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化,北京故宫博物为了保护馆藏文物,于是决定将部分国宝级别的文物南迁至上海。最让专家们感到揪心的是一批石鼓,为了确保石鼓转运万无一失,最后有人想到一个妙招,即便是后来发生了车祸,被保护的石鼓都毫发无损。究竟是什么妙招呢?下面,就让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石鼓并非石制的鼓,而是外形酷似鼓的石刻。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有十件,虽然看上去黑不溜秋,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却是独一无二的。史料记载,石鼓最早为唐朝初年的一位放羊农户所发现,它们大小相似,直径约60多厘米,高约90厘米,另外每个石鼓上都刻满了文字。后来,发现的石鼓被朝廷获悉,于是很多的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们就开始研究,并最终破解了石鼓的身世为秦朝遗物,所刻的内容为秦皇游猎之事。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从唐宋到明清,在这12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将石鼓尊为“国之重器”。于是,石鼓先放置于唐代长安(西安),后来到了北宋东京(开封),接着金灭北宋,石鼓被金人掳走到了燕京(北京),最后被明清两代的帝王收藏于紫禁城。到民国的时候,石鼓才安稳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不过在“九一八”之后,石鼓又要流浪了……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在战争的威胁下,故宫博物馆的大批国宝文物,都要准备南迁到上海保存。对于一些字画,玉器,青铜器和瓷器等都还比较好转移,但难就难在这十件石鼓上。因为石鼓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外层早已经脆弱不堪,关键是石鼓的表层之上,还篆刻有重要的文字,不仅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也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章,所以转移石鼓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若不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那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专家们思来想去,各个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多亏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用高丽纸糊起来。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高丽纸原产于朝鲜半岛,是古高丽国进贡的一种珍贵纸张。高丽纸与我国最有名的宣纸相比,虽然不如宣纸细腻,但是高丽纸的韧性非常好,而这也得益于它独特的材料——蚕茧。因此,先用高丽纸将石鼓包裹起来,然后再洒上一层水,接着再包纸,接着在洒水……使得高丽纸和石鼓表面完全粘在一起,这样一旦发生颠簸的话,石鼓表面就不会剥落掉渣,或者开裂。专家们经过讨论和研究,觉得高丽纸的方案可行,于是就立马开始行动起来。除此之外,包裹了高丽纸之后,在对石鼓装箱的时候,箱内还铺了2层棉被,然后棉被外又包裹一圈稻草。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就这样,石鼓安全地转移到了上海,后来又从上海转移到南京,结果没多久又从南京准备转往重庆,而每一次转移石鼓所用到方式,也都是“高丽纸方案”。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在转移到重庆的运输过程中意外发生了。据档案资料记载,石鼓从南京出发的时候是晴天,结果在走到湖南省境内的时候,天公就不作美了,开始淅沥沥地下起小雨。当时,各省的道路交通条件都很差,尤其是湖南到重庆一带又多山地,因此当司机开过一条盘山公路,准备和对相来车会车时,结果车轮一打滑就失控了……

运石鼓卡车先是撞在一颗树上,然后就直溜溜地滚下了一段长陡坡。一瞬间,车上的所有人都傻眼,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不过车上装石鼓的大木箱子却摔得稀烂。人们几乎都要绝望了,因为凭直觉判断,石鼓肯定也摔烂了,即便没摔得稀烂,那起码也被“大卸八块”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石鼓摔烂了,也要将残骸带回去,于是人们就开始将烂木板清理干净,结果在扯开外层棉被的时候,却发现石鼓外面的高丽纸还保存完好,然后将高丽纸揭开一块,发现石鼓竟然完好无损……当时,所以有人都欢呼雀跃,并说石鼓有“灵气”。

故宫南迁,如何保护脆弱的石鼓,专家们想到一个“糊纸”的妙招

石鼓有没有“灵气”不好说,但“高丽纸方案”起到了效果是绝对的。后来,这十件珍贵的石鼓在和平之后,又重新运回了北京。经过这一波三折的多次转移,虽然专家们煞费苦心,但最终一切都安然无恙,也算是对历史有了个圆满的交代。如今,石鼓就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您将来有机会也一定要去一睹真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