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骨髓炎、骨结核、痈疽疮疡等外科膏药方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关注【愉享中医】,关注生命健康!文中方剂仅限于学术交流,患者应在中医大夫或中药师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骨髓炎、骨结核、痈疽疮疡等外科膏药方

独角莲膏

组成:鲜独角莲(又名羞天花、马目毒公、八角盘、鬼臼害母草)2份,樟丹1份、香油2份,

制法:先将独角莲切成片,将香油煎开后下独角莲,炸至黄色后,取出弃之,继续炼油至滴水成珠后,下樟丹,搅拌均匀,倒入冷水中去火毒。膏药即成,贮存备用。

用法:收膏药适量摊于布上,贴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急、慢性骨髓炎,骨结核,痈疽疮疡。

疗效: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本膏贴用时间较长,一般7~10天换药1次即可。

骨疽膏

组成:归尾、赤芍各60克,生地150克、红花30克、桃仁、木香各60克,樟脑45克、松香250.克、煅象皮75克、五加皮90克、梅片9克、青黛60克、炒黄丹1000克、防风60克、山甲30克、白芷、癞蛤蟆、荆芥各60 克、净茶油1500克、麻油1000 克。

制法:上药除象皮、梅片、樟脑、青黛、松香、黄丹外,与茶油、麻油一同放入锅内熬炼至药枯黄,滤去药渣,再加入研细后的象皮等6味药细料,搅拌均匀,收贮备用。

用法:根据患处大小,取膏药适量,摊在棉纸上贴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功用:活血祛瘀,祛风散湿,拔毒祛腐,化结生肌。

主治:骨髓炎(骨疽)。乃因损伤后感染形成所致。

疗效:屡用皆效。

矶松骨髓膏

组成:二色补血草1公斤、狗哇花34 公斤、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黄柏各0.6公斤.紫花莴苣菜(又名苦菜)、生黄芪各1.5公斤、升麻、酸枣枝、甘草各0.3公斤。

制法:上药加清水,浓煎2次。二汁合并浓缩成稠膏状,收藏备用。

用法:每次服1汤匙,一日服3次,15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升阳益气、生肌长肉。

主治:慢性骨髓炎,死腔寒性窦道形成,脓水淋漓,经久不愈者。

疗效: 屡用皆有良效。

五毒膏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屋、乌蛇各54克,全虫24 克、蜈蚣30条、活蟾蜍4个,麻油2500克、广丹1250克。

制法:先将前7 味药与麻油同时放人锅内(蟾蜍处死后放入),共煎熬之,待药枯焦后捞出,再将油炼至滴水中不散,开始放入广丹,搅匀,炼到滴水成珠即成膏,贮罐备用。

用法:用时取膏适量,摊成布膏,贴敷患处。

功用:温经散寒,消肿散结,止痛。

主治:因寒邪所致的疼痛,肿毒初期(骨髓炎、骨结核未溃破者)。

疗效:屡用均有佳效。

青军膏

组成:青黛3克、生大黄9克、生半夏3克、冰片2克、制乳没3克、樟脑18克、生南星3克。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凡士林调成20%软育,贮瓶备周。

用法:取膏外贴患处。

功用:清热消肿。

主治:化脓化骨髓炎。

疗效:屡用皆效。

来源:凌去鹏,《临诊一得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