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值得收藏学习【关注头条号:美学必修课】。

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一、发型分析: 对于留长发的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秀发飘顺自然,发量少的女性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既要使发量显多,又要不影响整体效果,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保护发型下端轮廓,避免过分轻薄。  2、可以考虑增大发型中上部位的容量,使之蓬松饱满,使发量显多。 3、发型整体纹理清晰自然、层次结构符合头型脸型、发尾参差不齐,周遍轮廓轻柔飘顺。

二、修剪要领: 通过以上对发型的分析,可以采用原型修剪公式+转角剪法修剪基本层次,再根据要求修饰周边轮廓,最后根据具体部位进行纹理处理。

1、剪发区位:水平三分区位(额点与GP点水平连线以上为上区位,耳点与后脑点连线至额点与GP点水平连线之间为中区位,以下为下区位)。

2、基本层次修剪: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⑴、下区位修剪:采用45°提升角度,从后颈中心线开始采用圆形剪法的原理向两端水平移动,逐层向上剪至后脑点水平线。使下区位形成低边沿层次效果,以达到增加下区位厚重效果的目的。

⑵、中区位修剪:采用90°提升角度,从后脑点开始参照下区位长度向上修剪,并继续向两个侧区移动。衔接上下区位,使层次由低至高自然过度、衔接。    

⑶、上区位修剪:采用135°提升角度,从GP点向*点采用放射分份修剪,并向两个侧区延伸。可以使上区位产生发容量增大的效果。

⑷、最后将上区位头发垂直头皮180°提升,将多余的角去掉。使发型的最*部产生层次升高的假象,以达到增加发量的目的。

3、轮廓衔接: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⑴、中心点定位法:控制左右的均衡、减轻刘海的压力、衔接顶区与侧区。修剪时,以两个额点头发的长度为准,建立设计线,将顶部头发全部逐层逐份集中在中心点水平线前,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⑵、斜前45°移位法:修饰前侧轮廓,衔接侧区与后区。将侧区的头发紧贴着面部斜向前移位45°,以额点、耳点长度为准建立设计线,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⑶、颈侧45°外移位法:修饰后颈形状。以后颈点和两个耳点长度为准,建立设计线,向左右两侧以为45°,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4、纹理处理:将上区位头发提升180°,从下向上做上挑式滑剪的处理手法,使发片内层产生较大的支撑力,造成上区位头发蓬松。 将中区位的头发采用90°内处理的手法处理,使之更好的与下区位衔接。下区位不用处理。最后采用整体下滑的手法从上区位至下区位在自然角度下进行处理,可使各区位衔接自然。 侧区可采用顺手交的方式,从发尾1/3处进行处理,使发尾轻柔飘顺。也可将左右侧区头发分别向反方向交内移位,进行下滑处理,可使前侧轮廓产生自然的内扣式贴面的效果。

发型设计的十二大要素

发型对于一个人的形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发型应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和设计,要与自己的脸型、身材配合协调,才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如果盲目模仿或追赶新潮,则可能适得其反。

脸型大的人:应尽量选择短而密,贴脸部边缘的发型,不可采用大波浪发型,以免脸型显得更大。

脸型小的人:宜留中等长度而具有蓬松感的发型,这样脸庞会显得大一些,给人视觉以和谐感。

圆脸型的人:可留直线型长发,留至肩膀上或下巴的平行线上。若留至耳下且使左右两侧头发鼓起,则脸型会显得更圆。

方脸型的人:可蓄留略长的刘海或中分的长发,稍显示出一点波浪纹,这样可以掩盖突出的颧骨。

长脸型的人:不宜留直线型的长发,要弥补长型脸的缺陷,请不妨试试短的卷发或者娃娃头,使脸显得短些。

倒三角脸型的人:由于脸颊至下巴成一斜线,因此必须注意头发的长度。如发长仅至耳,会突出脸颊的倾斜感。所以,头顶部分的头发宜具有蓬松感,而两侧的头发则要密贴着脸,再在化妆方面加以配合,便可显得和谐、美丽、动人。

大分区与小分区的区别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1、前额分区:发型设计的表面部分,与动感和质感有重要关系。

2、头顶分区:环绕脸周边的头发,与脸部的均衡感有很大关系。

3、颅顶分区:影响发型动感设计表现的部分。发型轮廓非常重要的部位,头盖骨隆起最大的部位,也是一向整体发型量感最大的部分。

4、枕骨分区:主要控制量感的部分,不易从表面看到。

5、镊部分区:形成侧头部外轮廓的形状与质感的部分,也是耳前靠近脸部的地方,这个地方面积较宽的话,也有重的感觉印象。此处也是量感调节的重要部分。

6、颈背部分:形成后脑外轮廓线条与质感的部分。

上方分区:主要是用于二分区裁剪时,所使用的分割单位。是前额分区,头顶分区与颅顶分区等三个分区的统和名称。

下方分区:主要是用语二分区裁剪时,所使用的分割单位。是枕骨分区、镊部分区与颈背分区等三个分区的统和名称


二、小分区与大分区的基本

首先说明本书的主题小分区与大分区的基本概念。从字典上查看ZONE是地带、地区、区域等意思。SECTION是部分、部门、党派、切断等意思,也有地区、区域、地带等意思。美发技术用语上两个英文单字都有用在头部的分区上,这也是大家最容易搞混的原因。 依照现在最新流行的剪发技术,最适当的解释是这样的,SECTION(大分区)是要剪出基本的发型时,所做的分割单位。头部的颅顶线将头分为上下两区,则为二分区。如果再加上前额分区及头顶分区,则成为三分区。所以说为了剪出基本的发型。拟做的分割切断面的集合体总称,就叫做SECTION(大分区)。

这是基本裁剪操作上必要的分区(就如同后脑部分三区,最后再将全体顺接裁剪的方式一样),大家可以做一些区别。ZONE(小分区)就是基本裁剪后,要进行削剪时所做的分割单位。SECTION(大分区)与ZONE(小分区)所指的头部特定部位名称不相同,SECTION(大分区)是剪基本型时所利用的分割断面与数量;ZONE(小分区)则是指打薄削剪时的部位,以剪发的性质来讲,利用SECTION(大分区)裁剪时,与发型的基本形态变化有直接关系。基本上都只用高层次与低层次的剪法,几个大分区做不连接裁剪时,层次段落会产生空间,会影响到非接续面周边的量感于动感。ZONE(小分区)主要是量感调节及动感、质感表现有关的裁剪方式。当然小分区的细部削剪,剪刀切入的方法多少也受到基本型的影响,与大分区比较的话,只是影响程度较低而已。以后本书所谈的大分区慨念,都是属于非接续的不连接层次。另外设一其次引导线,做续接裁剪的方式,全部都连接修剪的发型,则叫做一分区,以便与不连接裁剪有所区别。

三、分区与骨骼的特征 :接着本书都是用小分区与大分区图解说明。将头想象成地球仪的径度,设定坐标线,那个部分要怎么修剪,就可以正确表示出来。大分区图的部分是将头发融合在一起,小分区修剪则是做量感调节。至此操作的具体位置及特定的内容项目都尚未谈到。决定削发的位置时,不可单凭感觉尽情发挥,这样的结果会因理解度不够,而造成削不到适当的位置。分区概念初次见到可能会认为复杂,但是以此坐标方法定位就能适当地做细部修剪。在现场营业中,助理帮助卷烫时,亦能适切地指示部分。 在此对于大分区图与小分区图的构造特性,做简单的说明,首先看大分区图,依骨骼起伏分割为7个分区,一般将头看成是一个球体,但详细看又不完全是球体形状,是由几个弯曲骨结构的曲面集合体。因此要做到适合头形的发型设计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对基本骨骼的构造要充分了解。

粗线条的四方位置,一般是骨骼隆起较为明显的部分,不连接的分割线设定在这里。可调节发量感,其特征是发型设计的再现性较高。接下来看小分区图,这里以七个线条纵横均等分割,形成象一个坐标。我们以各种方法实验过,使用这样的坐标做修剪,处理小分区时效率较佳。例如我们以后会谈到内侧打薄,从坐标线内通过修剪,即可顺利调节整体发量。要表面发束动感时的线条打薄,从坐标线内通过修剪,即可顺利调节整体发量。要表面发束动感时的线条打薄,是将坐标范围内的发束削剪成细片状。

如何确定剪发长度:发型的修剪,最主要做到的是:层次结构均匀,前后左右衔接自然柔和,发尾轻柔飘顺动静结合,整体轮廓圆润,轻重薄厚匀称协调。贴面效果前侧轮廓肯定要短,但要与后区自然衔接,为了保证长度的准确,可从以下几点下手:

⑴、以耳点的长度为准,提拉到中心点水平线前建立设计线修剪即可。

⑵、如果耳点长度拉到中心点水平线前,短于脸的长度时,可以额点的长度为准,提拉到中心点水平线前建立设计线为准。

3、基本层次修剪技巧:
剪发必修课:基本剪发理论之长碎发修剪技术,如何根据分区衔接

⑴、前区修剪:采用中心点定位剪法,将前区的头发逐层逐份提升至中心点水平线前,修剪时,确保发片上下集中、左右平行,用刻痕剪的方式修剪。

⑵、后区修剪:以顶点的长度为准,将后区的头发放射分份180°提升,采用顶点定位剪法修剪后区模糊层次效果。

4、轮廓衔接技巧:

根据基本层次的修剪效果,采用中心点定位、45°斜前移位、颈侧45°外移位的方法进行处理,使整体周遍轮廓和谐统一。

5、纹理处理技巧:

⑴、贴面效果处理技巧:可分为内扣式贴面与前倾式贴面两种效果。

A、内扣式贴面效果 — 交叉内移位处理:以中心点为准,分别将左右两个前区的头发相互交叉移位,采用下滑式手法进行处理,可使前侧发尾产生自然内扣的效果。

B、前倾式贴面效果 — 斜前45°移位处理:将侧区头发紧贴着脸部斜向前移位45°,采用下滑、渐削等手法进行处理,可使前侧发尾产生自然前倾的效果。

⑵、模糊型碎发效果处理技巧:可分为静感效果与动感效果两种。

A、静感效果:从发尾1/3处采用顺手交叉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发尾产生自然顺服的效果。

B、动感效果:将后区发尾向左右两侧交叉移位,采用下滑的手法处理,使整体产生较好的透气感,达到增加动感效果的目的。

关注作者不迷路,下期分享更多美发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