


在明成祖晚年,则发生过两起宫中大案,前后被诛杀的宫女有3000多人。

01.第一起是所谓的“毒杀”权贤妃案。

这起大案的发生源于来自宫女之间的内讧。明太祖朱元璋开了纳“胡女”入宫的先例后,明成祖多次从朝鲜选拔美女入宫,被册封为妃、昭仪、婕妤的不乏其人。如权贤妃,是朝鲜嘉善大夫权执中的女儿。入宫时,因为长相纯美,擅长吹箫,被册封为贤妃。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让她掌管六宫。可见她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永乐八年,权贤妃跟随朱棣北征,在回来的路上病死于峄县(山东省滋阳东南)。

有一位出身汉族商人之家的宫嫔吕氏(为了区分后面称之为汉吕)为了排遣寂寞,想要同另一朝鲜贡女吕氏(以朝吕代称)结同性之好,但朝吕不同意,于是汉吕怀恨在心。在权贤妃病死的时候,诬陷朝吕,说权贤妃的死亡是因为喝了朝吕送的毒茶所致。痛失爱妃的明成祖朱棣失去了理智,草率地下令诛杀朝吕、宫女、宦官数百人。这是朱棣第一次大范围的处死后宫女子。后来被证实为一起冤案。

02.第二起大案是鱼、吕之乱,主角是上一起诬告案中的汉吕。

汉吕在诬陷朝吕之后,勾搭上另一个朝鲜进贡来的宫嫱鱼氏。这二人在结了同性之好后依然不满足,居然和太监玩起了“对食”。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明成祖的耳朵里,他起初没有在意。但汉吕和鱼氏却因为害怕上吊而死。这一死却引起了朱棣的疑心,他询问汉吕的侍婢怎么回事。侍婢像汉吕诬告权贤妃那样,说她们想刺杀皇上。朱棣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大挖同党,明成祖命人在后宫搞刑讯逼供,一时间鸡飞狗跳,三千美女人人自危,受不了皮肉之苦的人开始胡乱指认,在皇帝身边挖出危险人物2800多人,朱棣把这些人全部杀了。

这两件事国内的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原因很简单,作为朱棣的后世子孙不可能把这么丢人和残酷的事说出来,这有损于明成祖的英明形象。记载这件事的是朝鲜李朝的《世宗实录》,收集在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编辑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一册。真实性不用怀疑。为什么朝鲜的史料上会有记载呢?在宣宗和英宗时期,放还了宫中朝鲜籍的乳母、婢女等,这些事情才流传出来。


闵不克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是个非常有政治军事才华的人。洪武九年(1376年)就被封了藩王。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封为燕王。而后经常参与北方的军事。两次率军北征。赵祥了蒙古元朝太尉乃儿不花,生擒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军队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藩王拥有重兵,镇守一方。

朱元璋晚年,开国功臣,将领已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导致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三个儿子先后去世,故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允炆继位后,大肆施行削藩政策先后削夺周、代、岷、湘、齐诸王藩位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没有一个好下场。朱允炆削藩政策收回藩王的权力本没错,但却做的太过了逼的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攻下南京后,朱允炆不知所终 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改元永乐。

据说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将建文帝的后宫佳丽1000多人全部杀死。其实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这一点是否真实还是有很多疑点。只有皇后马氏,在南京城破时自焚而死。

朱棣将后宫妃子全部杀死有几种说法:

一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将后宫的妃子全部斩尽杀绝,而是杀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如和朱允炆曾经发生过密切联系,或者受到过朱允炆恩惠的。

二是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他新皇登基还留用原来的后宫佳丽岂不是乱套了。在加上这些都人会给她留下诸多麻烦,和隐患,所以干脆全部杀掉。

三是朱棣攻入南京后一直找不到朱允炆。想逼问出朱允炆的下落,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试试能不能让朱允炆现身。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猜测和谣言,并没有历史依据。


悬史密探


朱棣学到了自己父亲朱元璋最厉害的一招:做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绝!

朱棣一开始起兵的时候打着的口号就是“清君侧”,意思帮助朱允炆更好地治理国家,但是朱棣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也都是心知肚明。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将建文时期的律法与政策全部废除,全部变成了朱元璋时期的律法,这就是为了宣扬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从而突出自己造反的正确思想,那就是“排除奸邪臣子,维护大明稳定”。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相反的,敌人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敌人,朱棣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当然要对那些曾经效忠过建文皇帝的人有戒心,而朱棣却对朱允炆的后宫妃子下了狠手。

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并没有发现朱允炆的尸体,这成为了朱棣一辈子的阴影,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也成为了一个谜,朱棣虽然对外宣称朱允炆在大火中被烧死,但是暗中还是派人去搜寻朱允炆的下落。

而当朱棣见到朱允炆的后宫妃子时,心里面更是郁闷,他害怕这些妃子的肚子里已经怀上了朱允炆的孩子,那个时候也没有检测技术,并且朱棣也不会有那个耐心派医生去一个一个的把脉,本着宁可错杀以前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朱棣将朱允炆的后宫全部清除干净。

朱棣本就不是一个仁厚的皇帝,在战火中出生的他向往的是血与战争,他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士,所以朱棣并不会因为那是他侄儿的妻子便手下留情,相反的,他会更加的心狠手辣,只要阻挡他皇位的障碍都要清除,这是一个历经战争的斗士的领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