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400多年的混乱格局,缔造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十七个字几乎概括千古一帝的所有功绩。而其中车同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延续千年,对中国统一具有重要贡献。但是,废分封,立郡县这一项对加强中央集权贡献突出的制度却未被后世采纳,这是为何?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需要时间检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前,分封制已经延续千年,其利弊早已凸显,政治方面,分封诸侯拥有自己的官僚机构,对天子的管制接受与否,完全依靠“家底”而言,削弱了中央集权更造成了制度不统一;在军权方面,诸侯拥有的资源极大削弱了中央军事实力;而财政方面,各领地拥有自己的人员及物资,向天子缴纳甚少,缩减了中央财政收入。分封制在政治方面的低劣表现,几乎成为秦帝国的最大壁垒。

李斯舌战群儒设郡县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朝廷内部对于传承分封制的声音不绝于耳

面对朝政“一边倒”的态势,只有李斯一人谏言反对。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面对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李斯的建议切中要害,秦始皇如此雄才大略,必然根除诸侯兴起的根基。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划分三十六郡,后又增加十二郡。分封制的封地属于诸侯,但郡县制的封地属于国家,官员方面也都由国家统一任命,这对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突出。

而“绝对权力”的作用下,修长城,修驰道,修运河,南征百越,北拒匈奴等一系列耗费精力的事情上,能最大限度集结人力财力,为秦始皇的功绩增添浓厚的一笔。

可以说,郡县制的优势在秦始皇在位十年间发挥的淋漓尽致。按理说,分封制度弊端千百年来饱受诟病,带来的影响仍敷在眼前,在秦朝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面前,分封制的优势如日中天

但是,史实告诉我们,刘邦所建西汉并未施行郡县制,而是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俨然是分封制的模样,为什么秦朝之后分封制又死灰复燃呢?

无奈之举——郡国并行制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周朝以家天下为尊,对于权力的统一并没有清醒认识。由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的概念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楚汉相争得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秦朝灭亡并非其制度劣势,所以此时刘邦最佳的选择就是“继承”。但实际上,分封异姓诸侯的举动就是对分封制的效仿,虽然郡国并存,但行使分封制确实是历史的“倒车”。

争议之下,必然也有人承认刘邦建国行使郡国并行制是促使社会巩固的重要措施。而我认为,郡国并行制是穷途末路的必然结果,分封也是为了国。

站在历史的最末端往前看,分封制的确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但是,分封制最初带来的积极作用却被忽视。周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封为诸侯捆绑了一定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烽火戏诸侯虽说是闹剧,但是诸侯王举兵前往却是可喜的事实。秦始皇出身高贵,生来就是天子。

他所做的只是将天下统一,而他的臣子所做都是理所应当的。秦始皇的身份地位决定,夺得天下后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施恩于臣子。刘邦却截然相反,刘邦出身低微,天下是依靠亲信舍命夺来的。为了彰显臣子功绩,分封诸侯实则无奈之举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郡国并行制也是无奈的传承。《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设立郡县的想法是对秦朝郡县制的继承,而分封诸侯王却是与项羽脱不了干系。

项羽生性豪迈,对所得天下早有瓜分,所以群臣情绪高涨,战斗力强盛。而刘邦虽然最后战败项羽夺得天下,但是与其相争时却一路艰辛。

项羽势力庞大,刘邦望其项背。吸引人才为自己效力成为刘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瓜分蛋糕成为无奈之举。为增强团队凝聚力,刘邦在阵营内已经分封许多同姓诸侯为王。而异姓诸侯王也大有人在,如韩信、英布等人就在其列。

夺天下时众乐乐,坐天下时岂能独乐乐?面对秦朝优势制度,刘邦何曾不想一以贯之,郡国并行制也实属无奈。

郡国并行——一石三鸟之计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1.稳诸侯

《史记·律书》有言:“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臣节未尽四个字证实我了刘邦的无奈,同时也能够显现出分封诸王对于西汉的态度。在他们的眼中,谁坐拥天下与他们好不相干,选择刘邦只是顺水人情。在他们的眼中,封地还在他们就是一方诸侯,对于朝廷尽忠只是可有可无的序言。

而且,当地百姓对于所属封国有极强的凝聚力,独立意识的壁垒短时间难以攻破。而刘邦的郡国并行制,虽然保留封国却也有利于拉拢诸侯,同时安抚民众,看似宽谅实则是剂猛药。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2.安政局

虽然分封制有弊端,但是封国在刘邦时期却也功效显著。刘邦建国封八个异姓诸侯,但是也疯了众多同姓、同族者。刘邦登基,短时间内难以让所有人臣服,对于地方的管制显得漏洞百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制度在此派上用途。封王赋权直接管辖地方,避免了天高皇帝远的肆意妄为。

受到封地的诸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管理地方百姓的同时提高了中央政权的声望。一定程度上让刘邦走进百姓心中,增强了皇室影响力,从客观上保证了国内政局稳定,保证了皇室的传承。

3.拢民心

纵观古代史,天下最难得的是人心。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在战火洗礼中刚刚走出,壮勇稀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将土地划归地方,一方面安抚诸侯,另一方面也拉拢人心。百姓对于政事并不多问,但对于手中土地却甘之如饴。如果大动干戈对已有的封地尽数收回,不仅会让诸侯有“鸟尽弓藏”的悲凉感,更会让百姓感到前途未卜。

休养生息看似与政治无关,却在现实拉拢了人心,“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及亦能覆舟”道理不过如此。

祸乱的根源——分封制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刘邦对封国也有忌惮,在设立郡国并行时,就以郡县力量抗衡封国力量。而且对于封国收回行政大全,仅保留一些收取赋税方面的权力。但是这远不能控制分封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汉书·高帝纪》记载: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卢绾闻之,遂亡入匈奴。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刘邦死后,诸侯王与权臣竞相而起,直至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的事件,往复几代,直到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真正将郡国并行的负面影响消除。分封制的弊端再次上演,但可笑的是历史中“开倒车”的西汉并非唯一。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与刘邦相似,晋朝司马炎也迫于无奈恢复分封制。为了消除前朝影响,企图派遣诸侯王以镇地方,但谁知引火烧身,没有丝毫给朝廷喘息的空档就引发了“八王之乱”。

不仅带给西晋毁灭性打击,更为中华国土带来了三百年的黑暗时代。再看明朝朱元璋,朱元璋虽然高瞻远瞩,但对权力掌控的渴望,对家传万世的渴望下同样行使了分封制。千年历史总结的经验不会被轻易打破,虽然此次影响只是同姓之间更替,但靖难之役仍是归功于这祸乱的根源——分封制。

汉本承秦制,嬴政好不容易废掉的分封制,为何被刘邦再次捡起?

结语

分封制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历史上留有较深印迹。分封制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对于推动历史前行有重要作用。只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添加权力欲望之下却又给历史的发展造成掣肘,而“五胡乱华”就是例证。

但是,站在辩证的角度看历史才能避免狭隘,单从某一方面就断定分封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毒瘤实属偏颇。不管“开倒车”的呼声多么高涨,分封制起源都有一定合理性。不管是为了家天下的主动迎合,还是消除影响的被动措施,都不能否认它是这一时期最佳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