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当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更将其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就是孔子,孔老夫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孔子在后世被人们送上神坛尊为圣人,圣人的名号让后人只可远远观瞻,却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此后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派便开始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而后宋明理学家们又借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将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成为了专制礼教的宣传工具。孔老夫子由是成为了一位十全十美的圣人,那么孔子对待爱情又有什么观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孔夫子,性情中人也,也谈恋爱。下面,让我们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孔子,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其一:心心相印,方是真爱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子罕篇》 棠棣花开,随风摇摆,难道我不想你吗?只因为离家太远。孔子说,想必没有有思念吧!若真的想念的话,怎么会觉得远嘞?是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爱要存乎心,发乎情,如此,天涯也变咫尺。多么睿智的孔子,一语道出爱情的真谛!一个周游于诸侯列国的学者,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孔子无疑是最有资格说这话的,爱情的佳酿因空间距离的遥远而越发浓香,他乡步履匆匆的行程因有梦中人的守侯而更为坚实。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莫非,孔老夫子你也曾真真切切地爱过一回?

其二:爱是对等的 孔子曾经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你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虽然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黄金准则,但何尝不是恋爱中男女的相处之道。

爱情和婚姻的男女双方是对等的,如果你不想看到你的另一半脚踏两条船,那么你也要对爱情保持忠诚。孔子教导我们在恋爱和婚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你的另一半着想。

所以,孔子虽然周游六国,有很多“艳遇”的机会,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他有什么不检点的记录。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也没有其他学派对其生活作风进行攻击。

其三:爱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篇》 性的问题,生活的问题,是人生的两大根本。这同告子的“食色,性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说明了“心心相印,才是真爱”的道理后,孔子又同时承认爱情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普罗大众的爱情其实很简单,孔子认为要坦然面对,不必羞答答。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春秋时期时的风气比较开放,孔子也没有半点道学先生的虚伪,不像我们宋代的理学宗师朱熹先生,打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号,私底下却妻妾成群。

所谓“饮食”,属于生存问题,“男女”属于情欲问题,孔子认为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两千多年后,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鼻祖佛洛伊德才提出类似看法,由中可见孔子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和对爱情的先见之明,“柏拉图之爱”在其面前不堪一击。

其四:追求性与灵的升华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这是孔子对人性的批判,他告戒我们在恋爱中追求“色”的同时,要尽量去“好德”,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对于现今“一夜情”泛滥的社会的确有警醒作用。

虽然说“十个男人九个色”,而且根据某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女人的“色”并不逊于男人,这些孔子是理解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孔子痛心的是人一旦沉醉于酒醉金迷之中,久而久之麻木了心志、丢失了本性,心灵成了杂草丛生的荒芜。追求性与灵的升华,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认知。

伟人孔子的爱情故事!

史书记载,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直到公元前485年,孔子67岁,孔子夫人亓官氏卒。终其一生,孔子始终只有一个女人,未有它娶,真正做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不论生生死死,分分合合,我们都要坚守那早已许下的诺言,不离不弃。来吧,亲爱的,让我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风风雨雨天涯路,让我陪你到永远。呵,好一个痴情的孔子!

其五:真爱是一种包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不偏邪。”那究竟《诗经》里面讲什么呢?

开篇便每个中国人都会念几句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说的是一个年轻男子想要追求一“窈窕淑女”,白天黑夜,日思夜想搞到连觉都睡得不安稳,尤见其情之深,思之切!

孔子认为这是“无邪”的,并无半点猥亵、下流,相反却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无须掩饰和压抑的,值得赞许和宣扬,它陶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我们再来看看《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这首描写年轻男女幽会的诗歌: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孔子虽然说过“发乎情,止乎礼",但却把这首偷情诗亦归入 “思无邪”一类,可见孔子的“礼”是相当有弹性的,而非都是后来者所认为种种框框条条、繁文缛节的“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爱博大的包容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