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书法成就?

诗夜城主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至于唐伯虎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称号如何来的?其实是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么唐伯虎的书法成就如何呢?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都认为唐伯虎的绘画造诣卓越超凡,其实唐伯虎除了绘画水平高之外,书法造诣也不容小觑,但是相对于绘画来说,唐伯虎的书法早已为画名所掩盖,也就是所唐伯虎的画作名气要比书法名气还要大,话又要说回来,既然唐伯虎可以和文徵明等人并称“吴门四家”,可见其书法功底还是有的,


唐伯虎书法主要学习赵孟頫,我们都知道赵孟頫是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之一,在元代更被称之为“书坛盟主”,足以可见唐伯虎的书法眼界高远,像高人学习,更受李邕影响,唐伯虎字体俊逸挺秀,富有书卷气,唯笔力稍弱,结构亦略趋松散,



其代表作《落花诗卷》,作于唐伯虎52岁时。吴中好友诗文唱和,沈周首唱,文徵明、徐祯卿、唐伯虎等和之,《落花诗卷》中的30首诗,是唐伯虎的和诗,诗中流露出浓重的感物伤怀的情绪,此卷笔墨酣畅,笔势飞动,观之真如落红满地,寄寓着无限的惜春、叹春之情;其《自作诗卷》点画腴润,风格婉约,表现了以韵制胜的特点。


诗夜城主


唐伯虎虽然自诩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但真实的唐伯虎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真的是大相径庭,特别是周星驰的“唐伯虎”形象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唐伯虎出身于江南苏州城的一个酒肆商人家庭,也有传言说是一个没落家庭。他在《与文征明书》中说:

“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

唐伯虎从小就聪明过人,16岁参加府学生员考试就“唐童髻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伯虎和文征明结交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文征明的父亲,真是一个高人,文征明的父亲给文征明的信中说起唐伯虎: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

结果还真被他说重了,后来去京城考试的时候,唐伯虎因为徐经贿赂主考官的家童窃取试题而被牵连入狱,后被罢为吏。受了这样的打击之后,唐伯虎再无意官场了,从此就醉情翰墨,以诗书画终其一生。

唐伯虎的书法受其画名影响,不是很大,其实他的书法造诣还是很厉害的。早年因为科举考试的缘故,受赵孟頫影响很深。后期也是走的赵孟頫学书法的路子,师法晋唐。唐伯虎的书法传世作品都是行书,从他的行书中可以看到他师法《集字圣教序》和唐李邕行书的风格。唐伯虎的书风与画风一样,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因此书画史上并没有把他列为吴门书画派系。

唐伯虎的书法,师出名门,却又能变化出自己的面目,纵观他的代表作《落花诗册》,挥运纵横,舒展豪放,唐伯虎在创作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心手两忘的境界。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下眠”,自诩才华绝顶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可惜的是一生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但他的书与画,成为人们世代相传的美谈。就像他的偈语所说: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却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我。”

翰墨今香


唐寅(1470-1524)字伯虎,现江苏苏州人。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但也能称得上书法大家。

评价唐伯虎的书法成就分以下几时期。30岁以前的作品有《黄茅渚小景图卷》,虽末成唐氏风格但还是认真工正。30-36岁是唐寅书法成唐氏风格时期,此代表作品有《落花诗册》,也是唐寅的书法代表作,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温文尔雅,风流潇洒。37-45岁以赵体为基础加入了其他书法的元素,使笔法更加遒劲,章法布势更灵动端美,代表作《七言律诗轴》。46-54岁,此时期书法加入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使作品更进一步,结体及笔法皆富于变化,挥洒自如,变化无穷的境界!





刘万钧书法


唐寅(1470一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唐伯虎三十六岁书《落花诗册》。(如下图)。严谨有书卷气,飘逸自然,结构匀称,字体优美,字形变化不大,线条粗细有变化,比较明显。用笔精美,干净利落,牵丝精细。(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神韵轩书法


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让风流才子之名声名远播。他的所谓“风流”,实则是愤世疾俗狂傲性格的体现,现实中的他,却是一生坎坷,54岁时即穷困潦倒而死。

《落花诗册》

唐寅唐伯虎博学多才,吟诗作对,能书善画,其诗文、绘画成就更在书法之上。

他的书法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但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他的书风,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跋宋王詵江山叠翠图》

第一时期是30岁以前,他与文徵明交往较多,两人相互影响,书画均很接近,书法都从赵孟頫入手,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上款字,就极似文徵明。

第二时期是30岁至36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以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岁时的《落花诗册》。


《花下酌酒歌扇面》

第三时期是37岁至45岁,唐寅正值壮年,专心创作,艺术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

这类风格作品甚多,如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0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


《自书联句诗》

第四时期是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他进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为也更颓放,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神机流走的境地。

代表作品有50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唐伯虎,又名唐寅,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朝苏州人,他才华横溢,但又玩世不恭,与祝允明、文征明、徐征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唐伯虎的书法,不如他的诗画闻名,当然他的书风也奇峭俊秀,看似,软,实则劲,独特的风格就是劲骨于内,美形于外,字中笔画粗细变化不大。

唐伯虎真正擅长的是描绘山水、人物、花鸟,因为他在年幼时曾随周臣学画,后来又师法李唐、刘松年。他的画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他的人物画多为仕女或历史故事,他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人物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他的绘画作品如《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秋风纨扇图》《王蜀宫妓图》等,都是相当有名的。他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博采众长,他的画艺,已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吴门画家。

另外他在文学上也非常有成就,他的诗作大多表达出其狂放,孤傲的性格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他的诗多通俗易懂,语言浅白,但又语义隽永,所以耐人寻味!🐴🌺🌺





飞天ZY漫雪


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不但画画的好,而且书法也是顶呱呱的!

唐伯虎的书法,多以行书见长。细观唐伯虎的书法,用笔老辣,结体优美,书写流畅,若行云流水般,点画精道有力度,技术含量高,神韵十足,高雅可品。

唐伯虎的行书,字字中无不显露着书圣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的影子。大家知道,王羲之的行书是师法刘德升的行书,而王献之的书法大多是师法王羲之的行书。据说,唐伯虎学习行书,临摹的就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王献之的字。除此之外,唐伯虎还潜心研习过《智永真草千字文》,并从中汲取了一定的“营养”。就唐伯虎的行书水平来说,完全可以与赵孟頫的行书比肩。

有人说,唐伯虎学书法是师法赵孟頫,我认为这个只是个传说,各位看官仔细想想,难道唐伯虎就不知道取法乎上的道理?传说就是传说,大家不必当真。

不知道什么原因,唐伯虎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记载较少,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唐伯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高。

唐伯虎的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人们学习临摹的范本。


中州耕牛堂主


唐伯虎的书法成就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丰润灵活、俊逸秀挺,代表作品是《落花诗册》。

《落花诗册》是唐伯虎唱和沈周的诗作,收入30首,内容是咏物言志,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闲适幽雅,物我不竟的感伤情怀。

作品形式为行书,第一眼印象就是肥,——丰胰,主要是因为结体开阔,中宫宽松,两边收紧。这一点有颜鲁公风范,如果说颜鲁公是大将军坐帐雍容威严,那么唐伯虎就是贵妇簪花细腻可人。



笔画上横竖劲挺,粗细变化有致,连带映送自如,钩趧潇洒,因而显得流丽甜媚。

既富态又活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灵活的胖子”。

章法上粗细相间,采取粗粗粗细粗粗的排列法。整幅作品既有文人墨客的清雅又充满烟火气息的流俗。

这一点与唐伯虎身世非常相像,29岁考中应天府解元,北京会试因科举案牵连入狱,解元的功名被罢黜。次又被反王南昌宁王赚去做幕僚,因装疯扮癫才得以脱身。回乡后虽与当时名士沈周、文征明、仇英、祝允明、徐祯卿等唱和,研讨诗文书画,但无奈家道中落,生活时有困顿,流落底层。此等生活情景,无一不在书画上表现出来。其书法既雅又俗就不奇怪了。




唐伯虎是艺术天才,只可惜从活了54岁,特别在书法上,虽然已经很了不起,一颇有境界,但未能达到成熟老辣的“人书俱老”的境界,殊为可惜。倘若假其以寿,完全可以进入顶级的书法境界,今传世只得画名盖书名,也是因缘际会吧!

以上一家之言,我是学习书法的颜二,欢迎批评讨论,谢谢!


书法颜二


唐寅书法代表作有行书《落花诗册》30首,以及行书《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共24首等作品。

翻开唐寅《落花诗册》书法作品,首先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书法整体沿革、吸取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行书的秀美之处,温润雅致,畅快流丽,富有韵味。虽然内容上描写落花景象和心态,但书法呈现上仍然能让人看出书者对春天的向往。

从书写布局上看,诗册讲究行距行气,字间间距合理,结字大小错落,善于飞笔相连。诗册保持诗间隔离,有时一行仅留下一二字,更使画面透气生动。作品用墨丰盈饱满,浓淡相宜。

从运笔特征上看,该诗册字体结构严谨,落笔俊秀潇洒。笔画多呈兰竹花鸟意味,顿钩干净利落,撇捺饱和风动。诗册整体篇幅较长,尚能做到一气呵成,保持首尾一致,是一件流传较
广、雅俗共赏的佳作。


大帽山书法


唐伯虎~一个五百年来倍受“道外人”提及的名字;一个才气横溢、性情桀骜、际遇跌宕、结局凄凉的悲剧人物;一个塑造了公众对风流倜傥、狂放不羁所有想象的大才子。

唐寅诗书画俱佳,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下同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是名噪一时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身后虽然风光无限,但身前经历坎坷。年少早具才名,中岁科场案被贬为吏,遂绝进取,晚年境遇凄凉,贫病而终。


唐寅留给人们的,除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风流韵事及传说外,还留下了许多让人们雅俗共赏、遐想无限的书画作品。

余下早年便倾慕于唐寅书画,曾花大力气临摹其画作,后感其书法的倜傥潇洒,因此也有所涉猎。给我总的感觉是:书不如诗、诗不如画。但三者结合,却又是绝配无双。


(小编早年的习作)

唐寅的画是那种让人瞥一眼便有的惊艳感觉,外行人会感其景物可居可游,却又意境高远、深远之致;内行人会感其笔墨精致,可触而不可及的高妙。小子虽已临摹多年,如今提笔叙旧,仍是力所不逮,颓然浩叹,拜服于他奇赋天纵和与年龄不符的功力。

唐寅书法不足铭世,不敌文征明、祝枝山,画名又排于沈周之后。但在民间,他的声誉却远胜诸贤,鬻画卖文之时,求画者应付不暇,甚至请他老师周臣代笔。曾有人问周臣,为什么画不及学生,周臣答:“唯少唐生数千卷书”。说明在文学修养上不如唐寅的缘故。的确,唐伯虎富藏书,博学强记,善骈文,能作诗词、曲子,画上大都题着他自制的诗篇词句。虽然其中有些是“率尔成章”,但也不乏清丽可诵的作品。








给我的感觉,唐寅题画诗的书法要远精于他流传下来的一些诗稿墨迹。以《秋风纨扇图》上题跋为例:笔法精丽,结体开合有度,气韵流动,不亚于文征明的精熟,又兼有赵孟頫浓厚的文人气息。而反观他的《落花诗帖》,结体宽泛,似有颜体余味,少文气;笔法时有粗率,力度也常有露怯之处。


然而和古代许多文人一般,有的重诗轻书,有的重书而轻于画,诗书画具精的毕竟是少数。唐寅重画而略轻于书,并不是说明他的书法成就差许多,只是因地制宜,精粗相间而已。因此世人对他书法毁誉参半也不足为奇了,也决定了他的书法地位。

唐寅书法是与诗画相映成趣的,因此我们学习与欣赏他的书法,也要与此结合,才更能体会他书法中那种风流倜傥、那种俊迈轶群浓浓的才子风度。我们还要记住他自己对书法的体会:“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活耳。世之善画者多善书,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在这三言两语中,道出了他作画心得和书、画相通之理;而他所画作品的运笔灵活,毫不泥滞,应是这段话最好的印证。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