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祖逖北伐为何会失败?

钊君在此


在我心里,祖逖是一位顶天立天的英雄,虽然他没有完成北伐中原、收复旧都的梦想,但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祖逖北伐未成功,原因很多,总结如下:

1、祖逖北伐,几乎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来自朝廷的援助非常少。

来看看祖逖北伐的背景,那是公元313年,西晋还没灭亡。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所在的长安城在匈奴皇帝刘聪的打击下摇摇欲坠,遂下诏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起兵勤王,援救长安。诏书到达江南,司马睿就那么丁点家底,怎么舍得去勤王,遂找种种理由搪塞,不愿出兵。

军咨祭酒祖逖慷慨陈词,请缨出战。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兼豫州刺史,让他渡江北伐。问题是,根本没拨给军队啊!只拨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至于人嘛,一个都没有,就只有祖逖一个光杆司令。不仅没一兵一卒,武器铠甲也没有。

祖逖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北伐,他招罗了一百多个英雄豪杰,搭小船渡江北进。过江后,先搞了个兵工厂,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而后召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东晋政府开国后,对祖逖的支持仍非常少,只有一次派桓宣率五百人支援祖逖。

祖逖北伐过程中,司马睿除了给他个官衔、若干粮食布匹之外,什么都没有,兵也没有,武器也没有,所有一切都要他自己筹措。这使得祖逖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心血在筹钱、筹粮、募兵、制造兵器上,不能集中精力在征伐石勒、收复旧都及河北。英雄的才气浪费在小事上,着实可惜。

2、与石勒相比,祖逖的力量过于弱小。

祖逖是以一支游击队同石勒的整个后赵帝国对抗,众寡悬殊,一目了然。其实祖逖的表现已经非常杰出,他差不多收复了黄河以南之地。河南之地就是黄河与淮河一带的地盘,属于豫州、兖州,祖逖收复豫州大部与兖州一部分。河南地介于后赵与东晋之间,由于战乱,军阀林立,这些军阀有些是西晋以前的将领、官吏,有些是起义军,成分很复杂。所以祖逖收复的地盘,主要是既不属于后赵,也不属于东晋的割据势力。

在此期间,后赵名将石虎有几次挥师杀入河南,祖逖与之交锋是比较吃力的,基本上只能守住河南,无法向河北发展。不过,在与后赵的战争中,祖逖表现非常卓越,每每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迫使敌人无功而返。要知道石勒先后击灭的西晋军队,不下数十万,而祖逖在兵力很少的情况下,能与之周旋到底,实属不易。

3、河南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严重制约祖逖的发展壮大。

祖逖北伐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与河南众多的割据势力周旋。

在北伐之初,祖逖便遇到很大麻烦,当时他进军芦洲,这里盘踞两股军阀势力,一为张平,一为樊雅。祖逖派使者前去联络张平、樊雅。不料张平竟斩杀来使,以武力抗拒祖逖。祖逖大怒,发兵攻打张平,只是兵力实着微不足道,相持一年多也未能取胜。最后祖逖采取反间计,诱降张平的部将谢浮。谢浮发动兵变,杀死张平,举部向祖逖投降。

紧接着,祖逖攻打樊雅占据的谯城,又是一场相持战,久攻不克。这时桓宣率五百人助战,这也是祖逖北伐中所得到为数不多的援助。桓宣单枪匹马入谯城,向樊雅陈述利害得失,樊雅遂开城投降。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比较重要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这些都是西晋旧官吏,只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互相攻伐。祖逖为团结各方势力,派人奔走于各方,晓以祸福利害,建立抵抗石勒的统一战线。

除此之外,还是许多民众自发组建成来的坞堡,有一些曾归附后赵,并有人质在石勒手中。这些堡主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欢迎祖逖的东晋北伐军,另一方面又担心人质安全,不敢公然与后赵决裂。祖逖不是冷血动物,他十分明白这些坞堡的艰难处境,允许他们表面臣服于石勒,暗地里归附东晋。为了消除后赵的怀疑,他还不时派军队假装骚扰、进攻这些坞堡,可谓用心良苦。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祖逖北伐,要对付不仅仅是石勒的后赵帝国,他要耗费庞大的心血在平衡各方势力上,这些都大大限制其发展。

4、东晋朝廷的权力斗争,最终葬送祖逖的事业

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司马氏与王氏的权力斗争,直接影响祖逖北伐。当时王氏家族中,王敦权柄最重,都督江、扬、荆、广、交、湘六州诸军事。这六个州,即东晋实际控制区,因而他相当于全国武装总司令。为了削王敦之权,晋元帝司马睿起用两个人: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

戴渊都督的六个州、刘隗都督的四个州,除了祖逖收复的豫州、兖州一部分之外,其实多数并非晋国控制区,有名无实。晋元帝司马睿的目的,是以讨伐胡人政权为名义,把前线作战部队掌握在手中,目的只有一个:防备王敦、削其兵权。

这么一来,征西将军戴渊成为祖逖的顶头上司。祖逖深感失望,认为戴渊目光短浅、没有远大志向,且是江东人氏,对北方沦陷之痛没有感同深受。更重要的是,戴渊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作为,让一个对军事颇为外行的人来领导一个英雄,试问英雄是何感受?祖逖也听闻晋国高层内斗的消息,一派是王敦,一派是刘隗、刁协(后台老板是皇帝),两派水火不容,灾难已是不可避免。

祖逖矢志收复失地,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别人权力博弈棋盘上的棋子。新上司的到来不是为了北伐,而是要对付王敦。瞬时间,祖逖陷入深深的悲观中,激愤之下,他一病不起,最后竟撒手人寰,病逝于雍丘。

祖逖死后,东晋政府其弟祖约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接管祖逖旧部。然而祖约既无哥哥的才干,也没有哥哥的雄心壮志,遂使部众离心。此后,河南的形势便发生逆转,后赵军队频频发动进攻,祖逖所收复的失地,又一次沦陷。


君山话史


祖逖北伐是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事件。与祖逖北伐有关的,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击楫中流。

祖逖字士稚,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生于范阳遒县(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涞水县北)。其人生前半段,史料记载称其“梗概有大声”,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要立志干一番大事业,还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他生活在西晋衰亡、东晋初建之时,其踏入仕途不久就陷入了“八王之乱”的漩涡中,当时内有西晋统治集团的自相残杀,外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剧烈冲击。

随着洛阳、长安的相继沦陷,西晋最终寿终正寝,怀帝被俘。一部分门阀士族流落江左,建立了东晋政权。当时的祖逖四十五岁,被司马睿(当时未称帝)任用为徐州刺史。

祖逖后来对其发表了一番对中原形势的分析,其实,司马睿当时并无北伐之意,他心里琢磨着巩固皇权其实比北伐重要。毕竟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地主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出现了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内部矛盾重重,经常发生火并,皇帝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权力。317年时,司马睿正是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东晋,军政大权全归王氏: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司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让王导同坐;元帝对王敦,有过“请避贤路”的表示,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司马睿心底对大权旁落自然心怀不满,一门心思琢磨巩固皇权,因此说,其对北伐也并不上心,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在当时形势下,为了给天下一个交待,也得有个姿态,于是就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北伐。但也给了出了道难题,只给了千人给养和三千布匹,没给一兵一卒和武器装备,让他自行招募兵马。

还最重要的一点是司马睿心胸并不宽阔,在祖逖实力大增之后,他就开始猜忌北伐。当时,祖逖虽然缺这少那的,但也没灰心,率部众渡江,屯兵淮阴,铸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祖逖北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当时北方人大多刚刚流落到南方,上下同仇敌忾,要求驱逐胡人;而且当时的北方,匈奴正与胡羯石氏相争,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东晋;而且在后来北伐中也是连战连捷,收复了几乎全部黄河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迫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慢慢地祖逖的队伍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但就在这个时候,晋元帝司马睿就开始派人牵制祖逖了,导致祖逖忧愤而死,北伐功亏一篑。


史说新传


317年左右请旨渡江时,只有200号人,一千人份的物资,后来在淮阴还是江阴打铁招兵,也只组成了2000人左右的军队,靠这点人,进军河南

没有核心子弟兵,也没有粮草,不过祖将军才智高超,有王霸之气,加上纵横捭阖奇数,收拢了河南大部分的民间军事团体,史书上叫保壁大帅,就这样,在河南打开局面

日子过的比较艰难,期间石勒派兵袭击过一次,迁走了乞活军陈川部。312年左右该部乞活军对石勒称藩,而祖逖来的时候算计过陈川部,抢了不少钱粮人口,陈川就向石勒求了救。晋书和资治通鉴,对此事记载不一样,一本说是祖逖击败石勒兵马,另一本说石勒击败祖逖,不管谁胜谁败,结局是乞活军民被迁走,后来石勒又派人修葺祖将军家祖坟,二人修好,再无战事……

祖逖忙着修建防御城池,石勒忙着打鲜卑打刘琨,东晋那边呢,王敦忙着造反准备,日子就这么过了……

大概是322年左右吧,东晋派遣一南方官员都督军事,节制祖逖,人还在路上,祖逖病逝,其弟祖约接手势力……不久王敦反了,河南北伐军被抽调江南平叛……

整个北伐过程背景,史书大体就这么记录的,为何失败,内部原因很简单:第一,缺钱缺粮,养不起太多核心子弟兵;第二,朝堂不稳,祖逖得留在河南威慑王敦


灵石蕴珠宝


西晋末年、东晋初年的祖逖北伐,最终归于失败,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说。

从天时上讲,西晋短暂统一后,司马氏的王爷们为了争权夺利相互砍杀,造成惨烈的八王之乱,给国力、民力带来极大伤害,司马王朝已经丧失了民心,所谓“气数已尽”。祖逖北伐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味道,但自古以来扶持一个已经步入衰败的朝廷哪有那么容易?

从地利上而言,中国自古以来,南方北伐的难度远大于北方南下,祖逖北伐中原存在地理上的困难。

而更糟糕的是从人和上。祖逖背后的东晋司马睿朝廷压根对他没有支持。司马睿当时割据江南,是司马家族中唯一有实力的。晋愍帝封他为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想指望司马睿忙。但司马睿却认为与其千里迢迢去和匈奴汉国死磕,还不如继续稳固基地。祖逖再三请缨北伐,司马睿 不允,只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头衔挺大,却仅给了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帛的军费。

而司马睿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司马皇族与士族,东吴本地豪族和北方乔迁来名门,彼此斗争不断。司马皇族离不开大姓扶持,又始终对大姓豪门有所顾忌。尤其司马睿与王敦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根本顾不上给予祖逖支持。

在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的情况下,面对石勒这样的强敌,祖逖能够收复中原大片领土,已经是超乎寻常的功绩了。可惜,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回天,最后终于还是在猪队友的拖累下,在321年不幸病逝。之后,他费尽心血收复的大片领土,又被后赵给占了回去。而祖逖的余部,还在此后卷入了东晋王朝的内乱中,最终遭到清算。


天外村药房


熟稔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祖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成语典故,更是东晋前期一名卓越的将领,率领东晋将士一度打回江北,收复了大片故土。然而,就在其即将完成北伐,收复故都之时,祖逖的北伐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功败垂成。



公元319年,祖逖鉴于北方连年战乱,民心思晋,发动了北伐行动。祖逖北伐初期可谓是一切顺利,迅速攻占了淮北、河南等地。然而,仅仅一年后,北伐的形势便急转直下,不仅北伐毫无进展,甚至连新收复的故土都纷纷丢失,北伐军不得不向南撤退。最终,公元321年,北伐军退回了东晋领土,祖逖北伐宣告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原本顺利的祖逖北伐,最终以失败收场呢?


东晋初建,无意北伐

其实,祖逖北伐失败的种子,在其提出北伐设想时,便已种下。因为此时的东晋政权刚刚建立,政局尚不稳定,晋元帝与掌控政局的士族领袖王导正忙于稳定东晋政权内部,对北伐根本就没什么兴趣。


晋元帝之所以会同意祖逖的北伐想法,很大的原因是鉴于祖逖有着近千家的支持者,又是北方豪族的领袖,公然拒绝恐怕会对东晋政权的稳定造成影响,更会失去人心。因此,晋元帝顺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允许他进行北伐。可晋元帝虽然同意祖逖的北伐请求,但并未给予其士卒、兵马,也不给祖逖任何后勤支持。



晋元帝不给钱,不给兵,那些掌握政权的门阀士族们对北伐更是意兴阑珊。他们不仅反对祖逖进行北伐,甚至还隐匿、瞒报自己所拥的人口(佃农),只为防止祖逖将这些属于士族的私人奴婢拉去当兵,损害自身的利益。


后勤不利,战事遇阻

中央政府不给支持,地方士族也不给帮助。祖逖只得另想办法,自谋出路。他带领部曲渡过了长江,驻扎在江北,自行招募兵士、铸造武器、囤积寄养,为北伐进行准备。318年年,祖逖带领部队向北方进发,开始了北伐行动。祖逖北伐的初期,可谓一切顺利,中原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支持北伐。北方一时风起云涌,百姓箪食豆浆迎接祖逖的北伐军,祖逖的军队也在义军与北方民众的支持下所向披靡,收复了河南大部,兵锋直指河北。



然而,到了祖逖北伐的后期,战事的进展就不如预期。陈寅恪先生就曾表示,南方想要北伐不仅要派出军队,更要派出庞大的后勤力量,以保障前线作战部队。然而,祖逖的北伐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南方的东晋政权几乎没给予什么帮助。战事初期在各地义军的帮助下尚可应付,一旦陷入持久战,义军与百姓的帮助便显得有心无力。祖逖一旦缺乏了后勤的补给,必然就会陷入困境。


豪族出身,备受猜忌

东晋政权不但没有给予祖逖军事、后勤上的援助,更是在关键时刻,给了祖逖背后一刀。


就在祖逖平淮北,收河南,希望进一步收复洛阳,平定河北之际,晋元帝给祖逖发来一封调令。由晋元帝的心腹重臣戴若思接替祖逖,成为北伐的领导者,祖逖则改为副手,实际上架空了祖逖的权力,削夺了祖逖手中的军权。祖逖接到这封调令后,心情十分不快。祖逖认为戴若思虽有才望,但只是个听话、守成的大臣,没什么进取之心,派来给自己当领导,明摆着就是晋元帝派来的监视器。



再者,这封调令也令祖逖看清了这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斗争。祖逖的出身是北方豪族势力,而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族与门阀士族相结合下,所建立起的政权。祖逖本身并非士族,也不是晋元帝的亲戚,建立如此大的功绩,功高震主自然会受到元帝的猜忌。再者,不单是晋元帝的猜忌,那些掌权的士族们也不会允许祖逖完成北伐。因为,一旦祖逖完成北伐,必定是旷世奇功,祖逖必然会借着战功进入政坛,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因此,祖逖可以说是东晋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在无法得到东晋政权支持的情况相爱,其北伐行动自然难以成功。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谈谈吧。客观原因,对手太强大。祖逖北伐前期虽然取得一定成果,关键是对手石勒忙于平定北方的刘琨和鲜卑段氏,精锐都拖在那里,没时间管祖逖。并且,西面还有强大的刘曜。等石勒平定北方,祖逖就很难抵挡得住,只不过那时他已经挂了。客观因素就是祖逖属于流民帅,日益滋生不臣之心,打家劫舍,动辄怒骂朝廷,加上和石勒有过一段时间表面蜜月期,所以一直被东晋政府防备。如果不是挂得早,一定会起兵发动叛乱。


营养学教授刘政


祖逖在战术上缺少对付敌人骑兵团的办法。往往根据地建设刚有起色,敌人骑兵就会袭击。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唯有以骑兵兵团对骑兵兵团才是最有效的办法,中原地区很难发展骑兵,这是受地理原因受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