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张士诚与朱元璋同为吴王,最后的下场怎样?

mhj780916


朱元璋与张士诚是前后脚自立为吴王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半年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但仍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发布号令。

因有张士诚自立吴王在前,故张士诚史称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

一个东吴王,一个西吴王,可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朱元璋称王是志在必得,问鼎天下;张士诚称王是安享富贵,盛极而亡。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著名的《平周檄》,率师二十万讨伐张士诚。

张士诚占据江浙富庶之地,方圆两千余里,将士数十万之众。有钱,有枪,有人,乱世生存的三样法宝,张士诚一样不少,看上去很难对付。

对此,居大明开国功臣之首的李善长曾劝朱元璋说:“(张士诚)其势虽屡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多多积蓄,恐难猝拔。”

但徐达却认为张士诚是必亡的纸老虎,他说:“张氏骄横,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

朱元璋为讨伐张士诚,在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发布的《平周檄》中,历数了张士诚八大罪状,将张士诚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乱臣贼子,犯上作乱的暴民,这是朱元璋在政治上异常狡猾的表现。

在讨伐张士诚的军事方略上,朱元璋依旧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坚决先削张士诚湖州、杭州两翼,待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势孤后,再一举拿下。

朱元璋与张士诚在湖州、杭州两地的攻守战,进行的很激烈,事实上是两军主力间的对决。

为此,朱元璋耗时五个多月,最终削去张士诚两翼,张士诚危在旦夕。

十一月,明军将张士诚老巢平江团团围住,朱元璋屡次劝降,张士诚挺有气节,统统拒绝了。

张士诚不善攻城野战,守城的能力一流,朱元璋的明军围攻十个月最终才将这一座孤城拿下。

城破之时,张士诚吩咐兵士一把火将他的王府烧掉了,但没有烧毁城中一户百姓的房屋。因为这份仁德,在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张士诚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苏州城的老百姓都要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九四),点地灯来纪念他。

张士诚不愿做俘虏,也不希望他的妻妾侍女遭人凌辱。最终,他狠心地将他的这些女人全部赶到齐云楼上,纵火烧死了。

与明军巷战至最后一刻,张士诚退到屋中,想自缢而死,被部将赵世雄救下后,最终被俘。

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被押解到应天,朱元璋派李善长坐堂审问,张士诚态度极其傲慢,不改王者本色,李善长大声呵斥,他反骂李善长狗仗人势,李善长大怒,回骂:“处死你这个盐枭。”

张士诚丝毫不给李善长面子,朱元璋只好亲自出马,来会一会这昔日的劲敌,如今的败将。

朱元璋问张士诚,如今兵败被俘,有何感想?

张士诚回话就像当年的楚霸王项羽,悲情、认命、不服。

他说:“天日照尔不照我。”

朱元璋赏给他吃的,他拒不进食,朱元璋恼羞成怒,命人将其扛到竺桥打了四十大棍,一代枭雄当场毙命。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下令将张士诚的三位宠臣黄敬夫、蔡文彦、叶德新腊制成肉干,悬挂在苏州城楼上,以示对张士诚的嘲笑与羞辱。

做吴王时,张士诚任用这三个只会献媚奉承的窝囊废,苏州城就有民谣流传:“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朱元璋将这三人特意制成肉干,可不是应了“干瘪”之谣。

行事厚道,甚得民心的张士诚怎么就败给了朱元璋?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的确是一个讲义气,有气节,有豪情的仁厚之人,他善于以恩抚众,在辖区内轻徭薄赋,安养生息,礼贤下士,招收俊才,对部下也甚为宽厚,刑罚不施。这些使他深得士人、老百姓以及将士的爱戴,很有口碑——明朝建立后,苏松一带的老百姓仍称他为张王,而称朱元璋为老头子。

但逐鹿天下,光有宽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雄心壮志、硬实力。

张士诚因为占据江浙富庶之地,早前与朱元璋几番攻守没落下风后,便以为自家的城池固若金汤,可以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安享富贵了。

张士诚的腐化堕落,连朱元璋都觉得不可思议。刚在平江站住脚,他便大造宫殿,将军政大事悉数交给张氏集团中两个最大的败家子,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尤其这张士信,拥有妻妾数百人,生活极其奢靡,就连后花园的采莲船都是沉香木制成,一场宴会动辄要耗用上千石米。

朱元璋得知这些,曾说我原以为他是个话不多,有器量的人,现如今怎会如此醉生梦死。

总之,“暴民”一朝得势,进而奢淫无度、不思进取的劣根性在张士诚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劣根性,张士诚缺乏远大志向,更没有支撑远大志向的宏大韬略。朱元璋一度处在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张士诚不与陈友谅联盟合击,一心只想坐收渔翁之利,结果陈友谅被朱元璋攻灭后,他紧跟着就陷入了唇亡齿寒的死境。

朱元璋虽灭掉了张士诚,但对其人留在民间的口碑却颇为嫉恨。

朱元璋在征战中很少杀降,然而在攻打张士诚时却一反常态,授意徐达等人大开杀戒,仅在湖州城东的旧馆,一次就至少坑杀了四万张士诚的降军。

对待张士诚昔日的辖地,大明立国后,朱元璋也是征收重税,并大量迁徙这一地区的富民,当时全国粮税总计两千九百万石,苏州一地要交两百九十万石,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

朱元璋此举就是要苏松一带的百姓多念张士诚的遗害,少念其恩情。

人心始终是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年后,张士诚仍是朱元璋心中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忌,洪武六年,就曾发生过苏州知府魏观因改造张士诚王府旧址被杀的“冤枉”事。

可以说,张士诚虽然被朱元璋杀了,但他的阴魂在朱元璋心中却久久没能消散干净。

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败亡更是如此!


黑句本


张仕诚和朱元璋相同之处是都痛恨元朝,张出身盐贩子,可以说从他干上盐贩子起就一直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他起事比朱元璋早,早期的张仕诚还是很上进的,后来在苏州过惯了荣华富贵的日子,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刚愎自用。朱元璋亲率大军跑到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之际,张仕诚就应该拿下应天,断了朱无璋的后路,到那时朱和陈打的两败俱伤,他坐收渔利。等到朱元璋缓过来以后,他岂是朱元璋的对手,可悲可叹。被俘以后,张仕诚还是很有骨气的,一句软话没说,从容赴死!

再来看看朱元璋,他出身比张仕诚苦多了,恐怕也没有比他更苦的大人物了,对元朝也是恨之入骨。朱元璋是个既有军事天赋又有政治头脑的人,带兵打仗无往不利,玩起政治来,那个时代也是无出其右,这一点比刘邦强太多,刘邦自己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不及张良,决胜千里不及韩信,好在他会用人。而朱元璋无论哪个方面都极具天赋,同时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为他人左右,在胜利的时候能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实为不易,相比于张仕诚的贪图享乐,高下立判,因此他能笑到最后。最重要一条,他一生坚持要么不做,做就做绝的行事准则,毛主席就曾说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这个意思。后世康熙帝曾御笔亲题治隆唐宋,其实,个人认为,某些方面朱元璋完全超过了唐宋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