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导语:元代有无邸报,一直是中国古代新闻史中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有一篇文章,对元代邸报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文中举出了三例元人文字中直接提到"邸报"二字的史料。其中二例是宋末元初人士的文字,一例是与南宋并无瓜葛的元人文字。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邸报

这三个例证如果确实无误,则必然成为推翻传统的"元代无邸报"观点的有力证据。因此,对于这三例史料,值得认真地对待与辨析。本文即以一管之见,与列举此三例的作者作一个诚恳的交流。

一、方回:《忆我二首各三十韵》第二首

方回此诗载于其《桐江续集》中。有文章虽然承认"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但根据《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认为《桐江续集》是方回在入元之后的作品。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宋代文人

并且根据《忆我二首各三十韵》第一首中"我生逼六十,偶幸全头颅",以及"六十年间事,历历尚可模"等句判断,这两首诗是方回的晚年之作,因而"诗中所述的'邸报'属于元代邸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对于方回《忆我二首各三十韵》的写作年代,本文同意是方回晚年所作,也即方回在宋亡入元之后所作。

但经考证,文中所举的诗句并不能全面反映方回原诗的内容主旨,并且忽略了方回诗中较为重要的信息,因而导致该文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所提及的"邸报"二字所处的历史环境。

原诗是方回还顾人生的感怀之作,其主要内容是方回对其年青时日、南宋未亡时的追思。

需要对其加以更进一步的分析。

1、对方回诗文的赏析

虽然巴蜀破碎、淮襄扰攘,但在南宋政权的核心地区,朝廷偏安之都,还是比较秩序井然、安居乐业,正如原诗所云"腹心辇毂地,按堵如故常"。也因此,众多儒生文士在此"云集升上庠"。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宋代文人

接着方回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当时南宋临安风物人情,一派江南气象。然后感慨自己其时是无钱无势的小儒,只能做个看客,"冷眼看豪强",旁观像宛鹭一样班行有序的官场(窃睨宛鹭行)。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方回以及与他一样的士子,通过"邸报"了解到朝廷中的官员弹劾升黜、政事议论,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愤闷不已(台评或非是,庙论有不臧。相与读邸报,愤闷填中肠)。

这里方回是在描述南宋往事,此处出现的邸报二字,自然就是指南宋的邸报。在此四句后面的十二句诗则比较明确地透露出了时代问题的线索:

"侥幸江汉静,奸凶殛炎荒。礼闱采刍言,始得伸名场。岂谓边功相,曾不监彼狂。骄淫无比伦,虐毒尤披猖。未闻古天子,买田自置庄。群小附鬼域,国脉内已戕。"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这十二句诗前四句旨在说明,当方回年青时南宋尚能偏安一隅,外在威胁并不十分迫切,而他自己也初步踏入了仕途。中间四句则描述贾似道因其早期的边功而权倾朝野,专权骄奢。后面四句是指涉贾似道所行"公田法",导致"国脉内已戕"。

2、对方回诗文的归纳

方回对于贾似道的评价似有值得争议之处,但从诗中所述,这段诗的语境是在南宋时期,应是确凿无疑的。因为若是入元之后的事,忽必烈朝是相当强盛的时代,怎会国脉已戕,而方回一个南宋遗民又如何敢毫不避讳呢?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邸报样式

另外,这几句诗中所影射的好臣又是谁呢?并且全诗最后四句"青史孰可□,念此心神伤。焉得陆士衡,复与作辨亡"可以看出方回对于南宋灭亡的感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忆我二首各三十韵》第二首中的语境是南宋往事,并不涉及入元之后的经历,因而其中提到的"邸报"自然是指南宋的邸报。

二、刘熏:《通问雪涧陈提举书(并录来幅)》

刘熏这封与朋友的书信往还载于《水云村稿》卷十一,其中有"……久而阅邸报,见盛名与菊泉大司马联辟……"句提到"邸报"。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邸报样式

有相关文章认为"第一,书信所叙述的是久别的朋友之意,不可能是早年所写。第二,文中写到:陈雪涧'壬戌、癸亥间(1262年-1263年),试令南丰',与刘熏相识……到后来发出'四十余年不见之矣!'的感叹。"

"可知这封书信当属晚年忆友之作。从1262或1263年到'四十余年不见',可知,此处的'邸报'时间,至少应在1300年以后,也就是说这封书信中所阅的'邸报'似乎已经越南宋而进入了元代初年,应该属于元代的邸报了。"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这段论述的起点,本文甚为赞同,即书信确为刘熏晚年忆友之作。但结论则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相关文章未能正确地阅读这两封书信,以致再次发生了误读,错误地理解了原书信中所透露出的时间信息。

1、对刘熏文章的分析

刘熏这封信实际上在其文集中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附录了雪涧陈提举的来函,第二部分是对这封来函作出的回复。原信较长,本文也不作全文转录,仅概述书信内容,并将相关文章中所忽视和误读的信息列塞出来,以说明本文观点。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首先,雪涧陈提举(陈处久,字德可)写信给胡石塘,提及南丰郡故人刘熏。说明自己与刘熏四十余年不见,很想念。其托胡石塘代为寻觅,并推荐其才学人品颇贤,可堪为路学招用:

"……治下南丰郡有儒人刘兄名熏,佳士也。四十余年不见之矣!今亦不知其人尚无恙否?曾出仕否?处久壬戌、癸亥间试令南丰时,每与文字交……处久以其年推之,恐亦命耳顺矣。或此士尚在,乞从路学賜一公檢,下之所属,招之使来。先生试凭几扣之,恐亦不在籍提之下,特赐提撕振拔之造……"

这封信就由胡石塘转给了刘熏,而刘便回复了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寒暄过后,便出现了"邸报"一词。

在诗文中,刘熏回顾了其与陈处久四十年前交游的情谊,并说自从陈处久去盐城任职之后书信往还一次,以后就再未有联系。过了很久阅读"邸报",才发现他的名字和"

菊泉大司马"同列其上,本打算寄上贺信,终未寄去。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邸报

根据相关文章认为,"久而阅邸报"之"久而"是指长达四十年之后,"可知,此处的'邸报'时间,至少应在1300年以后",这个观点,本文认为是一个明显的误读。

其中说到了没能寄贺书的原因,是"天旋极折,矛淅剑炊,出万死得一生"。这里显然是指蒙古人攻灭南宋,因为改朝换代对于文人而言就如天崩地圻,而其间的征战杀戮,使人真正经历了"矛头淅米剑头炊"这样的险境,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改朝换代,又何言"天旋极折"呢?

2、对刘熏文章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说这仍不足以说明此处提到的是南宋往事,因而其中出现的邸报是南宋邸报,那么继续往下读,就又有许多文章中的话可以证明。

这里刘熏在感谢陈处久四十年不见,仍关心自己之后,也祝愿陈处久并问他一些近况。这几句祝愿寒暄的话中就隐含着重要的信息:"恭惟贞元朝士,既寿且康,鸠杖蒲轮,会有温诏!弟不审丙子以来,曾为时出否?亦止高卧看儿戏否?"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首先,贞元朝士一语,借甬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休唱当时供奉曲,贞元朝士已无多"句,暗指陈处久作为前朝之臣,即南宋之臣,希望他健康长寿,而又会因年高德劭,得到新王朝元朝的善待(鸠杖蒲轮,会有温诏)。

接着一句"第不审丙子以来,曾为时出否?亦止高卧看儿戏否?"这句话很紧要,因其明确无误地透露出时间信息,即丙子(1276)年。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但我不知道您在丙子年(1276年)之后是否迫于时势,而复出为官?还是只是待在家里看儿子玩耍?"

丙子年正是南宋都城临安被伯颜攻破的年份,这一年可以看作南宋亡国。而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是,刘熏并不知道陈处久究竟在丙子年之后是否作官,因此可以判断出,他前面提到的"久而阅邸报,见盛名与菊泉大司马联辟"是指在南宋时的事情。因为如果他在元代的邸报上看到了陈处久做官的消息,又何必多问"

第不审丙子以来,曾为时出否"呢?因此,文中所提到的邸报当然是指南宋时的邸报,与元代无关。

三、许有壬:《哈噶斯哀辞》

据相关文章考证,最值得重视的一条元代"邸报"的证据,是许有壬为哈八石(即哈疇斯,或汉名丁文苑)所写的一篇哀辞。因为许有壬的出生是在1286年,因此从时间上来看,完全可以断定和南宋没有关系。也因此他的文章中提到"邸报"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邸报

有关文章对于此条史料所举的三个例证,其实只是该篇文章在不同文集中的不同版本。因此严格说来,仅是同一个史料,即孤例,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地辨析。

"从这份哀辞中至少可以透出以下几点信息:其一,文中提到的这份邸报,出现的事件一定是在1323年之后。……许有壬除两淮转运使与哈嘻斯(丁文苑)调任北山基本上是同时的,都在'南坡事变'后不久。……可以说是因'南坡事变',两人才得以工作调动,许有壬对此事件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不会有误。"

"其二,从'邸报同日至'的语气分析,这份邸报中载有关于'许有壬和哈嘎斯二人调动的内容。'这个消息在'邸报'上同时登出,说明元代邸报的内容至少在官员的'任免升黜'上与前代相似。其三,这份邸报属于典型的元代邸报不会有人把1323年以后的邸报再说成其他朝代的吧。"下面就针对这段论证略作讨论。

1、时间上的推算

首先,文中提到的"邸报",出现时间是在南坡之变(1323年)之后,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说二人工作调动是因"南坡事变",却是误读了文章,也未能对许有壬的从政年份作精确的考证。

"南坡之变,枭獐党与,列据津要。文苑、康里子山暨予,实同论列。"这句话是说,南坡之变时,叛党占据要位,而哈八石(即丁文苑)与康里子山及许有壬本人一起弹劾叛臣。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宋朝文人

事实上,许有壬在南坡之变后一直在大都任职,比如泰定元年(1324年)为詹事院中议,泰定二年(1325年),与马祖常祝祠天宝宫。到了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升右司郎中,俄移左司郎中,直到泰定四年(1327年)因其父病逝,才回河南汤阴丁父忧,然后赴湖北。

因此说许、丁二人因南坡事变而调动工作是不确的。而且许有壬除"两淮盐运使"是在天历三年至顺元年(1330年)距离南坡事变已有七年时间,似乎不能说是"在'南坡事变'后不久"了。

2、修辞手法的误判

其次,"邸报同日至"中的邸报,在本文看来并非南宋"邸报"意义上的邸报,而是对官员任命文书的一种委婉的代指,或者说是一种风雅化的修辞。这种修辞手段在古代文人那里是极为常见的,在各个方面都屡屡出现,很多学者都曾指出过。

比如"沈约论声韵,言及宫商角徵羽,是用古名,名新说。这是中国古代的通习,不惟沈约一人为然。惟以于时尊重古典,所以提倡新学术者,不能不附古以自重。"

再如"旧时代文人对地名往往喜欢用古名、别名,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也喜欢用古称,不仅常见于诗文书札,也用之于署籍116贯、题书名。"

"地名用古名,如称南京为金陵,称扬州为广陵,其实金陵是先秦时的名称,广陵是唐以前的名称,宋元以来,这些名称早已不用了。地名用别名,如称泉州为温陵,称无锡为梁溪,其实泉州、无锡从古以来从未叫过温陵、梁溪,都不过是文人为了要风雅而取的别名。"

"政区和地方官用古称,如宋以后根本没有郡,但宋元明人笔下经常出现郡和太守,实际上所谓郡就是指当时的一州或一府,所谓太守指的就是当时的知州或知府。因为当时的一州一府之地,大致相当于两汉六朝的一郡,而知府知州也大致相当于古代的郡太守。"

"又如明清人称道员为观察,称知县为县令,实际上观察.县令都是唐代的旧称,宋以后早已不用了。"这些例子都雄辩地说明,不能在古人的文字中看到某一名称就遽下判断,认为该名称所指的某物就真的名实相符。

其实,在许有壬这篇《八石哀辞》中就有两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证明。第一个出现在开头"哈八石取父字,姓丁,字文苑,于圍人。"这里的于阑一词,就是古名今用的显例。于闻其地在元代称为"斡端",《元史》中涉及此地多以"斡端"称谓,如《蒙古秘业中以"兀丹"称谓,耶律楚才的個游录》则称以"五端"。

很显然,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于圍二字就认为是汉唐时的于闻古国。另一个例子就紧邻文中"邸报"一词:"未〈及〉[几],予除两淮转运使,文苑移山北,邸报同日至。

"这里的"转运使",也是采用古名。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事实上元代并无"转运使"这一官职,这里许有壬借用宋代的官职"转运使"来指称其所擢拔的官职"都转运盐司使

"。我们不能因为见到许有壬使用了"转运使"就据此判断他是宋代的官员。

我们不能因该句中出现"邸报"而不加置疑地断定为元代的邸报,其更合理的解释应是许有壬这里使用的"邸报"是借用了古代对官员任命文书所作的雅称。

3、语气词的分析

其三,"从'邸报同日至'的语气分析",本文认为这里的"同日至"指的是两人的"调令"同时抵达,而非二人调动的消息"在'邸报'上同时登出"。因为,如果消息在"邸报"上同时登出,那么许有壬则不必强调"同日至",而应像上文刘熏所写"久而阅邸报,见盛名与菊泉大司马联辟"一样,强调"

联辟",即强调二人名字同时出现在"邸报"上。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文人

另外,如果文中出现的"邸报"是类似于宋代的"邸报",那么由于"邸报虽都抄自中央发布的官方文牍,却不能起法律效应

"。换言之,邸报的性质是不具有任命权的公告性新闻,只有任命文书才具有调动官员的权力。

因此,强调"邸报"同日至,并没有太多意义,除非这个邸报是借指任命文书。因此,这里的"邸报同日至",应当是指两人的任命文书在同一天到达,而不是写着两人调动信息的宋代式的"邸报"同时到达二人手中。

元代邸报的有无:通过元代官员诗文进行解读

古代地方邸报

此外邸报不可能"到达其阅读对象的时间与政府任命文书到达的时间,几乎同时。"因为,邸报转抄官方文牍,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而委任文书则在第一时间送达当事人。因此不可能是"几乎同时"抵达当事人手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许有壬文中出现的"邸报"并不能确凿无疑说明元代存在邸报。

结语:在探索元代是否有无邸报的过程中,参考了《四库全书》中的史料,以求获得一定的结果。但由于其他原因,并没有重大发现。在阅读相关文章中,看到了较为重要的三则材料,并对三则材料又进行了深究,发现其无法有效的证明元代是否真的有邸报。

由此,对于元代官方邸报的探索,还有待大众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来进行有力的证明。希望本文可以提高对其探索的兴趣,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柯劭文《新元史》

宋漁《元史》

歹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谭其耽《中国历代政区概述》、《长水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