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究竟應該怎麼理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可謂婦孺皆知,千百年來,人們都覺得不能傳宗接代,不能延續香火,就是最大的不孝,就是對不起父母,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其實孟子的原話是這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究竟應該怎麼理解?

從這句話來看,舜沒有告訴父母而娶了妻子,這才叫無後,但因為是舜在外地,堯指令女兒嫁給舜的,舜也不得不接受,當時又沒有手機和現代通訊方式,況且堯也昭告了天下,因此君子認為這也和告訴父母了一樣。

所以說,這句話根本就沒有提生兒子的事,也沒說不生兒子就是不孝,並且還是最大的不孝,孟子只是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是千百年來的一個誤解。以至於到現在為止,大家寧可顧不上奉養老人,也要想法百計生個兒子出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究竟應該怎麼理解?

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更深的意思,這個“後”,就是後繼有人的“後”,是有人繼承和發揚你這個家族的家風、道風、事業。你這一代,無論做的多麼好,成績多麼突出,但你後繼無人,流傳不下來,那還是等於零。並不是說生一堆兒子就算孝了,兒子再多,都是廢物,都是敗家子,不能繼承和發揚祖宗的道風、家風,那還是不孝。

我們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就是因為有這個“孝”字,如果沒有人繼承和發揚祖先的經驗和文化,那我們的文明就越來越倒退了,這就是無後。不一定是自己有兒子才算有後,把你的本領傳給別人,有德行的人,能幫你發揚光大的人,那就是有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究竟應該怎麼理解?

其實從兩千年前開始,就已經有人誤解孟子這句話了。漢代人趙歧在《十三經注》中,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也許正是因為他這一段註釋,才加深了人們對孟子原話的誤解,一直影響到今天。

所以,大家不要再誤解了,不要再以為生不了兒子,不能傳宗接代就是大不孝了。如果你生了兒子,卻不奉養父母,那才是大不孝呢。當然,也許古人的註釋是對的,是我誤解了,如果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