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韓信一生曾受過幾個貴人的指點才能成就大業的?他最後悔沒聽誰的建議?

小小少年asd


韓信一生遇到了很多貴人,有人說他最重要的貴人是漂母。如果真的有人這樣認為的話,恭喜他,他和韓信一樣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溫馨提示;此文2681字,閱讀需要10分鐘左右)



首先說下,越關認為韓信一生遇到的最重要的貴人是將他趕出家門的亭長夫人,第二重要的是韓信痛恨的項羽。第三重要的是夏侯嬰和謀劃殺死他的蕭何。最次要的才是漂母。至於最後悔沒有聽誰的意見,那必須是他的謀士蒯通了。

韓信最重要的貴人——亭長夫人

韓信是淮陰人,幼年時家中貧困,成年後因為性格原因沒有被錄取為官吏,恰好他又不會經商。怎麼辦呢?一般情況下,古人會選擇種地,最起碼自力更生,自己能養活自己。

但人家韓信不這樣想,他和劉邦是一個性格,每天不事生產,整天就是到別人家蹭飯吃。蹭了東家蹭西家,終於搞得所有人都開始厭惡他。



這時韓信來到了南昌亭長家蹭飯吃,亭長一家剛開始非常大方,讓韓信白吃白喝了數月。可人家亭長收入也不高呀,這個可以參考同為亭長的劉邦同志。亭長夫人心想如果一直讓韓信吃閒飯,估計自己一家老小就要喝西北風了。

於是有一天,忍無可忍的亭長夫人早早的就起來做飯了。一家人吃完飯後就都出去幹活了,沒辦法,生活困難呀。

等到韓信起床後慢吞吞的來到廚房,一看沒飯吃,大怒!氣不打一處來,於是和亭長一家鬧掰了。我就問問,你在人家吃了好幾個月的閒飯也不害臊,竟然也不知道感恩,還大怒!怎麼就一點廉恥和感恩的心都沒有呢?

沒辦法,和亭長一家鬧掰了,韓信只能另外找飯門了。但當時的韓信可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大小夥子,在別人家蹭吃蹭喝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臨走時還大怒。如此,當地所有人都知道了韓信是一個白眼狼,所以壓根沒人接濟他。



時間長了,韓信是餓的兩眼冒光。正在這時,一位在河邊洗衣服的大娘給了他一碗飯,這讓韓信是感恩戴德呀,熱情地叫人家漂母,發誓將來要報答人家。

我說,你在你朋友家吃了幾個月的閒飯也沒有說報答,為什麼現在一個素不相識的大媽給你一口飯,你就感恩戴德的說要報答呢?如果不是那幾個月的飯食,你韓信不知道已經餓死了多少回。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韓信的內心是“老妓從良還不如處女失貞嗎?”

從這件事看來,亭長一家仁至義盡。而且亭長夫人把韓信趕出來,讓韓信學會了感恩,她就是韓信這一輩子最大的貴人。原因在於感恩是做人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連基本感恩都不懂,那他縱有翻天覆地的本領,也沒有任何人敢接觸他。

另外,韓信最次要的貴人應該算漂母,畢竟韓信曾經到處蹭飯吃,蹭飯的人也是多不勝數,這些一飯之恩的人都應該算他的恩人。



韓信第二重要的貴人——霸王項羽

很多人納悶,項羽很不重用韓信,為什麼還是韓信第二重要的貴人了。實際上項羽並不是不重視韓信,反而對韓信是非常器重。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帶著江東子弟渡過了淮水,這時韓信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後,韓信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項羽的部屬,這時項羽命韓信做了執戟郎中。

注意,執戟郎中在秦朝是負責守衛宮殿大門的,這個職位就好比唐朝時玄武門事變中守衛玄武門的常何,必須是皇帝異常信任的人。同理,這個人也必須是項羽異常信任的人。



從韓信的經歷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韓信在守衛項羽的中軍大帳,可以直接觀看項羽安排作戰計劃,並且能還夠提出意見,這是項羽不器重他嗎?我看到的只有項羽對韓信的信任和器重,讓一個懵懂的年輕人可以學習頂級的作戰計劃。

換了別人,估計誰也不能這麼隨便進入中軍大帳吧。項羽這一舉動很明顯是準備培養韓信,很可惜,韓信竟然再一次忘恩負義,在項羽的大帳內學了兵法後,認為項羽不聽自己的謀略而離開了。

在這裡需要說的是,如果沒有項羽讓韓信入中軍大帳觀看作戰計劃,僅憑韓信讀幾本兵書根本不可能懂得實戰。所以項羽當之無愧的是韓信第二貴人。



韓信第三貴人——夏侯嬰、蕭何

韓信離開項羽後投奔了劉邦,這一次混得更慘,連老大也見不到了,只做了一個倉庫管理員。

某一次韓信犯法被抓,和他同案的13個人全部被處死了。這時韓信心想完了,死馬當活馬醫吧,大叫一聲,“你們漢王不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處死壯士!”

這時夏侯嬰可能也被唬住了,於是把韓信給放了,並且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一看這傢伙跟自己是一個脾氣,好吃懶做的白眼狼,堅決不能重用呀。



眼看不受重用,韓信那是鬱鬱寡歡,天天愁眉苦臉。這時認識了蕭何,不斷地向蕭何推銷自己。經過多次的洗腦,蕭何也逐漸認為韓信有過人的才能,所以也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奈何劉邦就是不喜歡和自己一個脾氣的人,誰說也不聽。

最終韓信再次逃跑,離開了劉邦。這時蕭何坐不住了,跨上馬就去追韓信了。劉邦一聽蕭何跑了,心裡那個緊張呀,心想蕭何不要我了嗎?

幸好蕭何只是去追韓信,回來的時候,劉邦是又生氣又高興,那種失而復得的心情躍然於臉上。這時蕭何乘機又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害怕蕭何再跑了,於是滿口答應了重用韓信。

以此看來,夏侯嬰和蕭何是韓信第三重要的貴人。



很多人說劉邦也是韓信的貴人,實際上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後,劉邦考驗了韓信很多東西。確定韓信的才能超過手下的諸將之後才給的他權力,所以實際上兩人就是隻和互相合作利用的關係而已,劉邦絕不是韓信的恩人。

縱觀韓信的三大恩人,亭長一家就好比是韓信的父母,給了他生命,讓他學會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項羽就好像是他的授業恩師,讓韓信真真實實的見到了頂級的戰術指揮。夏侯嬰、蕭何就好像是韓信的博士證書,為他敲開了公司的大門。



最後悔沒有聽的蒯通的意見

這個沒什麼好解釋的,楚漢戰爭打到最後的時候韓信已是齊王。而且手中握有30萬大軍,反觀劉邦僅有20萬部隊,更慘的項羽,僅有10萬人。

此時蒯通仔細分析的形式,說楚漢兩方已經精疲力竭,只要你韓信擁兵自立,便可以三分天下,甚至是定鼎中原。

雖然有人說韓信部隊成分複雜,但畢竟是三方爭霸,楚強則聯漢制楚,漢強則聯楚制漢,總比後來直接被殺好太多。所以韓信被殺的時候後悔的說;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最後說一下韓信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忘恩負義外加做事糊塗。一生最不該的做的事情是和亭長一家關係決裂。當然他可以背叛項羽,畢竟人都想著向上爬,但卻不應該對項羽使者發牢騷說當年位不過執戟,畢竟你韓信當年做執戟的時候偷師學藝了很多東西。

而韓信最糊塗的是拿領導當合夥人,拿合夥人當領導。很明顯,當時的項羽是韓信的領導,是上級,給韓信開工資,讓韓信觀看頂級戰術。

反觀劉邦則不同,他們二人關係等同於合夥人,劉邦看中了韓信的才華,韓信看中了劉邦的平臺,兩個人只是互相利用而已。這就好像當年項梁看中了陳勝這個平臺,劉邦看中了項梁這個平臺一樣。等必要時都會把他們踢開自立,而韓信在最後關頭竟然會把合夥人當領導,確實是糊塗到頂了。


我是越關


韓信以前就是一個貧窮無依靠的窮小子,他的一生能夠功成名就,不僅是因為自己的能力,還有一些貴人的相助。

究竟有多少人是韓信的貴人,我們來盤點一下。

1、\t漂母對韓信有活命之恩。

當初如果不是漂母接濟韓信,經常給韓信吃的,韓信早就餓死了。


2、\t淮陰屠戶少年。

就是讓韓信鑽褲襠的小子,他使得韓信受到“胯下之辱”磨鍊了韓信的意志。

韓信都認為這個人對他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上楚王后,封此人為中尉。

3、\t監斬官滕公。

當初韓信剛從項羽處投奔到劉邦未受到重用,因犯罪當斬,是滕公發現了韓信的與眾不同之處,刀下留情,才保了韓信一條性命。

4、\t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對韓信有推薦、知遇之恩,如果不是蕭何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並且在韓信離開劉邦時,將韓信追回。

韓信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臺,韓信也不能有發展。

5、\t韓信的老闆劉邦。

如果不是劉邦善於聽從別人的建議,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多次毫無保留的將兵權交給韓信指揮,也就不會有韓信後來的輝煌。

所以說有一個好老闆,也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6、\t蒯通獻計。

韓信被劉邦猜忌,貶為淮陰侯並使他居留在長安,後來被呂后誘殺。

臨死前韓信說:“吾悔不聽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個蒯通是齊國人,勸韓信背棄劉邦,三分天下。

但是韓信沒有采納,雖然也可以算是韓信的貴人,可惜沒有幫上一毛錢的忙。


逝去即歷史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此生可謂跌宕起伏,從身無長物到國士無雙。他憑藉個人才能實現了在亂世中的崛起,又因鬼蜮伎倆而葬送性命。韓信確實出身卑微,無所依仗,但若說韓信一路加官進爵名揚四海全是憑其能力也有些不妥。能力的顯現需要機遇,為韓信日後的“功高無二”奠定基礎的絕對離不開他人生中的幾大貴人。韓信的貴人都是何許人物,又為其提供怎麼的幫助與機遇?又是那位貴人的提議讓韓信至死遺憾?這些都值得一探究竟。

少年志高卻落魄,這是諸多英雄兒時的寫照,韓信亦不能免俗。他雖然胸有大志,但做官無望,經商無能,只能淪落到混飯為生。一天韓信在河邊釣魚,附近是老婦人在漂洗絲綿。韓信飢餓難忍,老婦人便拿自己的飯給他吃,一連幾十日皆是如此。韓信大為感動許諾日後定當報答,老婦人卻勃然大怒說大丈夫無法養活自己,她只是可憐於他,不求回報。可以說這番話讓韓信極為震撼,讓他對建功立業更具野心。不過韓信確實言出必行,日後以千金答謝了老婦人。

如果說老婦人免韓信飢餓,那夏侯嬰就免除了韓信性命之虞。韓信由於不被項羽重用,便轉而投靠劉邦。不過開始時他仍然其名不顯,只擔任小官管理倉庫,後來他坐法當斬,行刑時輪到韓信他仰天感嘆,漢王欲得天下,為何殺壯士?此言恰好被滕公夏侯嬰所聞,他認為韓信器宇不凡不是尋常人物,便將韓信釋放,還屢次向劉邦舉薦他,可惜的是劉邦當時並未過多關注韓信。

韓信人生的第三個貴人乃是蕭何,他為韓信提供了用武之地。韓信與蕭何多次交談,讓蕭何認定他可擔大任。當時韓信因不被重用而逃走,蕭何連夜追趕韓信。劉邦為此大為震怒,蕭何回來後細細解釋,才讓劉邦對韓信正眼看待。並在蕭何的苦苦堅持下,隆重地任命韓信為大將。日後韓信不僅為劉邦制定了奪取天下的策略,在滅趙、齊等國以及擊敗項羽時,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以說後來楚漢之爭的關鍵都與韓信息息相關。

蕭何此舉雖讓韓信得以實現人生抱負,但也同時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韓信雖有大智慧,卻無甚陰私謀略。此時韓信人生的第四個貴人出現了。此人名為蒯通,他是韓信謀士,乃是不可多得的辯才,當時滅齊和三分天下都是他的獻策。當時韓信身份已是舉足輕重,他的站位影響了楚漢之爭的結局,蒯通勸說韓信三分天下。認為劉邦奪得天下後必定會對韓信不利,不如趁早自立。但當時韓信認為劉邦對他不薄,同時他又勞苦功高,不會被害,所以沒有采納蒯通建議。

不料蒯通一語成讖,日後韓信果然被呂后所害。他臨死前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蒯通之計,以致慘死於婦人之手。此事確實令人惋惜,若是韓信真的採納三分天下的建議,或許又是不同的結局了。


鄧海春


韓信的軍事才能我覺得是天生的,歷史以來,天才都是天生。不服來辯。

生而知之,學而知之,說不清。就不說了。在實踐中,韓信不反,是有理由的,當假齊王時,手下有曹參,灌嬰等大將,雖然也聽韓信的,但是,他們是忠於劉邦滴。是不是把幾個大將殺了,就沒事了,不是這樣滴,曹參等大獎手下不一定聽韓信的,有例為證,劉邦聽說韓信當楚王時想造反,問計手下,手下將領異口同聲說,坑豎子耳!表示了蔑視韓信,忠於劉邦。

以老劉的深謀遠慮,猜忌多疑,對蕭何這個發小尚且不放心,何況韓信,肯定是把控的很嚴,。就從劉邦隨便就把韓信的軍隊要過來,就看到劉邦的控制力。要不是死盯著項羽,劉邦一個人跑到齊地,也能奪了韓信兵權。

我覺得,韓信當楚王時,造反時機最好。楚國相對獨立,手下將領兵馬無掣肘,號令暢通無阻,加上韓信用兵能化腐朽為神奇,打,劉邦肯定打不過。韓信能不能打敗劉邦也不好說,最好滴結果,韓信當楚王,相對獨立,聽宣不聽調,。韓信當皇帝,絕無可能,沒那個綜合素質,也沒那個願望。

假如韓信當楚王時反了,劉邦又打不過,肯定默認韓信的相對獨立,死的不會那麼慘,賣不了慘,後世的名聲可定完了。什麼兵仙,大漢功臣,漢初三傑,武廟十哲,等。

所以說,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完成了歷史使命,求仁得仁,夫復何求!比起那些禍國殃民,遺臭萬年的敗類,韓信何其幸運!生逢亂世,風雲際會得遇高祖,一展抱負,青史留名。

壯哉!我大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出將入相,王侯將相集於一身的兵仙,彪炳千古!


惠水濟善


韓信一生需要感謝的人有很多。

在韓信微賤時期,南昌亭長和漂母都曾經給他長期提供飲食,韓信早年的生活想必是非常艱苦的,他沒有什麼養活自己的本事,只能“從人寄食飲”,甚至餓到“釣於城下”的地步,沒有這兩個人,恐怕這不世出的將才可能還真不幸成為餓死鬼呢。

韓信從軍之時,先是追隨項梁,隨後追隨項羽,但是都沒有受到重視,最終韓信決定投靠了劉邦。但是到了劉邦那裡又是“未得知名”,甚至他有一次觸犯軍法,在他之前已經有十三人被斬殺,下一個就輪到他了。此時,滕公夏侯嬰救了他一命。所以,夏侯嬰也是韓信的貴人,沒有他,恐怕這不世出的將才可能還真不幸成為刀下鬼呢。

下一齣戲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了,沒有蕭何,韓信不知流亡到何處,不知面臨什麼樣的人生。在蕭何的推舉之下,劉邦封壇拜將,韓信終於有了自己的舞臺。所以,蕭何和劉邦都是韓信的伯樂,都是韓信的貴人。

再往後,韓信奉命北上平定趙國,他聽從了趙國俘虜李左車的建議平定了燕國,與此同時,韓信聽從蒯徹的建議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繼續出兵攻打,最終平定齊國,韓信自立為齊王。李左車和蒯徹都算是韓信的貴人,他們讓韓信從普通的將領升級為諸侯王。

在韓信稱齊王、項羽節節敗退之際,一向以武力征伐天下的項羽派說客武涉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背叛劉邦;蒯徹也在此時再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但是韓信由於種種原因而拒絕了。可以說,武涉和蒯通都是韓信的貴人,但是韓信與這兩位貴人失之交臂了。

所以,韓信在臨死之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國史通論


  韓信(前231~前196年)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兵馬大元帥,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從小家貧,殘酷的環境喚醒他改變命運的決心,少年志高卻落魄,18歲時依然浪跡於街頭鬧市,做官無望,經商無能,只能淪落到混飯為生,經常食不果腹。有一次,韓信聽說城外河中有魚,就想釣幾條充飢。誰知多日沒吃一點東西,眼前一黑,摔倒在了河邊。附近一位老婦人在漂洗絲綿,老婦人便拿自己的飯給他吃,一連幾十日皆是如此。韓信大為感動許諾日後定當報答,老婦人卻勃然大怒說大丈夫無法養活自己,她只是可憐於他,不求回報。可以說這番話讓韓信極為震撼,讓他對建功立業更具野心,漂母就是韓信人生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漂母不但救了他的命,並用言語激發了他潛在的自尊心。韓信為了改變命運決定投軍,漂母是推手。但要想在人才濟濟的軍隊出人頭地並非易事,改變命運的除了機遇外就是知識,所以韓信平時從沒放棄學習兵法戰策。韓信滿懷希望加入了劉邦的隊伍,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韓信仍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個“庫管”。瑣碎的工作讓他整日忙忙碌碌,這和他的“封侯拜相”的理想相去甚遠。

有一次,韓信由於工作失誤,觸犯了律法當斬,當劊子手舉起屠刀時,韓信大呼:“天下大亂,漢王正需要人才,難道就這樣殺掉壯士嗎?”縱觀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在危機時刻都會用這招進行自救,比如唐代戰神李靖、節度使安祿山、門神尉遲恭等,都曾運用此招死裡逃生。韓信這招也是急中生智,當時的監斬官夏侯嬰看到韓信一表人才,相貌威武,加之欣賞他的膽量,於是就把他放了。由此看來,夏侯嬰就是韓信人生遇到的第二位貴人。韓信死裡逃生,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劉邦依然沒發現這匹千里馬,只到韓信遇到人生的第三個貴人——蕭何,韓信的人生才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

韓信因蕭何的舉薦而升任劉邦的“兵馬大元帥”,這是完全劉邦信任蕭何的結果,畢竟韓信之前並沒有戰績以資證明能力。劉邦也有賭一把的成分在裡面,不過他的賭注確實壓對。韓信接下來唱響了戰場上的主角,上演了一場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之大戲,劉邦實力大增。韓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奠定了人生仕途的輝煌,最後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實現了“封王拜相”的理想。因而,劉邦才是韓信人生最大的貴人,假如劉邦是個謹小慎微的漢王,沒有賭一把的決心和勇氣,韓信要實現理想也許不會這麼快。韓信對劉邦打心裡感激不盡,他也明白,沒有劉邦就沒有我韓信的今日之成績。所以當他的謀士蒯通試圖慫恿他自立為王時,他斷然拒絕了。

事情是這樣的:當韓信被封為齊王后,秦末漢初格局出現了三大軍事集團,這就是“楚漢相爭”時的局面。這三大軍事集團分別是——項羽集團、劉邦集團和韓信集團。此時他的謀士,也是當時有名的辯士蒯通為他獻了一計——三足鼎立。講真這就是後來諸葛亮採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計謀。蒯通和韓信雖然都隸屬劉邦手下,但“秦失之鹿,群雄逐之,”亂世中誰得之誰做天下。蒯通為韓信分析了時局:“現在呈三足鼎立之勢,假如齊王幫助項羽,那麼劉邦就會失敗,反過來說,你一心幫助劉邦,項羽就會失敗,依我之見,你誰也不幫,讓兩者並存,這對你有好處,你可乘勢自立,擺脫劉邦的控制。”

韓信確實是個有情有義的男人,但絕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拒絕了蒯通的計謀。其實想想並不奇怪,韓信剛出道時,曾受過“胯下之辱”,成名後,對侮辱他的潑皮牛二尚且不報復,甚至把他提拔為軍中小頭目,況且對待劉邦乎?韓信有情有義,錯失了做大做強的機會,但劉邦卻沒有他這麼婆婆媽媽,為了自己的天下,在韓信滅掉項羽後,劉邦為了消滅異姓王的勢力,把他從齊王降封為楚王,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劉邦對待韓信的辦法是溫水煮青蛙,等韓信受不了自然要跳起來,這樣就給了劉邦除掉韓信的把柄。

果然韓信有點不甘欺辱,雖然實力一去不返,但他依然冒死一搏。結果事洩被蕭何和呂后殺死在宮中,時年35歲。韓信臨死前後悔不跌,說道:“悔不該不聽蒯通的建議,才落到如此地步。”韓信悔之晚矣!結語:世上沒有後悔藥,性格決定格局,古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韓信太天真了,他用真心沒有換來劉邦的真心,一個沒有用處的能人,往往死的很慘!


張翼遠


有指點沒平臺頂什麼用?有機遇有提拔才有發展。


要說韓信,許多智謀人士他都碰上了。就一個草根而言,能擠身漢初三傑,國士名將也相當不錯了。他封齊王,楚王,淮陰侯,在歷史上沒幾個吧。他成功了,命不長久,不是他的錯,是他碰上了他的剋星。是他沒認清當時的形式而己。而犯錯是任何一個人都免不了的。

蕭何和滕公,這兩個劉邦身邊的人,對韓信的嶄露頭角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劉邦給了韓信展示才華的場地。這是對韓信最大的幫助。這三個人的賞識,是韓信一廂情願"死忠″的主要原因。


韓信在井陘之戰與趙國陳餘對峙,以幾萬人對二十萬趙軍,半天功夫不到,擊敗趙軍,殺陳餘。其中有個叫李左車的人,他表面上對陳餘建議截擊韓信歸路,再堅壁清野,不與漢兵作戰。這樣漢兵無食必亂。陳餘不聽,韓信聽了。調整戰法,背水一戰,破滅了趙國。

韓信破趙後,碰上蒯通。他不聽蒯通的"漢,齊,楚"三國鼎立。蒯通就瘋了,韓信不忍叛漢,猶豫不決,致使三國鼎立散夥。

龍且以三十萬救齊,被韓信半渡而擊,完敗楚軍,殺龍且,項羽一聽龍且敗死,慌了,出巨資請來武涉去勸齊王韓信中立。韓信不聽。齊楚外交失敗,齊王韓信失去最後的自立自強機會……

要說後悔,後悔於該聽蒯通的三分天下。韓信被殺之前,曾有名言,"悔不該聽蒯通之言",劉邦後來一聽,把蒯通抓到,幾至於殺范陽辯士蒯通的頭。


劉一千五


韓信(前231~前196年)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兵馬大元帥,西漢開國功臣。

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出身並不高貴。韓信就是其中一個,他從小家貧,殘酷的環境並沒有喚醒他改變命運的決心,18歲時依然浪跡於街頭鬧市,沒有像同齡人那樣,或經商、或務農,找一個正當的職業。

如此以來,韓信沒有經濟來源,他的一日三餐難以為繼,經常食不果腹。有一次,韓信聽說城外河中有魚,就想釣幾條充飢。誰知多日沒吃一點東西,眼前一黑,摔倒在了河邊。

此時正在河邊洗衣服的漂母發現了情況,急忙把自己帶的乾糧給韓信吃,韓信因此得救。吃飽了的韓信離開時沒忘感謝漂母,含淚說:“大娘,等我發達了會報答你老人家的!”



漂母不聽則可,一聽大怒道:“堂堂七尺男兒,竟然不能養活自己,有什麼資格談報答?我救你壓根沒想得到你的回報,你能活下去就不錯了。”

韓信羞愧滿面的走了。

講真漂母就是韓信人生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漂母不但救了他的命,並用言語激發了他潛在的自尊心。韓信後來走上從軍改變命運之路,漂母是推手。

韓信為了改變命運決定投軍,他心中明白,要想在人才濟濟的軍隊出人頭地並非易事,改變命運的除了機遇外就是知識,所以韓信平時從沒放棄學習兵法戰策。

韓信加入了劉邦的隊伍,有心想飛黃騰達,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韓信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個“庫管”。瑣碎的工作讓他整日忙忙碌碌,這和他的“封侯拜相”的理想相去甚遠。



有一次,韓信由於工作失誤,觸犯了律法當斬,當劊子手舉起屠刀時,韓信大呼:“天下大亂,漢王正需要人才,難道就這樣殺掉壯士嗎?”

縱觀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在危機時刻都會用這招進行自救,比如唐代戰神李靖、節度使安祿山、門神尉遲恭等,都曾運用此招死裡逃生。

韓信這招也是急中生智,當時的監斬官夏侯嬰看到韓信一表人才,相貌威武,加之欣賞他的膽量,於是就把他放了。

由此看來,夏侯嬰就是韓信人生遇到的第二位貴人。

韓信死裡逃生,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劉邦依然沒發現這匹千里馬,只到韓信遇到人生的第三個貴人——蕭何後,韓信的人生才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故此不再贅述)



韓信因蕭何的舉薦而升任劉邦的“兵馬大元帥”,講真這是劉邦信任蕭何的結果,畢竟韓信之前並沒有戰績以資證明能力。劉邦有賭一把的成分在裡面,不過他的賭注確實壓對人了。

韓信接下來唱響了戰場上的主角,上演了一場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之大戲,劉邦反而成了跑龍套的配角了。

韓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奠定了人生仕途的輝煌,最後被劉邦封為齊王,到此,韓信實現了“封王拜相”的理想。

說實話,劉邦才是韓信人生最大的貴人,假如沒有劉邦當初的賭一把,假如劉邦是個謹小慎微的漢王,韓信要實現理想也許不會這麼快。

韓信對劉邦打心裡感激不盡,他也明白,沒有劉邦就沒有我韓信的今日之成績。所以當他的謀士蒯通試圖慫恿他自立為王時,他斷然拒絕了。



這件事是這樣的:當韓信被封為齊王后,秦末漢初格局出現了三大軍事集團,這就是“楚漢相爭”時的局面。

這三大軍事集團分別是——項羽集團、劉邦集團和韓信集團。此時他的謀士,也是當時有名的辯士蒯通為他獻了一計——三足鼎立。講真這就是後來諸葛亮採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計謀。

蒯通和韓信雖然都隸屬劉邦手下,但“秦失之鹿,群雄逐之,”亂世中誰得之誰做天下。

蒯通為韓信分析了時局:“現在呈三足鼎立之勢,假如齊王幫助項羽,那麼劉邦就會失敗,反過來說,你一心幫助劉邦,項羽就會失敗,依我之見,你誰也不幫,讓兩者並存,這對你有好處,你可乘勢自立,擺脫劉邦的控制。”



講真蒯通這番話分析的很透徹,韓信此時自立正是時候,可是韓信猶豫不決,他說:“劉邦對我有知遇之恩,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背德。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韓信確實是個有情有義的男人,但絕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拒絕了蒯通的計謀。

其實想想並不奇怪,韓信剛出道時,曾受過“胯下之辱”,成名後,對侮辱他的潑皮牛二尚且不報復,甚至把他提拔為軍中小頭目,況且對待劉邦乎?

韓信有情有義,錯失了做大做強的機會,但劉邦卻沒有他這麼婆婆媽媽,為了自己的天下,在韓信滅掉項羽後,劉邦為了消滅異姓王的勢力,把他從齊王降封為楚王,從楚王貶為淮陰侯。

劉邦對待韓信的辦法是溫水煮青蛙,等韓信受不了自然要跳起來,這樣就給了劉邦除掉韓信的把柄。



果然韓信有點不甘欺辱,雖然實力一去不返,但他依然冒死一搏。

結果事洩被蕭何和呂后殺死在宮中,時年35歲。韓信臨死前後悔不跌,說道:“悔不該不聽蒯通的建議,才落到如此地步。”

韓信悔之晚矣!

結語:世上沒有後悔藥,性格決定格局,古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韓信太天真了,他用真心沒有換來劉邦的真心,一個沒有用處的能人,往往死的很慘!


秉燭讀春秋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用來概括韓信一生再合適不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不可能封侯拜將。同時沒有陳平夏侯嬰相助,他也不可能到達蜀中。

兩婦人,前面是農村老嫗,曾賞給他一飯之恩,後來發達,贈予千金;

後面是呂雉,讓蕭何把他騙到未央宮殺了他;

臨死那一刻 ,估計韓信最後悔的就是沒有聽謀臣蒯通勸他自立的建議 ,三番五次,早聽了他話,三分天下,哪能階下囚,性命難保。


歷史如明鏡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那麼又有人說了,韓信和劉邦一樣是一個草根英雄,年輕時可落魄了,一邊無所事事,一邊又天天想著要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讓人看不起的。

韓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韓信是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卻並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斷的花朵。韓信年輕時雖落魄到天天蹭飯,但是他並不是出身底層,也不是毫無學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披著草根外衣的落魄貴族。

沒錯,韓信實則是落魄的貴族人士,這可不是信口胡謅的啊,有史實為證。不說的,最明顯的一點貴族特徵就是韓信背上那把劍。這佩劍可不是韓信為了耍酷才天天揹著,這是他作為貴族最後的尊嚴。戰國時期,佩劍是貴族人士的標配,用來彰顯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劍的。秦統一天下之後,六國的很多貴族都落魄了,韓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頭,日日溜達閒逛,餓了就蹭飯,飽了就做夢,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貴族,那麼他的學識來源便有了說法。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個幾本藏書的?韓信從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過幾本好書的。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的天資聰慧加上知識和家庭的薰陶,自然就形成了獨有的思維。韓信天天無所事事,見人就說他以後一定會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夢,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與旁人不一樣的志向,雖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遠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貴人。

韓信一生的貴人有不少,贈他一口飯的漂母算一個,收留他的項羽也算一個,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蕭何,而最後悔沒聽他話的應該是蒯通。

首先是漂母。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中國老百姓的觀點。韓信在水邊釣魚,那個技術本來就很差,自然一頭都沒釣到,亭長夫人已經大發脾氣,不再給他供應飯食。韓信釣魚,大約是空手而歸。一連好幾天,一個洗衣服的老奶奶,看韓信可憐,就拿飯來給他吃。韓信非常高興,對那位老太太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不過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有什麼報答嗎?!”

然後是項羽。

韓信最初在項羽帳下的時候,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所謂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項羽身邊的侍衛頭領,韓信滿心都是當上大將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心裡一直很憋屈。但是話說這項羽也不傻,韓信初來乍到,咱又不是發小,也不是親戚,你也沒做出太大貢獻,怎麼可能會力挺你去做將軍呢?大家也不會同意的。韓信後來也知道了這一點,而且越想越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待不下去了韓信便想著跳槽。

其實這項羽在韓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動力。正是因為做了項羽的侍衛,所以韓信才能熟知項羽的用兵手段,對項羽的策略不能說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門磚。

之後是蕭何。

韓信終於下定了決心跳槽去投靠劉邦,遠離那個不識貨的項羽,沒想到啊,又遇到個瞎了眼的劉邦。劉邦絲毫看不上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可能是因為自己出身草根階級,看到韓信容易回憶起落魄過往還是怎麼著,不管韓信怎樣發揮自己,就是不待見他。韓信一看這劉邦也是個不識貨的主,就一邊罵一邊準備跑路。

雖然這劉邦瞎了眼,但是他身邊的蕭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韓信的絕世才華,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在蕭何的一番勸慰下,韓信為了光宗耀祖,又屁顛屁顛回來了。由此可見韓信的功利心實在是太強了,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重新回去的韓信,還是孜孜不倦的發揮光芒吸引劉邦得注意,在蕭何的輔助下,劉邦終於睜開雙眼看到了韓信。從此以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的縱橫天下,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一個就是蒯通。

根據《漢書》記載,蒯通對韓信提出了三分之計。即,在劉邦和項羽打的不可開交時,不偏幫某一方,而是對楚與漢都給予援助,讓他們誰也消滅不了誰。然後,再由韓信佔據齊國、聯合燕國,使天下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呈現鼎力之勢。但是這條計策被韓信否定了。

於是,蒯通又列舉了許多名人的例子:大夫文種,幫助勾踐建設越國,後逐漸強大,而文種卻被殺掉;常山王與成安君也在受難的時候有過過命交情,但是最後仍舊分崩離析。這就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雖然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韓信不置可否。

《史記》記載,韓信被殺前說的唯一一句話是“後悔沒有采取蒯通的計謀”。這個計謀,不知道是指三分之計,還是遠離劉邦。


參考文獻:《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