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东方时评丨破除“唯论文”,让考德成为科技评价“硬核”指标

东方时评丨破除“唯论文”,让考德成为科技评价“硬核”指标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了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的相关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台的背景和目标?各项具体措施怎样落实到位?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负责人。(3月5日《科技日报》)

  不以GDP论英雄,在当今社会已形成共识。然而,在现今的科技和高校领域,学术GDP,不仅主宰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科研人员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科研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如此语境下,我国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显然抓住了学术研究和人才选拔的“牛鼻子”,其导向意义不容小视。

  不可否认,科技和高校领域“重学术、轻实绩”,已成一种潜规则,越是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领域,表现得越突出。科研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形成了恶性循环。众所周知,科研人员从事日常工作,只是在挣应得的那份工资;从事学术研究,不仅易出成果,而且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并在职称晋升中占主导地位。可见,学术至上,“唯论文”是举,实际上已经牢牢主宰了科技和高校领域的地位与方向。

  以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为例。因工作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学术GDP“唱主角”。比如,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和论著,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考核的“硬核”指标。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变成了学术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科学技术的本位,也脱离了科技和高校领域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使少数科研人员,冒险在数字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科技和高校领域的生态环境。

  可见,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必须让考德成为“硬核”评价指标。首先,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评方法手段,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论文,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名科研人员职称晋升、工作成就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自然是理想的评价标准,但“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科研人员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特别是,在科技高校领域去行政化,已成为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让专业的归专业,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只有科技和高校领域的领导带头专业化、务实化、草根化,才能引领科研人员回归工作和学术并重的本位。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