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52mm榴彈炮和155mm榴彈炮性能差距體現在哪裡?為什麼後者成為主流?

彩雲山莊


兩者主要性能差距在於相關國家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幾乎可以形成代差。

北約當初選擇155mm作為統一口徑,主要目的在於彈藥通用性

在二戰時期,世界上主流國家在這個師級壓制火炮的口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瑞典/日本等選擇的150mm口徑,例如我國在抗戰時期向德國購買,立下赫赫戰功的SFH18型150mm榴彈炮就是該級別。第二種是英國/蘇聯選擇的152mm口徑,這屬於英制6英寸長度。第三種是法國/美國選擇的155mm,心理上感覺要比別人大一點有優勢。抗戰時期國軍最好的火炮,德國制SFH-18,抗戰前德國顧問團強烈建議,寧可花大價錢也要採購射程遠,機動性能強的先進重炮,而抗戰中實踐表明,當初的建議非常正確。

二戰結束之後,北約最終選擇155mm作為統一口徑,最重要原因在於彈藥通用性角度考慮,其他國家庫存的150mm和152mm炮彈可以加個彈帶,從155mm火炮中發射出去,而155mm炮彈則無法從其他口徑中發射。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工業強國和火炮強國都把精力投入到研製155mm火炮中去,152mm只剩蘇聯等華約國家堅守,這種研發力度和技術投入的差距是導致日後雙方性能差距逐漸拉大的原因所在。冷戰後西方聯合研製的M198型39倍口徑155mm榴彈炮,從該炮開始,西方火炮技術完全領先蘇聯。

在二戰後初期,蘇聯火炮射程和威力都是領先於美國的,但是西方國家一聯合之後,在60年代後期,推出39倍口徑155mm榴彈炮,射程上基本形成22公里對18公里,彈頭重量上44公斤對39公斤的全面優勢。歐洲國家可以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國的克虜伯、萊茵金屬、法國的施耐德、英國的皇家兵工廠們與美國聯合發力,技術上的優勢是毛子難以對抗的。

我們現在選擇155口徑,主要是布爾博士帶入的坑

我國建國初,先後從蘇聯引進了D-1和D-20兩款152mm火炮生產技術,以此仿製了54式和66式152mm火炮。到70年代末開始研製下一代的152mm火炮,並且在80年代初研發成功。66式152mm加榴炮現在仍然廣泛裝備,其在老山炮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但這個時候,我們正處於中美蜜月期,可以接觸到不少西方國家先進技術,而這個時候的火炮領域,有一個移動的技術金礦,可以不受限制的進行合作,那就是加拿大的布爾博士。“火炮瘋子”布爾博士,最終因給伊拉克薩達姆研製“巴比倫大炮”被以色列摩薩德暗殺

作為火炮界天才,加拿大布爾博士在火炮增程方面探索是劃時代性的,其在1977年其建立的魁北克空間公司率先推出了45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GC-45,發射普通彈的射程可以達到30公里,再使用獨創的底排增程技術射程可以達到39公里。但是GC-45結構過於複雜,藥室等不符合北約技術要求,所以並未被北約採購。與此同時,因魁北克空間研究公司違規向處於種族隔離政策而被聯合國武器禁運的南非出售GC-45火炮技術被曝光,布爾博士被判入獄6個月,建立的公司也因此破產,GC-45的專利和銷售許可轉讓給奧地利聯合鋼鐵公司。這對於一些尋求技術的國家來說,布爾博士本人完全是個移動的技術金礦。

GC-45火炮

正式與布爾博士合作,並且參與奧地利聯合鋼鐵公司的簡化GC-45的研製工作,在此基礎上研製的W88式155mm加榴炮,在性能上完全碾壓之前的152mm火炮,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屬於頂尖技術行列。當然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們是可以將這種火炮技術移植到152mm火炮上,但在當時不得不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

在80年代,本身我們國家還處於相當貧窮狀態,軍費上支出更是不斷減少,再花錢去研發性能相似的火炮,重複建設,經濟支出太大。而另一方面,是外銷方面的考慮,由於北約國家選擇155mm火炮,因而155mm火炮市場容量較大,再加上我國當時生產成本較低,有較好出口前景,因而開始從152mm陣營跳槽的155mm陣營。


五嶽掩赤城


如果只是看性能,其實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之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畢竟兩者的口徑相差也並不是太大,使用的彈藥在裝藥量和射程等數據上其實是差不多的,比如美軍的155毫米M107高爆彈,炮彈全重約41.86千克,裝藥量為5.74千克的TNT(也可使用B炸藥),而用來取代M107的155毫米M975高爆彈,全彈重量約為46.7千克,裝藥量為10.8千克TNT;至於152毫米火炮的彈藥,以俄製的152毫米OF-540殺爆榴彈為例,全彈重約43千克,裝藥量大約在5.9-6.25千克,數據上看跟155毫米的M170炮彈相差不大,至於兩者的射程,M170炮彈約為18.5公里,使用增程彈藥時最遠能打到32公里,而152毫米口徑火炮以我軍的66式為例,最遠射程也能打到17.4公里!

▲美製M107型155毫米高爆榴彈

所以,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在性能上的差距其實並不明顯,如果非要較真的話,那就還是隻能從威力上去找茬了,畢竟155毫米口徑的比152毫米口徑的火炮在威力上確實有一定的優勢,口徑即正義嘛,但是為什麼今天155毫米口徑的火炮成為了主流,而152毫米的很少見,其實這個跟二戰後火炮的口徑統一有關,也就是北約成員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軍隊在戰後確定統一以155毫米口徑為主流重炮,而華約一方則基本上是以蘇系的152毫米口徑火炮為軍隊的主流重型火力!

也就是說,現在的152毫米榴彈炮,在一些原華約國家的軍隊裡,或者是曾經是跟蘇聯老大哥一方的國家那裡還是可以見到的,比如今天的俄羅斯,其使用的重型火炮除了有203口徑的之外,小一點的就是152毫米的了,比如在1989年蘇聯時期裝備部隊的2S19“姆斯塔”S 152毫米自行榴彈炮,以及我們也還有部分152毫米口徑的火炮服役,比如像上面提到的66式152毫米榴彈炮,但是,從冷戰時期開始,在火炮這個領域,蘇聯就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了,到了後面差距更是越來越大,尤其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國防工業隨之崩潰,導致元氣一直都沒有緩過來,一直到新千年之初那段時間裡,俄羅斯在火炮領域的發展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的,也是從2002年開始,俄羅斯的“海燕”中央科研所才重新提出未來火炮的設計新思路(口徑仍然是152毫米)。

▲俄羅斯新概念雙管152毫米火炮

因此,為什麼今天我們能聽的最多的重型火炮口徑就是155毫米的?其中一個原因之一就是隨著蘇系火炮的衰落,導致影響力逐漸式微,大家其實可以注意一下,蘇系武器我們最常聽到的其實還是戰鬥機領域,至於火炮,好像跟俄羅斯的關係不大吧,很少能聽到俄羅斯的哪款火炮上頭條的,所以,隨著蘇系152毫米火炮的式微,慢慢的,西方國家那155毫米口徑的火炮就逐漸成為了全世界的一個標準,包括我們現在的重型火炮口徑也是按照155這個路子走的,而且在全世界範圍,能造出高性能大口徑火炮的國家也沒幾個,這些國家基本上除了俄羅斯之外,基本上究竟是以155毫米口徑為主要發展方向的了,這樣一來,155毫米口徑的火炮也就逐漸成為全世界的主流了!


哨兵ZH


152毫米榴彈炮,曾是蘇聯為代表的華約軍隊的制式裝備;155毫米榴彈炮,則是美國領銜的北約軍隊的制式裝備。

六十年代前,無論是以蘇聯為主的東方軍隊,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軍隊,都是將加農炮和榴彈炮結和起來使用的,美軍裝備有M59式155毫米加農炮和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蘇軍則裝備M47型152毫米加農炮和D1型152毫米榴彈炮。

但此後,美國為首的西方軍隊為簡化炮種,減輕後勤壓力,就研製新的加榴炮來替代加農炮和榴彈炮;而蘇聯則繼續研製新的加農炮和榴彈炮。

(外貿版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漸漸的,雙方火炮威力就拉開了距離,西方研製了39倍155毫米榴彈炮,發射普通彈的射程為22公里,發射火箭增程彈時射程達到了30公里,對蘇聯的D20型152毫米榴彈炮形成了性能優勢。

當蘇聯研製出第二代2A36型152毫米加農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彈炮時,美國等西方軍隊已研製出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徑的155毫米榴彈炮,至此,國際軍火市場上155毫米榴彈炮大行其道,成為主流軍品。

國內軍隊曾大量裝備蘇式152毫米榴彈炮,但自改開,接觸到西方布爾博士主導的155榴彈炮以後,認識到了152毫米榴彈炮性能侷限,適時地引進了國外全套GC-45型155毫米加榴炮技術。

國內在GC-45型155毫米加榴炮並基礎上,研製成功了軍師兩級的壓制火炮,推出了外貿版的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自用的PLZ-05式155毫米榴彈炮。

(短身管近射程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

其中,PLZ-05型155毫米榴彈炮,發射低阻全膛底排彈時,射程超過50公里;發射火箭增程底排彈時,射程可達70公里,一舉成為全球性能最優秀的155毫米榴彈炮,可謂後來居上。

綜上,152毫米與155毫米,儘管口徑相差僅3毫米,但兩者的威力相差則極大,主要是152毫米榴彈炮身管短,導致最大射程近,國內仿蘇式的66式152毫米榴彈炮,儘管彈丸爆炸威力大,但射程卻只有區區17公里,與西方包括國內新型155毫米榴彈炮射程竟然相差1-4倍。

此外,為提高火炮射程,除了身管加長外,提高火炮初速和減少彈丸阻力,也是主要的手段,為減少後勤壓力,一般很少會再改動彈丸,就只能提高火炮初速來實現射程的提高。

(大射程的PLZ-05型155毫米榴彈炮)

提高火炮初速,一是增大發射藥裝藥量,也即增加彈丸發射時火藥能量;二是延長火炮身管,也即增加彈丸被火藥燃氣加速的時間;相對於藥室容積的變化,火炮身管長度方式改變對彈藥的影響較小。

國內的66式152毫米榴彈炮,看上去炮管就不長,而05式155毫米榴彈炮,則炮管很長,所以射程比66式152毫米榴彈炮要遠許多。

俄羅斯研製了新型的2S19型152毫米榴彈炮,同時搞了外貿型155毫米的2S19M,就連先進的152毫米炮射導彈,也要搞個155毫米外貿型,其中的苦衷和無奈只有俄羅斯人自己最清楚。

慶幸國內軍工的眼界,及時引入布爾博士主導的155毫米先進榴彈炮,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飛躍,在155毫米榴彈炮領域走在了西方的前面。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152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的口徑只相差3毫米,差異是非常小的,例如它們的炮彈重量不過相差三、四公斤,所以性能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明顯差距。155毫米榴彈炮之所以在今天成為主流,更多是因為歷史因素。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為了方便後勤統一保障,就選擇155毫米口徑作為北約大口徑榴彈炮的制式標準,而蘇聯為首的華約則選擇了152毫米作為統一口徑。總的來看,北約國家數量更多、範圍更廣,其他非北約成員國的國家也偏向於緊跟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發展、購買大口徑榴彈炮時往往選擇155毫米榴彈炮,所以155毫米榴彈炮的型號越來越多、裝備數量也越來越龐大。

而華約國家往往是直接裝備蘇聯研發的152毫米榴彈炮,沒有進行自主研發,所以152毫米榴彈炮的型號相對更少。後來因為蘇聯解體,華約分崩離析,不少國家都轉而投靠北約,武器裝備的發展也以北約制式作為標準,所以152毫米榴彈炮不可避免的成為小眾,目前只有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家仍然在繼續研發、裝備152毫米榴彈炮。

中國目前仍然裝備有一批152毫米榴彈炮,不過它已經接近退役,未來將被國產155毫米榴彈炮所取代。當初受蘇聯的影響,中國也是選擇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66式152毫米榴彈炮,它仿製於蘇聯的D-20式152毫米加榴炮,目前仍然可以在不少演習中看到它。

後來由於中蘇交惡,中國開始和西方國家接觸,並擁有過一段“蜜月期”,在這期間,中國開始接觸到西方的155毫米榴彈炮,發現西方155毫米榴彈炮擁有多方面的性能優勢,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優勢不是因為155毫米榴彈炮口徑比152毫米榴彈炮口徑大了3毫米導致的,而是因為西方國家在榴彈炮倍徑、身管、彈藥、觀瞄、底盤等技術領域進行大量投入後取得的性能優勢。後來中國開始全面仿製西方的155毫米榴彈,從此就把155毫米榴彈炮作為大口徑榴彈炮的新口徑標準。

隨後中國開始在155毫米榴彈炮領域持續發力,研發出多款155毫米榴彈炮,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研發155毫米榴彈炮型號最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研發出PLZ-45型自行火炮、PLZ-05式自行火炮、超輕AH-4、SH-11、SH-15、PLC-181型車載155毫米榴彈炮等一系列自用/外貿的155毫米榴彈炮,更是極大促進了155毫米榴彈成為主流。


科羅廖夫


155mm和152mm榴彈炮,口徑相差了3mm,單就炮彈本身來說,威力略有差距,但沒有本質區別。之所以成為世界主流,與加拿大的天才博士傑拉德·布爾有關係。

20世紀80年代初,才華橫溢的傑拉德·布爾博士研發出了GC-45型 155mm*45倍口徑牽引式火炮。他優化了155mm火炮的藥室匹配以及性能,設計了全新的全膛底排彈,這幾項改進使155mm火炮的性能產生質的飛躍。

▲GHN-45是GC-45的授權生產型號

GC-45火炮的優異彈道與超過40公里的射程震驚了世界。布爾博士以一已之力革新了整個火炮界,推動了火炮發展史。目前50倍徑以上的大藥室長身管火炮,基本都是沿用布爾的理論發展來的。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與布爾博士有過合作,他也曾經到訪中國,對我國155mm*52倍口徑火炮的技術提高頗有貢獻,幫助我們跨入世界火炮先進行列。

1982年,我國從奧地利公司引進GHN-45火炮,這是授權生產型的GC-45火炮。後來又引進電渣重鑄技術和加工火炮身管的液壓機,用於製造155mm炮管。

▲暢銷中東的PLZ-45自行火炮

我們消化吸收核心技術,研發出PLZ-45這一優秀的自行火炮,出口到科威特、沙特等多個國家,並參加過實戰,大受歡迎。155mm口徑和北約制式標準一樣,便於我國軍工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世界一流的PLZ-05自行火炮

另外,155mm口徑長身管火炮,擁有優秀的彈道性能和更遠的射程。52倍身管的155mm炮射程普遍超過45公里,甚至接近50公里,45倍身管的155mm炮射程也在39-40公里,優於152mm口徑的火炮。

綜上種種原因,雖然只有3毫米的差異,但155mm口徑逐漸成為世界的主流口徑。


和風漫談


其實性能差距不大

為什麼蘇聯和美國設計出不同口徑的呢?主要處於戰時己方武器丟失不能兼容他國彈藥,也就是說己方武器丟了彈藥就只能靠繳獲。

反之彈藥也是一個道理,己方彈藥丟失敵人的武器無法使用所以北約制式和美國製式是不同的。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在武器裝備的開發就慢了不少,那時候蘇聯欠那麼多錢都是俄羅斯還的所以哪有錢搞軍工。

再者就是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從體制上更接近西方所以跟西方的軍事交流就起來了。

而後俄羅斯因為蘇聯欠的外債導致大量的原蘇聯的裝備研製人員製造人員的缺失,所以開始在武器裝備上接近西方的思路。

所以俄羅斯現在武器裝備設計也是接近西方的,例如22350型護衛艦就有點西方的設計思路所以連繼承蘇聯軍工衣缽的俄羅斯都接近西方當然北約制式會成為主流。

後面加一句包括以前是蘇式標準的我國也開始學習西方的設計思路,蘇械的最大兩國都在學習西方。


李曉偉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152mm和155mm榴彈炮,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受眾多少有區別。155毫米口徑,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口徑;而152毫米口徑,只有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採用。

其實,152mm榴彈炮和155mm榴彈炮,兩種口徑之間,就好像蘋果Mac OS系統和微軟WINDOWS系統。Mac OS系統雖然性能也很不錯,製作很精美;但是廣大用戶已經習慣了WINDOWS,所以WINDOWS一直是市場主流。

155mm榴彈炮之所以能壓倒152mm榴彈炮。主要是因為,兩種口徑的火炮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的資源多寡不同。

152mm口徑是蘇東陣營的標準口徑,155mm是西方陣營的標註口徑。

蘇東陣營主要國家,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蒙古、朝鮮、越南、古巴。這些盟友看起來不少,可是除了民主德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就沒有什麼傳統那種傳統的工業和科技強國。而且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先是被二戰打爛後又被蘇聯限制。可以說蘇東陣營,就是蘇聯一家獨立支撐。

再看看西方陣營,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等一水的老牌帝國主義強國。

現在職場上流行這麼一句話,一個人幹不過一個團隊,因為每個人的特長不同,知識面不同,最後總結出來的結果會比個人做出來的要好得太多。西方與蘇東的火炮技術比拼,可以說就是整個西方團隊合力對付蘇聯一個。蘇聯再強也幹不過整個西方。(個人認為“火炮瘋子”傑拉德·布爾博士,也是踩著巨人的肩膀上位的。如果沒有西方技術和資源的支撐,比如高強度炮鋼的冶煉。布爾博士也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於是本來處於同一起跑線的,152mm榴彈炮和155mm榴彈炮,逐漸有了差距。在西方強大的科技底蘊和資源支持下,155mm榴彈炮的研發力度和技術投入,遠高於152mm榴彈炮,使得雙方性能差距逐漸拉大。而155mm榴彈炮的性能優勢,又使得155mm榴彈炮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最終形成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80年代,我國為了與國際接軌,便從152mm陣營跳槽的155mm陣營。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研製的152毫米火炮,都無一例外的搞出了兩個“版本”;152mm口徑自用;155mm口徑出口。其中的苦衷和無奈只有俄羅斯人自己最清楚。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當年世界上的陸軍火炮口徑很亂的,英國人論磅算,一直到二戰,主力是25磅,用來替代18磅-4.5吋這系列亂七八糟的中口徑炮。口徑有算87.6的,有算88.4的,估計是陰線和陽線的區別吧。多大口徑的主力是5.5寸(140)其實也是海軍序列的口徑。法國中口徑75,往上是傳統的107,後來又有了150的施耐德實誠,後來為丫壓德國人一頭,改成了155。德國就是88和150,俄國人重炮走的是海軍序列,中口徑用3吋(76.2)大口徑大口徑用4.7吋(122)和6吋(152)。美國人的火炮師承法國人,走的是105和155路線。戰後北約的彈道協議自然就以此為準。華約當然就聽毛子的。我們改開之後,為了出口,口徑往北約靠攏(華約都是窮鬼)。


飛行者埃裡克


152mm榴彈炮和155mm榴彈炮實際上是同級別,一個屬於俄式體系,一個屬於西方體系,在技術上雖有所差別,但是差別很小,並不足以形成代差的問題,也許在有的人眼中會出現一種帶差的感覺,其實那這種代差只是一種技術角度的評論法,實際上在武器威力上面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這不是兩種口徑的技術差異,而是不同火炮的年代差異。俄式火炮的研製和列裝速度,遠遠落後於西方,尤其是155口徑,實際為上世紀60年代才確定的技術,標準口徑,許多型號研製的時間都相對較晚;相比之下,俄式的技術標準要老得多,列裝的主要是老式型號,在時間上要相差不少,,

現代火炮的技術的原理其實在一百年並沒有什麼差異,他都是通過火藥讓彈頭在彈膛內來加速,涉及的主要因素就是藥室容積,身管的倍徑數等等。現在火炮技術在這一年的主要發展就提高身管倍徑,西方在以前是39倍口徑,如今進入52倍口徑,中間曾經有過45倍口徑,相比之下,俄羅斯火炮發展方面屬於緩慢一點,他火炮身管倍徑數提高的比較慢一點。

這並不是說,俄羅斯的火炮技術要落後於別人,這背後更多是一種技術的理念的不同。蘇聯/俄羅斯在武器裝備技術發展上,以大規模戰爭為前提,對生產成本,產量等有相當高的要求,不是簡單的追求性能,它要追求的綜合性能。

誰成了主流,這個不好說,因為這是兩個口徑都在廣泛的使用,談不上誰在消失,俄式新產品也在推出。


南國軍情


152mm榴彈炮和155mm榴彈炮的差異絕不僅僅是口徑,就好比1.4T的大眾寶來和1.5T的寶馬三系,差異絕不僅僅是發動機排量。

都是榴彈炮,看起來只有一個口徑差異,152mm和155mm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炮。

152mm是華約制式,155mm則有北約制式和中國製式。

這裡筆者簡單科普一下,怎樣設計一款現代長身管後裝榴彈炮,首先需要確定口徑,但口徑本身並不說明任何問題,也決定不了任何性能上的優劣,決定性能的是榴彈炮的“內彈道”,通俗的講,就是準備讓炮彈在炮膛內怎麼加速,是全程均勻的加速、直到飛出炮口,還是一開始加速慢、離膛時加速快?

內彈道的設計,怎麼實現,主要靠身管長度,調整炮彈的發射藥、設計填充方案,控制發射藥的燃燒過程。

此外還有一些重要指標,比如炮口初速,一般來說初速越高射程越遠,當然這是在採用同樣炮彈的基礎上,所以現代榴彈炮的身管越來越長,就是為了延長炮彈加速的時間,提高初速。

內彈道一旦定型,再分析外彈道,通俗的講,炮彈出膛後的一條軌跡就是外彈道,這時候火炮的加速任務已完成了,外彈道怎麼樣主要看炮彈的線型,比如棗核型炮彈的射程就比普通榴彈遠,底凹棗核彈(底部像啤酒瓶一樣有凹陷)的射程會更遠,因為更符合空氣動力學。

榴彈炮的彈道學,是一門挺高深的學問,絕不是咱們想象中火藥一炸、炮彈飛走那麼簡單。

憑藉多年來的研究成果,155mm榴彈炮的射程從早期的13~15公里提高到20公里,再到25公里,30公里,35公里,39公里,當今最先進的國產05式155mm自行榴彈炮,發射底排增程彈(彈頭底部有推進劑、飛行過程中會排氣)的射程可達50公里以上,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成績。

回過頭來,華約制式152mm榴彈炮比當今155mm榴彈炮差在哪裡,顯然不是口徑,而是整個炮的設計全面落後,從炮到彈都落後,畢竟是幾十年前定型的東西。

雖然一改再改,現在俄羅斯最先進的2S19型152mm自行榴彈炮的射程也不過29.7公里。

對比155mm榴彈炮的射程,差距顯而易見。

那麼152mm榴彈炮能不能改進,追上155mm榴彈炮的水平?

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很難。

152mm的口徑本身無所謂、完全可以保留,但整門火炮完全要推倒重來才能有跨越式的性能提升,既然全都推倒重來了,口徑何不一併改為主流的155mm,不僅彈頭威力稍大一些,還能兼容北約制式的彈藥?

事實上我國在研發新一代榴彈炮時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155mm榴彈炮成為主流,主要還是北約制式、研發持續不斷,我國後來也順勢跟進,只有俄羅斯自己忙活的152mm就逐漸落伍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