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國家基業1949-2014》20 鎢都的輝煌與困擾

鎢,是熔點最高的元素,廣泛應用於機械、建築、交通、電子、化工、輕工、紡織、軍工、航天、科技等各個工業領域。尤其在航空火箭技術以及要求機器零件、發動機和一些儀器的高熱強度的領域,鎢和其它難熔金屬的合金用作熱強材料,是全世界重要的戰略資源。

在我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地質工作者先後在贛南大餘、湖南柿竹園、福建行洛坑、粵北等地發現大批儲量豐富的鎢礦,奠定了我國鎢礦儲量世界第一的地位,有“產鎢王國”之稱,而贛南大餘則是“王國”的“鎢都”。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大餘縣城

1908年當地農民便發現了大餘西華山一帶的鎢礦, 1914年,又相繼在崇義縣中梢、全南縣大吉山發現大型鎢礦,從此揭開了中國鎢礦開採的歷史。1929年,先後有燕春臺、徐克勤、丁毅等到此進行地質調查,編有《江西南部鎢礦地質志》,對鎢礦的地質特徵及礦業作了較系統的評述。1931年,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銀行行長的毛澤民,兼任“中華鎢砂公司”總經理,在大餘採鎢砂近8000噸,創造了620萬元的財富,換回大量的藥品、食鹽和武器,為粉碎敵人對蘇區的圍剿和經濟封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十年代初,重工業部長沙勘探公司201隊、205隊及江西地質局贛南地質勘探大隊908隊、909隊先後進入該區進行鎢礦的普查勘探,鎢礦儲量擴大數倍,從而建成了西華山、大吉山、巋美山、盤古山四大礦山,使開採多年、瀕臨枯竭的“鎢都”煥發新顏,幾十座機械化採選礦山相繼建立,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鎢礦採選系統。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鎢礦石

據1977年有關資料證明,在世界鎢的儲量中,中國居首,約佔 53.6%;加拿大第二,約佔12.1%;蘇聯第三,約佔8.9%。在全國儲量中,江西省又居全國各省之最,而大餘縣鎢的儲量不僅在全國高居榜首,就是在世界上也領銜峰頂,它的儲量佔全國的一半,佔世界近27%。

為了使“鎢都”青春常在,地質工作者未曾停下找礦尋寶的腳步,長年累月地跋涉在大餘的山山水水之間,相繼發現了蕩坪、漂塘、下壟等大型鎢礦以及豐富的鎢、錫、鉛、銅、鉬、鉍和稀土等資源,一再力推大餘的經濟發展。

資料顯示,即使在資源逐漸枯竭的2012年,大餘縣規模以上鎢採掘加工業實現主營收入44.08億元,利稅2.33億元,分別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1.9%、79.8%。

因礦而富、因礦而興的大餘,一直讓地質工作者為自己的找礦成果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實力而欣慰而驕傲。但今天的大餘,卻讓這些發現者和開拓者憂患於心、如鯁在喉。

歷經100多年的開採,加上數年來個別企業的無序開採、採掘失衡、採富棄貧等行為,大餘鎢粗礦產量急劇降落,每年以8%速率遞加;礦點零散、加工分散、構造單一、形式相同、管理粗放是大餘採掘加工企業的現狀,9成以上企業停留在毛礦上,經選冶後產品配批,運營方式根本是現炒現賣、買空賣空,鎢產業僅停留在初中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鎢資源優勢沒得到發揮,糜費了大量的珍貴資源。

由於長期高強度開採,現有鎢礦可開採利用量僅剩6.16萬噸,開採年限不足10年。而因無序開礦造成的環境汙染更是讓大餘陷入困境,政府不得不每年拿出上千萬元治理汙染的河流和土地,僅2007年就花費了2400萬元。從2010年開始,大餘共獲得1.035億元的中央專項資金,另加企業配套資金約1.7億元,用於企業環保工藝的提升。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2011年11月,大餘縣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即便如此, 2012年大餘縣35戶規模企業中,以鎢為主的資源型企業仍有20戶,佔規模企業總數的57.1%。

大餘的現狀,讓以地質為生、靠找礦立業,對礦產資源和地球生態有著魚水之情、唇齒之倚的地質工作者尤為寒心揪心。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找礦的初衷是開發利用資源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讓人、礦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共築美好家園,而不是汙染環境、竭澤而漁。尤其不願意看到,具有戰略地位的鎢資源被以如此低端的方式浪費掉。

這不僅是地質工作者的痛心之疾,也逐漸引起整個社會的反思並開始採取補救措施。2007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提出“發展綠色礦業”的倡議;2009年1月,中國礦業聯合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通過了《中國礦業聯合會綠色礦業公約》;2010年8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國土資源部關於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隨文附帶《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以官方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建設“綠色礦山”的明確要求,成為綠色礦山建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在《大餘縣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到:要通過增加科技含量,拉長增厚產業鏈,促進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轉移,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作為支柱產業,大餘縣對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寄予厚望,計劃到2020年,實現1-2家企業上市,把大餘縣建成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和鎢原礦交易集散地,爭取舉辦世界鎢產業論壇,打造永久會址。

“還大餘一江清水,造福子孫後代”成為大餘黨政領導的施政要領。

今天,位於縣城邊緣的大餘新華工業區正在建設,已入駐企業50家左右,2012年實現主營收入38.5億元,稅收1.36億元。

就在贛南大餘探索以建設綠色礦業為龍頭,實現轉型發展、科學發展、長遠發展之路的時候,2012年6月,從贛北傳出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大湖塘地區,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的916大隊和贛西北大隊,僅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就探明鎢金屬量106萬噸。世界最大的鎢礦由此在中國誕生,探明儲量超過全省現有鎢保有儲量總和,潛在經濟價值超3000億元,改變了江西“南鎢北銅”的資源格局”。

這個由廈門鎢業投資2億餘元勘查資金的項目,讓地質工作者再次顯露才華,他們創新找礦思路,顛覆傳統認識,最終在這片幾十年間有多批次地質工作者進行調查卻一次次失之交臂的區域取得歷史性突破。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又一個礦業之城正在興起。令人欣慰的是,有“綠色礦山”的指導,新世紀的大湖塘不會重蹈無序開採、低端開發的老路,鎢產品也必將是科技含量高的尖端產品。

2013年,贛北又傳捷報:據最新勘探成果,贛北武寧縣、修水縣和景德鎮浮樑縣蘊藏著豐富的鎢資源。其中,浮樑縣朱溪礦區發現的鎢礦達世界級超大型,已穿透的最大礦體厚度為449米,鎢礦最高品位達到8%,平均品位達到0.64%~0.65%,相當於工業品位的5倍,同時還穿透了近30米厚的共生銅礦體,控制的鎢銅金屬量已超過100萬噸,達到大型規模。

江西鎢礦資源由此形成了贛南、贛東北、贛西北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中國“產鎢王國”的寶座愈加燦爛而厚重。贛南大餘的“鎢都”在完成歷史使命,實現轉型之後,這頂桂冠是否會被歷史之手戴到贛北高昂的頭頂?

產鎢王國江西:大餘坐擁百年鎢都,九江、景德鎮各持百萬噸儲量

無論如何,地質工作者是欣慰而驕傲的,無論歷史之手把桂冠置於誰的頭頂,他們都是這雙手的指引者,是這頂桂冠的編織者。

未完,待續,下一章《核裂變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