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乃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割据频繁复杂,各诸侯国都纷纷采取“合纵连横”作为外交和军事的重要策略。或“合纵”,“合弱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一强攻众弱”,达到吞并他国的目的。而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各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仪曾任数国宰相,最终促成秦国连横大业,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文王任为客卿,谋略攻伐之事。第二年,秦国设置相位,秦惠文王封张仪为相国。张仪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张仪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演绎了一段惊人的经典之作。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递上名帖求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

苏秦言道:“你我才能相当,现今我已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你我二人誓约要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才是。”于是,张仪西去投秦。苏秦暗中派了一个人伪装成商人协助他顺利到达了秦国。当时正值秦国招讷天下英才之时,张仪见了秦惠王以后,把自己破解合纵的连横大计献给秦惠王,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客卿。
不久,张仪在秦国迎来了第一个建功立勋的机会。秦国本打算讨伐巴蜀,而张仪向秦王建议道:“征伐巴蜀不如征伐韩国。韩国是秦国的衣带之国,物产丰富,攻克它可减小秦国的后侧压力,同时还可以看出六国的稳固程度。如果六国并不稳固,我们再伐巴蜀也不迟。”秦惠王听从了张仪的计策。果然,韩国献出了自己两个郡的地盘,而其他五国虽然有合纵之名,却始终没有派兵来救。攻打韩国之后不久,巴蜀也被攻克,成为秦国的一个地区。富庶的巴蜀从此为秦国送去数不尽的粮食和盐铁。张仪建此功劳,于公元前28年,正式出任秦相,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秦惠王十年,秦军围困了魏国的蒲阳。守军投降,张仪劝说秦惠王不要蒲阳,并派其子前去魏国做人质,以表示秦国与魏国重修于好的决心,以便拉拢魏国。随后,张仪向秦惠王请命出使魏国,并承诺不用打仗,就可以灭掉魏国,然后逐渐灭掉六国的合纵。秦惠王欣然答应。张仪见到魏王之时,连吓带诱地劝说魏王:“秦国攻占了你的蒲阳而不取,反而来与你修好,你总得有所表示吧?”魏王知道张仪是魏国人,认为他是不会算计魏国的。于是,魏国就把战略位置非常险要的上郡、少梁献给了秦国。秦惠王因此更加钦佩张仪的才能,并给予丰厚的赏赐。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公元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全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张仪被任命为魏相之后,就奉劝魏王归顺秦国,但是魏王坚决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到秦魏边界,整装待发的秦国三十万大军立即如狼似虎地冲杀了过去,魏国损兵折将,狼狈不堪,秦国夺取了魏国的两个城池。后来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依然奉劝魏哀王归顺秦国,魏哀王仍旧不听张仪的建议。张仪再一次密令秦国继续攻打魏国,魏国又惨遭失败。
第二年,魏国遭到了齐国的攻击,魏军大败,张仪便乘机劝说魏王投靠秦国。无奈之下,魏哀王听从了张仪的劝告,决定背弃合纵盟约,归顺秦国。魏国的背叛使得苏秦苦心经营建立的合纵盟约就此拉开了瓦解的序幕。张仪在魏国投降之后,又重新回到秦国留任宰相。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担心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

因为在当时的七大诸侯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而当时楚国与齐国交好,如果不能离间齐国和楚国的关系,必将会对秦国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说服楚国与秦联盟。张仪许诺楚国在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愿意劝说秦国将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献给楚国。当时楚国的贤臣陈轸和屈原识破了张仪的计谋,奉劝楚王不要听信张仪的话。但楚怀王最终被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彻底说服了,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娶了秦王的女儿,并授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
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愿意将自己的六里封地献给楚王楚王一怒之下,兴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不甘失败的楚王,再次调集举国之兵攻秦,依然大败而归,无奈只好将两座城池割舍于秦国,以求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便以张仪的性命为筹码要求换取。张仪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之后,张仪向楚王提出,他可向秦王提出不要黔中之地,以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就这样,齐楚两国背离了合纵”盟约,与秦国结盟。


张仪出使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往韩国、赵国、燕国游说,使得三国解散合纵盟约,归顺秦国。张仪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因此离秦赴魏,公元前310年,死于魏国。而六国随后又重新合纵联盟,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张仪虽为魏国贵族的后裔,但却只流有贵族血统,并无实际地位心想谋大事的他,跟随鬼谷子学习。

学成之后,以说客这样一个小人物建功立业,终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纵横家”。张仪在游说六国期间,虽然采取了欺骗、蒙蔽等不光彩的手段,不遵守道德和信义,为人们所不齿,但仅从一个使者的角度来看,巧舌如簧的,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几乎左右着各国诸侯的外交政策,实为奇迹。而且作为纵横家的一代鼻祖,张仪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各国诸侯外交政策,实为奇迹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张仪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也因之前他在六国之间的挑拨,使得联盟无法持久。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虽然张仪是连横的主要领导人,而苏秦则是合纵的领导人,二者互为对手,但是苏秦、张仪的同窗之谊仍然一如既往,令人敬佩仰慕,堪与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相媲美。如果世上没有像苏秦这样强劲的对手,想必就不会有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张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