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物理学家袁家骝

师从名家,只身闯美

袁家骝小时候天资聪颖,13岁入天津教会学校就读。他的物理和数学启蒙于剑桥博士哈特和在北洋大学就读的舅舅。自然科学的瑰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向往终身从事科学研究。1930年,他入燕京大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谢玉铭。在名家的导引下,他在科学的迷宫里漫游,奠定了终身从事研究的坚实根基。

1936年,经过司徒雷登引荐,袁家骝踏上了只身闯美国的旅程。他带着仅有的40美元,乘坐简陋的三等舱,在近20天的航程中,只靠充满腥臭味的咸鱼果腹,连一元一碗的稀饭也舍不得吃。到达目的地时,他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身上只剩下25美元。

他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这儿聚集着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有发明并建造了“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有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等等。他靠助学金读完了第一学期的课程。

物理学家袁家骝

事业爱情,比翼双飞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美国加深了对亚洲人特别是对中国人的歧视。他的助学金被取消了。为了继续学业,他试着给加州理工学院寄了一份入学申请。很快,院长密立肯教授亲自回了信,欢迎他到该校享受奖学金学习。密立肯曾因测出电子的带电荷量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位大科学家的惜才之举成就了未来的物理学大师。

此后五年,袁家骝靠奖学金和兼作助教继续续学业,凭着一股“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的豪气,他终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期间,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吴健雄—这位来自江苏的美人给他的爱情力量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学业的优秀加上人品的出众,终于使这位才貌超群的东方美人与他这位“穷小子”于1942年5月30日在密立肯院长家中举行了婚礼。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诞生了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和居里夫人。在20世纪,科学界又诞生了袁家骝和吴建雄。他们同年出生,同年到达美国,同年获得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袁家骝

为了科学,留在美国

1936年离开祖国远去美国留学的袁家骝、吴健雄,早就想学成之后返回祖国效力。不料,等到他们在194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在全世界燃烧。

怎么办呢?是回国搞科学研究,还是在美国继续深造?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北平、南京、上海已陷入敌手,科研是肯定搞不成了。加州大学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先生郑重地告诉他们:“为了科学,为了这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希望你们能留下来,将来你们的所学一定会有机会报效你们的国家”

物理学家袁家骝

1942年,袁家骝受命到美国RCA公司从事国防军事设施连波雷达的研制工作。这种雷达的研制成功使飞机的飞行高度及飞机间的距离可以自动控制。战后被应用于民间,大大增大了民航飞机与轮船的安全系数。

二战结束后,袁家骝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成就。

由于这些突出成就与贡献,1959年以来,他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驻美工程师协会科学成就奖。

物理学家袁家骝

见到总理,终身难忘

1973年,出国达37年的袁家骝夫妇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曾有人问袁教授:“1973年您回国访问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袁家骝说:“最难忘的经历是终于见到了周总理。总理接见我们的那一天是10月12日。我们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总理迎上来,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欢迎,欢迎,今天我在安徽厅接待你们二位,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不知其因。总理风趣地说:‘吴教授是江苏人,袁教授是河南人,安徽在江苏、河南之间,所以我就在安徽厅接待你们。’总理的心真细,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那天的接见时间很长,从晚上8点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钟。总理在其间还请我们吃了一顿夜宵。当时在座的有郭沫若、吴有训、钱学森等。我们像拉家常一样,围绕着中美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美科学文化交流、中国对外开放这些话题,无拘无束地进行了交谈。”

物理学家袁家骝

恩爱夫妻,生死相随

对于袁家骝最不幸的是,他的爱妻、被中外学术界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女士于1997年2月16日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

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1岁。按照袁家骝的愿望,他和吴健雄一起安葬在江苏省太仓市,永远也不分离。

物理学家袁家骝

(邱长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