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第一書記”的駐村“變形計”

“第一書記”的駐村“變形計”

2017年6月26日,對周磊來說,是人生當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是這一天,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沒有一天農村生活經歷的機關幹部,離開了熟悉的城市,隻身驅車來到了離家40公里外的省定貧困村--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突泉管區裡石村,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駐村“第一書記”生活,同時也開啟了他的“變形”之路。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儘管對農村生活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當他報完到,跟村幹部到貧困戶家走訪時,他們的困難情況還是讓他感到怵目驚心:漏雨的舊房裡,65歲的支元來正在照顧他同樣未娶、患有哮喘疾病的弟弟吃飯,蒼蠅圍著半鍋剩菜飛來舞去;在另一個家庭裡,54歲的楊慶伍蜷縮在床上,嚴重的腿疾讓他下不來床,房間裡瀰漫著一股混合著醬菜、汗液、不知名中藥味道的氣味兒,村幹部介紹說他一發病就靠從江湖遊醫手裡買的“獨家秘方”來治療,面對這位陌生的“城裡人”,他只用漠然的眼光看了一眼,就繼續低下頭撫摸著他變形的膝蓋;在甄德永家裡,他的妻子李會珍正在生悶氣,丈夫截肢後幹不了重活,她想出去打工掙錢,又放不下行動不便的丈夫;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兩個孩子正在拿一個癟了氣的籃球當足球踢,村幹部介紹說這兩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53戶貧困人家,周磊走了不到10家就走不下去了。不是說上下起伏、凹凸不平的山路累壞了他,而是一種從心裡生出的壓抑感讓他邁不動腿。夜裡躺在上級統一安排的宿舍裡,周磊徹夜不眠,他在想一個問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那種拖著打狗棍四處討飯的絕對的貧困已經在農村消失了,但人們更應該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來擁抱新生活新時代;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一定要把人們臉上的笑容從貧困中“討”回來,把佝僂的身軀從茫然中“扶”起來,讓和自己的兒子一般大的留守少年享受童年的快樂。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家’字的含義是什麼?用通俗的話來說,上面是房屋,下面是一頭豬,居者就要有其屋。”周磊說,他走遍了裡石村170戶人家,發現了一個共性的現象:凡是貧困線以下的,居住條件都較差,有的住在幾十年前的老宅裡,有的因為因病致貧無資金修繕自然損壞的房屋。家就是港灣,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沒有安全感。兩年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為了改善貧困戶住房條件,利用政策爭取財政補貼28萬元對10戶危房進行了改造。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王春明、許洪蘭老兩口就是危房改造的受益者。王春明患有肺氣腫、肺大泡、肝膿腫等疾病,須定時到醫院打針,有天正在醫院照顧他的老伴感到天旋地轉,支撐不住也倒下了。一檢查,高血壓加胃積水,同樣需要住院治療。老兩口出院後,面對來走訪的周磊,許洪蘭說:“剛攢了點錢,準備翻蓋一下老屋,不想俺倆這一住院……,你看,”她指著老屋說,“等雨季一來,這屋能扛得住嗎?”說著,眼淚控制不住地流下來。周磊握著她的手說,“嬸子,我就是為解決這個事來的,經村兩委研究,您家已經納入了今年的危房改造計劃,由政府補貼為您進行危房改造。另外,根據最新的醫療扶貧報銷政策,您二老的報銷比例不低於90%,自己掏不了幾個錢。這下您就放心吧!”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別看周書記年輕,但辦事周到,凡事都想到俺們前頭去了!”王春明、許洪蘭老兩口一談起周磊就豎大姆指,“他解決了俺老兩口的心病!”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變形”感言:書上得來終覺淺。作為一名黨員,對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也能從道理上知道,但不撲下身子深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感同身受地瞭解他們的所思所盼,工作會始終與群眾隔著一層膜。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人非生而知之,要想做好“第一書記”的工作,必須補齊甚至加長農業農村工作短板。初到裡石的半年時間裡,周磊起早貪黑,一個人經常沿著山路漫步,讓心在這片山坳裡紮下根來。他充分利用上級舉辦的各類“第一書記”培訓班,吃透上級政策和“三農”工作方法,讓自己不說外行話、不做外行事。利用“第一書記”工作微信群,他不恥下問;信息工具解決不了的,就抽出時間專門跑到經驗豐富的“第一書記”身邊請教。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裡石村屬於山區村,交通不便是制約村莊富裕的最大瓶頸。2017年,周磊和村兩委利用土地整治項目資金80多萬元,修建1400米的生產路,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總結扶貧工作的案例,周磊得出一個結論:群眾急切盼望脫貧,扶貧工作也要順應群眾的心願,把長遠規劃與近期收益結合起來,讓群眾儘快得到實惠、看到希望。駐村以來,他協調資金276萬元幫助裡石村安裝30KW光伏、建設育苗項目等,對產生的收益分紅實施差異化分配,優先用於享受政策貧困戶脫貧;同時,通過申請低保、設置扶貧專崗、推行孝善扶貧等,進行政策兜底,因戶因人精準幫扶。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集體收入的盤子大了,貧困戶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找到稱心的工作,而且通過二次分配享受到致富紅利。貧困戶甄德永被安排在產業項目扶貧專崗,現在他戴著假肢不出村就能從事產業項目日常維護工作,他的妻子李會珍在周磊的幫助下也在村裡找到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第一書記”傾心為群眾,自然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工作上的配合。2018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甄德永家在家門西側一片小空地上養了一群雞,既不衛生也有礙觀瞻。周磊上門做工作讓他家清理,李會珍二話不說就把禽畜處理了,在原先的空地上種上了時鮮蔬菜和花草,成為村莊一道美麗的風景小角落。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變形”感言:以前在機關工作,靠的是執行力;當“第一書記”考驗的是一種“當家”的水平,必須轉換工作思路,把群眾看得見的家當適當地分配到他們的盤子裡,群眾心裡那杆稱才能平衡。

周磊的小家庭是典型城市生活家庭,愛人在單位負責熱線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孩子面臨中考。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周磊每週回家一次,覺得跟愛人和孩子的關係比以前更親近了。他常常跟孩子講起所在村莊的真人真事,講他們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下成長的故事,教育孩子珍惜當下,好好學習,好好做人。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留守兒童一直是周磊心裡放不下的一個包袱,為了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周磊積極聯繫各方力量幫扶轄區內的濟南市律師歷城希望小學。他聯繫愛心企業安盛天平保險山東分公司投資2.6萬元建起了“安盛希望圖書室”,讓渴望課外閱讀的農村孩子們,可以跟城市學生一樣,擁有豐富多樣的課外精神食糧;他還聯繫山東藝術學院的徐明哲教授等為該小學進行了一個月的音樂支教活動,幫助該小學在“柳埠教育辦第六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獲得班級合唱比賽一等獎,舞蹈“閃閃的紅星”則獲得評委和在坐嘉賓的一致好評並順利入圍柳埠街道慶“七一”文藝活動海選名單,孩子們從小在心田裡埋下了音樂藝術的種子,也更加熱愛生活。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單位領導張藝兵帶隊到周磊所在的村莊慰問,周磊領著他參觀村容村貌。臨走,領導問他還有什麼難處和打算,周磊提出了他的想法:裡石村離省道S103線約3公里,之前沒有通公交,村民進出村子非常不方便,近期自己正同街道的包村幹部協調扶貧公交線路進村,需要給公交車駕駛員提供一間休息用房並安裝監控,由於村集體沒有收入,希望單位幫忙解決。張藝兵答應他:只要是對群眾有利的事,單位大力支持。2018年8月9日,一個值得裡石村紀念的日子,這天上午,裡石村通往仲宮的817路扶貧公交線路正式開通了,單位投資建設的公交駕駛員休息用房也建成了!村裡的一名老黨員激動地說:“以前去看孫子孫女、去趕集需要走好幾里路才能搭上車,現在公交車開到了家門口,出門就能坐上公交車,真是村裡的一件大喜事啊。”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一個週末,周磊單位的同事相約到裡石村去看他,談到他的變化,他們感受最深的是:與兩年前相比,現在的周磊,書生氣漸漸褪去了,多了一種粗礪;他們還發現,這個村子的村民見了周磊,都主動跟他打招呼,彷彿他天生就是裡石村的一員。

“第一书记”的驻村“变形计”

“變形”感言: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時候不小心被時代的潮流推向了另一個方向和環境,那不一定是壞事,那種更原始、更粗放的原野,或許帶給我們更多的養料和更堅定的理想信念之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