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战狼2》2亿成本,获得56亿票房;

《前任攻略3》成本3000万,票房19亿

《羞羞的铁拳》成本7000万,票房超18亿

……

投资回报高、周期短等特点让影视投资成为私募基金的热门标的,然而这个行业的钱真的这么好赚吗?资本在整个游戏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影视投资的问题:

  • 文娱产业的特点及影视投资主要方式
  • 影视投资主要风险有哪些
  • 怎么降低影视投资风险
  • 逐利的资本和难以修正的影视行业

文娱产业特点及影视投资主要方式

━━━━━

想投资文化娱乐产业,投资人至少需要知道整个大文娱的三个主要特点: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轻资产:文娱领域的产品是内容,文学、视频、音乐、游戏等等,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导致文娱类的公司并没有很重的实体资产,更多的是版权内容。内容的优劣评判在于个人的审美,很难去评定价值,也不能直接抵押变现。

严监管:文娱内容会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审查,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有多严大家都是知道的,自媒体说错一句话公众号被封也都见过,用户千万甚至过亿的APP因为导向有问题被永久下架也不用多说,文娱产业的政策风险程度基本可以和金融行业相提并论了。

快迭代:人们对于娱乐内容的新鲜感来得快去的也快。一款爆款游戏,可能三个月之后就没人玩了,一部电影,也基本就在上映期间可以引发大量关注,下线之后就会迅速降温,所以美剧、韩剧会选择一周播出一两集,来拖长播出时间,保持热度。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凤毛麟角。所以如何持续地产生优质内容是文娱传媒公司会面临的灵魂拷问。

文娱领域的上述特点,注定了文娱投资有别于其他产业投资的独特性。影视投资一般分为两种:投资影视公司和投资单个影视项目。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投资影视公司和一般的VC/PE投资差别不大,出资获得公司的部分股权,看中的是公司的未来价值,退出方式主要有IPO、收购、股权转让。

如上文所说,投资影视公司重要的是判断其是否有持续产生优质影视内容的能力,然而在影视工业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国,一部作品大卖,紧接着一部作品扑街的情况是常有的,观众审美疲劳或者创作者江郎才尽是喜闻乐见的,甚至更多的情况是之前的作品一直很差,突然有一部作品获得了全民关注,出品方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之后的作品仍然都是不上道。

所以相对来讲,投资影视项目,也就是成为影片的“出品方”,在风险上,要比投资影视公司低一些,而且资金回收周期短,成为大部分私募基金偏好的方式。不过由于投资单部作品不确定性太多,所以现在很多影视投资基金都是集合运作,打包投资某一家影视公司的多部作品,分散投资风险。影视项目投资的主要退出途径是票房分成以及后续版权售卖收入分成。

投资影视项目一般会重点关注剧本内容的好坏、影片的类型及受众、导演及演员阵容这几个方面。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资本在找项目的时候,会让可控制的部分尽可能达到最优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两年的影视作品都在强调“大IP”、“小鲜肉”。因为IP是市场验证过的,可以保证故事大家都买单,核心受众广,再用“小鲜肉”加持,基本就是“流量爆款”的标配了,即使最终呈现的作品质量不高,大家也是一边骂剧情智障一遍表示“看主角的脸就够了”。

至于演员的演技?导演的能力?故事改编的好不好?收视率、话题量摆在那,说明观众不在乎,观众都不在乎,我们为什么要在乎?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 伴随着质疑声,《致青春2》票房已破3亿

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了我国影视圈现状:类型趋同、剧情脑残、缺乏原创能力、演员片酬虚高,口碑差到豆瓣分数超过7都算良心作品。

影视投资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

既然中国影视圈现状如此不健康,那么投资者在投资影视时,要注意哪些风险呢?

影视制度不成熟,能上映已经是赢在起跑线了

据统计,立项备案的影视剧只有3成能制作完成,而完成的不一定过审,过审的不一定能上映,上映的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撤档。

优酷在年初重点投资的网剧项目《套路》,在4月份开机后,一个多月内,制作方影力影视花费6000多万只拍出7集素材,资金去向不明,最终导致优酷解散剧组,6000多万的沉没成本没有办法收回。

范冰冰新剧《赢天下》拍完后迟迟没有定档,据说被湖南卫视因为质量问题退片。后来因审查改名为《巴清传》,再后来因为男主角高云翔的负面新闻而被迫换男主重新补拍镜头,上映遥遥无期。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一波三折也是够糟心了。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 受演员影响,《巴清传》上映一再延后

以为上映之后就没事了?《白鹿原》刚播出一集就被下架,湖南卫视重点打造的周播剧《唱战记》播出后反响平平,结果只播了12集就匆匆收尾。

对于这类风险,国外有专门的完片担保制度,担保方保证影片可以如期按预算完成制作,如果到期无法完成,则担保公司赔偿投资方已投入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内容的轻资产,没有抵押物,影视公司难以获得低成本的银行贷款,这时,完片担保公司可以作为担保方为影视公司背书,助其获得银行贷款。

目前国内完片担保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随着这个制度的引进,对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有非常正向的作用。

上映之后收益也不可控

电视剧还好,因为电视剧其实是to B的产品,有地方卫视或者视频平台购买,则基本可以保证收益。早几年,电视剧一般30万一集,这两年都是600万起价,好的大制作大IP达到1000万一集。不过电视台购买剧集一般会有收视率要求,视频平台则有点击量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则付款会打折扣。所以买收视率、买点击量的产业也在地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电影,则完全是to C的产品,影片的类型、宣发力度、故事讲得好不好、演员的水平等等都会影响最后的票房。不过这种影响并不绝对,因为观众的审美经常偏离预期,口碑好不一定票房高,大制作大导演也不能保证低风险,相反,小成本电影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但更多的时候是直接连排片都没有。

单说2017年,《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2049》、《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正义联盟》等好莱坞大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奇门遁甲》、《记忆大师》、《绣春刀》等知名国产片均赔钱。据公众号“一起拍电影”统计,2017年上半年,237部院线电影,赚钱的不足30部,也就是在国内院线上映的影片亏钱的占80%。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 《银翼杀手2049》宣传照

目前电影还有一个分类叫“网络大电影”(以下简称网大),是指不在院线上映,只在优酷、爱奇艺、腾讯等视频平台播出,试看五分钟,之后5元付费观看的网络电影。网大一般成本极低、制造粗糙,16、17年是网大野蛮生长的年头,起初一部成本28万的《道士出山》赚得1500万票房,让影视投资方红了眼,大量蹭IP、博眼球的网大上线。

后来广电总局接连发布监管规范要求视频平台整改,一些低俗、打擦边球的网大被下线,“精品网大”才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现在制作成本300万以上的网大变多了,多家上市传媒公司也纷纷入局,然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90%的网大仍然赔钱。

影视投资怎么降低风险?

━━━━━

既然影视行业这么虚,大部分都是赔本的,那怎么才能尽可能赚钱呢?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选好作品

如何拍一部好电影就不需要我多说了,要有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剧本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所以编剧在一部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熟的影视行业,编剧的地位都很高,钱多不说,甚至有指定导演及演员的权力。而在中国,编剧地位非常低,这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抄袭成风,投资方不重视作品质量,谁都来改剧本导致的结果——故事讲得不好一直是国产影视的硬伤。

影视制作其实很传统,互联网+发展的这么快,对影视的影响最多也就是特效更逼真了,通过大数据分析让营销更精准了,这个行业主要还是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影视投资是深扎在行业里的一环,投资方要有行业资源,有审美,并且真的懂整个产业链之间相互配合的逻辑,才能投出好作品。

做好宣发

影视宣发在产业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海报、预告片、点映会、路演、媒体发稿等等算传统流程,票补、锁场、买水军在微博豆瓣和购票平台刷好评算新式手段,《捉妖记2》甚至把广告打到了农村里。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 《捉妖记2》农村宣传横幅

《后来的我们》也属于教科书般的宣发了。五一上映,从春节开始就在宣传造势,发布多款煽情预告片,之后又陆续放出田馥甄、陈奕迅、五月天演唱的电影原声(这三位在音乐圈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以及“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等金句海报文案。

再后来,提前一个月开始路演,提前半个月预售场次,获得1.22亿预售票房,成唯一一部首日预售破亿的爱情片,票房位列预售榜前十 ,同时买通营销号发文力挺,给不明真相的观众一种“口碑好、票房高、有情怀、不看对不起青春”的感觉。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直到被爆出大量退票事件,并引起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后来的我们》“相关方”通过提前购票营造一票难求的假象,等正式上映之前再无责任退票,基本上是零成本宣发手段,受损失的是线下各大影院。最终事情闹大,影院暂停退票,网络舆论发酵,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手段虽然劣等了点,不过前期宣发效果还是很好,最终获得13亿票房。

在作品本身话题度不高的情况下,宣发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作品的成败。所以对于网络大电影来说,宣发尤其重要,以网络大电影发行为主要业务的淘梦、奇树有鱼、映美包揽了爱奇艺2017票房TOP10中的大半。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比如做一些抵押、保底发行、广告植入。上文曾提及国外可以通过完片担保做抵押,国内的话,一般可以质押作品版权。也可以通过“保底发行”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发行方,提前锁定收益。当票房不及保底线时,发行方会受损,不过超出保底线的部分则会获得巨大利润。

《战狼2》发行方北京文化在影片开拍前即签订保底协议,保底票房8亿,结果《战狼2》获得56亿票房,除了制作方吴京,北京文化成最大赢家,股票一路大涨。不过这种方式必然会出现无良公司买票房、偷票房等扭曲行业正常竞争状态的行为,所以并不值得倡导。

广告植入也是很好的创收手段,尤其对于现代都市作品,《杜拉拉升职记》和《我愿意》就通过植入广告完全覆盖了制作成本。当初《变形金刚3》某国产牛奶的硬广引发广泛讨论, 说到底都是为了省钱,毕竟制作成本太高。

逐利的资本和难以修正的影视行业

━━━━━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说:“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最后你都得还回去”。表达了创业公司在面对资本巨头时的无力感。在影视行业更是如此,第一部分我们也提到了,资本为了投资收益,导致了影视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这个行业太浮躁,大家只想赚快钱,没有人想让中国电影变得更好。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应该成为一种审美,拥有更多的价值。可能这种说法有点上纲上线,很多人会表示他们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而已,但笔者觉得娱乐只是一种手段,每一个有理想的创作者肯定希望观众能感受到他的价值主张。

而目前我国的影视行业是怎样的呢?赵薇《致青春》火了,出现一堆类似的青春片;《甄嬛传》之后全是大女主历史剧;《开心麻花》低成本无明星撬动数十倍票房之后,大家都来做喜剧电影,结果却是尬得不行。他们只是努力迎合大众的喜好,而不是深刻思考如何做好作品——这是目前电影行业的主要问题所在。

这个行业一直以来都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决定需求。豆瓣评分代表了我们的态度,可是他们就只知道碰瓷豆瓣创始人和影评人,而不是反思是不是内容不够好。

今年年初一个网友看不惯国内都市剧的画风,脑洞了一部《淑女的品格》,这部模仿韩国大热剧集《绅士的品格》的作品,网友纷纷表示想看,可是一个知名编剧的留言给大家泼了个冷水,她表示这样的设定“贵,而且不撕逼,无IP,不用流量”,没有影视公司敢冒险——一语道破目前中国影视行业的畸形。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 奇葩说辩手“柏邦妮”对于影视发表的个人评论

不过后来由于话题太火,突然冒出四家制作公司将同类题材作品备案,也完全在意料之中,至于最后能拍出什么样,反正我是不抱希望的。

前几天崔永元以一人之力搅翻整个娱乐圈,影视股集体下跌,税务局出动,这两天又有“华谊兄弟清仓式股权质押”引发跑路大猜想,娱乐圈乱象可见一斑。这个行业历史积累下来的顽疾很难在短期内清除,可喜的是,头部高票房的电影质量在变高,网剧和网大也在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投资制作方会意识到,只有好作品才能留住观众,演员演技、导演能力、剧本水平终将成为影视作品的标配而不是单纯加分项。靠影视投资洗钱、偷税漏税的行为也会被遏制。

希望几年之后,能看到豆瓣热门8分以上出现更多国产影视剧,如果那时候豆瓣还活着的话。

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

北京牛投邦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