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房地產已無盛宴

展望2019年,雖然經濟下滑迫使財政走向寬鬆,房地產“夜壺”不得不被再次拎起,但是,在天花板徘徊的房價和巨量的存量邊界已使房地產不可能再有“爆發”的可能。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之下,剛剛過去的2018年,作為樓市風向標的京滬深房價都出現了歷史上首次下降。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2018年房價下降的背後,是經濟整體下降、股災、P2P崩盤、民企橫屍遍野和中美貿易戰。百姓投資普遍地被割韭菜之後,包括房產這樣原本最安全的投資行為也變得小心謹慎、哆裡哆嗦。

就地產行業自身的原因來說,以碧桂園為代表的龍頭開發商頻繁出現惡性工程質量事故接二連三被媒體曝光,更悲催的是CCTV每晚仍然在播的“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這徹底定格了百姓對房企本質的認知。碧桂園們的自己打臉印證了“有競限房政策城市的房子,這兩年建的最好就別買了”這句話。其不但在地產業內形成共識,在購房人心中也都打下了深刻的負面烙印。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週轉成就了過去近二十年房地產高速發展,進而以支柱產業拉動經濟GDP增長。但同時,資本化也讓房地產完全與產品化方向相背離,即使持續的產品高端化,也無不是以提升房價為本質目的。當這樣的走勢遇到“房住不炒”天花板時,降低品質甚至偷工減料是開發商的必然選項。

展望2019年,雖然經濟下滑迫使財政走向寬鬆,房地產“夜壺”不得不被再次拎起,但是,在天花板徘徊的房價和巨量的存量邊界已使房地產不可能再有“爆發”的可能。

就房地產市場而言,房價高位風險、流動性退減、房產稅徵繳預期、房屋質量不保,再加上對經濟預期不看好,這些因素之疊加推動了房產市場總體降溫趨勢仍會持續。今年兩會之後,政策有可能進一步鬆綁樓市,但是幅度和範圍都極其有限。

所以,2019年踏踏實實做存量資產運營,至少要向此轉型,是所有規模以上開發商繞不開的路徑選擇。一塊磚頭賣十倍利潤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提升磚頭本身的價值才是不二選擇。

房地产已无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