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2019年过去了,问起养水产殖户关于2019年的养殖有哪些感受,恐怕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越来越难养了",特别是一些老塘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池塘的各种问题都让人头疼,不同的养殖户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对虾的慢料、偷死,河蟹的脱壳、不明原因死亡,对于小龙虾养殖户来说更多的就是小龙虾上草、缺氧等,鱼类浮头、游塘等。可以说是每个养殖户的家里都会有一本难念的经,但是有一句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水产养殖这些搞不清楚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况都会有一个共同点——亚硝酸盐!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亚硝酸盐究竟有哪些危害?养殖户为何屡降亚盐屡失败、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轻松搞定?本文将深入讲解亚硝酸盐,并根据成功养殖户的经验和科学来给广大的养殖户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的水产养殖户!

一、亚硝酸盐,危害大!鱼虾蟹生长慢、甚至死亡都与他有关

"养鱼(虾)先养水",养殖水质的好坏有指标能够清楚地进行衡量,常用的指标有溶解氧、pH值、透明度以及亚硝酸盐等。具体参见下表: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而亚硝酸盐的指标却很少有养殖户会去关注,从实际养殖过程中来看,亚硝酸盐的升高会导致池塘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具体会导致以下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

(1)亚硝酸盐具有毒性,导致养殖动物中毒,严重时直接死亡

一般的养殖动物,如鱼类、小龙虾以及河蟹体内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将会以氨的形式从鳃部排除体外,而当水体的亚硝酸盐升高就会导致这一过程受到限制不能及时将氨的代谢废物排除体外,而养殖动物的体内氨的含量超过1%,就会造成养殖动物的直接中毒的反应,最终引起中毒,严重时直接死亡。

(2)造成养殖动物的生理性缺氧,引起鱼类、对虾浮头,小龙虾河蟹上草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就是溶解氧,而鱼类需要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携带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达到体内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对虾、小龙虾以及河蟹为血蓝蛋白),但是一旦水体的亚硝酸盐超标就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不能与氧气结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引起养殖动物的缺氧甚至死亡的现象。

【特别说明】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水体的溶解氧的缺乏,而是由于养殖动物自身的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因此养殖户在缺氧的时候使用增氧药物无效,应考虑此种情况。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3)养殖动物体质下降严重,免疫力降低

水产养殖动物长期处于亚硝酸较高的水体当中会导致其自身的体质逐渐地下降,最终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活力差甚至引起致病细菌的繁殖,导致疾病的爆发等情况。如会引起对虾的"游塘"、"冒底"以及"偷死"等情况的出现。小龙虾、河蟹:肠炎、大面积死虾发病、脱壳死亡等。

二、亚硝酸盐屡次降解无效果,降完还反弹?那是你忽略了这个!

在养殖的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也会定期地去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发现较高时也会采取措施进行降解,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降解效果较低,或者是降解之后出现反弹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无论使用了何种 药物,只是暂时地将亚盐的数量降低,而并未将其来源进行扼制,因此 导致效果不佳或者是降解之后出现反弹的现象。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亚硝酸盐这个养殖的难题呢?笔者认为养殖户务必要做好以下这几点的工作才能保证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1、定期改底,分解底部的有害物质

随着养殖的深入,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以及死亡的藻类,河蟹和小龙虾的池塘也有死亡的水草,都会造成池塘底部有机质增多,若火没有菌类进行分解就会形成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的指标升高。

定期使用菌类,如EM菌就能有效地改善池塘的水体环境,及时分解有机质保证水体的健康程度。


2、培养有益藻类

藻类对于亚硝酸盐的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好的水色能够使藻类有效地吸收亚硝酸盐并得以利用,完成水质的净化。同时如果遇到有害藻类的繁殖说明水体的亚硝酸盐也较高,而针对有害藻类的生长,养殖户可以选用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为耗氧型菌种,需要在晴天上午使用,同时注意增氧,溶氧低池塘谨慎使用)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同时可以有效地分解有机质,降解亚硝酸盐。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屡降屡败?你需要这一份最全、最有效的方案

3、增加池塘的溶解氧

在溶解氧不足的情况下,水体的亚硝酸盐的毒性会成倍地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在缺氧的情况下养殖动物的死亡量及死亡速度会很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定期增氧能够有效地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保证养殖动物的健康。

三、总结

亚硝酸盐的来源于养殖的投喂、藻类的死亡甚至是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养殖户务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才能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