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蒲松龄科举顺利,你觉得还会有《聊斋志异》吗?

承德露露


假如蒲松龄考中了科举,《聊斋异志》可能就没了。原因如下:


蒲松龄写《聊斋》的原因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生平认为世道不公,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黑暗的揭露和讽刺。这些所有都是建立在他科举屡次不中的情况之下,生活困苦的情况之下的。因为蒲松龄这一生痛苦的经历与生活的不顺利使得他厌恶整个社会从而使得他变成了时代的伟人、成为了敢于和世俗作斗争的典范。

假如蒲松龄考中了科举

1、蒲松龄的谄媚

在很多的眼中,蒲松龄一定一个孤高而具有顽强气节的时代英雄。他也一定是个对现实社会非常不满而伟大的精神伟人。这是我们很小的时候从知道蒲松龄这个人开始就知道的现实。中国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思想,而我们的中国文论学家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对于"知人论世"有了新的理解。我们认为,了解一个人的作品一定要从他的生平入手。我们看到的现在的蒲松龄一定是一个没有考中科举而造成他悲剧一生的人。但是,他是否真的那样孤傲,那样的不群,对于官场又是否那样的不屑一顾呢。笔者给出的答案是:绝不是!

人在官场就会巴结上司,就会产生送礼的情况。对于讨好上级这种情况蒲松龄当然也存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是蒲松龄要考虑的问题。蒲松龄在给做孙蕙幕宾的时候,免不了学着那官场的一套。《上藩司徐》中希望宝应县前任知县抓紧时间交接政务,这样一封信呈递上去之后,免不了送礼。

后来蒲松龄又给孙蕙代笔给巡抚写信,请求解决宝应驿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为他人代笔的文章但是其中谄媚与那套官场的圆润气息都是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

要是说这些都是替别人代笔的可以说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当涉及到自己问题的时候,蒲松龄的谄媚与奉承别人的手段也丝毫不含糊:

汪如龙,字健川,安徽省宣城县人,以举人身份考选知县。汪如龙喜爱文学,曾辑录《寿世汇编》,编著《阳坡诗集》。他听说蒲松龄的文章写得好,现在毕府作塾师,写作了一部有趣的《聊斋志异》,高珩等人为之作序,便有意结识他,想借阅此书。遇到这样天大的礼遇他当然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心里的感受也不忘里告诉这位汪如龙希望他提携一下自己:

《上健川汪邑侯书》。原文是:"松,载笔以耕,卖文为活。遍游沧海,知己还无;屡问青天,回书未有。惟是安贫守拙,遂成林壑之痴;偶因纳税来城,竟忘公门之路......庶王事鞅掌之余,一开笑口;而仁人仰屋之夜,小破愁颜。不揣侏□,数首妄求冰鉴;弗嫌谫陋,八股尚俟陶钧。如或青眼窥人,谬荷栽培之眷;万一蓝衫利市,宁忘高厚之恩。"

蒲松龄除了赞颂汪县令的德政外,极言自己的不得志,企盼得到赏识、提携。蒲松龄写的五首七律《答汪令公见招》。

仙令仙才总不群,衢歌巷舞自纷纷。花村乱湿黄梅雨,凫舄长飞绮盖云。小语未能分上座,短髯聊足备参军。会当侍从篮舆后,把酒青山细论文。

疲驴日日孝河滨,行李萧条扑面尘。持戒应非求后福,拈珠元只忏前身。岂同弹铗三千士?? 聊附处囊十九人。偃蹇自拚人不伍,忽逢青眼涕沾巾。

桃李满城花乱开,河阳仙令手亲栽。冀群一顾遂无马,燕市千金更筑台。倘逐紫鳞藏壑去,拟随黄雀报珠来。更愁泽雁流离尽,濡煦犹烦济世才。

年年落魄抱烟霞,回首平时意转差。倘有一人能相骨,何妨四海更无家。儒冠未达狂生刺,呵叱恐遭醉尉加。踪迹迂疏应勿怪,生平曾不到公衙。

青衫白帢久飘零,羞把文章占盛名。敢请筑台先郭隗,漫劳悬榻待徐生。春窗萤火分官烛,文社鸡坛续旧盟。残卷犹堪消岁月,穷愁何足累虞卿!

这些几乎都是在吹捧汪知县的非凡的才能受到了百姓感恩戴德。自己虽然能力有限,愿意追随汪知县做出一番事业。自己日日奔波,被人轻视,但汪知县却敬重自己,汪知县善于识别人才,尊重人才。自己如果能一展其才,一定会报答汪知县的知遇之恩。

时隔不久,恰逢汪如龙生日,蒲松龄写了一首五言排律《寿汪令公二十四韵》,为汪知县祝寿。诗文既歌颂了汪知县的政绩,又描述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不仅称赞了汪知县的人品,而且表达了所谓民众的心声。

淄民憔悴久,引领望神京。乍见凫双至,时闻鹤一鸣。八乡欢欲舞,多士喜如惊。父老龙钟至,儿童竹马迎。阳春回绿野,霖雨遍苍生。数月疮痍起,期年政绩成。投怀真似母,饮乳顿知兄。已慰禽鱼志,全消鼠雀争。弦歌浮里社,桃李满山城。绚索春前业,犊蓑雨后耕。村花无犬吠,堤柳见啼莺。惟抱拳拳意,绝无赫赫名。折腰今更苦,强项古难行。貌是因民瘦,心犹似水清。至诚愚贱谅,大雅斗山倾。户口多名贾,文章重识荆。丹霞摽秀宇,白雪净聪明。冬日人为爱,霜怀物不撄。家忧逢岁俭,赋幸遇官轻。昔困石壕吏,今无泽雁声。因贤责益力,被德望殊盈。堂下虎狼息,田间妇子宁。感深无以报,尸祝愿簪缨。

诗中写了汪知县来到这里年迈老人进前拜见,天真儿童骑着竹马迎接。淄川百姓安居乐业,田野一片欢歌、一片祥和。汪知县为民操劳,身体都消瘦了,清廉之声到处传扬。汪知县受到了很多百姓的爱戴。最后蒲松龄代表全县百姓衷心祝愿汪如龙功业卓著,早日晋升!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在《聊斋》中大义凌然的批判黑暗官场的蒲松龄在现实中拍马屁走后门的功力一定是非同凡响的。

2、对上司的妾室明里暗里的觊觎

顾青霞是上文提到的孙蕙的小妾,当时候蒲松龄在孙蕙府中做幕僚的时候因为孙蕙本人工作较忙而且对于顾青霞也不是特别上心就导致了顾青霞和蒲松龄有着诸多的的接触。多年的在外漂泊生活让蒲松龄陷入了很多女性幻想之中,这样可以解释《聊斋志异》之中有很多书生与女鬼、女妖的风流故事。其实笔者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那些美丽的女鬼、女妖形象可能就是以顾青霞的各个侧面为原型写成的。

蒲松龄觊觎上司的妾室这个东西也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顾青霞善吟唐诗绝句,蒲松龄便为她编选了《唐诗绝句百首》。《唐诗绝句百首》,是顾氏通过孙蕙要求蒲松龄为她编选的,还是她自己直接请求蒲松龄编选的,还是蒲松龄投其所好为她编选的当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但是怎么说这部《唐诗绝句百首》一定是给顾青霞编的。顾青霞与蒲松龄这样老妻相比能歌善舞,喜欢吟诗作画,估计长得肯定是不错的,要不然是不会做了县令的小老婆的。蒲松龄似乎对顾氏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绝对超越了正常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

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

蒲松龄在诗中还称顾氏为"可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中说:"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可儿",意即称心如意的人儿。蒲松龄在诗中称顾青霞为"可儿"我相信这个不是一般朋友可以说的称谓了吧。

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

当日垂髫初见君,眉如新月鬓如云。数年围带知何似,闺阁才名日日闻。

佳人韵癖爱文章,日日诗成唤玉郎。莲瓣重台轻可听,行云也似爱宫商。

笔者写这篇文章并不想来抹黑什么,想表达的是一个立体完整的蒲松龄。假如蒲松龄考中了科举可能就没有《聊斋志异》这本书。笔者也认为蒲松龄做了官也不会是一个所谓清廉的好官因为从他阿谀奉承和对于情色的向往就知道,这样一个人做了官可能并不是那样的完美。人当然可以爱美女,但是蒲松龄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对于女色都这样的觊觎与向往何况换了一个更高的环境。身处官场的蒲松龄也极可能是阿谀奉承之辈因为在他不得志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副官场上的嘴脸。什么"官场黑暗"、"什么贪污腐败"他年轻或者中年的时候一次考试也没敢落下,还不是积极地写信想投入进去?书里写的一个样,做起来又是一个样,这就是所谓一个"完美的蒲松龄"与"真实的蒲松龄"之间的对比。假如他中了科举,一切都改变了!《聊斋》没了,还有那个被我永远记住的"英雄"也没了……




一往文学


如果蒲松龄科举顺利,也会有《聊斋志异》这部短篇小说集,只不过篇幅会大幅度减少,从491篇减为100来篇,小说中不会再有讽刺科举、官场的篇章,也不会出现美丽的鬼狐花妖了。聊斋的文学成就则会大打折扣,根本就不会流传后世。


聊斋故事里一百多篇都改编自唐传奇,蒲松龄经过了自己的整理和扩充,形成了一个新的故事,类似于故事新编。这部分故事都是从古籍里找出来的,如果蒲松龄科举顺利,进入了官场,这部分故事他仍然能够整理出来,所以说还是会有《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只不过篇幅会缩水四分之三。

假如蒲松龄科举顺利,那么他就会进入官场,我想进入官场的蒲松龄也一样会贪污受贿,像清朝的其它官员那样。这个时候,蒲松龄则处于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再揭露科举的弊端和官场的黑暗了。

聊斋里有最美好的“爱情百花园”,总是在描写穷书生和狐狸精谈恋爱,穷书生通过狐狸精的帮助,摆脱了穷困潦倒,走上了成功之路。这种“狐狸精梦”不过是穷书生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一旦蒲松龄考上进士,就会看不起这种穷书生了,例如鲁迅小说里的丁举人把孔乙己给打瘸了。蒲松龄身居高位,是不会同情穷书生的,所以聊斋里就不会再有美丽的爱情故事了。

我不止看了一遍《聊斋志异》,整体感觉蒲松龄的才华并不出众,又极其愤世嫉俗,这也许就是他科举不顺的原因,他在考卷里一直揭露社会的弊端,主考官是不喜欢这种文章的,所以蒲松龄的落榜在情理之中。

蒲松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采的欠缺。《聊斋志异》是一部伟大的短篇小说集,每个人都值得一读,你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生活的启迪。


层城鵷雏


如果蒲松龄仕途顺利的话,就不会有《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出现。“物不平则鸣”,如果没有仕途上的不顺利,蒲松龄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创作激情写成《聊斋志异》来讽刺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

现在每年来我们淄川聊斋城旅游的游客很多,却少有考学的学子。我曾专门问过一位来聊斋城参观的高中学生,他委婉的表示:他很多同学怕蒲松龄蹉跎的一生影响他们的求仕运气。

也许这就是“失意者看《聊斋》”这句话的出处吧。



一叶茶1982


我觉得如果蒲松龄科举成功就不会有《聊斋志异》的出现了,蒲松龄一旦登上仕途那么他就以一个成功者的面目示人了,少不了建衙开府往来应酬等,这些官老爷们的日常必修课。即使蒲松龄是一个清官,也要接来送往,处理日常政务,哪里还会有时间坐下来创作什么小说。大凡物不平则鸣,人郁闷就要纾解,科举不顺的蒲松龄是个不得志之人,他用什么来纾解胸中的郁闷呢?只有手中笔了,但是那个时候清朝官府是大兴文字狱的,写不好就得进去蹲监牢,那就托付妖魔鬼怪、阿猫阿狗去写吧,而蒲松龄又是一个大才,驾驭妖魔鬼怪、阿猫阿狗是得心应手,遂成了不朽名篇《聊斋志异》。这正与元曲的兴起类似,蒙古铁骑踏遍欧亚、纵贯南北,志得意满,重武轻文,几乎废了科举制度。大量的文人何处去,那就拿起笔给美女画画,那就拿起笔给美女编戏,于是兴起了不朽的元曲巨著。也就是说元朝轻视文人,给元曲兴起创造了条件,清朝大兴文字狱,又成为小说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村文艺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第一中秀才,大约40岁写成《聊斋志异》。最终放弃科举,还是在50多岁。所以,他批判科举制度,但也一度致力科举。

我们常陷入一种思维的定式:年长时做出贡献大。譬如我们把成就很大的祖冲之的画像搞成古稀老人,事实上他做《缀术》时是很年轻的。


青石杂言


太史公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同理可证,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太史公的发愤之作。由此观之,蒲松龄如果科举成功,进士及第,就会像其他的金榜题名的人士一样,立足官场,混迹一生。只有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才会继摆桌案,重操旧业,续写那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聊斋志异。


吾论魏晋


屈原如果不被放逐,怎么会写《离骚》?《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的“离骚”!试想:科举顺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此心态,能写得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联)的奇伟小说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