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苏健朋


作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产物,帝位在当时的背景下俨然成为了皇室必争的位置,而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了皇位厮杀,甚至不惜手足相残,血流成河,这样的争斗直到坐上了皇位也不曾休止,为了让这个位置一直在子孙后代里流传下去,无数人绞尽脑汁为后代铺垫基础。

而在当年,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之后,本想将皇帝之位传承于他的朱元璋痛苦万分,但好在朱标留下了遗子朱允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孙子顺利登上皇位,朱元璋将当时朝中所有对其构成威胁的臣子全部处理掉了,但朱元璋儿子众多,其中心怀鬼胎之辈也不少,以燕王朱棣为首的人觊觎着皇位,为了能够顺利篡位夺权,当年朱棣还借用了宁王朱权的八万精兵,甚至答应其事成后两人平权天下,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宁王朱权的地位

当年朱元璋将朱权封在大宁,想让其在当地防止北元军队入侵,维护整个明朝的安危,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契机,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宁王的军队实力非常强悍,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以战斗力闻名天下。

可即便有着如此强横的实力,但朱权对皇帝之位从未有过贪图之心。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削弱各个藩王的实力,开始实行削藩政策,即便在对自身地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朱权也从未有过任何反叛之心。

尽管朱权从未想过将自己置身于皇位争夺的漩涡之中,但他强大的实力势必会引起他人的注意,无论宁王最终选择加入哪一方,他带来的军事力量无疑是强大的。

危难形势下,朱权被迫合作

在建文帝继位之后,面对个个手握重权的藩王叔父们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这些藩王自立权势对其构成威胁,他与众位臣子联手开始准备削藩政策,但在我们当下来看,当年建文帝实行该政策时无疑具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先易后难。

在削藩政策实行初期,他先是将湘王、周王等实力较弱的五王削弱,虽初期看起来势头较好,但这对于朱权、朱棣等藩王来说无异于打草惊蛇,尤其对于心怀二心的朱棣,面对已然对自己产生威胁的政策不可能不采取行动,倘若在此之前,朱棣还在权衡考量此时造反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在削藩政策提出之后便是一定要反。另外,在前五王被削弱的过程中,也留给了朱棣较为充足的准备时机。

而以朱棣一人的实力对抗整个大明王朝显然并不实际,于是他的心思就打到了宁王朱权的头上。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起义,想一己之力抗击明朝,同年九月,朱棣率领麾下精兵到达朱权所在的大宁,对朱权谎称因兵败前来求救,此时,朱棣虽以对外宣称起兵造反,但朱权重情,说到底也是自家的亲兄弟,于是放朱棣入城。

两人相见之后,朱棣便发动了他的戏精属性,先是向弟弟痛哭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又想要朱权帮他写一份奏章主动向建文帝请罪,朱权以为他真心悔改,丝毫没有任何怀疑,还答应会帮他求情。

但朱权丝毫不知他已经逐渐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之中,朱棣先是将自己的兵马埋伏在大宁周围,有用重金贿赂了朵颜三位部长以及各路守军,这一切皆在神不知鬼不觉中。

在住了几日后,朱棣向朱权辞别,朱权将其送出城外,出城后不久,伏兵皆从四路而起,朱权被俘虏了,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纵然朱权再过悔恨也无济于事,在进入燕军后,朱棣向他信誓旦旦地承诺:在事成之后,愿与其平分天下。在得到了朱权的支持后,朱棣俨然如虎添翼,顺利的登上了帝位。

朱权并未得到相应承诺,安度晚年

其实宁王心里也知道,那句“事成之后,中分天下”不过是一句欺骗之语,有朝一日朱棣登上帝位,说不定第一个对付的就是自己。

果不其然,朱棣顺利登机后绝口不提平权之事,公元1403年,宁王被改封到南昌,后半生过的也算顺遂,一直活到了正统13年,享年70岁,在古代如此高龄属实少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宁王也是懂得明哲保身的,既然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不如隐居此生,安享晚年。


汗青正浩


朱棣得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时候,曾对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后,朱棣是怎么对待朱权的呢?

(朱棣剧照)

朱棣获得天下以后,当然不会和朱权说“中分天下”的话,只是让他自己挑一个封地。朱权说,他想去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权去也就是想享福,并没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说:“畿内也。”其实,朱棣是要迁都到北京的,这里也算不得“畿内”。但朱棣说它是“畿内”就是“畿内”,朱权不敢争辩。

接着,朱权又说钱塘。“钱塘自古繁华”,朱权无非也是想要享受,没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给他,还冠冕堂皇地说,建文帝把钱唐给了自己的兄弟,结果就不长久,你也想不长久啊?

然后,朱棣给朱权列了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边远的地方,让他选择。最后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权无话可说,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是出了名的仁爱之君,朱权想,既然是仁爱之君,对自己也应该很仁爱啊。于是就说,当时我是不想到南昌来的,这里并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炽对别人仁爱,对朱权就不仁爱了,很不客气地说,既然不是你的封地,为什么你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年啊?这话一下就问的朱权无话可说了。

好在朱高炽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位,朱权又想,让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过,我不能就住这么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围的土地封一些给我啊。这时候的朱权,已经不敢要“富贵”,只求“温饱”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给。还批评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颇有对他进行处罚的意思。

(朱高炽剧照)

这么一来,朱权才算彻底老实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从此也只是整天与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诗作赋,了此残生。与文人墨客为友,终于对朱棣及其后人不构成威胁了吧……

以上就是朱权的结局。

不过,说起来,朱权也算是一个聪明的人。这样的结局,他应该事先就会想到的。既然如此,当时他为什么会信了朱棣的鬼话,从而把自己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无偿地送给朱棣了呢?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朱棣欺骗朱权的结果。

一、情骗。

朱棣在获得朱权兵马的过程中,一直在对朱权进行感情欺骗。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样子,到朱权的府上和朱权饮酒,拉关系。却绝口不提需要朱权兵马的事情,直到最后离开。

连最后离开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骗的方式,实现了把朱权抓住软禁的目的。

古人分离的时候,都会送别。送别都会送到城外。两人感情的深浅,决定着送别的距离。朱棣因为进城多日,不断地和朱权套近乎,让朱权认为两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于是把朱棣送出了很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给了朱棣轻松软禁朱权的绝好机会。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权,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情骗。

(朱权剧照)

二、事骗。

朱棣骗朱权的是什么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进大宁城和朱权叙旧,向朱权诉说委屈,实际上暗中带了大量的金银,贿赂朱权的那些手下,对他们进行封官许愿。这使得朱权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个过程,朱权一直被蒙在鼓里。还真把朱棣当成一个肝胆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欢,培养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权的大宁城外捉拿软禁朱权的时候,基本上没人出手救朱权,从而让朱棣成功把朱权捕捉到北京城,顺利接管朱权的部队。

三、话骗。

朱棣骗朱权的话,就是那一句“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老实话,朱权当时肯定也是不会完全相信朱棣的话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话,赵匡胤早就说过了。不过,朱权虽然不相信,但当时他肯定想的是,虽然不会中分天下,在一个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实也不错啊。所以呢,虽然被骗了数万兵马,还被软禁,不过也一直积极帮朱棣出谋划策。

谁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骗,最终朱权落得一场空。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一个被封在大宁,一个被封在北平,共同拱卫着明朝的北方边境。靖难起兵,燕王朱棣拉宁王朱权入伙,承诺事成之后平方天下,但朱棣夺了天下却并没有兑现诺言,宁王最后下场如何呢?


在朱元璋诸子中,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虽无缘储位,但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权封在大宁,两人共同拱卫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各自封国都有节制调遣兵马的权力,在各藩王里面,宁王和燕王是为数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对两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惮。

大宁惊变,宁王被迫与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离京就藩大宁府,位于喜峰口外的大宁,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大镇、重镇,这里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极为重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宁王手下,拥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在诸王中属他最豪。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宁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会同诸王出征塞北。

面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继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为忧,所以即位没多久,就与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着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采取敲山震虎,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较弱的五个王,这恰恰给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应变准备的时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倾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一个藩王要对抗整个王朝,显然实力对比是悬殊的,这个时候朱棣想到了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他对诸将说到:“我当年巡视塞上的时候,见大宁诸军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宁,截断辽东,采取边骑作战,则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确表示了要争取宁王和他走在同一阵线上,那边建文朝廷也早就对宁王不放心,派人召宁王进京,朱权人未到,三护卫已被削,建文帝打草惊蛇,朱权最终选择了在大宁观望形势。



同年九月,朱棣自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穷蹙来求救。朱权邀请四哥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拉着宁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难乃万不得已,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在大宁住了数日,宁王都毫不相疑,热情以待。殊不知此时燕军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宁数日早已“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至朱棣要离开大宁,宁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军俱一拥而上,杀死守将朱鉴,宁王朱权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挟前往北平,至此,宁王所部兵力俱归朱棣调遣,为了安抚失意郁闷的宁王,朱棣还表示:“事成,当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宁王明哲保身



所谓的“事成,当中分天下”不过是朱棣的一句缓和之语,宁王也知话不能当真,待到燕军打过长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难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宁王朱权,想着皇帝四哥你来当,可大宁府我是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兵给你了,朵颜三护卫也被削了,我也没什么要求,就给我另外封一块地当我的王吧。

宁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苏州,朱棣不允,说苏州属于京畿之内。又想改封钱塘,同样不允,给了建宁、重庆、东昌和荆州四个地方让宁王自己挑。

永乐二年(1403年),宁王改封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不久,有人告发朱权利用巫术害人,查无实,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责备。但至此以后,朱权便“自是日韬晦,购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据《明史》),朱权懂得明哲保身,韬晦隐逸,也算是个明白人矣。

著书立说,安度晚年

宁王朱权活的比较长,哥哥成祖驾崩后,侄儿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错。宣宗在位,宁王又有点耐不住了,议论宗室不应确定品级,藩王议国事有违祖制,惹得宣宗颇为生气,朱权只得上书谢罪。晚年的朱权,整日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月瞿仙。朱权是一个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王爷,虽然年轻的时候英姿飒爽驰骋疆场,但晚年的宁王朱权,也不失为活出了另一个精彩的自己。



宁王朱权一生著述颇丰,他好茶饮,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叫《茶谱》的书来记录他饮茶的心得体会。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其中《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音谱。另外,朱权还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朱权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其所著书文极为丰富,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明。

朱权病逝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享年71岁,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太祖诸子中,宁王朱权已属高寿。


遗憾的是,朱权死后一百多年,他的后代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发动起了叛乱,结果被明代大儒王阳明轻松给收拾了,宁王这个藩王也就被废除了。


大国布衣


朱元璋痛失爱子朱标以后,为了能让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坐稳江山,大杀功臣以撸掉荆杖上的利刺,但是总不能把自己的儿子也杀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强势的藩王。其中善战的燕王朱棣,善谋的宁王朱权,都是藩王里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死后儿子抢了孙子的皇位。朱棣在抢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时,借用了宁王朱权的8万精兵,许诺他事成后平分天下,结果又如何呢?

宁王自幼聪敏,13岁受封宁王,15岁就藩大宁,他“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朱棣曾多次会合宁王等诸王北伐,早就见识了朵颜三卫的厉害对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借机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幌子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场皇权博弈中,朱权的立场基本上就决定了靖难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极力拉拢朱权。

朱权本意是做一个谁也不帮谁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许以高官厚禄召他回京,被他拒绝了,那重拳消藩令让他心有余悸。不听皇帝的话,后果很严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权,消减了一万六千人左右的“三护卫”。这无疑对朱棣是件好事,姜是老的辣,与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装兵败惨状亲自到大宁拜访朱权,痛哭流涕的诉苦说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恳求朱权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谢罪,背后却在安排精锐埋伏城外,手下同时以重金贿赂朵颜三卫部将,等朱权出城为朱棣送行时,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爱将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权就这样被绑上贼船了。朱棣迅速收编了朱权的军队,软禁了朱权的家眷,逼得朱权没有了退路,只得陪着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为了安抚朱权,假惺惺的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他自说他的,朱权又不是傻瓜当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后朱棣当上了皇帝,别说中分天下了,连朱权要求的改封苏州都不答应,钱塘还不答应,最后打发朱权去了被山水环绕的南昌,赴任前朱棣亲笔题诗送别,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奖励吧!

宁王朱权最终依附这南昌一隅,连个行宫都没有,还时不时被诬陷用巫术诽谤朝廷,用自己的隐忍和不问政事的淡然躲过一次次危机,算是在闲云野鹤的生活状态下得以善终。

其实对于宁王来说,虽然有点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称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做个二选一,不管被逼还是自愿,选择朱棣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败的话,朱允炆是不会允许有第二个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会因为站错队而被朱棣杀害。活的自在逍遥,眼看着朱棣和他的子孙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种错爱了!


国史通论


很多关于明朝的小说、电视剧里,如果有一个整天想谋反的藩王,必定叫“宁王”。《唐伯虎点秋香》、《锦衣卫》、《游龙戏凤》,甚至《肉蒲团》里,那个邪恶大BOSS,都叫宁王。但实际上,大明叫宁王的命运都老悲催了。


这个宁王的原型便是王阳明用了40多天就平叛的朱宸濠。他是明朝一代宁王朱权的四世孙。

明朝所有叫宁王的,都对朱棣一脉有怨恨,因为他们认为天下原本应该有一半是自己的。只是朱棣这货不厚道。

当初朱棣搞“靖难之役”并不顺利,被打得灰头土脸的跑到了朱权的地盘。宁王、宁王,封地那是大宁,深入蒙古腹地,兵强马壮,特别是朵颜三卫,堪称大明骑兵雇佣军第一。

朱棣哭着求朱权,让朱权上折子给朱允炆,替自己求情,一副要痛改前非的样子。结果送四哥出城的时候,没有一丝丝防备,四哥直接挟持了自己,把刀子架在自己脖子上,让自己一起跟着造反。关键还恬不知耻地给自己画饼,“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上一秒还在城内是一个手握重兵的藩王,下一秒就成了随时可能掉脑袋的反贼。

朱权匆匆看了一眼大宁城,此后生生世世都再未来过此地。因为靖难之役后,朱棣把大宁赐给了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

朱权在朱棣的挟持下,承担着同等的叛乱风险。而朱棣借着十七弟朱权的“鸡”,下了自己的“蛋”。下完蛋后,朱权连自己的鸡都没了。“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权不但没有得到半个天下,连自己原来的封地大宁和朵颜三卫都没了。

朱权也知道这会找朱棣兑现承诺,那就是找死。所以朱权心想,做个富家翁,朱棣总会同意吧。


于是便请求朱棣改封自己到苏州。这个要求其实真不过分。但是朱棣一口回绝了,说苏州还属于京畿,所以不能封给你。

朱权便退而求其次,要求改封钱塘(杭州),朱棣再一次否决了,说那个地方不吉祥,一开始先父将它赐给五弟,五弟没福享受。建文无道,把他的弟弟封在钱塘,也没福消受。所以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你随便挑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块最富庶的地方都与朱权无缘了。退而求其次,结果也是一次次失望。


朱权终于不开口提条件了,也逐渐认清了形势。永乐元年(1403年)2月,朱权被改封南昌。朱棣还亲自题了诗词,送了行。

按道理来讲,改封到南昌,应该提前就建造宁王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都是提前派人先去建王府,打前站,然后再让儿子就藩。结果朱权到了南昌,连王府都没有。朱棣说你就将就住布政司吧。既然布政司做了王府,按道理也应该重新装修一下吧,也没有。

更让人痛心的事情还不在此,不久便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害人。“巫蛊”在宫廷斗争中,是什么性质?那是要诛灭九族的。

这下子真的把朱权给吓醒了,什么条件都不能提,什么抱怨都不能讲,以前“事成,当中分天下”烂在肚子里,打死不能说。

老实巴交的朱权韬光养晦,终于熬过了永乐一朝。朱高炽即位后,释放出了一丢丢善意。让朱权终于开始考虑有为后人留点什么的可能。

便试探着上书说,朱棣也没明确南昌算不算封国?因为如果算,朱权嫡子就有继承权了;而且也可以给自己的王宫装修一下,甚至重建一个王宫;以及其他待遇也可以逐步落实。朱高炽耍了一个滑头,说你在南昌都20年了,不算封国算什么?但是没提待遇的落实。也就是认同了藩王名分,但是没有实惠。


朱权蚂蚁搬家地一步步争取待遇的时候,朱高炽驾崩了。朱瞻基即位,朱权又倒霉了。提一样,被否一样,和当初朱棣如出一辙。

朱权因为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被朱瞻基痛斥以后,上书谢罪。此后闭口不谈国是,纵情文学,颇有成就。

最终朱权熬死了朱棣一脉三代人,一直到“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才死。

但是朱权一脉,对自己家族的际遇耿耿于怀,这种怨恨一代代相传。直到朱宸濠起兵,可惜又遇到了王阳明。


炒米视角


侄儿要削叔叔的藩,叔叔造了侄儿的反。

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一幕,所以他才会在临终前下旨不让诸王入京奔丧,为的便是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接手明朝。

朱元璋生前曾对朱允炆说过,将朱允炆的叔叔们分封到边地是为了让他们有外敌来犯的时候替朱允炆守好边疆,实际上也是想将诸王弄出京城,让他们死了争夺帝位的心思。

可当时朱允炆便回问了句,胡虏来犯,叔叔们给我挡着,可如果是叔叔们造我的反,谁来给我挡着他们呢?

朱元璋听完之后便沉吟不语,问朱允炆可有良策,朱允炆给出三策,一是以德服人,二是削夺爵位,三是出兵镇压。

谁料朱允炆竟然一语成谶,他一即位便误信黄湜、齐泰之言而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削藩,从而逼得他的叔叔朱棣起兵靖难,他也因此输掉了自己的江山和皇位。

不过,当时的朱允炆毕竟是皇帝,拥有法统,所以他不论是在兵力,还是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无不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倘若能够运用得当的话,完全可以碾压手中不过数万兵马的朱棣。

偏偏朱允炆太菜,不懂用人之道,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朱棣当时因为处于劣势,自知自己手中兵力不够,难以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更不用说对朱允炆进行致命打击了。

所以,朱棣想要打败朱允炆,便必须得用最快的速度扩充自己的实力,怎么才能最快地扩充实力呢?显然是拉被削藩的诸王下水,一起造朱允炆的反,当时朱棣就藩北平,和他相邻的便是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所以朱权成了朱棣最想拉下水的藩王。

朱棣号称诸王之首,朱棣之下,便数宁王最有实力了。

又因为朱棣、朱权二人的封地在北方,时时刻刻须得防着北元,所以他们手上也多精兵悍将,宁王手上的兵更是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看上的便是宁王朱权手上的这八万精锐之师,倘若能够将这八万精兵收归麾下的话,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便又多了一分胜算。

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担心朱权会和朱棣一起造反,于是召朱权回京,朱权也怕自己回京之后会被处死,所以不肯动身,这便给了朱棣一个接近朱权并夺取朱权手中的兵权的契机。

朱权为什么不敢回京?还不是怕自己没了兵权之后会遭到朱允炆的毒手,毕竟湘王朱柏举家自焚,殷鉴不远呀!

朱棣见此情形,便知道朱权很可能已经动摇了,只是还在犹豫而已,只需添一把火便能够将朱权拉到自己的靖难阵营中来。

当时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恰好率兵来攻朱棣的地盘永平,朱棣亲自率兵打退吴高而救下永平之后,便趁机跑到了大宁,诡称自己打不过吴高了,所以只能来找宁王求救,希望宁王能够出手相救。

朱权虽说有点怀疑朱棣的话,但还是让他进城了,不过是让他单骑入城。

朱棣一入城便拉着朱权的手哭了起来,十七弟呀,哥哥心里苦呀,你真当哥哥想造反吗?还不是被咱们那个好侄儿给逼的呀!他使出了自己最好的演技在朱权面前卖惨,慢慢地打消了朱权的警惕,等到朱权警惕松懈之后,他一边让人在城外埋伏,一边又让自己的部下化装入城收买了朵颜三卫和守城之人。

等到一切准备妥当,朱棣说要走了,朱权说那好,我送送四哥。

可等朱权送朱棣到了郊外,朱棣便让绑住了朱权,朵颜三卫的人则攻入宁王府俘虏了宁王的妃妾和儿女去了北平。

这么一来,宁王想不造反也不行了。

朱棣裹挟宁王朱权造反的时候,对朱权说了一句话:“事成,当中分天下。”

可是,朱棣真的会和朱权中分天下?别傻了,朱棣说的只不过是场面话,为的只是想让朱权配合他收编朱权麾下的八万精锐罢了!

朱权也不傻,或者说他很了解朱棣,他知道朱棣是一个很有野心和权力欲的人,绝不可能会和他中分天下。

更何况朱棣是造了侄儿的反才当了皇帝,他想要为自己捞一个好一点的身后名的话,便必须得学“玄武门之变”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创造一番千古功绩,想要创造那样的千古功绩,又怎么可能中分天下?

朱权一旦真敢拿朱棣之前给他的那个“事成,当中分天下”出来说事,让朱棣履行承诺的话,他绝对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他很聪明地跑去对朱棣说,皇上呀,我想去南边就藩,你能不能给我改封一下?二人商量了一番之后,朱权便被封到南昌去了。

朱权封地本在大宁,为什么不回大宁,反倒要跑到南边去呢?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了,朱棣起于北方,乃是龙兴之地,北方又多精兵悍将,他如果再回去北方的话,让朱棣怎么想?朱棣会不会认为他也想拥兵自重,再来一出靖难之役?

所以,他只能到南边,这样才能安朱棣的心。

朱权这一步算是走对了,他到了南昌之后,朱棣看似放过了他,实则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他的一言一行也在朱棣的监视之下。

朱权到了南昌之后,有人状告他“巫蛊诽谤事”,朱棣听说了之后,赶紧让人过去调查,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只好不了了之。

也正是因为朱权的聪明,主动远离了明朝的政治权力中心,然后小心谨慎地行事,这才让朱棣一直抓不到他的把柄,后经仁、宣二朝也是如此,所以朱权才得以安然无恙,或者说有惊无险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宁糊涂


靖难之役打了三个月,朱棣跑到朱权的地盘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想让宁王朱权救救自己,要是能代为上一份谢罪折子就更好了,朱权看到昔日威武霸气的哥哥竟被侄子逼到这个份上,一时间感慨不已,于是收留了朱棣,好吃好喝的招待朱棣,朱棣也不见外,成功将朱权和他的兵拢到自己这边,朱棣看着朱权说:“十七弟,拿纸笔来,哥哥给你画一个大饼。”朱权凑上去一看,纸上赫然写着“事成,当中分天下。”

但后来我们知道,朱棣赢了朱允炆,登基为帝,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并不曾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这种事,谁相信谁就是傻子,其实朱权也并不相信朱棣能做到,他选择帮助朱棣并非全然自愿。这里,四姑娘就大体说一下这个事情。

1392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他最为中意的太子朱标病逝,这不仅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皇帝失去绝佳继承人的悲剧。朱标一死,朱元璋不得不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但是朱元璋本人应该也能想到,百年之后,自己那些儿子未必不会为难朱允炆,毕竟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皇家是很适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那些儿子不管是在边塞还是腹里,都能护佑大明王朝。但是很明显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间磨合的并不理想,毕竟朱允炆成为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老了,没法好好教育这个太子,另一方面,朱元璋主要是在为朱允炆清除朝廷中的障碍,他最忌惮的是朝中的官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朱允炆创造一个好的统治环境,这恰恰忽略了他的那些儿子们。

等到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一继位,朱允炆立刻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机,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信任他那些叔叔们,他害怕那些叔叔们,而那些叔叔们则对他并不敬畏,这样很容易就会引发内乱,朱允炆急于站稳脚跟,于是在还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时候,就着急削藩,而且他大概从来没有想过徐徐图之这件事。

而在对一些弱的叔叔们开始软禁甚至废为庶人的时候,那些边塞强悍的藩王敏锐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于是他们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尽量自保,当然,在没有办法保有自己原有的势力和地位的时候,起兵反抗就成了一些藩王的选择,比如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生前,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相继去世,等朱允炆继位后,他最大的一个叔叔就是朱棣,还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个,自然也是朱允炆最大的敌人,等朱允炆终于对朱棣出手的时候,朱棣装病自保,并在被识破之后迅速起兵,1399年的七月,朱棣起兵清君侧,这就修饰所谓的靖难,自此大明王朝陷入了持续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除了地位上能压制朱棣,其余各方面都不是朱棣的对手,三年后,朱棣攻进了京城,从此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却已经换了容颜,而朱允炆也消失不见。在这场战役中,实际上朱棣并不是孤军奋战,单单依靠他自己地盘上的势力,在三年的时间内是打不赢的,这也是朱棣一早就明白的。当然朱允炆自然也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靖难之役打响的时候,朱允炆就害怕他其他的那些叔叔会援助朱棣,联合起来夺他的江山,尤其是北方边塞的那些藩王,比如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朱允炆下令让他们进京,只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植进了京,但是朱权并没有理会朱允炆。

朱权也是朱允炆相当忌惮的一个藩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并且数次参与出塞作战。靖难之役开始后,朱权是想作壁上观,最好能看到两虎相争,但最后他捡个便宜。同样在北方边塞的朱棣自然也知道朱权的实力如何,朱棣很忌惮这个弟弟,他害怕这个弟弟会在自己背后捅一刀,到时候腹背受敌,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所以在战争打了三个月之后,朱棣到了朱权的地盘。

他打起了苦情牌,而朱权也真的同情上了这个哥哥,答应为朱棣求情,却不知道朱棣在朱权的地盘上刺探、收买、渗入,等到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向朱权辞别,然后朱权就在送朱棣离开的路上被围住,朱棣劝说朱权助他一臂之力。

这个时候,朱权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已经晚了,他的妻子和世子都被朱棣控制,而自己也被围困,重要的是部下已经很多都投靠了朱棣,朱权不得不答应帮助朱棣,朱棣更是许诺将来评分天下。

朱权善谋略,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最终胜出出了不少力。但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可能真的会平分天下,但凡有点野心,并成为胜利的一方,谁又会愿意和别人平分这天下?那话不过是说说而已,朱棣也好,朱权也好,都不会真的去相信。

朱棣称帝之后,朱权知道他不可能放自己到北方边塞去,于是请求将封地改到南方,但是,朱棣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了朱权的请求,然后将朱权封在了南昌,在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朱权就被困在了南昌,直到去世。

朱权刚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发朱权行巫蛊诽谤之事,但朱棣并没有查出什么来,这件事只能无疾而终,朱权倒是越来越低调,纵情山水,寄情琴棋书画。即便是后来的明宣帝,也从来没有想过优待朱权,甚至还指责他不懂事,朱权就更加低调了。

可怜曾经也是英雄,却被困在南昌动弹不得,不过这也不能怪朱棣。对于朱棣这样得位不正的人来说,更忌惮别人走他的曾走过的路,朱权当初被迫卷进削藩和靖难之变中,做什么选择似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尚宫女史


\t朱元璋的儿子里面,除了朱棣能征善战以外,其实朱权也是一位帅才。作为朱元璋的十七个儿子,朱权早早就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也就是在今内蒙古境内。和朱棣比较接近,都是边疆地区,可见朱权的实力有多强悍。

蒙古地区原先是元朝的发源地,所以这里依旧残存着一些能征善战的部队,朱权手下不仅有8万大军,而且拥有战斗力超强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才是朱权最想得到的军队,因为他们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蒙古骑兵,对朱棣的帮助极大。



\t朱棣佯装兵败逃难到朱权处,找机会抓获朱权。

要是给那个时候颁发影帝奖项,那么朱棣必然会成为首席影帝,因为他太能演戏了。朱棣为了夺取朱权的8万人马以及朵颜三卫,所以假装兵败逃往宁王朱权的封地。

他一脸无辜地告诉朱权,都是自己一时糊涂,其实他压根就不打算造反,现在兵败就要被皇上杀头了,希望弟弟朱权能够写信给皇上,宽恕自己一次。

朱权被朱棣高超的演技所蒙骗,果然深受感动地收留了朱棣,并且表示,不久之后皇帝的赦免诏书应该就能到达。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明史》

\t那事情都办完了,朱棣就打算回到燕国等待建文帝的消息。朱权作为弟弟,当然要出城相送,可就在朱权出城的时候,朱棣手下的人马就把朱权给抓获了。

朱棣逼迫朱权协同自己一起造反,否则大家都没有活路,并且扬言,等到打下天下以后,跟他平分天下。这种鬼话朱权都能相信,他不仅没有拒绝朱棣,反而为朱棣各种卖命,手下的8万大军和朵颜三卫也都成了朱棣手里的人马。

从此朱棣兵强马壮,北方边疆的部队基本都掌握在他手里,他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而宁王朱权还梦想着能够平分天下,这脑袋瓜子真是辜负了朱元璋的重托。


\t朱棣登基以后,对朱权开始怀疑打压。

朱棣是雄才大略之人,他宰了侄儿登基称帝以后,压根就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朱权打算跟他平分江山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权心里明白,朱棣可是个狠角色,这种事情如果提出来了,早晚是要被杀头的。所以朱权压根也没敢提这件事,他只是打算拥有一块比较不错的封地。

可惜朱棣不是朱元璋,他自己是诸侯王篡位得来的政权,难道他还会给诸侯王们放权吗?当然不能。朱权过去的大宁他是不可能回得去了,因为那是边防要塞,需要重兵把守,但那是他的老巢。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其年九月,江阴侯吴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明史》

\t所以朱权就上书希望能够被分到苏州一带,毕竟那边是江南水乡,物阜民丰的,可是朱棣表示,苏州太靠南京了,是龙兴之地,不能给你。

\t那朱权再次上书,希望被封道钱塘地区,这里离南京还有一段距离,总可以了吧?结果朱棣还是表示不答应,理由很简单,已经封给别人了。

朱权索性就不提了,等着朱棣给安排分配就好了。朱棣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将朱权分到了江西南昌。江西南昌这边有重兵把守,而且是朱权完全不熟悉的地方。

朱棣一方面可以远程监视朱权,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朱权彻底丧失斗志。毕竟兄弟这么多人,也就朱权有能力可以跟自己斗一斗了。



\t朱权晚年韬光养晦,居然熬死了明朝五位帝王。

朱权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次掌握兵权,更加不可能跟朱棣平分天下了,所以他索性就寄情山水,什么都不去考虑了。

这或许多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结果了。老朱家的诸侯王们,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全都遭到了各种打压。朱棣担心这些诸侯王会学自己一样造反,所以对他们严加看管。

\t朱棣不允许他们考取功名,不允许他们从事生产,只要待在家里,等着国家给你们发工资就好了。家里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孙,那都能够享受大明朝的补贴。

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明史》

这下好了,在朱棣的命令之下,这些个诸侯王开始不断娶老婆,不断生孩子,以至于到了崇祯年间,大明王朝的财政愣是被老朱家上百万的子孙给拖垮了。

朱权晚年开始修道,并且与张天师交友,所以晚年的朱权对黄老学说的研究十分透彻,居然一不小心就成了专家。在韬光养晦的生活中,朱权远离纷争,所以寿命也比一般皇家子弟长一些,足足活了70岁,他活着的时候,熬死了5位明朝帝王,这算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了。



\t总结:朱权一生犯了两大错,好在朱棣还算厚道。

其实朱权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徘徊,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一件事。虽然他表面上是积极支持建文帝,甚至赞成削藩的事情。

但是他心里却有些不爽,这些不爽还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等到朱棣来了,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朱棣更加偏向。

朱权就是表面上的忠诚,骨子里的反叛。只不过他没有朱棣的雄心大志,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施行动。

这就引出了他的第二个错误,那就是相信朱棣能够跟他平分天下。朱权天真地认为,朱棣打天下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自己相助他,将来一定可以分一半天下给他,而这些是其他诸侯王所不能享受的。

\t其实这件事差点就把他给害死了,当朱棣承诺这件事的时候,朱权就应该万死推辞才对。朱权不仅没有推辞,反而为此而卖力干活。

\t朱棣算是比较厚道的了,没有在战后清算朱权。要是换成朱元璋的话,朱权恐怕早就被大卸八块了。所以说朱权还是政治上太幼稚,才会使得自己身陷囹圄之中。


江湖小晓生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时,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国号“宁”。

因朱元璋将朱权封在大宁,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北元军队的入侵,所以朱权的宁国实力非常强悍,带甲之士八万,战车六千,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的战斗力更是天下闻名。



不过纵容朱权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他对于帝位始终无任何觊觎之心,而且也始终坚持着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后,开始实行削藩之时,朱权也依然没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权虽无反志,但他的实力却让他不能置身于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与建文帝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宁王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双方都要争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时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对朱权可谓是虎视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权会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对其也是严加防范,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还未到时,就先下旨削了他三护卫。



当然,就朱权本身而言,他从始至终都未想过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无论建文帝如何对待于他,朱权都是忠心于中央的,他也从未想过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权没有想过要跟随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拢这股强大的势力。当时,朱棣眼见主权没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却是急需朱权麾下势力的加入,借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挡住建文军队的进攻。于是明着没有机会,朱棣就想暗着来。



1399年9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营救,后吴高退兵。此时永平虽已解围,但朱棣却没有返回北平,而是开始在秘密的筹划着一个阴谋。

他先是偷偷的率领着麾下的精兵从刘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权的封地大宁,而后到达大宁后,他就在城下跟朱权诈称因兵败前来求救于他。而此时朱权并没有多想,毕竟是自己的哥哥,他虽忠于朝廷,但对朱棣也并无反感,眼见自己哥哥落难,自然要拉上一把。



当然朱权还是怀疑自己的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时,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军队只能驻扎在城外。

不得不说,朱棣去演戏,他绝对是一个影帝级的人物。入城后,他立刻就拉着自己弟弟的手,泪眼汪汪的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请劳烦弟弟帮忙起草一份请罪奏章向陛下请罪” 。朱棣这番表演,朱权毫无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连忙符合道弟弟一定会帮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这里住几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权绝对没想到,朱棣是铁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标就是那皇帝宝座。在他诚恳相待下,朱棣暗地里却将自己的士兵偷偷调入城中,还暗地里收买了朱权手下的兵士。

之后在完成一切部署后,朱棣就借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发落,然后将朱权诓出城外。之后到了郊外,在朱权为朱棣践行时,朱棣的伏兵就趁机一拥而上俘虏了朱权。



就这样,朱权在毫无防备下,被阴险的朱棣给俘虏了,而后他麾下的势力也尽归朱棣所有。

当然,在俘虏朱权后,朱棣为了在最快的时间招降朱权的部队,他就又向朱权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就是答应朱权事成后,与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经被骗过一次的朱权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后他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谋夺大明江山,朱棣军中大部分的招降缴文几乎全出于他之手。



当然,“平分天下”本来就是一句空话,朱棣登基称帝后,自然不会真的兑现于朱权。事后,朱权也知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去计较,毕竟现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权却没有想到,朱棣非但没有兑现承诺 而且对他还百般打压。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让他回到原来的封地,还否定了朱权关于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权最开始想封到苏州,朱棣就说这是京畿之地,不能给你,后来朱棣又想封到钱塘,朱棣又说这已经分给了五弟,不能给你。



最终朱棣就只给了朱权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四个地方来做选择,而后在1403年,朱权被改封于南昌。

只能说朱棣真的很“阴险”,这四个地方全在中央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一旦朱权有异心,朱棣随时可以发兵剿灭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朱棣虽对朱权百般打压,但至少还是顾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着朱权,也丝毫没有要杀掉朱权的意思。于是乎,朱权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着,当然这之中少了朱权自己的韬光养晦,不问政事的原因。

之后朱权一直活到了正统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个皇帝朱祁镇的那个时代,享年70岁。



不得不说,朱权的结局还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间虽被提防,但却依然能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这等结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澳古说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将自己的子嗣分封到各地担任藩王,为防范蒙古残余势力南下侵扰明朝,所以北方藩王实力最为强大,这其中又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几位藩王实力最强。

【明初藩王分布图】

建文帝登基后,面对诸多藩王的强大实力,采取了削藩政策,建文帝选择先从实力较弱的几位藩王下手,周、齐、湘、代、岷几位藩王先后被削,废为庶人。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深深的刺激了燕王朱棣敏感的神经,看着几位兄弟先后被废,朱棣明白,自己如果坐以待毙结果肯定也会像那哥几个一样从藩王变为庶人,所以生性好战的朱棣狠下心来,决定搏一搏,而且此时建文帝对朱棣已经起了疑心,派人前往北平监视朱棣一举一动。后来,朱棣杀死建文帝的“耳目”,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但是,朱棣也明白,自己虽然在藩王中实力强大,但是要硬碰硬的和朝廷打,胜算并不很大。

这时候他想起了封地和他紧邻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当时的朱权和朱棣实力不相上下,甚至要略强于朱棣。《明史》记载:“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由此可以看出宁王实力确实了得。

【宁王朱权】

《明史》记载:“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朱棣对宁王的军队已经势在必得,是年十月,朱棣来到大宁,见到朱权后,朱棣哭诉自己起兵也是迫于无奈,朱权对此也没有表示疑意,而后便将朱棣安顿在大宁。

几天后,朱棣出城,朱权出城送别,此时伏兵四起,原来在朱棣居住大宁的这几天朱权的军队已经被朱棣收买,迫于无奈,朱权全家随朱棣前往北平。

之后,朱棣为了安抚宁王以及让宁王尽心辅佐自己,许诺宁王,若以后得天下,咱兄弟俩一人一半。

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宁王会相信朱棣一人一半天下的许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宁王不是三岁小孩,不会被朱棣的“空头支票”唬住,宁王当时选择站到朱棣这一边,也是形势所逼。

在朱棣起兵后不久,建文帝怕宁王会帮助朱棣,便下诏召朱权入宫,朱权对此断然拒绝,因为朱权知道,他和朱棣等众藩王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和建文帝永远都是处在对立面,建文帝怕藩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所以要削藩,而朱权也不想任其宰割,如果靖难之役建文帝一方胜利,那么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必定会推行下去,因为朱棣起兵就是建文帝继续削藩最好的理由,实力强大的朱权必定会成为建文帝的心腹大患,所以综合分析跟随朱棣是当时朱权最好的选择。况且,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位帝王在打下江山后将天下对半分,这么浅显的道理朱权不可能不懂。

而朱棣也确实没有辜负朱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随即称帝。

而朱棣登基后,对当初的承诺闭口不提,朱权也心知肚明,只是在朱棣称帝后,向朱棣要封地。

《明史》记载:“比即位,王(指宁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

朱权所要之地都是江南富庶之地,朱棣当然不允,然后让朱权在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重庆(今重庆市)、荆州(今湖北荆州)、东昌(今山东聊城一带),但这都不地方是朱权想要的,于是,这个事就搁置下来。

翌年,朱棣觉得此事不能再拖,于是把朱权封到了南昌(今江西南昌),并保留宁王封号。

朱权被封南昌,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现在的他手里也没有了兵权,成了一个吃空饷的王爷,朱权也从此不再理会朝政,每天过着悠闲的日子,没事出本著作,学学戏曲,信仰道教,修身养性,倒也算自在。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1岁,朱权先后历经六朝,在二十六个兄弟中,朱权是仅次于代王朱桂的第二长寿的藩王。

【朱权墓】

我是小明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