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何應欽?

大不列顛的帝王


何應欽是一個非常值得寫也是值得學習的民國人物,性格中庸,老成持重,在官場上游刃有餘。總結一下他的人生履歷:開了掛的升遷、穩妥的行事方式與急流勇退的睿智。

與國民黨高層一些出身於精英的官僚不同,何應欽的祖上是清代出鎮移民,負責貴州行伍及治安事宜。到了晚清地方軍事化組織式微,其家族式微並由“軍籍”轉為農業“戶口”。何應欽7歲入學之後,就非常勤奮且注意鍛鍊體格。人生的機遇在於留學日本軍事院校並結識了還是愣頭青的蔣介石。1909年,經武昌新軍系統推選,何應欽被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為留日學生,進入日本振武學校,開啟了留學生涯。

還叫蔣志清的蔣介石,也就讀於該校,是何應欽的學長。日本當時的革命思潮比較濃重,何應欽與蔣介石作為同窗,一方面接受軍事教育與體格訓練,也開始萌生出反清革命思想。

在此期間兩人加入了同盟會。何應欽年輕時比較激進,聽說國內發生了“辛亥革命”,匆匆回國參與了滬軍起義。但是,1914二次革命失敗後,心灰意冷,又去了日本,正式求學於陸軍士官學校。

1916年秋何應欽回國到老家謀職,先到了貴州擔任省講武學校校長和黔軍參謀長,頗有建樹,小有名氣,之後又去了雲南擔任講武堂官員。

由於在同盟會的資歷和參與辛亥革命的經歷,1924年孫中山籌備黃埔軍校之時,蔣介石想起了他,何應欽受到了重用。何應欽的人生從此一路順風順水,雖然和蔣介石有過分歧與矛盾,但1934年之後就珠聯璧合,互相照應,正如蔣介石誇讚他為:安危同仗,甘苦共嘗。何應欽做事情也比較穩妥中庸,分寸感拿捏的很好,也善於溝通與照顧各方利益,故而讚譽者多於詆譭者。

他從團長升到軍長,不到10年時間。北伐期間,已經做到位高權重的軍政部部長。1934年,軍中巨星的何應欽,被國民政府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這是非常罕見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何應欽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遠征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後趕赴聯合國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

何應欽最光輝的時刻是,1945年9月,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參與主持了岡村寧次投降儀式,可以說是人生的巔峰!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大幕,可見國民黨高層對他的認可。要知道,當時顧祝同、陳誠、胡宗南等人,都是炙手可熱的角色。

何應欽晚年被蔣介石冷落,在臺灣地區擔任虛職,給個榮譽銜而沒有實權,但是他善於急流勇退,自我安慰,練練書法,投身文化建設事業,愉快地度過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你說他睿智不?1987年何應欽98歲,因心臟衰竭,結束了他的一生。生命長壽、政治長青、軍功長在、名聲長存,可謂比較完美的一生,不可複製,讓人羨慕。

可能唯一不完美的,就是沒有後代。自創一句詩吧,正所謂:

亂世男兒多奇志,東渡扶桑學本領。

應欽原本是欽定,何不借雲上青天。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秦右史


何應欽,黃埔教官,國民黨重要軍事人物,陸軍一級上將。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和黃埔多數教官一樣,來源於保定或者日本陸軍學校,且有較強的革命思想,在辛亥及之後的行動都比較積極。

我們今天關於何應欽的事蹟自然不能面面俱到,擇要而說。

1、替補成了主力

在日本振武學校,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學弟。都在陳其美帳下做事,後來又專門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關係,在黃埔時候,蔣介石的第一候選人的王柏齡。何應欽就是王柏齡引薦去的。

正常情況下,王柏齡基本是要壓何應欽一頭的。

但正如歷史中所有成功人士一樣,業務能力從來都是第一位的,東征、北伐,王柏齡的散漫變相說明能力不足,何應欽的盡職讓黃埔學生軍的優勢得以體現。畢竟態度決定一切嘛。

豫中會戰是蔣鼎文的渡劫,南昌之役就是王柏齡的宿命。之後何應欽到了歷史舞臺。

2、造過老闆的反,老闆卻離不開

在第一次北伐佔領南京後,寧漢分裂,桂系第一次倒蔣,何應欽默許,就這麼炒了老闆魷魚。老蔣後來都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在老蔣回來後,一度被解除本兼各職。但很快又被任命為總參謀長。

之後長期擔任軍政部長。

在1936年西安事變中,堅定討伐。事後未被責怪。

之所以能這樣無非兩點:第一就是業務能力極強;第二就是人緣好。這兩個都做到了無可替代,也就只有他了。

3、一生親日

有為日本將軍說:“留美的主張學習美國,留日的卻往往反日”。但這一點放到何這裡基本不適用。

他一生都親日。

在長城抗戰後,主張與日本議和;華北事變後,抗戰後,都是如此。

當然這只是其政治主張。在具體事務上,堅定的維護國家獨立是一直堅持著的。

總結:

何應欽做人、做事確實是同類人的佼佼者。留日、黃埔、組織、人緣,四大能力,讓其長盛不衰,成為政壇常青樹。

參考文獻:

賀江楓.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J].近代史研究,2018(03):39-55+160.

張皓.“日本天津軍的謀略”:1935年胡白事件之探析[J].安徽史學,2018(02):96-108.

陳文峰.公主屯戰鬥:東北戰場殲敵一個軍[J].炎黃春秋,2018(03):8-12.

石戶谷哲. 土肥原賢二與華北事變研究[D].南開大學,2016.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有國民黨,就有何應欽;有國民黨軍隊,就有何應欽。實事求是的說,何應欽也是國民革命軍的創建者之一,從創建黃埔軍校到建立軍隊,他都是參與者,領導者之一,歷任國民黨陸軍上將、行政院長、國防部長、軍政部長、陸海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官居高位,權威赫赫,當然也戰功赫赫。

何應欽,貴州興義人,1901年考入貴陽陸軍小學,後升武昌陸軍第三中學,1908年赴日留學,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加入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革命,任江蘇陸軍第一師步兵營營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又到日本繼續完成學業,回國後歷任貴州第一師第四團團長、貴州講武堂校長、貴州混成旅旅長、貴州省警務處處長兼警察廳廳長、靖國聯軍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黔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等職。1920年任雲南講武堂教育長,不久陷入貴州軍政界的內部鬥爭,被對手派刺客槍擊受傷,傷愈後便到上海寓居,達4年之久。

1924年初,何應欽到達廣州,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謀處軍事參謀。黃埔軍校成立,何應欽被孫中山任命為少將總教官,因為他與蔣介石是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蔣介石對他十分器重,讓他負責創建軍校教導團,兼任團長。

1925年,何應欽率團參加第一次東征,攻佔了淡水、五華、興寧等地。後組建黨軍第一旅,何應欽任旅長,率軍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黨軍第一旅擴充為第一師,任師長。廣東革命政府所轄軍隊統一改為國民革命軍後,黨軍改為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蔣介石任陸軍總監後,辭去第一軍軍長職務,由何應欽接任,足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

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兼北伐軍東路軍總指揮,第二次北伐,兼任第一路軍總指揮,後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等職,成為國民革命軍名副其實的二號首長。

1933年,抗戰初期,曾率35萬大軍,與日寇在長城一帶交戰,失敗後,與日軍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後又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全部答應了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提出的條件,簽訂《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大部分主權。

西安事變後,曾一度置蔣介石生死於不顧,準備武力解決西安事變,在宋子文和宋美齡的極力反對下未能實施,從此,蔣介石對何應欽開始心生芥蒂,有了戒心。

全面抗戰期間,何應欽作為參謀總長,全面負責戰時軍制計劃,參與了各個重大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作了努力,也為抗戰最後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成國防部,在陳誠等人的排擠下,何應欽卸任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僅任重慶行營主任,蔣介石下野,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寓居臺北,不問政事。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98歲。

何應欽的政治表現雖然受到過很多人的詬病,但他在晚年熱衷於弘揚文化、培養人才、支持經濟發展,也作出過一些貢獻。還有一點,他非常愛自己的妻子,為人稱道。他妻子王文湘,婚後一直不能生育,何應欽愛之如初;妻子身患絕症,何應欽照顧妻子二十多年,毫無怨言,恩愛一生,直到妻子去世,臺灣媒體曾因此稱何應欽為“中國第一好丈夫”。


帝國的臉譜


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貴州人。

有書君認為他是個權欲極強的野心家,是個有底線的親日派,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的反共派,就他個人婚姻而言,還是一個民國好丈夫。

一、權欲極強的野心家

何應欽入仕以來,從黃埔總教官到行政院長,從國防部長到軍政部長,從陸海空軍總司令到參謀總長,一步步平步青雲。

在國民黨內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軍官。

何應欽從政路上,曾和蔣介石有過兩次過節,這兩次不合都和何應欽想打垮蔣,從而取而代之有關,說到底就是他的權力慾極強,不想屈居人下。

第一次不和是1927年的逼將下野事件。4.12反革命政變不久後的7月,汪精衛通電反共反蔣。桂系、西北軍和晉系與蔣介石矛盾重重,公開通電逼蔣下野。

何應欽心中的野心蠢蠢欲動,認為蔣介石樹敵眾多,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敗局已定。

就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暗通曲款一起逼宮,蔣介石不得不下野。

第二次過節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時,他不顧宋美齡的反對,極力主張武力解決西安事變,組織軍隊攻打張學良、楊虎成,全然不顧蔣介石的安危。

元老戴季陶跪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何應欽仍固執地準備出兵。

後來,西安事變在中共周恩來等的斡旋下,得到和平解決,蔣介石回到南京,對何應欽的職務進行了調整,讓他位高權低。

兩次不和皆因何應欽的野心膨脹,想擠走將或是擊垮將,取而代之,才有了他們漸行漸遠的合作關係。

大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權欲極強的野心家。

二、有底線的親日派

這位政壇上的野心家還是一個有底線的親日派。

在抗日戰爭中,失去蔣介石信任的何應欽空有頭銜,卻無實權,但他一直在參與對日戰略,特別是湘西戰役。

打敗板西一郎8萬精兵良將,逼迫日軍在芷江簽署了投降備忘錄,這可見何應欽還是一個抗日英雄。

但他與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長城抗戰後,他和日本人簽訂過《何梅協定》,這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何應欽親日辱國之表現,但又徹底失去一箇中國的良知。

後來抗戰勝利,他又充當中方代表接受岡村寧次的投降,參與了投降儀式,但在交結文件時的一低頭躹躬,盡失中國人顏面。

而且在岡村寧次的審判時,又暗中相助,讓岡村無罪釋放,還讓人送他回日本,這些典型的親日行為多為後世詬病。

三、民國好丈夫

何應欽的妻子是貴州督軍劉顯世侄女王文湘。

知書達理的王文湘因發現自己不能生育,曾經多次勸何應欽納妾,每次他都拒絕了。

在那個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一位高官卻能和妻子白頭偕老,恩愛一生,實屬不易。

何應欽因為妻子沒生育能力,居然沒有一個子女。何應欽民國第一好丈夫的美譽真乃名副其實。

所以評價一個人,不能單純地以好壞來區分,何應欽作為一個軍人,四.一二政變時,還大肆殺害過共產黨人,在中共眼中絕對是壞人;

他與蔣介石的合作既是個野心家,忠心時又像個奴才;在抗日戰爭中既抗戰,又有些親日。

這些可見何應欽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是個多面性的人物,但從家庭婚姻方面評價,他絕對是個民國時的模範丈夫!


有書共讀


何應欽,1890年生於貴州省興義市的一個普通農民之家。

何應欽自幼身體倍棒,7歲入讀私塾,且勤奮好學,1905年考入興義縣裡小學。

1908年,由於成績比較出眾,何應欽被送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

1910年,晚清政府陸軍部招考官派赴日留學生。結果何應欽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日本振武學校。彼時的蔣介石也在該校就讀,且比何應欽高一級。那時的何應欽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會給自己的學長“打工”。

何應欽在振武學堂期間,除認真學習接受新式的軍事教育之外,何應欽還初步接觸到了反清革命思想,後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起義勝利的消息很快傳到日本。聽聞此消息的何應欽便立刻於自己同盟會的其他幾位會員回國,後在上海陳其美領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令自己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學長蔣介石也在此效力。

孫中山領導的“討袁運動”失敗後,何應欽再次啟程東渡日本繼續學業。

1916年秋,何應欽在日本所在學校畢業。經他人舉薦,何應欽回國任貴州督軍劉顯世的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

1917年,何應欽與劉顯世的外甥女、王文華的妹妹王文湘在貴陽結婚。

由於這次聯姻,何在黔軍中的職位步步高昇。

1920年,何應欽與王文華一起發動兵變,迫使黔軍統帥劉顯世交出了貴州軍政大權。從此劉顯世便對背叛自己的何應欽產生怨恨,這也為以後埋下了隱患!

1921年,王文華被刺身亡,由於失去了靠山,何應欽被逐出黔軍。後何應欽遠走昆明,被滇軍總司令顧品珍聘為高等軍事顧問。

在昆明期間,由於自己的背叛,何應欽遭遇原自己的黔軍上司劉顯世的暗殺,後經緊急送醫,保住了性命。

1921年,重傷修養後的何應欽離開昆明遠赴上海。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拉開大幕。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辦黃埔軍校。因何應欽曾在黔軍辦過講武堂,且與蔣介石既是“校友”又曾共事過的“同事”關係。何應欽被孫中山看中,被授予少將軍銜,並受命他擔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


(黃埔軍校時的何應欽後左,前孫中山,後中央蔣介石)

何應欽在黃埔軍校期間,曾參與討平廣州商團叛亂。

1924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何應欽任軍事委員會委員。9月,陳炯明再次發動兵變,由於何應欽在這次平息兵變的東征過程中表現優秀,故深受國民政府的讚賞。

1926年,國民革命政府聯合共產黨正式北伐。何應欽被任命為第一軍軍長,何應欽及所率領的部隊大破敵人主力部隊,取得巨大勝利。為此,蔣介石犒賞“三軍”,並升任何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何於12月率兵佔領福州。
(中年時期的何應欽)


孫中山去世以後,1927年開始,何應欽追隨蔣介石,開始積極反共。並在上海發動突襲,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釀成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慘案。

在此期間,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突然公開反共反蔣。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和以馮玉祥為首的西北軍,及閻錫山的晉系都公開逼迫蔣介石“下野”。

何應欽此時判斷失誤,腳踏兩條船。竟然暗中支持桂系逼宮。由於四面受敵,蔣介石只好下野。關於當時的情形曾有有這樣一段記載:

當白崇禧在會上要求蔣介石離職時,蔣將目光投向何應欽,而此時的何出於對自己的私利考量,竟然一聲不吭。蔣介石見此情景,氣的拂袖而走。蔣介石後來回憶到:“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次也成為了兩人第一次矛盾的開始。


(何應欽與蔣介石)

天有不測風雲,1927年,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任免決議,提請蔣介石恢復原職。復職後的蔣介石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了何應欽的第一路軍總指揮部,撤銷了何的本職工作,將原先何應欽的部隊整編為4個集團軍,自己直接任總司令。後經人勸說,蔣介石才又將何應欽任命為北伐軍司令部總參謀長。

1928年,在國民黨三次全國代表會議上,何被選為政治局委員,並被任命為陸海空三軍司令部總參謀長。

1930年,任命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後任剿共總指揮。

1933 年,何應欽與日本關東軍簽署《塘沽停戰協定》。

1935年,又被迫簽訂《何梅協定》。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由於何應欽對張學良的討伐和施加軍事壓力,促使張學良順利放過了蔣介石,為此蔣介石對何應欽非常感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第四戰區司令官。由於蔣介石沒有聽從何應欽等人的建議,低估了日軍實力,造成日軍乘勝佔領了南京城,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1944年,滇緬作戰期間,何應欽受國民政府指派在昆明任中國戰區總司令。後於1945年,參與指揮了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此次戰役以勝利告終。

1945年9月8日,經過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被作為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參與、接受了日本人的投降簽字儀式。

(何應欽接受日本人岡村寧次的投降詔書)

這次儀式的參與,是何應欽一生中最值得他炫耀出盡風頭的事,亦是他一生為官的頂點!

1948底-1949年末,三大戰役以共產黨全勝宣佈結束,蔣介石宣佈“隱退”,有李宗仁代理總統。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結束。後隨蔣介石敗退臺灣。

1950年3月,蔣介石再次當選總統,何應欽倍受冷落,被排擠除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因病病逝於臺北,傳奇人生宣告謝幕。

(晚年的何應欽)

何應欽生逢晚清亂世,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及貴人相助,能夠進入國民黨上流,併成為權傾一時的國民政府高官,實屬不易!

處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一大變革時代,何應欽的人生經歷註定與這個時代分不開;註定與他曾經的老學長、同事兼上司——蔣介石分不開。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何應欽的一生是複雜而又傳奇的,這一點也許從他考入日本陸軍振武學堂哪一刻,成為一名職業軍人開始彷彿就註定了的!


小司馬說


何七世祖隨軍徵貴州後在貴州西南興義市泥凼鎮定居以販馬為業經過幾代努力頗有些家資,何性格敦厚讀了幾年私塾後加入貴州督軍王文華部頗得王好感將妹王文湘嫁給何並送何進日本士官學校深造,歸國後任王部團長,后王文華在上海被暗殺遂投奔黃埔軍校任總教官。經過二次東征,北伐成長為黨國二把手。何不抽菸不喝酒不賭不嫖無任何不良耆好一生潔身自律,夫人王文湘不能生育多次勸何納妾以延續香火何不納,將五弟何輯五(黃埔一期)的女兒收養。活了近百歲一生無任何遐疵,堪稱完美男。


玉米窩頭特別香


何應欽,生於1890年,字敬之。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貴州省興義人。是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畢業於日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完全徹底的親日派。黃埔軍校總教官,可以說在黃埔的資歷僅次於蔣介石,也就是由於此。何應欽被蔣介石防範了一輩子,就何應欽一生的軍旅生涯而言,何應欽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沒有自己的嫡系將領,更沒有自己的派系。始終老老實實地待在老蔣身邊當副手,難怪白崇禧大罵何應欽是童養媳婦。是奶媽,天天給人家養軍隊,看家。閻錫山也說,何應欽見老蔣就會打立正。

何應欽幾乎做了國民黨所有的黨政機構的二把手,從行營主任到軍政部長。從三軍總長到行政院長。始終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下,何應欽直接掌控部隊是國民黨第一師師長、第一軍軍長,都是蔣介石的發家和嫡系部隊,依舊是奶媽看孩子--別人的。這既看看出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信任,也看出了蔣介石政治手腕的高超,何應欽雖然被蔣介石壓制了一輩子,但也頗有手段,在國民黨軍政兩界素有“靈官”之稱,可見深通為官之道,何應欽在西安事變裡力主武力討伐,大有將老蔣置於死地。反對宋子文等主張和平解決。但蔣介石回來以後,依舊是權柄在握還是他,軍中的二號人物。可見何應欽做官的本事。

就實際軍事指揮水平而言,何應欽真一般,當然他也幾乎沒有指揮過任何大規模的戰役和會戰。白崇禧,薛嶽,關麟徵等人對何應欽也是頗為瞧不起。覺得何應欽完全是依靠資歷做到軍中二號人物的。

在大陸權傾一時的何應到了臺灣以後。就徹底地被邊緣化了,此時的蔣介石的最大心願就是傳位給兒子蔣經國、蔣介石在臺灣開始改造國民黨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將這些資歷深厚,權傾朝野的大佬剔除,因為他們既是兒子上位的阻礙,也是給蔣介石尋找丟失大陸的替罪羊,在這一點上何應欽也是明白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何應欽對此更是心領神會。在到達臺灣以後。何應欽主動交出兵權。不攬政事。而蔣介石也只給了何應欽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連中央委員都沒有給他,顯然蔣介石對何應欽當年在西安事變時候的做法一直存有芥蒂。但面子上給予了何應欽最大尊重。晚年何應欽應該還是不錯的。沒有了權力的何應欽也讓蔣家父子很是放心,各種榮譽也是不吝賜予。在1979年,何應欽90大壽的時候,蔣經國在“總統府”向何應欽頒發了當局的最高獎賞——國光勳章。在祝壽大會上,蔣經國對何應欽執晚輩。十分恭謙。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應欽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98 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何應欽的身上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因為他是國民黨內非常著名的親日派將領,再加上他曾經做出的許多事情都使他飽受了不小的罵名,但總體來說他卻是有著自己的底線和堅守的。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何應欽和日本主將岡村寧次的關係,有人說何應欽與岡村寧次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窗。

不過後來據日本的一本雜誌所言,岡村寧次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學習是要比何應欽早上幾期的,他們在日本是沒有見過的,他們之間的第一次見面是何應欽駐守在北平總攬大局的時候。

當時因為蔣介石還不敢和日本人開戰,所以當時受蔣介石委派主持華北大局的何應欽只能暗中接受蔣介石的命令,與日本人周旋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何應欽也和岡村寧次開始熟識,並最終成為了一生的好友。

(岡村寧次)

受降儀式中向岡村寧次彎腰的何應欽

何應欽和岡村寧次的友情持續了將近一生,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何應欽專程找到了岡村寧次。

暗中囑咐他第二天不要帶自己的寶貝軍刀到受降會場,因為按受降儀式規定,岡村寧次作為主將是要獻上代表著他第二生命的軍刀的,所以何應欽為了顧及到岡村寧次的感受,就專程囑託他不要帶軍刀上場。

第二天受降儀式開始的時候,岡村寧次果然沒有帶上他的軍刀。

而作為主受降官的何應欽也保持著他對好友一向的謙卑,受降的時候因為岡村寧次還有著一定的尊嚴留存,所以他不願向何應欽彎腰,而作為主受降官的何應欽為了保持儀式的完成,竟然向岡村寧次彎下了腰,接過了岡村寧次手中的投降書,這才完成了這一個最重要的儀式。

(何應欽受降岡村寧次)

不過也因此使得何應欽在國內引發了大噪,甚至連當時專程趕來觀看受降儀式的東南亞使節也非常詫異,不理解何應欽為何會向投降者彎腰。

何應欽為好朋友岡村寧次脫罪

在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按照美國的命令將日本侵華的士兵和武裝開墾團的農民分批遣送回了日本。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中國戰場總司令的岡村寧次也被美國人列入了名單之中,當時岡村寧次是直接列在甲級戰犯的名單中的。

雖然說後來美國人只處決了七名甲級戰犯,但是在此之前幾乎所有人都以為美國是要處決所有甲級戰犯的,所以作為岡村寧次好朋友的何應欽就數次三番地請求蔣介石將岡村寧次扣押下來,幫助岡村寧次逃脫美國的制裁。

起初蔣介石是不答應何應欽的要求的,不過後來何應欽為蔣介石指出了岡村寧次身上一個很有誘惑性的特點,這個特點也最終使蔣介石同意留下了岡村寧次,並最終幫岡村寧次逃過了遠東國際法庭的制裁。

蔣介石之所以會答應何應欽的要求,實際上主要是因為岡村寧次身上有著非常強大的反游擊戰能力。

岡村寧次曾經在華北地區研究、指揮過日軍掃蕩華北地區的敵後游擊隊,給游擊隊帶來了很大的傷亡,為日軍扭轉了局勢,可以說得上是反游擊戰的天才。


這一項能力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給蔣介石帶來了很大的吸引性,所以最後他才同意了何應欽的要求,將岡村寧次留在了中國,為他做起了秘密的軍事參謀,並在1949年的時候為了避免時任代總統的李宗仁處決岡村寧次,所以偷偷將岡村寧次送回了日本。

在何應欽晚年去日本訪訪崗村寧次的時候,他受到了岡村寧次以及日本眾右翼軍官的歡迎,這一切都源於岡村寧次對何應欽的感激,後來崗村寧次還受到何應欽的邀請去過臺灣,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有著自己堅守的何應欽,在抗日的大是大非上不含糊

不過雖然何應欽和岡村寧次有著這麼好的交情,但並不意味著他會和日本人暗通曲款,在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何應欽都是有著自己堅守的,他一直以來都擔負著國民黨二號大佬的身份,協助蔣介石主持起了抗日戰爭的大局。

在國民黨中有很多名將都是何應欽的嫡系手下,比如有著赫赫威名的王耀武、第五軍的杜聿明、關麟徵、宋希濂等著名的抗日名將都是何應欽一手提拔上來的。

在抗日戰爭中他們也是一心抗日、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而作為他們老大的何應欽,自然也不例外,他雖然比較親日,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很分得清楚的。



所以說如果要評價何應欽的話,我覺得他在抗日上的貢獻是完全值得我們肯定的,不過在一些戰前、戰後的小細節上來說,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接受不了何應欽太過於親日的行為。


孤客生


蔣介石與何應欽,分別曾任黃埔軍校校長和黃埔軍校總教官,是黃埔系的第一、二號人物。何應欽的整個軍旅生涯中,與蔣介石榮辱與共,其間也不乏嫌隙與磨擦。

黃埔軍校時期是蔣何的蜜月期。經老同學王柏齡推薦,孫中山任命何應欽為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劉峙、顧祝同等人作為何應欽的下屬任教官。何應欽工作勤勉努力,深得蔣介石欣賞,就任黃埔學生軍第一教導團團長,在東征中屢立戰功。棉湖之戰,挽救蔣介石於困境之中。


北伐時,何應欽任黃埔學生軍第一軍軍長,在鬆口戰役中,何應欽率部以少戰多,大敗孫傳芳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周蔭人部,令蔣介石大為讚許。後何應欽升為東路軍總指揮、浙江省政府主席。此期間蔣何之間可謂攜手並進,如魚水之歡。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一石激起千層浪,武漢國民政府宣佈開除蔣介石黨籍,而黨內人士也紛紛表示蔣介石以軍權干預政治,群起而攻之,新桂系李、白乘機逼宮。蔣介石無奈,只得以退為進,假意下野。蔣介石在會議上滿懷期待,他的得力助手何應欽能極力挽留他,可是何應欽此時也不想得罪白崇禧,只得默不作聲,令蔣介石大失所望。8月13日,蔣介石通電黯然下野。蔣何之間有了一絲嫌隙。

1928年,蔣介石復職後,馬上就教訓了何應欽一把。何應欽的第一路軍總指揮被拿掉,給了個司令部參謀長的頭銜,明升暗降,有職無權。這下何應欽深知蔣介石的馭人之術了,乖乖聽命於蔣介石了。


軍閥混戰時期,何應欽先後任武漢行營主任、廣州行營主任、軍政部長,為蔣介石地位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何關係再生波瀾。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力主武力討伐。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路集團軍總司令進攻西安,並命空軍轟炸西安。後由於宋美齡等人反對才改在西安附近轟炸。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何應欽力陳自己“以戰逼和”的苦衷,蔣介石並未公開指責,但蔣何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

抗戰全面爆發後,何應欽任軍委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隨著黃埔系另一派系――陳誠系的逐步崛起,何應欽的實權也逐步地被分化瓦解,從一線統兵作戰退後到幕後管理。1944年陳誠接任了他的軍政部長職務。同年底,何應欽就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1945年4月指揮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會戰。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軍校禮堂,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代表接受日方岡村寧次遞交的投降書。晚年何應欽曾說這是他一生最為榮耀的時刻。


好景不長。1946年軍委會被撤,國防部成立。何應欽的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職務一併被撤,被外派至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陳誠取代他任參謀總長。

1948年國防部長白崇禧因力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得罪蔣介石而被調離,蔣介石又想起了何應欽,何又被重新起用為國防部長。後又繼任李宗仁代總統的行政院長。

解放軍渡江後,剛坐上行政院長交椅的何應欽見國民黨大勢已去,趕急請辭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去往臺灣。



去臺後,何應欽實權盡失,任戰略顧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86年10月20日,98歲高齡的何應欽辭世。

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又任黃埔軍校總教官,軍事才能卓越。在東征、北伐、軍閥混戰時期,屢立軍功,成為蔣介石肱骨。只不過在“圍剿”中,被紅軍打得灰頭灰臉。何應欽在任軍委會北平委員長期間,曾和日本人簽訂《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主權。抗戰勝利後他還極力包庇岡村寧次免予追責,這都反映了他另一個特點――親日。



歲月是一條河流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他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他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以及行政院院長等重要職位。


他早年在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何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放在後人面前被評價時,都是有褒有貶,何應欽也不例外,他一面收穫過至高無上的榮譽,一面卻被世人狠狠唾罵。

何應欽從小就學習優秀,身體強健。1908年在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的眾考生中,何應欽脫穎而出,他憑著自己優良的體格和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考入了日本振武學校(蔣介石當年比何應欽高一屆就讀於該學校)。讀書期間,何應欽一邊接受高等軍事教育,一邊接受反清革命思想。

從而在1909年,何應欽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組織。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何應欽與其他加入同盟會的日本留學生一同回國參加滬軍,何在滬軍都督府先後任職科員、連長、營長,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後,何再次赴日本繼續學習。


直到1916年秋,何應欽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被貴州督軍劉顯世聘用並保薦為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兼學生營營長。 1917年4月,何應欽與劉顯世的甥女、王文華的胞妹王文湘在貴陽結婚。

因為分別以王文華與劉顯世為首的新、舊派處於內訌中,並且王文華在當時貴州政局中掌握軍隊,實力雄厚,故在1920年11月,何參與並直接指揮了“民九事變”,與王文華一起迫使劉顯世交出了貴州大權,劉顯世因此感到非常寒心。

在蔣介石和何應欽相處的時間裡,有兩次事件讓蔣介石感到非常寒心,也為日後蔣冷落何做了鋪墊。第一次是汪精衛聯合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推倒蔣介石時,本該站出來力挺蔣介石的何應欽,卻無情地選擇站在汪精衛一邊。


第二次是1936年的西安事變,當時國民黨高層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宋美齡為首,為救蔣主張和平解決,另一派則以何應欽為首,主張武力解決。所以後來有傳言說,何應欽想借此機會除掉蔣介石,自己取而代之。但是真相是何計劃用武力戰逼來營救蔣,這也是西安事變之後蔣沒有懲罰何反而重用何的原因。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何應欽作為中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書,在大會上本應該對日本進行嚴格審判,但是何應欽一再降低審判標準,對日本不趕盡殺絕,這也是遭世人唾罵的原因之一。但是反過來想可能是因為何早年在日本留學,在某些問題上多少有些親日傾向吧,但我們要看清的是他至少沒有像汪精衛那樣打破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後來國民黨逃至臺灣,蔣介石卻沒有如何所願重用他,而是將何排擠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給了何應欽沒有實權的官銜。隨著年齡增長,何應欽也看清了許多事,就慢慢將注意力從軍事政治轉向了臺灣經濟文化建設問題上。


在何應欽的晚年歲月也有值得我們感動的事。何的妻子王文湘體弱多病無法生育,當她提出要給何納妾時,何第一時間拒絕。兩人一直恩恩愛愛,直到1952年王文湘被查出患了乳腺癌,何並沒有放手,而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妻子,這才讓妻子多活了二十年之久。之後,妻子去世,他痛苦不已。

1986年4月,何應欽年老身體大不如前,因中風被送往醫院。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溘然長逝,享年9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