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慈禧陵墓奢华至极,但修建过程却几经波折,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马善人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的本质区别在于:相比慈安,慈禧对权力有极其大的欲望,某种程度上慈禧甚至可以被划分为“权力上瘾症”。

而慈禧权力上瘾症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就在其陵墓的修建上,正是通过不断扩建陵墓的方式,慈禧的权力上瘾症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咸丰皇帝死后,其幼子即同治帝继位,咸丰遗诏顾命八大臣辅政。

同治生母慈禧太后因不满八大臣专权,在护送装殓咸丰皇帝的梓宫回京之际,联合东宫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将八大臣或处死、或革职,实行两宫垂帘听政,掌握大清国的实权。

慈禧处理八大臣的这一出,是她权力欲的第一次被显现。

但此时,慈禧的权力欲并未被完全显露。不久后,在修建陵墓一事上的种种,将她明显强于慈安的权利欲完全显露出来了。

慈禧的“太后”地位,并非通过“婚姻”关系获得,而是“子凭母贵”依靠儿子继承大统获得。按照清宫礼仪,慈禧的地位要比“正妻”慈安太后要低一些。

表面看,慈禧对此似乎并无他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开始对此表现出不满。

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咸丰定陵完工,这也就意味着两宫太后可以在定陵附近,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然而根据大清祖制,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只能“共享”一座园寝。对于两位尚在人世的太后来说,简直不能忍!

于是,慈禧便对承修园寝的大臣说道:

“你们见过哪个园寝里有两个太后?连妃子都各自为劵(墓),我们姐妹俩(慈禧慈安)莫非连那些妃子都不如?”

此番话看似是在操心自己的“后事”,实则是在试探朝中反对派的底线。

承修大臣在已有的方案里,尽可能满足慈禧的要求——以双妃园寝(乾隆皇帝为照顾过他的两名太妃修建)为样板,在园寝后院为两宫太后各自建造宝城、宝顶、地宫。

当年乾隆皇帝为了修建双妃园寝,承修大臣找遍了借口,方打了个擦边球,满足了乾隆的意愿。既然祖上有此先例,承修大臣这个建议也并无不妥。然而,此方案还是遭到了慈禧的否定:

“我们不是两个太后吗?谁说我们就不配一人建一陵?”

虽然反对派早就意识到慈禧想要单独修建园寝,可谁也没想到她敢如此直白地提出来。慈禧此话一出,果然,反对派反对声一片,期间,甚至有大臣以辞职相威胁。

慈禧见状,暗自窃喜。官场如战场,最忌讳的便是不动脑子动情绪。

慈禧等了这许久,等的就是这一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慈禧以极快的速度在这些大臣提出辞职之后,直接下懿旨让他们“滚蛋”了。

随后,当着满朝文武,慈禧更是直白地说道:

“我就不信没了张屠户,还能吃带毛的猪不成?”

慈禧的霸气瞬间镇住全场,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见状,一个个都噤若寒蝉。承修大臣只好按照慈禧的意愿,在定东陵附近为她们分别寻找万年吉地。

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风水先生用了七年时间,终于勘察出了让两个太后满意的风水宝地:菩陀峪和普祥峪。

通常情况下,新皇帝刚刚继位,便会先给自己寻找吉地。清朝前几位皇帝便都是如此,可轮到同治皇帝却不一样了。

太后为自己找到“葬身处”后很久,同治竟都还没有吉地。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两宫太后的园寝刚刚破土动工,同治皇帝就驾崩了。

由此,同治成了大清第一个在死后才开始寻找吉地的皇帝,不用说,这些全都拜慈禧所赐。慈禧似乎用这种方式告诉朝臣,她才是大清国的实际“掌舵人”。

图为慈禧扮观音

从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五年,在耗时6年、花去近500万两白银后,两宫太后的“定东陵”园寝才全部完工。

尽管两宫太后园寝的规模、制式几乎完全一样,慈安园寝修造费用却比慈禧要高出30万两。以当时的礼仪来看,这并无不妥,就如前文所说,慈安是东宫太后,要比西宫太后慈禧地位高,修造园寝多花一些钱也合情合理。

对此,慈禧虽然有不满,却并没有直接点明。对于权力欲强的人来说,“不满”是最好的夺权催化剂。果然,不满自己陵墓花销比慈禧低、暗暗憋着气的慈禧开始放大招。

实际上,从同治继承大统的那天开始,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就在不断膨胀。原因很简单:江山是自己儿子的。

两宫园寝修建完工时,慈禧已经两度“垂帘听政”20年之久。历经这么多年的打磨,慈禧的政治手腕堪称老练。可以说,慈禧对自己园寝花钱少这一事件保持缄默,正是“老练”的体现,也恰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而已。

光绪七年三月,两宫园寝刚刚完工两年,慈安就暴卒于钟粹宫,死时年仅45岁,可谓正值壮年。关于慈安的暴毙,坊间多有传闻。最普遍的说法则是慈禧为了扫清专权道路,派人在慈安的饭里下毒,致使她“从生病到去世,间隔不到一天”。

慈安死后,慈禧成了大清国地位最高的女人,也是地位最高的人。

慈禧彻底掌权后,过着如鱼得水的日子,慈禧这水里的日子却多少有点美中不足:因为还有一群老顽固成日里拿着“女人不得干政”的说法敲打慈禧。

敲敲打打下,慈禧开始对这些说法深恶痛绝。深恶痛绝之下,解决不了这一矛盾的慈禧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让别人管自己叫“老佛爷(男性称呼)”,让光绪帝官自己交“亲爸爸”。可这些,丝毫未曾动摇众老顽固的敲打。

越是使劲敲打,慈禧的权利欲便越被强化。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说我不该掌权,我就偏要掌给你看。

慈禧权力欲被强化的结果是:她开始再次打起了陵墓的主意,她想通过修建奢华过慈安数倍的陵墓来彰显自己的权势。

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光绪皇帝为了将大权从慈禧手中拿回来,想尽办法讨好慈禧,甚至不顾甲午战败赔款白银2亿两,继续斥巨资修建颐和园,其目的则是想让慈禧赶紧搬过去住。

另一边,东陵守护大臣上奏皇帝,说是菩陀峪的园寝因年久,建筑多有破损,需要重新修整。光绪听了之后,直接打发他们去找慈禧太后,并特意嘱咐:

“一切要求都必须满足”。

慈禧一点儿也不含糊,她下懿旨将园寝所有地面建筑拆掉重建,并要求增置地宫。

慈禧的这个要求,显然超出了清朝祖制。依祖制,后妃没有资格享用地宫,可是光绪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竟然答应了慈禧这一不合理法的要求。

光绪到底太过年轻,他竟根本没有看出慈禧此举的用意。

如同双妃园寝改为“一后建一陵”时一样,慈禧为自己修造地宫,是在暗示光绪皇帝及朝中大臣:

“我又打破祖制了,权力也交还给皇帝了,谁要是觉得我好欺负,尽管来吧。”

果不其然,菩陀峪定东陵的老墙还没拆完,维新派那帮人就密谋杀掉慈禧,以便将权力全都握在皇帝手里。这帮政治白痴显然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

看不清大局的他们不知:至始至终,他们一直是仰仗皇帝的恩宠而一时得志,而皇帝:仅仅是慈禧笼中的一只雀罢了。

其实,按理,不管皇帝怎么折腾,慈禧都只会冷眼旁观。但偏偏,皇帝触碰了慈禧的底线,也就是杀人夺权。本来还打算替皇帝收拾烂摊子的慈禧,这下再也坐不住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仅仅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把维新派连窝端了。政变过后,维新党“贼首”被处死,光绪皇帝被软禁。从此以后,皇帝彻底成为傀儡,朝堂之上也没人敢质疑慈禧的权力。

一个人的欲望,总是随着地位的变化,不断的发生变化。慈禧再次站在权力巅峰之后,大清国已是风雨飘摇,各地暴乱纷起。两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将她的地位推向深渊。返京回鸾之后,大清国又欠了一大笔赔款,还把南方很多省份的控制权给“丢”了。

慈禧虽然还有大清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听她号令。慈禧终究是个贪恋权力的女人,为了体现权力,慈禧再次打起了陵墓的主意。她下令定东陵承修大臣在雕刻图案上必须要“有所表示”:

“园寝内的丹陛石上的图案为“龙在下、凤在上”,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刻“凤引龙追”,74根望柱甚至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采用“一凤压两龙”的图案。”

这些雕刻图案,都在说明一点:紫禁城的“主人”是个女人,能有这样地位的女人只有慈禧太后!

自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每年都要向列强支付战争赔款,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高。尽管国库已经入不敷出,慈禧的园寝修建费用却一年赛过一年、从不节省。

贪权慈禧之所以在越穷的时候,越发如此大手大脚花钱。乃是因为:这样能让她产生“权力仍在”的幻觉。借用慈禧自己的话就是:

“连我的园寝都修不好,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瞧不起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们就不服你,这样就会把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从光绪二十一年一直到慈禧死前4天,长达13年的时间梨,定东陵的地面建筑和地宫一直都在重修中,完工之后,这一部分费用消耗了将近150万两。

对建筑行业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装修是个无底洞,仅三大殿装饰用的黄金就消耗4600两。慈禧死前,定东陵的所有花费(不包括分六批送入地宫的陪葬品),已经接近一千万两。

慈禧入殓时,盖在她身上的一张陀罗尼经被,根据2014拍卖记录(乾隆身上的陀罗尼经被),价值至少6500万元。而这,还仅仅只是一张“裹尸布”的价格,埋在慈禧身上的各种奇珍异宝,价格更是无法估算。

1928年5月27日,慈禧死后20年,孙殿英借演习闯入清东陵,炸开慈禧墓,将所有的陪葬品一掠而空,慈禧的尸体也被抛在水坑里。

据说,孙殿英盗取的东陵宝藏,整整装满了30辆卡车,其中尤以慈禧定东陵和乾隆裕陵为最。慈禧辛辛苦苦“攒”了半个世纪的陪葬品,终于为他人做了嫁衣。

这样的结局,怎不让人唏嘘哀叹!

可怜之人必有可悲,倘不是对权力上瘾而在陵墓上奢华到让世人垂涎,她慈禧何以会落到这般下场!


记者李满


有诗曰:

墓门破倒棺不整,倾国宝贝被盗空。遗臭万年损国事,万夫皆指孙殿英。——《慈禧墓》

1928年秋,距慈禧下葬不足二十年,普陀峪定东陵传来几声巨响,百姓还以为是军阀们又相互攻伐厮杀,却不想是孙殿英借军事演习之名,将慈禧墓给炸开了。就这样,这座用真金白银堆砌而成的慈禧墓,被盗掘一空。

提起清东陵慈禧墓,可以说是令人唏嘘不已。这座耗资十余年才竣工的奢华陵墓,见证了慈禧的骄奢淫逸和贪婪误国。按照原来的计划,两宫皇太后的陵墓一同规划在清东陵,其中西太后慈禧的陵墓名为普陀峪定东陵,东太后慈安的陵墓名为普祥峪定东陵,二墓东西并列。

两座墓葬于1873年同时开工兴建,到1879年同时完工,各耗资白银200万两。就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支来看,这已经十分奢华。然而,到慈安去世下葬后,慈禧动起了歪主意,她觉得,东宫太后慈安位于东侧,且陵墓规制跟自己一样,岂不是显得高自己一等?

于是,慈禧就鸡蛋里挑骨头,对普陀峪定东陵百般挑剔,她下旨将陵墓中的三大殿拆除重建,而且强调所用的材料必须再提高档次,不能敷衍迁就。就这样,原本耗时六年的普陀峪定东陵,又进入到了重修阶段,这一修,就是十三个年头。单就时间来看,新建仅用了六年,而重修却断断续续进行了十三年,整个工程有多浩大,便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两宫皇太后陵墓动工之前,慈禧就已经开始作了起来。按照当时的规定,慈禧和慈安仅能修建一座墓,两人死后并葬。但是,慈禧觉得作为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共用一座地宫太过寒酸。

正因如此,官员没有办法,才规划设计了两座陵墓,使得花销平白地多翻了一倍多。然而,由于慈安先慈禧而去,慈禧开始一人独揽大权。此时清东陵守陵官员上奏说慈禧陵墓连年漏雨,需要重修,想借此机会溜须拍马。

结果,慈禧顺势就责令翻建重修了。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翻修过程被迫停止,等签订完《辛丑条约》,慈禧便即刻再行督促,让尽快完工。当时,慈禧还曾亲自到清东陵视察,观看自己的陵墓。

最终,普陀峪定东陵于1908年10月18日再次完工,四天后,慈禧去世。这座穷奢极欲的陵墓到底花了多钱,已经很难算清了,但就我见到的材料来看,此前首次修建两宫皇太后陵墓,共耗资500多万两白银,到慈禧墓翻建时,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已另行拨款150万两,到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更加挥霍无度地往自己陵墓中投钱。

在慈禧死前,就已经断断续续地往地宫里运送各种奇珍异宝、古玩书画,而慈禧大殓下葬时,陪葬品更是价值连城,沿途的各种花销也是无法估量。这些民脂民膏,均已成了过眼云烟,留下来的,仅有无尽的恶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