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禽痘是禽类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发病率较高。自然感染时死亡率较低,但遇毒力很强的病毒或有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也会增高。皮肤型禽痘以皮肤结节状增生为特征,黏膜型鸡痘以上消化道和呼吸道出现增生病变为特征。

病原是禽的一种痘病毒。在病变的皮肤表皮细胞内或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等细胞浆内,可见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胞浆A型包辆体。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加热至60C3小时才能杀死,在一15C以下可保持许多年的传染力。但在1%烧碱、1%醋酸或0.1%升汞溶液中5分钟内被杀死。

流行特点禽痘主要发生于鸡、火鸡和鸽,也可发生于鸟类。各种年龄、性别和不同品种的鸡都可感染,以维鸡最为严重。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落下的皮、粪便、喷嚏或咳嗽等排泄物中。传染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某些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能够携带病毒,这可能是夏秋造成鸡痘流行的一个原因。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4~10天。根据症状和病变可 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

1.皮肤型首先在头部无羽毛部如冠、肉髯、耳垂、眼睑和口角处时成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很快增大变为灰黄色芝麻、绿豆大小的痘疣。并与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痂。痘痂呈褐色或黑红色,干燥,表面粗糙不平。剥去痘痂,露出一种出血的陷凹。痂皮脱落后形成瘢痕。眼睑发生痘疹时,由于皮肤增厚,可使眼缝完全闭合。单纯皮肤型禽痘,全身症状很轻,如病变范围大,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体温升高,产蛋减少或停止。病程15~40天。

2.黏膜型在口腔、咽喉和气管黏膜上发生痘疹。初期呈现黄白色的圆形、稍突起的斑点,逐渐扩散成为白喉样伪膜,不易剥离,当剥离或自然脱落后,留下不整齐稍下陷的溃疡。喉头有伪膜时,可引起呼吸困难。侵害鼻咽部时,则泪管和下眼窝发炎,在鼻窦中蓄积黏液和脓性分泌物。侵害眼睛时,初期呈现卡他性结膜炎,进而出现大量淡黄色黏液和脓性分泌物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如将眼睛翻开,可见到干燥的黄白色块状物,使眼睛肿胀,眼球迫挤在后。全身症状初期变化不大,逐渐发生吞咽困难,精神委顿,并有腹泻,逐渐消瘦。多数呈慢性经过而死亡。耐过的鸡无生产价值。病程5~6周。

3.混合型在鸡冠、肉垂和皮肤上出现痘疹,并可在口腔、喉头发生白喉伪膜。

临床诊断鸡痘的 典型皮肤病变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但如表现为黏膜型或混合性感染时,则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禽痘应该如何防治?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作好鸡舍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扑灭驱赶蚊、蠓等吸血昆虫,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对病鸡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疗法。黏膜型的用消毒的镊子剥离伪膜后涂碘甘油(碘酊1份、甘油3份混合)。

接种疫苗预防禽痘,经多年实践证明有效。多采用翼翅刺种法进行免疫,第一次免疫在10~20日龄,第二次免疫在产蛋前1~2个月进行。在禽痘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可重复免疫接种。接种后7~10天观察禽群有无“出痘”现象,以确定免疫的效果。一般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