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莫洛托夫鸡尾酒真的好用么?它是如何“击毁”坦克的?

战情解码


提起这种享誉世界的“美酒”,就不能不说说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同志,这哥们本来并不姓莫洛托夫,他原来姓斯克里亚宾。作为早期参加革命的坚定分子,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锤子,也就是莫洛托夫。这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这并不是讽刺,他当得起,作为苏联战争时期的外国官,他经常冒死飞过交火区去与西方国家周旋,即使斯大林并不信任他。战争胜利后他被解除职务,妻子被迫害,他仍然相信斯大林是对的。斯大林死后他因为反对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而被打成反动头目,开除党籍,勒令退休。纵观莫洛托夫的一生,即使这篇文章会更多说他可笑的一面,但也得承认,他是一个忠于理想而无畏生死的人,值得任何人敬佩,包括对手。

简易燃烧瓶之所以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是因为苏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苏联大举入侵芬兰,苏军的飞机疯狂的对首都赫尔辛基无差别轰炸,国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苏联攻击平民的行为。莫洛托夫对此的回应傲慢而漫不经心,他称苏联没有轰炸平民,那些飞机是向芬兰平民空投面包,避免造成饥荒。于是充满幽默感的芬兰人就称苏军的飞行炸弹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把自己使用的简易燃烧瓶叫做“回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

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因为芬兰语实在太难懂,很多外国记者对这个绕嘴的称呼翻译有误,就变成了我们熟知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说实话,在二战时这玩意对付坦克真的很好用,尤其是苏联坦克。它的取材非常简单,玻璃瓶、汽油、普通食用油加上引火物就可以,对于制作方法我就不细说了,免得教人学坏。基本原理就是汽油和油的混合物会变得很粘稠,可以很容易附着在固体上,而且引燃后非常耐燃烧。还有一点很像鸡尾酒的是它可以加入其它很多东西,你可以尽情开放脑洞调制,目前主流的调制方式包括加入镁、白磷、铝粉、洗衣粉、砂糖、花生酱、油漆、肥皂、樟脑丸、硫酸等,相信我,这绝不是开玩笑,这玩意加入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作用,比化学实验有趣的多,唯一要小心的是不要把自己给点了。

在二战中坦克的底盘通常很脆弱,尤其是后部的底盘,一旦那里持续燃烧很可能造成油箱爆炸。战斗民族的坦克跟他们的人一样剽悍,为了坦克跑的远,会有外挂油箱,所以用这玩意对付苏联坦克通常有奇效,只需要往外挂油箱一砸就行。而对付德国坦克的方法是往发动机排气口砸,保证坦克立马趴窝,苏德战争中苏联人已经试验过了。也是因为坦克当时确实移动不便,才造成比较容易被近身用燃烧瓶摧毁,到了现代千万不要去尝试,五对负重轮都分分钟教你做人。

还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放火的起刑是三年,上限是死刑。好奇心比较重的同学千万别去做实验,要知道教唆也是会判刑的,老朽还要养家糊口,不想进去捡肥皂,拜托拜托!


奉天老朽


莫洛托夫鸡尾酒击毁坦克?很多观众姥爷可能会好奇,什么酒能击毁坦克呢?

其实莫洛托夫鸡尾酒不是什么酒,而是一种装满混合燃料的燃烧瓶,他制作简单易用,威力极大,甚至可以用来攻击坦克。

那么为什么他好好的叫燃烧瓶而叫莫洛托夫鸡尾酒呢?

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由来

在1939年,苏联芬兰战争爆发,战争开始时,苏联人用飞机轰炸了芬兰城市,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外发表声明戏谑时说,我们苏联飞机投下的不是什么炸弹,而是为饱受饥饿芬兰工人提供的救济粮,这些话引起了芬兰人的极度愤怒,因此莫洛托夫成为了芬兰人讥讽的对象。

在苏芬战争中,由于芬兰既没有坦克,又缺乏重武器,反坦克炮和炮弹也供应不足,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于是芬兰人想到了西班牙内战时,双方曾使用燃烧弹武器对付坦克,于是芬兰人就大量使用燃烧瓶来攻击苏联的坦克,并且在战场上效果斐然。出于对莫洛托夫投下面包嘲讽的回击,芬兰士兵们便将这种燃烧瓶称为“敬莫洛托夫鸡尾酒”

后来因为国外记者对芬兰语言翻译的失误,就错翻译成了 莫洛托夫鸡尾酒

如何击毁坦克

1、通过坦克乘员投掷手榴弹的小孔将燃烧瓶投入坦克内部

将燃烧瓶通过坦克乘员投掷手榴弹的小孔,扔进坦克内部,这样汽油就可以把坦克内部乘员烧死或烧死,有时还会引燃坦克内部弹药,形成殉爆!

但是这种攻击方式,要求攻击距离非常近,并且精准度要求高,同时攻击者需承受的风险非常大。

2、将燃烧瓶投至油箱附近

将燃烧瓶投掷至油箱附近,使其流淌出的汽油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坦克的油箱过热而爆炸,缺少油料的坦克不能动了,坦克乘员只能弃坦克逃跑,否者坦克就会变成一个铁棺材了

3、将燃烧瓶投掷至发动机排气口

将燃烧瓶投掷至脆弱了发动机排气口中,坦克就只能起火趴窝了

因为制作简单方便,原料易得,燃烧瓶经久不衰,成为了游击界与RPG/AK47/107火箭炮齐名的四大神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