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蜗牛的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思考过。

因为我们大家能够了解三国故事的渠道之中,对吴国的描述太过于稀少,尤其因为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过一句话: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导致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只能守不能攻的人,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的确孙权把父兄留下来的基业守护的很好,可以说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面最后一个灭亡的。而且孙权败仗吃的比胜仗多,因为他五次亲征合肥全都失败了。

但是孙权真的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思吗?我看未必!其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有问鼎中原之心的人,基业交到孙权手中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懈怠过。

孙权接手权力的时候并不大,才刚刚18岁,放到现如今来看也就是一个高中生。所以孙权当时的地位其实是岌岌可危的,江东各个地方豪强对他并不服气,而此时孙权做了一个很大胆并且很聪明的决定,那就是讨伐山越。孙权把通过战争所掠夺的利益切割成多份,分发给那些江东的大族。同时自己补充兵力,培养心腹,可以说是一边喂糖,一边磨刀。

对于哥哥孙策留下的旧臣,孙权恩威并施,能收回的权力都收回到自己手中,大大强化君权,对权力的极高追求恐怕连孙坚和孙策都不如他。

说到孙坚和孙策,他们的死和江夏太守黄祖脱不了干系,而孙权三征江夏,在争夺荆州之时先把黄祖给灭了,并且屠杀全城,枭其首示众:

一是为了替父兄报仇,捍卫孙家的脸面。

二是让内部那些不安分的人好好掂量掂量和自己唱反调的下场。

三是想要把江夏做成桥头堡,兵力辐射荆州大部分地区,那么即便荆州不完全是自己的也能牢牢锁住东吴上游的门户。

此等一石三鸟的战略部署,孙权的谋略可见一斑。

孙权在他登基后和蜀国签订了平分魏国的盟文,甚至对平分后的州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后来蜀国邓芝出使吴国,孙权问他天下平分是不是非常的好,邓芝却说:

“大家瓜分天下后,君和君不能并存,臣和臣各尽其忠,蜀国讨伐吴国早晚的事。”

没想到孙权听了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大喜,认为邓芝很诚实,说的很对。

这说明什么?

一是孙权看得很透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是孙权和邓芝想法一样,平分天下后蜀国攻打吴国,吴国难道就不攻打蜀国了?孙权早就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了,没必要藏着掖着。

不仅如此,孙权称帝时定都鄂州(后来迁都建业),这可是三国交汇之地,这个时候的孙权可以说是巴不得赶紧和蜀国瓜分了魏国。为了配合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孙权亲自带兵出征合肥,但是被满宠抵挡了下来,但是孙权并没有放弃接下来在公元232年、公元234年都亲征合肥,甚至逼的曹睿南下过来督战。

或许孙权在攻取讨伐这方面的确没有孙策有天赋,但是他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决心可以说非常坚定。所以说孙权善守不善攻的确不假,但是孙权绝对一直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

话说到这了,我们不如再分析一下孙权为何不能一统天下。

我们上文中也说了,孙权的确不擅长带兵打仗,尽管御驾亲征多次,其中无功而返居多。

孙权上了岁数以后疑心太重,对于很多能臣干将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辞退虞翻,逼死陆逊,自己还陷入了储位党争之中,自家庭院产生严重内耗。

东吴虽然靠着长江得以自保,但是同样长江也限制了他向北发展,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孙权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在江淮北部有过立足之地。

江东士兵只适合水战,骑兵和步兵比其他两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孙权吃了不少败仗都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的心思?

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这个心思,只是他想要统一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他这边。再加上自己晚年糊涂的厉害,熬死了刘备,熬死了曹操家三辈,也没有把握住机会。

用一句话说就是,他也想统一啊,可是实力不允许,他有什么办法。


杨角风发作


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吴国长期是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刘备!吴主孙权选择偏安一隅,貌似并没有逐鹿中原的远大志向,因此吴国在我们看来也是三国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国了。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主要还是受小说演义影响。可以肯定的说,孙权从始至终都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恐怕连刘备都是不及的!

继父兄遗志,三征江夏

江夏郡隶属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长江和汉江,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孙氏一门父子三人都曾亲征过此地!

说起江夏郡,真可谓是东吴孙氏的隐痛,在孙权亲征江夏之前,其父孙坚与其兄孙策都曾攻打过此处,孙坚是直接战死在了江夏,而孙策尽管当年攻打江夏大胜,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败垂成,江夏又重回黄祖之手。

建安五年,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在稳定了内部局势后,孙权立马把目光投向了江夏,一来是完成父兄遗志,二来更是为了孙吴的发展,故从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次亲征江夏,终大败黄祖,拿下了江夏郡大部分地区。三征江夏,锲而不舍,可见孙权之雄心。

五伐合肥

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有几人知晓孙权曾五次亲征合肥,北伐曹魏?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东吴周瑜与曹仁对峙与南郡,为了协助周瑜攻取南郡,孙权率众北攻合肥,围攻合肥近一个多月后因曹魏援兵赶到而无奈退兵,尽管孙权此次未能成功拿下合肥,却为周瑜攻打南郡减轻了压力,公元209年,曹仁弃南郡败逃,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率军与刘备会战汉中时再次亲征北伐,剑锋所指仍是合肥,后终被张辽击退,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适逢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一方面为彰显帝王之威,一方面为配合诸葛亮北伐,孙权再一次亲征合肥,时镇守合肥的守将乃曹魏名将满宠,尽管孙权屡施奇计,然终被满宠识破,后无奈退兵。

公元232年,孙权第四次亲征合肥,然还是被满宠击退。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为再度配合西蜀的进攻,孙权第五次亲征合肥,围攻了合肥长达两月之久,后逼得曹魏皇帝曹叡亲自南下救合肥才再度退兵。

尽管孙权五征合肥皆无功而返,但从中我们足可见孙权有进取中原的雄心。

降服士燮,发展两岛

公元210年,孙权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趾太守士燮归附孙权,自此,交州广阔的疆域都纳入了孙吴的版图。

更值得一说的便是我国的两大宝岛台湾和海南便是在孙权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经营!特别是台湾,当时称为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万人到海上寻找传说中的夷州和亶州,尽管亶州没能找到,但却发现了夷州,后来孙权更是将夷州经营的风生水起,时吴国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中对夷州就有着详细记载,而这也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开发交州,夷州这都是孙权为将来逐鹿中原而做的准备,就像蜀汉将南中作为大后方用于军需补给一样,交州和夷州也就是孙吴的大后方,之所以经营这些地方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他心中的宏图伟志吗?

故曹操曾赞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三国中,天下诸侯互相征伐,开疆拓土,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吴侯孙权为何选择偏安一方,固守江东,无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呢?

乱世之中,谁不想肃清强敌,一家独大。孙权自然也不例外,他是有这份心的,只是被两个因素限制住,因此只得偏安一隅。


地理原因使他无法北上

众所周知,孙权的基业处在江南之地,跟中原有跨江之险。这一点成为了江东防御外敌的屏障,却也成了孙权无法远图的重要原因。

1 中原北方之地,经济军械各方面发展的更好,是江东之地无法比拟的。

2 北方如曹操如欲伐孙权,只需率大军顺江而下,若战事顺利,便能长驱直入。而南军逆流北上,地利上不占优势。

3 北方多陆地,不论攻城战还是野战,所仰仗的都是骑兵步卒。而孙吴将士,只精通水战,陆战。军事实力上自然落入下风,比不上中原将士。

这是第一点,由地理差异引起的连锁反应,使东吴各方面落后北方,无法进取。

孙权自身的长处短处

孙策英年早逝,没有将江东传给子嗣,而是交给了孙权,这是为什么?

他是知道儿子没有执掌江东的本事,所以选择了有治理江东能力的孙权。

他临终之际对孙权说道: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可见孙权的确是有能力的。只是他的能力不是体现在军事上,而是在于任用人才上面,凭这点虽不能制霸天下,但自保江东有余。

也诚如孙策所说,孙权打仗的能力确实不行,几次攻打合肥而不下,在逍遥津直接给张辽打的怀疑人生。


但孙权在位期间,能够知人善用。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刘备率军报仇,使江东两次有灭亡的大难,都被他用对了人,化险为夷,处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地理跟孙权自身的短板,使他在位期间一直固守江东,不图中原。

但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他虽然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却能守住祖业,是东吴一直鼎足在三分之中,他的能力也不容小视。


Ad哥哥


西取蜀汉,北伐魏国进而统一三国,孙权为什么要选择偏安一方,我觉得有三方面原因。

公元220年孙权38岁,曹操去世;公元223年孙权才41岁,刘备去世。可孙权直到71岁才去世,曹操和刘备去世的时候,正是他壮年时期,那为什么要偏安一隅碌碌无为呢?

先来看下东吴这边自己的原因吧。


其实这不并怪孙权,至少他在早些年间也是有过统一三国的想法的。主要是当时东吴的政治环境不太好,说实话,孙权从他哥孙策手中接下这份担子并维护下去就已经是费了很大力气了。


因为当初孙坚和孙策刚到江东,他们内部是很不稳定的,尤其是在孙策掌权之后。江南的张、朱、陆、顾四大家族,都是名门望族,而孙氏一族在当地顶多算是外来的一条龙,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内部集团权力分散,基本上江东世家大族都有族人在朝中担任要职。

而曹魏不同于东吴的便是在此,他们所有的军政权力都集中在曹操或者曹氏宗亲的手上,无论是管理还是实施什么政策决议都很好开展。而东吴孙权他却刚好相反,做什么决定都要顾忌到江东本地世家大族的利益,做起事来就会束手束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当时的江东本地,物资并不富足,因为哪个时候的经济中心还是集中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的。所以在这方面他既不能和拥有广袤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比,也不能和成都平原的蜀汉比,无论是产粮还是基础设施都还是有些差距的。如果真的打起仗来,倘若不能速战速决,拖下去了必定是东吴耗不起的。


最后就是当时东吴内部并不平稳,山越地区时不时都会闹些反叛,因此必须分兵镇压,所以根本不可能将全部身家压去取蜀伐魏,统一三国。再加上孙权老年的时候,沉溺于声色犬马,不仅凉了忠臣的心,更是亲信小人,后面也根本没心思去取蜀伐魏了。


再来看为什么不能西取蜀汉?


早年间孙权是有想过直接西进益州的,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曾给孙权规划过二分天下的计策,西取益州,北进汉中,从而和曹操分庭抗礼。孙权也同意了这个计策,可惜的是,周瑜在西征途中还没走出国界就病逝了,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而蜀汉这边,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但是他在退守的时候,并没有丢盔弃甲一泻千里,而是选择驻扎在白帝城。白帝城这个地方是当时除汉中外进蜀的唯一通道,可刘备直到去世都一直驻扎在此,明显的就是要和你孙权拼命,只要你敢来,那就是要在白帝城这个地方鱼死网破的。所以孙权他们一直没有将白帝城攻下来,也就更别提再西进蜀汉了。

最后说下北伐曹魏为什么做不到。


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做不到,简单说打不过别人。当初孙刘两家联手才将曹操击败在赤壁,如今你东吴一家就想跨过长江去打别人,肯定是要完犊子的。毕竟曹魏集团一直都是三国时期的强势一方,三个国家各自掣肘一下还行,可想这单吃的话,确实还是太难了。


但是孙权确实有过几次北伐,可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就一个合肥城都打了不下五次。只有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东吴北伐,陆逊领军斩了曹休,赢了一次。而再看其他几次北伐,要么打败仗要么相持不下撤军。


说到底,还是因为东吴的实力不够,你要想单独灭了蜀汉或者曹魏都是不太现实的,不是不想统一,而是真的打不过别人。

陆逊石亭大战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孙权活那么久都没有统一三国的原因了吧,说实话到了后期他也还是挺享受那种老年生活的。伐不伐魏攻不攻蜀,统一三国都没啥意思了。

你觉得孙权为什么要偏安一隅,不统一三国呢?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噢。


不住聊三国


我认为孙权有心无力,并非安于一方。公元280年,孙权一手建立的吴国,最终被西晋吞并,这标志着三国历史的终结。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家中,曹操建立的魏国在实力上远超刘备、孙权。对于孙权的东吴来说,仅仅是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纵观东吴的人才储备、战略方向、军事实力等原因都是不能统一三国的因素。



皇帝作为封建时代,长命的都在少数。尤其汉末三国时代,长命的皇帝很少。汉献帝窝囊,蜀后主治国无方。除了江东东吴的开国者孙权,寿命较长,横跨汉末和三国前中期,创造过多次防守反击胜利的案例,东吴在三国中期一度是三国最强。孙权能以外来人士的身份获得江东本土人的大力支持,可惜江东和中原相比,在兵力和经济上无法长期抗衡,尤其是富饶的荆北未能占领,只取得贫瘠的荆南,开疆拓土对实力增长作用不大。东吴每次北伐,曹魏总以主力防守,皇帝御驾亲征。对蜀汉往往只派偏师。长久的战争耗尽东吴实力。



曹操南下荆州之前,东吴和荆州的刘表也曾打过几仗,东吴都以胜利告终。东吴如果没有内部之忧,倾全力出击,也有可能拿下荆州。不过,东吴大批谋臣骁将先后过早谢世,使得东吴势力衰退,争雄天下的实力被削弱。

小霸王孙策突然英年早逝,几乎使孙氏集团土崩瓦解。周瑜、鲁肃,吕蒙三位文武兼备的大将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国方针,偏偏又都是最早辞世。

纵观中国历史,凡在乱世中的开国之君,无不善驭戎机。孙权也算是胆气豪壮,可惜对手道高一尺,孙权无所施其巧,在决机两阵之间把握不住时机,因而难以统一。

所以说,孙权是个守成之君,扩张基业的能力不强,一直没有解决荆州问题,这个问题,孙坚和孙策两代人都没能解决,轮到孙权,仍然没解决问题。


莫小邪


作为和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男人,孙权真的甘心偏安一方,作个山大王,这说不通。那孙权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首先孙权是个谨慎的人,三国里头,他是最后一个称帝的。他要等对方亮出底牌,然后再估量自己的势力,才会做过明确的表态。这性格,尤其在赤壁之战前,到底要不要出兵和刘备一起抗击曹操,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鲁肃跟他算账,说赤壁之战,曹操如果打败刘备,就一定会继续东征,乃至统一中国;之后,他又找周瑜商量,无非是让周算下,打败曹操有没有可能,周都督给他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虽然兵力不及曹操大军,但吴军的特长是擅长水战。最后,他还想看看刘备有多少抗战的决心。这时诸葛亮的到来,无疑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表面上看,孙权是个没主见的人,好像等大家说是了,他才跟着附和一起抗曹。其实,他早有拒曹之心,只不过在局势没有看清之前,他不会贸然出牌!

虽然吴国雄踞江东六郡,从地理范围看,势力跟曹魏相差无几。其实不然,当时虽北方虽屡遭战火,但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南方诸郡,地理范围广,但人烟稀少,自然也谈不上有所建设。经济重心转移要等到魏晋南北朝,完全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则是隋唐时期的事情。

孙权当然想一统霸业,这点从他咨询鲁肃,说要像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有所作为,可以看出。鲁肃给他的建议,是联刘一起抗魏。这个方针,是他前期治国的主要纲领,只不过队友汉蜀却时时在打他的主意。借荆州不还,后来的夷陵之战,他都是被迫反击。

后来有“匡复汉室”之心的蜀汉亡了,孙权这才意识到一统全国无望,转而调整治国方略,开始任用江东本土士族,要知道作为统治者的孙氏家族是吴人,上任之初,就遭到江东士族的强烈反对,孙策的方法是一顿乱杀。结果自己也死在仇家手里,最后孙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将王位传给弟弟孙权,也希望他能够改变政策作风。

孙权果然不负众望,先是依靠张昭、周瑜等淮泗将领,接着慢慢将政权过渡到和江东集团一起管理江山,从周瑜、鲁肃、吕蒙到本地江东人陆逊,无非是告诉这些江东士族,我的江山,你们也有份,要死一起,要荣俱荣。

这样一来,确实解决了内部矛盾,但出现了诸葛亮最怕看到的局面,就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当邓艾大军进入成都城,是益州本地人谯周一手策划的投降大计。

曹魏也好不到哪去,曹操过世时,亲手把自己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交给了儿子曹丕,实际上曹孟德,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庶族彻底败给了士族,因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由士族垄断做官权。

三国曹刘孙谁都不是赢家,他们全都败给了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这是早就写好的剧本,只不过当时的袁绍不争气,将机会白白送给了汝南司马氏。


本草百晓生


如果你说孙权没有野心,偏安一方,那我告诉你,你错了,因为孙权为人并不张狂,所以办事都是偷偷摸摸的。

在乱世中,谁不想一家独大统领天下啊!孙权也想从他的动作也看得出。

一、孙策去世,巩固政权。

孙策去世时,孙权年仅18岁,他不跟父亲和哥哥那般征战沙场,所以在将士文臣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孙策死后,出现了很多地方的太守不服孙权,发生叛乱,最著名的就是庐江太守李术的叛乱,但是在周瑜、张昭、程普等人的支持下,迅速得到平定。在孙权执政开始,逐渐加强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政权。

二、始终在拓展疆土。

203-208年,孙权三伐黄祖,从而为父报仇,并得到了江夏郡的部分领土,在这时也派人去讨伐各地山越的叛乱(当时东南各郡山越叛乱很多的)。

在曹操南下时,孙吴内部形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其实孙权是主站派,但是又担心曹操来势之汹不能抵挡,在周瑜的支持下,最终联合刘备力矩曹操。

在赤壁之战之后,攻陷了夷陵、江陵、南郡等(后来借给刘备一部分),再后来命步骘为交州刺史,而士燮此时正式归附孙吴。

这时除借出去的土地之外,孙权将整个孙吴的领土扩充到了最鼎盛时期,并且江东再无叛乱。

三、收回荆州,限制刘备。

荆州本身就是借给刘备的,但是多次要都不给,在219年刘备拿下汉中,自立汉中王,而关羽也在这时出兵攻占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其实孙权也害怕刘备过于势大,借出去的在要不回来,于是在曹操的怂恿下,出兵荆州,并将刘备的势力清除荆州。

之后杀死了关羽,惹了一身祸,幸得最后战胜了刘备得以解除危机啊!

从上面分析了孙权的野心,但是他却限于实力不济,也无法统一全国。

1、孙吴的军队体系问题:因为当时的孙吴军队体系都是将领自己士兵,而不是国家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孙权建立自己的近卫军。

2、与刘备的交战,意识到自己实力上的差距:败给刘备也让孙权意识到,刘备也不是个好啃的骨头,虽然最后战胜了他,但是刘备打醒了孙权,只有依靠蜀汉的牵制才能使曹魏不至于对自己动武。

3、久战合肥不下:孙权进攻中原的第一站就是合肥,但是从215年开始,在合肥战场,孙权就没占到一点便宜,而且差点把命丢在这。

综合来看,孙权有心无力的面大,只不过他确实把孙吴推到了最高峰。


历史文武君


吴太祖孙权为何偏安一方呢?其实这和孙策的临终遗言有关系。

孙策临死之前,对托孤大臣张昭等人说: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随后又对孙权说道: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从这两段对话不难看出,孙策已将孙权和未来的东吴定格在了江东之地,以保全现有基业为主,不去和曹操争夺中原的控制权。

对于孙策的决定,孙权也是持同意意见。主要体现在鲁肃的到来,和孙权一番分析后,孙权更是坚定了固守江东之地,成就一番大业。

孙权继位后,发布了招贤令,鲁肃就在这时候加入了孙权阵营。鲁肃见到孙权后,向他提出了关于江东的长远战略计划。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从孙策和鲁肃的战略来看,孙权以江东为核心,建立帝业是明智之举。而事实,孙权也只有江东这一亩三分地的资本,想要突破长江以北,建立帝业实在太难。

1、和曹操比,没有政治资本。曹操是东汉丞相,代表的是东汉政权的形象。孙坚、孙策及孙权也就区区一个侯爵,将军之职。要和曹操掰手腕,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不自量力。能保住江东本土,已实属不易,更别提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了。

孙权仅在合肥、寿春等地就与曹操发生过数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孙权多次无功而返。即使能得到城池,那也只是空城一座,有时候还要面临被夺回的风险。

所以孙权在和曹魏的主动战争上,从未取到甜头,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战领一座曹魏的城池。

2、和刘备比,没有血缘口碑。刘备可是汉献帝口中的“刘皇叔”,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这块金子招牌,无论走到哪,都能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

从荆州到益州,刘备总能打着亲情牌,四处“圈地”拉关系;刘备的每次战争,都是“出师有名”,在与曹魏的对战中,一直处于舆论的制高地:讨曹贼,报先帝之仇,复我大汉江山!

所以,孙权和他俩相比,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要资质没资质,要资源没资源,除了江东一亩三分地,一群文臣武将,再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亮点。

用一句网络用语总结孙权的想法:孤也想统一天下,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孫郎谈古


权御天下 操戈天下 备战天下

这是之前很火的三首歌,从歌名就可以看出大家对魏蜀吴三国的印象。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大部,所以是戈;刘备意图光复汉室,走南闯北,处处为战;只有孙权稳居江东,凭险据守,称之为御。

不过身处乱世,如果时机允许,谁不想逐鹿天下,问鼎中原?孙权的防御姿态,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攘外必先安内

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伴随着的必然是势力兼并。

曹操占领的版图最大,需要整合的资源也最复杂。除了自己的死忠追随者,曹操需要汉相这个身份,来团结能团结的一切力量,颇有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意味。

刘备东奔西走,坚持留在身边的肯定都是老铁。直到占据益州和荆襄之地,才有了平衡两方势力的需要。除了任用诸葛亮、李严的政治手段,刘皇叔的杀手锏还是汉室宗亲,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通过塑造外部敌人的手段来争取内部支持。

孙吴这边就比较尴尬了,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也算不上本地士族,在他的政治集团中有不少当地的世家豪族,其中还有几家在过去抢地盘的过程中有过直接冲突,像陆逊的堂祖父陆康就是孙策攻打庐江郡的时候被干掉的。

在那个时代,身世背景是能够服众的首要因素,出身寒门还有旧怨,孙权想要放开手脚肯定要费点功夫。


周瑜离世导致战略断层

诸葛亮隆中对闻名天下,鲁肃也有类似的见解,甚至比孔明先生还要早上许多。

不过东吴的另外一位战略家周瑜,提出的却是二分天下之策。具体的思路是取益州,出汉中,连马超,对曹操的地盘实施包围。

今曹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操,北方可图也。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先夺去了南郡,对刘备集团趁势抢占荆州的行为怒火中烧,也都着眼于这盘大棋。奈何天妒英才,在东吴扩张的关键时期,周公瑾一命呜呼。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后继者鲁肃坚定地执行了自己三分天下的战略意图,借荆州给刘备,进而联刘抗曹,才有了后面三分天下的格局。

不过好歹鲁肃还有徐图天下的想法,等到他离世,继任者不是呼声最高的强硬派吕蒙,而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严畯,至此才彻底没有了打出去的意愿。


我是贺五窝,很高兴与你畅聊历史,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赞


贺五窝


其实题主有些错误理解了,孙权本身也是有吞并天下的心思的,他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可是无奈天时地利不能符合孙权的自愿,所以只能偏安一隅。

一,曹刘世之枭雄

曹操和刘备是三国公认的两个枭雄,无论是阅历还是手段,都不是年轻的孙权可比的。所以,要想从刘备和曹操的手中啃下这个天下,恐怕是比登天还难。而且,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备有正统之名,可以说他们虎视天下的志向可以拿到明面上来说,可是孙权却不行,他始终只是臣子的身份,所以只能暗自韬光养晦,从而再寻找机会。在名义上和实力上都逊色于曹刘。毕竟生子当如孙仲谋,虽然厉害,却只是子罢了。


二,合肥久攻不下

赤壁大战以后,孙权可以说是气势正盛,甚至想要乘机扩大基业,占领徐州。可是合肥却始终卡在了孙权的争霸道路上,十万大军不但没有拿下合肥,反而被张辽威震逍遥津,无法北进一步。这对于孙权集团的大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于东进,刘备已经拿下荆州,孙权被逼只能偏安一隅。

三,江东地理宜守

自古以来,建业(南京)虎踞龙盘,长江万古天堑,对于水师名闻天下的江东来说,易守难攻,适合偏安。要想进取天下,必须北进夺徐州,或者东进拿下荆州。可是徐州即使拿下,步骑不强的江东也难以守住,所以只有拿下荆州。但孙权拿下荆州时,年级都不小了,拿下后又碰到了刘备伐吴,实在不给孙权虎视天下的机会的。

因此,不是孙权不想夺天下,时宜不好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