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潜艇在交战中在水下被击毁,艇员可以如何逃生?

张淑苗


如果潜艇还在,可以通过在指挥围壳的救生舱中逃脱,但是如果潜艇被彻底击毁了,那么士兵就只能靠自己往上游了。

潜艇的救生舱一般设置在指挥围壳内。


俄罗斯还有一种救生方式是投掷救生钟,也就是一种可以载人在内的封闭式救生设备,投掷在水中沉下去,人坐在里面又拉上去,这样的救生钟虽然在部分情况下有用,但是交战区域有这样一艘投掷救生钟的救援舰的概率并不大,一般都是事发后才能赶到。

还有一个办法是集中人员到潜艇上的密闭舱室之中,等待救援。潜艇虽然很狭窄,但是他的隔舱却很多,较大的核潜艇如果遭遇到了攻击,即便是威力很大的鱼雷攻击,也不会导致整个潜艇都处于漏水和破裂状态,潜艇的水密隔舱可以关闭,封锁被损坏的区域,保持剩余区域的良好条件,以便于集中剩下的水兵在这里生存。

越大的潜艇,抗沉性越好。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通讯设备了,要知道潜艇救援最大的难度就在于确定位置和通讯,要一个在水中沉没的潜艇向外界发出信号需要投掷出拖曳式的天线,潜艇上都有这个设备,当然前提是他还保存完好,他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向周边区域和卫星发送求救信号,这样以来就可以安然的等待救援了。

想办法不要让潜艇被打中才是关键。

当然,这是在还有救的情况下,如果一艘潜艇被彻底摧毁的话,那还是不要寄希望于这些手段了,还是要默默的往上自己游......


海事先锋


谢谢头条给我这次机会,我说的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因为机缘巧合我有幸遇见了418艇张明龙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队长。我是91年当兵被分到潜艇学院,有幸分到了张明龙儿子,张健手下当了一名鱼雷兵,就是新兵连,这里要说明一下老队长已经退休了啊,虽然退伍27年我本人学习保密守则还是杠杠的!经过一年的实地学习,我有幸成为一名合格的鱼雷兵,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了4年,本来可以继续干下去的,因为本人家里条件不允许我继续干下去。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水下是怎么逃生的,潜艇上有事实浮标,这是第一时间要做的,因为浮标里面有电话☎可以知道下面的情况,在就是穿戴潜水装具,准备出艇用,基本上分组从鱼雷发射管出去。现在我们国家环境好了,为我们潜艇兵想的很多,条件待遇都好了,如果祖国还需要我还想去干干,因为保密守则的原因细节就不说了,谢谢大家,勿喷,可以点赞👍谢谢😊。前几天我们张健队长到四川去旅游,我们一年的战友全程接待,本人有幸和队长视频聊天,非常开心。


再次想起2


潜艇在交战中在水下被击毁,不上浮的话,舰员是没有可能逃生的,都会随着潜艇的陨落而殉葬。人在艇在,艇毁人亡。

潜艇兵是失事死亡率最高的兵种。飞机失事飞行员能跳伞逃生,航母被沉也有希望通过小艇存活。潜艇在水下被击中,如果无法通过排水上浮,不是中毒(仪器起火产生毒气)而死就是溺水而亡。

给大家讲讲美国 “天蝎号”被沉事件吧!

1968年春,美国核攻击潜艇“天蝎”号在返回本土港口时,途经亚速尔群岛西南约400英里处意外沉没,艇上99名工作人员含恨长眠海底。

“天蝎”号的神秘沉没在美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其作为美国海军现役攻击型核潜艇,排水量达3500吨,整体造价昂贵,一艘就这样凭空消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同时,99名艇员的牺牲,也使得舆论将美军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美军目前的解密资料和相关人物回忆录介绍,该潜艇其实极有可能是被苏联潜艇击沉,因为当时天蝎号在返回本土基地的途中临时接到了靠近监视苏联海军舰队的任务。而在冷战高峰时期,一国核潜艇抵近己方舰队,自然会被视作重要威胁,所以天蝎号在被苏联海军核潜艇发现后,在追击战中被一枚鱼雷击沉。


天蝎号↑



天蝎号残骸

潜艇被沉,只要不上浮,就只有死路一条。

再讲一个潜艇存活的案例。

美国航母被日本潜艇击沉,日军被追击大米成救命草

中途岛唯一损失的航母约克城号

在1941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受伤,除了无法独自航行外,伤势并非致命。然而,约克城号航母的好运很快就结束了,当它被驱逐舰拖出战场时,被日本水上侦察机发现,不久,日本联合舰队的潜艇疯狂追击,特别是伊168潜艇。由于其地理位置,它很快在中途岛东北部发现了缓慢移动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6月6日上午,伊168潜艇在清晨这个让人麻痹的时间帮助下成功突破了约克城号航母护卫舰的防御圈,然后向约克城号航母发射了大量的鱼雷,所有四枚鱼雷都被击中。在约克城号航空母舰遭到袭击后,便迅速沉入海中,成为美国在中途岛战役中沉没的唯一航母。

然而,伊168型潜艇的船员没有时间为他们的成功袭击而庆祝,他们很快被约克城号航空母舰护航舰追击。大量的深水炸弹落在伊168潜艇的四周 。突然,一枚深水炸弹在伊168潜艇附近爆炸。结果,强大的爆炸力不仅在伊168潜艇的艇艏开了几个洞,而且还使潜艇的内部照明中断,电池仓满是有毒气体,整个潜艇都处于危险之中。原本,潜艇应该迅速上浮进行修理,但此时美国军舰正在水面等待,伊168潜艇此时上浮简直就是找死。

伊168潜艇机电长开始冒险进入电池舱修复舱体,但是在这个时候,大量的海水通过破损的鱼雷管涌入潜艇。虽然伊168潜艇的水手堵住了破口,但由于大量的进水,潜艇开始倾斜了,随即艇长田边弥八命令所有船员都集中到潜艇尾,但此举效果不大。无奈之下,田边弥八有命令将食品舱的大米搬到船尾,结果潜艇迅速消除了倾斜的现象,而且电池舱也得到修复,伊168型潜艇迅速逃离战场。

后案例来自企鹅号:趣说世界


书雄


直观感受告诉我们:一艘正潜航于深海中的潜艇如果一旦遭到攻击,内部艇员基本都难逃葬身鱼腹的命运。但作为有人操作武器平台,潜艇本身还是设有相应的逃生装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潜艇受攻击后还具备上浮的能力,那首选紧急浮出水面!毕竟出水后不用再担心氧气的问题。如果无法上浮,则根据实际情况的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弃艇逃生……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海军对于弃艇逃生的具体规定:1.出现无法控制的进水、火灾;2.舱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迫近6%并持续上升;3.舱室内氧气含量只有13%甚至更低;4.事故潜艇舱室内的气压接近1.7个大气压力前。

如果达到上述四点中的任意一点,就可以启动弃艇逃生步骤。但是,逃生方式也会因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事故潜艇所处的深度在海平面以下两百米或之内,经过专业训练的艇员就不需要借助太多设备完成自主逃生。

一般是通过逃生通道或者鱼雷发射口离开。以鱼雷发射管为例,逃生前快速携带好供氧设备和救生浮标,然后打开舱内一侧的密封盖,进入后再关闭,接着缓慢注入海水并压缩空气,然后再打开外侧密封盖后顺着救生浮标绳子离开。

图为救生钟

如果事故发生时所处的深度超过两百米,就需要借助潜艇随身携带的漂浮逃生舱。在一些大型核潜艇上,一般会装有两个逃生舱,这样就可以一次性搭载标准配置的所有艇员离开,但前提是遭受攻击时逃生舱没有被破坏。

最后,如果深海中的故障潜艇无法展开任何方式的自救,那就只能依靠外部救援。最常见的一款外部救援设备叫救生钟:该设备由救援母船连接缆绳投放,与潜艇逃生口对接后搭载艇员缓缓上浮。(总结的不够详细,请指正)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个问题就让W君来回答吧!

潜艇和水面舰艇不同,水面舰艇在沉没的时候,可以释放救生艇,落水的船员也可以依靠漂浮的物体短暂在海面上停留。虽然舰船沉没时产生的压强会将部分船员卷入水底,但通常来说,海面舰艇沉没时船员的幸存率还是不低的。

但是潜艇由于常常航行在水面以下的位置,一旦沉没,艇员想要逃生时的难度和危险性会大大增加。所以自打潜艇问世以来,关于潜艇水下逃生设备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首先呢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人从鱼雷管抛出去。

你看它冲出去的样子,是不是很有感觉?

关于这个部分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会确保成员是否做好弹射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穿好衣服,做好姿势这样的准备。在这里,一个比较传统的方法是用锤子敲,然后成员再用手敲回去。当然准备好有准备好的敲法,没准备好有没准备好的敲法。

在准备完成之后,会给有鱼雷管注水,基本上的量是三分之二,然后成员会被发射出去,在发射出去后,成员会顺着浮标爬到海面。这个浮标是之前放好的。

但是这样方式,只适用于浅水逃生,如果深水逃生的话,成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死在上浮的路上。

所以深水逃生会用到整体式的逃生仓。

这个是俄罗斯某潜水艇的逃生仓,在潜艇失事后艇员会进入逃生仓,然后逃生仓会上浮到水面。

但财大气粗的美国佬不会做这种看上去一点都不高大上的事情,他们将潜艇隔离好,每个区域都有配套的逃生设备,成员可以选择等待救援或者自行逃离。

不过,说到底,潜艇由于作战区域的其特性,所以即使做了很多逃生的措施,存活率相比水面舰艇,还是低一些的。


军武数据库


对于目前的常规柴电潜艇,还是核动力的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来说,在实战中如果被敌方力量击中艇身,导致内部舱室大面积进水,失去浮力而坐沉海床,那么只能由如下三种方式进行逃生了:

1、从鱼雷发射管逃离。

这种救生方式应该是最古老的方式,也是每一种潜艇都可以采取的救生从措施,毕竟只要有一具鱼雷发射管就行。撤离时组织好艇员穿戴好救生装备,依次从鱼雷发射管中爬入,然后关闭鱼雷管后部舱门,之后打开前端盖,海水进来之后,鱼雷发射管内部的艇员就可以爬出潜艇,上浮到海面上。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缺陷之处,首先,逃生效率不高,一次只能一个人;其次,上浮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后果很严重;第三,一般情况下只能照顾到距离鱼雷舱附近的艇员,艇身中部艇员距离相对较远,可能来不及撤离;第四,这种方式只能适用于比较浅的海底,要是深海就不行了。

2、搭乘潜艇自身携带的救生舱逃离。

部分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由于吨位比较大,可以携带这种专用的救生逃生舱。这种逃生舱一般设置在指挥塔或者艇身外部,于艇身融合一体,内部配置专用的救生设备、干粮、水、药品、通信设备等,使用时,艇员从内部打开舱门,钻入到救生舱即可,之后关闭舱门,救生舱脱离潜艇,上浮到海面。

这种方式救援更为安全可靠,不仅浅海适用,就是深海也可以,就是救生舱数量和承载量有限,未必能够照顾到所有艇员。

3、等待潜艇救援船释放的救生钟前来救援。

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用过了之后,就可以适用这种方法,依靠海面上的救援船释放救生艇或者救生钟来于水下的潜艇舱门对接,成功之后,接到艇员返回海面,如此反复,就可以把整艘潜艇的艇员都救到海面上。这种救援方式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方法,掌握的国家并不多,咱们现在也有了。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

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

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潜艇被击中,只有迅速上浮才有逃生机会。

如果上浮失败,潜艇水兵基本都是全部牺牲,一个也不会剩下。

所以说,海军中最危险的兵种就是潜艇。


解放军海军四大悲惨事件之一:一罐饼干救了唯一的幸存者,418潜艇沉没事件


新中国历史上,解放军海军曾经发生过4起重大事件,造成很大人员伤亡和影响。今天要说到的,就是第一起事件:418号潜艇失事事件。它导致38名海军官兵牺牲,潜艇全毁。听萨沙说一说吧。

新中国建立以后,立即开始海军的建设工作。1954年6月中国从苏联手中接收了2艘M级小型潜艇。M级潜艇是二战期间苏联使用的一种老潜艇,排水量只有200多吨。它属于近岸潜艇,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只能容纳40人。苏联在二战中使用这种潜艇防御沿海,仅仅在黑海地区就部署了50多艘。M级潜艇相当落后,黑海舰队到1943年就损失了30艘,一部分是被德军击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故障。今天的主角,就是这种M级潜艇,编号为418号。潜艇部队组建以后,官兵都在旅顺接受苏联军官的训练。到1959年大体完成训练,开始和潜艇的磨合期。当时中国潜艇部队根本没什么经验,全国一共也只有8艘潜艇。

1959年12月1日,418号潜艇奉命参加舟山海域反潜演习,充当敌方潜艇对抗我军护卫舰。此次演习的部队为东海舰队护卫舰6支队18大队“昆明”、“成都”、“衡阳”3舰,与潜艇22支队416艇、418艇,口号是解放台湾。到了中午,演习接近尾声,但成绩很不理想。M级潜艇过于老旧,加上技术不过硬,所有鱼雷攻击演练全部失败,没有一发击中目标。418艇正副舰长对此都感到很自责,勉励官兵下面要好好训练。418舰长名叫张明龙,副舰长叫做王明新,都是海军的优秀军官。王明新还是苏联列宁格勒海军学院的毕业生!

下午1点40分,演习结束。根据事前约定,418艇配合训练的“衡阳”号护卫舰按计划到预定海区发布信号,让418艇上浮。

正常来说,衡阳号护卫舰不能关闭发动机,而应该保持低速行驶状态。为什么这样?是因为潜艇比较落后,潜艇只能通过水下监听声音,确定上浮是否安全。

1959年是大跃进期间,政治运动很多。护卫舰6支队18大队大队长与政委,“成都”、“衡阳”舰舰长和政委,418艇政委均在岸上参加批判“彭、黄”(彭德怀、黄克诚)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未参与演习。衡阳号军舰只能由实习舰长负责指挥。这个舰长缺乏经验,竟然命令停船下锚,然后再发信号。

这样一来,418艇就无法听到声音,认为护卫舰已经不在附近,上浮是安全的。

衡阳号向水下投射了三枚陆军用的手榴弹,潜艇声纳兵听到三声爆炸后,报告艇长可以上浮。在当年M级潜艇很落后,只能采用这种方法联络。艇长和全体水兵都听到了手榴弹的三声爆响,艇长张明龙下达了“准备上浮”的口令。全体艇员就位,通过监听判断护卫舰已经驶离,随后从30多米深度开始上浮。

中国潜艇部队刚刚组建不就,各方面管理都不严格。根据条例,上浮时本应该关闭所有的水密舱,但418艇却没这么做。

轮机长王发全是个老兵,接受过苏联专家长达5年的严格训练。接到命令后,他下令启动排水系统,15个大气压的高压气迅速注入水柜,海水在强大的高压气下被挤出水柜,艇体开始迅速上浮。

长时间在水下训练,目前418艇内空气混浊,官兵们都高兴的希望回到水面,呼吸新鲜的空气。谁知道,就在潜艇就要浮出海面之时,突然王发全他们听到一声巨响,然后是剧烈的晃动。所有人都跌倒在地上,一些水兵还被撞得头破血流。

原来,此时衡阳号护卫舰正好就在418艇的正上方。护卫舰的舰首将418艇的舰桥一下子切开!后来打捞潜艇发现,潜艇被撕开一个长1.6米的大口子。

几乎一瞬间,汹涌的海水涌入潜艇。不到一分钟,第二舱就被海水淹没。如果其余水密舱关闭的话,418艇还可以浮在水上。但除了第五舱以外,其余水密舱门都是打开的,短短3分钟内,二三四共3个舱全部被海水淹没,艇长张明龙等7名军官和17名士兵当场遇难,潜艇也缓缓沉到40米深的海底。需要说明的是,艇长张明龙在牺牲之前,仍然尽全力抢救潜艇。418艇第一时间释放了呼救浮标钢缆,这个钢缆不但可以确定失事潜艇位置,还有一条有线电话可以同海面联系。

另外还有第一舱的5名官兵因水密门关闭,侥幸没有被淹死,也被困。

正在五舱的轮机长王发全经验丰富,听到巨响后他就知道出事了。他一边指挥官兵打开排水阀,一边用力敲打傍边第四舱的水密门。但第五舱很快被海水淹没膝盖,而傍边一度高声求救的第四舱也安静下来。

王发全判断第四舱官兵已经全部牺牲,第五舱也不能留了,必须立即撤退到第六舱。

于是,王发全带着仅存的4个战士转移到第六舱,这里有6名战士。

此时全舰仅剩下着10人,其余官兵都已经牺牲,另有5名官兵被困在第一舱,不知道死活。在第六舱内,王发全就成为军衔最高的军官。当时海军惯例是:没有指挥员命令,不准逃生,但要尽量自救。

王发全利用氧气瓶和从苏联进口的昂贵氧气再生板,苦苦坚持,等待救援。此时潜艇内电力早已中断,官兵们在黑暗中互相鼓励。

在418艇沉没时,海军已经开始了全力的救援。但当时中国海军非常落后,根本没有潜艇救援的器材和任何经验。当天出现8级大风,将418艇释放的呼救浮标钢缆吹断了,由此水面救援舰队压根就不知道418艇在哪里。高达59艘的救援舰队在失事海域急的乱转,始终找不到418艇的位置,救援也就无从谈起了。

潜艇内的官兵支持了整整15个小时!此时第6舱的氧气几乎消耗光了,再生板也用光,如果不考虑逃生恐怕一个也活不了。王发全想起电力中断前,他曾经看过潜艇的深度表,显示水深为8米。一般来说,只要超过10米,潜艇逃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深水的水压太大,随意上浮会导致严重的减压病,导致内脏器官严重受损而送命。8米并不算深,上浮只需要2到3秒,完全可以靠自行上浮获救。王发全认为现在只有逃生这一个办法了,必须试一试。因船舱进水和扭曲,深度表已经被破坏,实际上他们在海下深达40多米的海底。

王发全是老兵,他一再叮嘱战友上浮时候不能太快,尽量找一些重物抓着,一点点上浮。但此时舱内氧气几乎耗尽,官兵呼吸艰难,人人都比较惊恐,已经顾不上考虑这些。在王发全的命令下,其余9名战友在黑暗的舱内胡乱寻找重物。结果有的人摸到一把比较重的扳手,有的人只摸到一个轻飘飘的水杯,甚至还有刚上艇的新兵急着出去,干脆空着两只手。

离艇之前,10名战友互相握手鼓励,说大家一定要活下去。王发全还告诫大家,出去之后,先抓住艇边,停一会儿再上浮,防止减压病。

于是,其余9名官兵陆续进入鱼雷发射管,一个个的爬了出去。王发全是最后一个!

作为军官,王发全考虑比较周全。他当时想,如果大家浮出海面以后没有遇到救援船只,就要在海上漂浮等待获救,必须带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王发全从舱内找了些饼干和罐头抱在手里,并带上了钳子、扳手和防鲨刀之类的一堆工具,这样他的负重就比其他战友大的多了。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些罐头饼干救了他的命。

王发全多年后回忆:我一出水就感到了可怕,艇外海水漆黑一团,我抱着那包饼干,深吸一口气便钻出舱口,一出舱,立即感到身体像被一只大手攥着一样,耳膜生疼,这哪止8米啊?

明知犯了巨大错误,已经无法回去,王发全只能硬着头皮上浮。

王发全又回忆:还是那包饼干和罐头帮了大忙,它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上浮的速度慢,不像他们那么快。我浮一段,就扔一点东西,但那包饼干没舍得扔。越往上压力就越弱,我不断呼出肺里的膨胀空气,以免肺部被气压伤,但也不敢呼出得太快,因为快了,空气不够用,人会憋死。快接近海面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海浪把我推来推去。当时已经精疲力竭。海面黑糊糊一片,不见一个人,风呜呜地刮,浪头一个接一个打过来,12月份的海水冷得够劲儿,这时也觉不出来了,只是拼命地喊。不远处的舰上有灯光,我就朝那边游过去。昆明舰发现了我,放下舢板来救我,但风太大,6只桨划断了4只。没法子,他们就朝我扔救生圈,可惜一个也没套住。最后舰上朝我抛过来一根缆绳,我死死抓住绳子不撒手。虽然离船很近,我自己已无力爬上去,手也被勒得快露出骨头,钻心地痛,没办法只好用牙咬住绳子。甲板上的人连拉带拽总算把我拉了上去。上去以后一低头,吐出两颗门牙来。

王发全刚刚被救上船,就因为严重的减压病昏死过去,脸色苍白,生命垂危。负重最大的他尚且如此,其余战友自然凶多吉少。

王发全回忆:就这样,我得救了,那9人全部牺牲。这次逃出的10人中,除了我,只捞出4具尸体,其余人失踪。

除了王权发以外,第一舱被困的5名官兵也在氧气耗尽之前留下遗书,自行上浮逃生,但也无一生还。

王发全被救以后,陷入濒临死亡状态,昏迷不醒,只剩一口气。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亲自命令下,各单位尽全力抢救王发全。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自打电话指示:“组织力量抢救,谁也不能让他死,谁给弄死了谁负责。”最终,王发全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又活了40多年最后善终。

418艇重大事故中,全舰39人除王发全以外,其余38人全部牺牲。这38人多是年轻人,年纪最大的舰长张明龙的妻子几个月后就要生产,孩子从没见过父亲。

418潜艇海难后,中国海军未处分临时指挥编队的“昆明”舰舰长和“衡阳”舰实习舰长。


萨沙


潜艇一旦遭到攻击损伤不能上浮,那么潜艇内的人几乎不可能逃生。所以潜艇兵在二战时期阵亡率最高的兵种。


在水面上被击中还有足够的时间逃生

因为潜艇的交战都是在公海,而公海的深度一般都会超过200米,潜艇进入攻击深度约为水下10以内,潜艇被发现后唯一能做只有下潜躲避攻击。但是因为水的不可压缩性,深弹只要在潜艇附近爆炸通过水来传播到艇壳,就有可能对潜艇造成破坏。

一旦潜艇被击中丧失了动力和上浮能力,那么基本上可以宣告这艘潜艇完了。但是如果在浅水区域(100以上),仍有机会逃生。但是难度特别大,因为水下50米到水面的压强差,在上浮时没有把肺里的氧气完全排出,也会在这个压强差也会要了你的命。所以基本上各国的海军潜艇兵的待遇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的危险性是最高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答:自潜艇诞生之日起,水下逃生就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潜艇各方面技术日益完善,潜艇水下逃生装备与方式也日益丰富。

总体上,潜艇水下逃生设备分成两种类型:中浅深度逃生装置与深海逃生装置,这主要以潜艇下潜深度来分。中浅深度逃生装置产生较早,发展也比较充分,一些比较详细且可信的材料记载大致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德美两国潜艇研究人员都曾设计出一些简易中浅深度逃生装置,但由于美国海军反对装备潜艇,所以当时德国潜艇相关逃生装置发展更胜一筹,也基本奠定今天潜艇中浅深度逃生装置发展主基调,即压力舱配个体减压装备。具体操作是一旦潜艇被攻击或因故障失去上浮可能则所有人员集中到压力舱,压力舱高压短暂抵住海水灌注然后所有艇员换上减压装备,依次从压力舱逃生。早期所设计减压装备往往比较重,这是为控制上浮速度以避免幸存艇员肺部受到不必要伤害。此后压力舱的设计和个体逃生装置设计都大大进步,但总体上中浅深度逃生设备主设计基调尚未出现明显改变。

深海逃生则是随着核潜艇产生而产生,由于核潜艇极大刷新潜艇下潜深度,原有逃生设备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海军强国们纷纷开始设计具备自身特点的深海逃生装置,其中以美苏两大国设计最为出彩。苏联深海逃生装置最为简单粗暴,直接在原有基础上设置加大版压力舱,只不过当幸存艇员换好装备后再引入海水回灌,利用海水平衡舱内压力,之后舱顶开启,艇员可逃出升天。

美国方面则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在潜艇内部设计由电子系统自动控制合金闸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会自动隔离,除底舱外都可得到安全隔离,隔离区内有逃生必备物品与通讯器材,艇员可自由选择等待救援还是自主逃生。

然而,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降低潜艇事故伤亡率,美国长尾鲨号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都是鲜活例证,所以潜艇逃生依旧是各国海军重要课题之一。


环球快资讯


潜艇兵为什么要享受最高伙食标准?为什么享受极高的补贴?为什么享受极高的医疗水准?潜艇兵的作业环境恶劣、心理压力大、事故逃生率低。如果是水面舰艇那么大不了沉没之前弃舰上救生艇在海面飘着,但是潜艇可能连上来都上不来,即便有艇员能成功逃生那么也有可能引发一些后遗症。下图为2000年俄罗斯海军沉没的949型K-141“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该艇118人全部遇难

潜艇遇到事故或者交战中被击中第一反应就是上浮,而且是紧急吹水+水平舵+动力全开的紧急上浮,如果上浮过慢可能浮上来之前就已经完蛋,只要能浮到水面一切都好说,这个动作最有可能挽救潜艇和保全大部分艇员的生命。下图为美国“梭鱼”号核潜艇大角度紧急上浮

如果没有紧急上浮那么还有一些救援设施和逃生措施,比如爬鱼雷发射管,潜艇一般都是配备533毫米甚至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容纳人的“直径”是没有问题的。爬鱼雷管一般要艇员穿好救生服以此爬入鱼雷发射管,以此一般2-3人,然后关闭鱼雷发射管→注水→艇员启用自身氧气→打开鱼雷发射管外仓口→艇员爬出发射管。但是这种逃生方式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受到环境影响太大。如果逃生深度太深会直接送命;即便生存也要把握上浮速度和减压次数,如果上浮过快会因为压力急速变化而造成严重的减压病,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直接送命。所以一般艇员从鱼雷发射管逃生的时候必须带够配重,418号潜艇事故10名在水下8米处由鱼雷发射管逃生艇员中9人牺牲,幸存的1人身上带了一些工具等杂物延缓上浮速度才得以幸存。

再就是逃生舱逃生,这种逃生舱大都位于潜艇指挥围壳当中,逃生时不受潜艇自身供电限制,可以携带多人直接弹射逃生,而且安全性比爬鱼雷发射管强多了。下图为032型实验常规潜艇,画红框的部分就是救生钟(逃生舱)

这种逃生舱俄罗斯海军装备的比较多,下图那个飘走的就是逃生舱

再就是水下等待救援,将幸存艇员集中在艇艏或艇尾的舱室,里面有一定数量的食物和水。当潜艇救援舰找到你之后会释放水下救生潜艇,通过紧急出口与潜艇进行对接然后转移艇员。2000年爆炸的“库尔斯克”号曾经被认为有一部分艇员幸存,但是最终没能等到救援

但是无论是那种办法其实成功率都很低,而且逃生还要看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如果指挥员指挥果断说不能还能保住大部分艇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