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牛郎織女傳說之鄉”這麼過七夕……

“牛郎织女传说之乡”这么过七夕……

迎織女儀式現場

在有“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稱號的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系列活動的舉辦讓牛郎織女景區人流如織,人們遠道而來祈福求緣,記者一路採訪感受到了滿滿的愛意。2008年以來,沂源已舉辦11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建設了牛郎織女景區、牛郎織女民俗館、中國(沂源)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設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專門研究機構——中國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中心,通過活動不斷推動,七夕開始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熱鬧:敲鑼打鼓迎織女

沂源牛郎織女的傳說可追溯至唐代,主要流傳在縣域南部的燕崖鄉。發源於魯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經該鄉,在牛郎官莊村往東拐個彎兒繼續南行,正是在這個“彎兒”,形成了今天的牛郎織女景區。牛郎官莊村面對的沂河南岸是大賢山,山體臨河的懸崖上有處洞穴,相傳洞口曾傳出扎扎機杼聲,故得名“織女仙洞”,牛郎織女傳說在沂源便有了幾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意味。

更有趣的是,牛郎官莊村人大部分姓孫,自認為是牛郎後代,歷代傳承牛郎織女的故事。七夕當天,當地百姓會聚到牛郎廟前,舉行隆重的迎織女儀式。

今年農曆七月初七早上不到6點,牛郎廟前就來了燒香祈福的人,各家各戶把備好的供品擺上祭桌,大家打扮得漂漂亮亮,中年婦女挑著蓮花燈,老太太則捧著嶄新的繡鞋、新衣,等待迎親開始。8點左右,待周邊村子的隊伍集合完畢,作為牛郎的“家人”,大家便抬著花轎,敲鑼打鼓去對岸把織女迎回來供奉。“我嫁到這個村時迎織女的習俗就有了,老人們很虔誠,會花一個多小時上山,把煩心事跟織女唸叨唸叨,祈求一切順利。”牛郎官莊村村民苗興愛說。提起自己結婚時的情景,苗興愛回憶,1989年她結婚時還沒有小汽車,是穿著大花襖跟著送親隊伍走到婆家的,雖然條件不如現在好,可日子過得溫馨、知足。

牛郎織女傳說項目傳承人解明泉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一故事的演變發展歷史。他表示,牛郎織女傳說代表的是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自然勞作分工方式,這種寧靜質樸的傳統文化維繫了中國人的家庭溫情與社會和諧。如今,七夕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愈發顯現,更在年輕人中得到發揚和傳承。

感動:相濡以沫做一輩子“柺杖”

七夕佳節,沂源小夥楊龍和女友張園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他們身著漢服通過一場傳統婚禮結為夫妻。“在這一天舉辦婚禮,讓我們有一種儀式感和文化上的歸屬感。少為妻、老為伴,以後的路還很長,相濡以沫、忠貞不渝的傳統不能忘。”楊龍說。他們在贊禮官的見證下完成了沃盥、同牢等禮儀。在“行合巹禮”環節,夫妻二人分執一瓢,各盛甘米酒與苦巹汁,寓意同甘共苦。

愛情到底是什麼模樣?在沂源縣朱彥夫事蹟展覽館內,記者找到了其中的一種答案。陳希永是“時代楷模”朱彥夫在戰場上被救下後住院期間認識的護理人員。1955年,陳希永和高位截癱的朱彥夫成婚,做了老英雄一輩子的“柺杖”。二人相濡以沫直至2010年陳希永去世,“沒有希永就沒有我朱彥夫”成了朱彥夫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多年來,人們一度好奇四肢健全、長相俊俏的陳希永為什麼嫁給手腳全無的朱彥夫?“母親說‘他是為了國家沒了手腳,我一個好手好腳的就算和他中和中和吧’。”朱彥夫的小女兒朱向欣說,“母親一生賢惠,是我們的榜樣;當了村幹部的父親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杆。”

很多人在聽聞朱彥夫夫婦的事蹟後沉默良久,他們傳給下一代的不僅是忠貞不渝的愛情觀,“忠孝、厚德、和善、誠信、勤儉”的十字家風同樣給人以深刻啟迪。

傳承:弘揚傳統美德,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唐建軍表示,中國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中華民族價值觀念中的夫妻恩愛、親慈子孝、敦親睦鄰等理念在傳統節日中多有體現,振興傳統節日不僅要恢復節日民俗,更是要將其蘊含的傳統美德挖掘出來,傳遞給年輕人。

如何讓七夕傳統文化融入生活,沂源縣通過舉辦經典誦讀活動、家庭美德建設活動和倡導文明旅遊等,延展傳統民俗的內涵。如今,樹木蔥鬱的大賢山、寬闊清澈的沂河、美麗的牛郎織女傳說使沂源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今年上半年,沂源縣接待遊客360萬人次,同比增長41%;旅遊消費總額達20.5億元,同比增長38%。

童話作家林一葦把珍藏的136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餘種、20多萬枚愛情題材郵票無償貢獻出來,建起了中國(沂源)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一張張小小的郵票向觀眾講述著或悽美或圓滿的愛情故事。該館工作人員表示:“外國人表達直白,郵票上多是玫瑰花、紅唇印或‘love’字樣。中國人比較含蓄,郵票內容多是文學名著或傳說中的愛情故事,如果不瞭解相關文化,單從郵票上看不出愛情主題。”對國人來說,愛情可理解為裁下銀河一角,用恆久星輝幻化成詩一樣的語言講給有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