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司马公昭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所谓的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只是因为后来蜀汉的执政官,大都是出自荆州集团,这就相当于是荆州一系掌握着蜀汉的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各类史书自然都是以荆州派的角度去述说,这也就导致益州本土的大部分将领,似乎都成为路人甲和路人乙的角色。

再加上,后世统治者为彰显诸葛亮的忠心,就把很多实权人物给模糊化处理,这样给人感觉诸葛亮就是蜀汉第一实权派,其他的人的权力和地位与他相比,似乎都差着一大截,这种情形下,当诸葛亮表现出对刘禅的忠心时,才更让人感觉难能可贵,这样也才能突出皇权的神圣。

但其实呢?益州本地的很多将领,他们所拥有的权势,其实也是非常大。我们先来说一说张嶷,在诸葛亮刚开始执政时,他还只是个县里面的小官,后来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他因讨伐山贼有功,被提拔为郡都尉。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南中地区的羌人又趁机作乱,张嶷率军平定,并由此被提拔为牙门将。

此后,他又跟随马忠一起征讨南中牂牁郡、兴古郡的造反作乱,在这个过程中,张嶷不仅立下战功,还招降两千余人,全部送往汉中加入蜀汉的北伐军队。后来,因为越巂郡自诸葛亮讨高定之后,此地蛮夷多次造反,先后杀死太守龚禄、焦璜,而后越巂太守都不敢去郡里上任,只敢住离越巂郡八百里的安上县,越巂郡也越来越脱离蜀汉政府的管辖。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考虑到张嶷在平定南蛮上颇有战功,于是便任命张嶷为越巂太守,让他去重新将越巂郡纳入到蜀汉的统治辖内。而此后十五年,张嶷就一直在越巂郡镇守,替蜀汉看守南大门。直到后来姜维继任,朝廷征召张嶷回成都,并以荡寇将军的身份协助姜维北伐,最终战死沙场,其长子张瑛被朝廷封为西乡侯,次子张护雄继承张嶷的爵位。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张嶷从一个小小的县里小官,最终升迁为郡守,成为地方高级长官,都是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实现的,所以说诸葛亮并没有所谓的不重用张嶷。只不过张嶷的起点太低,再加上蜀汉前期也是人才济济,所以他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等到大家都是死得差不多时,他才终于熬出头。

至于吴懿,还有他的族弟吴班,他们俩在蜀汉的权势一直都被严重低估,主要原因,就是为塑造诸葛亮忠心的形象。但其实,他俩在蜀汉的地位,根本就不是诸葛亮能够随便左右的,更谈不上所谓的让诸葛亮来重用,他们与诸葛亮,足以分庭抗礼,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外戚势力,本身就是用来牵制诸葛亮为核心的朝臣势力。



事实上,在刘禅刚继位时,吴懿就已经是关中都督,受封都亭侯;而他的族弟吴班,更是官至后将军兼安乐亭侯。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们两人的地位,和当时的魏延,是同等级别。甚至而言,吴班在军界的地位,还要高于魏延。

后来,在诸葛亮北伐时,两人也是跟随一同作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在阳溪之战中,吴懿协同魏延大破费曜和郭淮,被进封高阳乡侯,升任左将军。吴班则在第四次北伐中协助诸葛亮大破司马懿,被升为骠骑将军,授予节符,并进封绵竹侯。至于当时的魏延,官职还只是征西大将军。

换句话说,在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军界中,如果把诸葛亮排除开,真正排名第一的是骠骑将军吴班,排名第二的是左将军吴懿,排名第三的才是征西大将军魏延,至于所谓的王平、姜维等人,与他们两人相比,还相差一大截。

等到蒋琬执政时,吴班和魏延都已经去世,吴懿则接替魏延坐镇汉中,并被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从所拥有的实际权力来说,吴懿所拥有的权势,甚至在蒋琬和费祎之上,至于王平和姜维,都还只是吴懿的下面的副将。等到吴懿去世后,王平才接替吴懿的位置,后来王平死后,姜维才开始出头。


我是赵帅锅


这个提问有几个问题,第一,吴懿是元老派,不是本土派。第二,王平,姜维是诸葛亮留给蒋琬和之后的蜀汉“丞相”使用的,所以地位在诸葛亮去世后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不是说诸葛亮就不重用二人。第三,谁说诸葛亮就不重用吴懿和张嶷了?要不是蜀汉人才本来就少,李严早就该废了,也用不着着急培养马谡,落得个挥泪斩之的结果,哪还容得让他轻视和偏置吴懿和张嶷?

特别是吴懿,虽然属于外戚,可是却属于蜀汉的宿将,这样的将领,诸葛亮不但要用,地位还很高。根据《三国志.李严传》注《诸葛亮文集.公文尚上书》记载:

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行参军绥戎都尉臣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在这份长长的,参与议论废掉李严的蜀汉将领名单中,吴懿名列第四。那吴懿是如何当上左将军的?“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三国志.邓张宗杨传》。所以,正是诸葛亮屯驻汉中,为第一次北伐做准备,才派吴懿和魏延扫清的南安郡,吴懿也极有可能在这一战中得了“宿将”之名,这难道不是重用吗?



虽然吴懿在北伐中存在感低,但是从后来接替汉中太守一职来看,很有可能负责诸葛亮,魏延带兵出征后,防卫汉中的任务。要知道,曹魏是可以从上庸一线威胁汉中的,倘若汉中一失,诸葛亮大军面临后勤后路被断的威胁。但是,吴懿的堂弟吴班,在北伐中却十分活跃。吴班其实也算蜀汉军中的宿将了,早年参与夷陵之战,打败过陆逊,李异等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中,正是魏延,吴班,高翔等人把司马懿杀得大败。



再说张嶷,作战勇猛果敢又忠义,是当将领的好材料。只不过,张嶷本身就是因为平定南中的叛乱而拔起了,这注定他和南中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南中的安定一向是益州政权头疼的问题,诸葛亮也定下了先平南中后北伐的战略,可见其重要性。南中虽然被诸葛亮平定,但是最头疼的越巂郡还是造反连连,这如何让北伐的诸葛亮安心?所以,张嶷便留在南中镇守,平叛,抚慰,还一度开发了越巂郡,甚至还往北伐前线输送投降的叛军,可谓功劳卓著。所以,张嶷也是人尽其用,为诸葛亮解决了一度脱离蜀汉统治的越巂郡,这不算重用?可惜的是,张嶷后来牺牲在灭蜀之战,让人唏嘘不已。



再说王平和姜维,王平虽然是曹魏降将,但是他的老家可是在巴西郡。这还不算,大飞熊曾经分析过,王平之所以归附蜀汉,最大的可能性是,王平是巴西郡骁勇善战的賨人中的一个首领,成了不想离开故土的賨人代表。所以,严格的说,王平投降蜀汉,和忠诚不忠诚,没有半点关系,因此,蜀汉对王平不但不会怀疑还会重用。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表现出了比马谡更灵敏的军事才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谡的损失,也因此被诸葛亮突击提拔,这在情理之中。



还有姜维,他是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给卖了,又被冀城拒之城外,正好又被诸葛亮赏识,此后就对蜀汉忠贞不二了,哪怕曹魏后悔了,用他的母亲做人质,姜维也不改初衷。至于姜维的军事能力,综合能力,不用多说,无论姜维是降将集团,或者是益州三大集团随便哪一个,是金子总会发光,终究一样被重用。换言之,王平,吴懿,张嶷,还有本土集团的马忠,句扶,李氏三龙,张翼等等,东州的费祎,董允等等,荆州的蒋琬,魏延等等,不都是如此吗?

另外,王平,姜维是在蒋琬时期,先后入府,成为蜀汉的顶级大将,毕竟诸葛亮时期还有魏延,吴懿,马忠等人。综上所述,诸葛亮不可能因为王平,姜维是降将才偏用,也不会因为属于某个集团而偏废。而且,正是蜀汉严重缺乏人才,所以显得来源很复杂,却仍然在北伐中原的口号中团结一致,至少诸葛亮在时是如此。


大飞熊骑士


王平、姜维是魏国降将,吴懿不是益州本土将领,而是刘璋旧部,张嶷是益州本土将领,诸葛亮谁都能重用,就是不会重用益州本土将领。


为什么?

因为这是蜀汉的基本国策,从刘备时代开始,就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因为蜀汉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要想在蜀汉立足,就必须打压本土势力。蜀汉的政治势力主要有四派:

1、北方元老派:以刘备从北方带到益州的人为主,有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糜竺、赵云、刘琰等人为主,这批人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称帝时,已基本上调零消亡了,除了赵云、刘琰还活着,其它人基本上都去世了。

2、荆州派:以荆州人士为主,以诸葛亮为首,有诸葛亮、魏延、黄忠、马良、马谡、冯习、张南、蒋琬、费袆、庞统、伊籍、董允、刘巴、高翔、杨仪等人,这批人是蜀汉政治的基础和骨干,蜀汉四相全部出自荆州派。



3、东州派:以从南阳和三辅地区流亡到益州的流民和刘璋旧部中非益州人为主,这批人是原来刘璋统治益州的基础和骨干,有李严、吴懿、法正、孟达、许靖等人,这批人在刘璋时期是其部下,刘备来了以后,成为刘备部下,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从属地位。

4、益州本土派:以益州本土的豪强为主,是益州当地人,有杜琼、谯周、马忠、李恢、杨洪等人,在蜀汉政权中,处于受打压的状态。

刘备及诸葛亮等人确立的蜀汉基本国策是:以北方元老派和荆州派为蜀汉政权的基础和骨干,以东州派为拉拢对象,以益州本土派为打压对象。



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要定下这样的国策?

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东汉末年,支撑政权的两根支柱:外戚与宦官轰然倒塌,只剩下唯一的支柱:士族。士族阶级在东汉末年不断发展,控制了当时的舆论、选官升官途径、经济和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成为地方政治的实际主导者,蜀汉在益州建国,如果让当地士族掌权,那么刘备的政权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当地士族掏空,这批人在当地有名望、有经济能力、有土地、有人口,干嘛要听你外来势力的主导,这批人就成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最大的政治隐患。

而刘备的前任益州牧刘璋在统治期间,就多次发生益州本土豪强的叛乱,成为内部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现象,不仅刘备如此,孙权、曹操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当时整个天下的士族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而在乱世中,军阀集团发展壮大,士族集团在和平时期占主导地位 ,但在乱世中,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军阀集团依靠武力打下江山,而要坐江山时,都会面临士族力量过大的问题,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采取了打压手段。

益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外来势力在益州本地没有政治基础,只能结盟对抗益州本土日益强大的士族豪强,就形成一种政治平衡,利于刘氏江山的稳定,这也是刘备这样做的初衷。



回到题目,再来看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基本上是重用荆州派人士,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袆,荆州派。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袆、董允,荆州派。

王平和姜维是降将,非益州派,团结的对象,可以重用。王平官至镇北大将军,接替魏延镇守汉中,蜀汉北境的封疆大吏。姜维就更不说了,后期蜀汉的大将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吴懿是东州派,又是刘备的大舅子,外戚,团结的对象,可以重用,官至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诸葛亮去世后,升任汉中都督,车骑将军、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之一。

张嶷,是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益州本土派,受打压的对象,不能重用,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很简单啊,益州本土势力根本就不愿意打仗。

益州一向是天府之国,有足够的土地,有足够的财富,但因为地理上的原因,相对安全,没有那么多外敌能轻易打进来,益州本土人士习惯了和平,一向不爱争斗,守着土地好好过日子难道不行吗?

只有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和降将等才希望打出去,诸葛亮或许是为了所谓的兴复汉室,降将们那就是为了名声了,只有打出去才有机会洗脱投降派的标签,名留青史嘛。

诸葛亮出兵北伐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在后面拖后腿,在军需物质的运送上拖延时间,这就是益州本土势力不愿意北伐的意志体现。所以后来诸葛亮和姜维都在汉中附近搞屯田,除了拉近军需的运送距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军需物质的供给尽量不受制于益州腹地的本土世家们。

对于益州本土士族来说,我在益州过得好好的,你们荆州人跑来抢了我们的地盘,还要我们出死力帮你们打仗?做梦去吧。

要打出去北伐,战斗意志当然是最主要的,人家不愿意打,你怎么用?斗志低,打起来就不会赢。


孤寡老人讲历史


这实际上是题主的一种错觉,或者可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王平,尤其是姜维可以称的上是重要角色,自然出场比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吴懿、张凝不被重用。如地位仅此于赵云的陈到,因为记载较少,甚至到演义中直接没有了这个人,但不能说历史上不被重用。

吴懿,本是陈留人,年少丧父,与妹妹(即日后的穆皇后)一起随刘焉入蜀。因为相面者说穆皇后以后将大贵,于是刘焉为儿子刘瑁迎娶。刘瑁死后,守寡。刘备入蜀后,纳为皇后。

吴懿在蜀汉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可见在那时,吴懿的很多事迹记载已经失传,所以没有为其立传,至现在关于其生平所知就非常少。只知道一直随诸葛亮北伐,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升任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

所以只能说是资料遗失,但是从现有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吴懿相反在当时是颇受重用的。

张嶷,在三国志里面是有立传的,而且篇幅不短。巴郡南充国人也,倒是地道的益州本地人,弱冠为县功曹,因为在刘备入蜀时,有山贼攻击县城,县长举家逃跑,张嶷保护县长夫人杀出一条血路,继而成名,被召为州从事。

后诸葛亮驻守汉中准备北伐时,张嶷为郡都尉,讨伐广汉、绵竹一代山贼有功。可惜突然生重病,治疗数年方愈。

病愈后,张嶷被封为牙门将,随马忠先是平定羌人作乱,后又斩杀刘胄安抚南夷,接纳氐人苻健归附。

诸葛亮讨高定之后,越巂郡蛮夷依然多次造反,因张凝平定南夷有功,被任命为越巂郡太守。张嶷在越巂郡任上15年,郡泰民安,被召回成都拜为荡寇将军。

延熙十七年(254年),张嶷带病出征,与魏将徐质交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死后越巂百姓为其立庙祭祀。

另据说,蜀汉著名的无当飞军第一任统帅是王平,王平死后张嶷继任统帅。

张凝从一个县功曹,逐渐被提拔为越巂太守,荡寇将军,如果说不被重用是不可能。

除以上二人外,黄权(不得已降魏,其子黄崇随诸葛瞻战死绵竹关)、李恢、马忠、张翼等都算是益州本土的名将,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

不过因为利益问题,益州本土派实际对于北伐的意愿不是很大,更多只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刘备来了一大批人投降,蜀亡时怂恿刘禅投降的又是这批人。

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在北伐时,姜维和王平等降将表现的比较积极,而益州本土势力参与的的确比较少。


潘不安讲究史


大谬!

吴懿(yì)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吴懿也随军出征。

建兴八年(230年),吴懿和丞相司马魏延在诸葛亮命令下引军西入羌中,大破费曜和郭淮。吴懿因功受封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并升任左将军。

张嶷(yí)

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了在广汉作乱的贼寇。

其后被任命为牙门将,随马忠多次平定南蛮叛乱,因功封为越巂太守。

这些都能证明这二人,是被重用的!


历史演讲堂


其实说诸葛亮不重用益州本土将领倒不如说是罗贯中先生对他们不够重视!之所以许多朋友有这种想法,我猜想主要还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说到蜀国后期的名将,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姜维,王平,廖化,马岱,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三国演义》中占了不少笔墨,反观吴懿,马忠,张嶷等人,其知名度确实远不如前者,所以往往给我们了一种错觉,那便是诸葛亮不重视益州将领,只重视荆州派和外来派,其实这还真是冤枉诸葛亮了。不过要说诸葛亮有偏爱吗?有,那个人便是姜维,为何诸葛亮如此倚重姜维呢?这个在文末我来向大家来阐明。

诸葛亮很重视益州将领

先来谈谈吴懿吧,虽说吴懿现在的知名度远不如王平,但在正史中,吴懿的官职一直是高于王平的,在随诸葛亮北伐时,吴懿被诸葛亮封为左将军(当年黄忠便是与之同级的后将军),成为四方将军之一。而当时的王平,姜维只不过是杂牌将军罢了,吴懿比他们高出了许多级。诸葛亮死后,王平一直也是以吴懿副手的身份存在,吴懿为汉中都督时,王平辅助吴懿驻守汉中,任汉中太守。直到吴懿病逝,王平才开始独当一面。所以谈不上诸葛亮不重视吴懿。

诸葛亮不仅重视吴懿,对益州许多本地将领也相当重视,如吴班,马忠、李恢等都深受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在世时,吴班任后将军,李恢,马忠先后被诸葛亮任命为庲降都督(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将镇守南方的重任交付于他们,足可见诸葛亮对益州本土将领的重视。

其实,诸葛亮无论从国家还是自身考虑,都没有不重用益州将领的理由。蜀汉内部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要想国家稳定,自然不能内斗,若诸葛亮轻视益州将领,那么这些人势必会跟随李严与诸葛亮对抗,而最后诸葛亮扳倒李严时是得到了吴懿,吴班等一众益州本土将领支持的。公元231年,吴懿,吴班,诸葛亮等联合上书后主刘禅,才成功罢黜了李严。可见当时诸葛亮以取得了益州本土将领的信任,如果不重视他们,又何以取信于人呢。

诸葛亮选择姜维做“衣钵传人”的原因

姜维本是魏国降将,但却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更是视其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话说当时蜀国不乏有才之人,为何诸葛亮独独看上了姜维呢?当然姜维有才能是个必须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个条件,诸葛亮看重的则是姜维魏国降将的身份。我们知道蜀汉一直是存在派系之争的,诸葛亮在世时,由于严于律己,赏罚分明,尽管自己是荆州派的代表,但也颇得本土士族的支持,所以很好的维持了这种政治平衡,但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诸葛亮一般,严于律己,赏罚分明呢?诸葛亮其实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接班人的考虑上,他更加看重的是如何继续来维持派系之间的平衡,保持内部稳定。

而姜维的出现恰好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姜维是魏国降将,不属于任何派系,且没有政治背景,且姜维忠信,可托付大任,让姜维成为以后的军事接班人,虽不能消灭素来已久的派系之争,但至少可以维稳,不至于祸起萧墙!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吴懿并不是蜀中将领,他是兖州陈留人,族父是在十常侍之乱中就出过场的何进部下吴匡,资格非常老,不论刘璋还是刘备,对他这样的、在刘备之前就进入蜀中的北方名人都十分谨慎,既不敢得罪也不敢重用,和吴懿类似的还有名气更大的许靖,基本上就是个位高权不重的牌位。

但吴懿不仅是老资格的北方将领,还是刘备父子的外戚,因此他实际上一直得到蜀汉皇族的信任,护军地位不高但权势很重,而关中都督的地位不亚于魏延前期第一个要职汉中太守,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和魏延同样被推为前线主将,可见其地位。在诸葛亮死后他先任四方将军,很快升车骑将军、封侯,基本上达到蜀汉武将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可见不重用他的不是蜀汉,而只是诸葛亮。

而张嶷情况完全不同,他原本只是个微员,诸葛亮南征他接替名将张翼任越巂太守,充分展示了自己善于怀柔少数民族的能力,得到诸葛亮关注,但第一次北伐时也只是个都尉,后迁牙门将军,开始获得信用,任职仍然主要是和少数民族有关,包括接应羌、氐人来降和平定叛乱部落等,光在越巂太守任上就呆了15年,后来升荡寇将军也仍然主要执行这类任务,被当作主力军大将使用,已是姜维时代的事了(这和演义记载是不同的)。简单说,他其实是被诸葛亮提拔和重用起来的,只是原本起点太低,所以提拔也就只能到杂号将军的地位,而他起家就是搞”民族工作“,所以诸葛亮一直给他安排这类职位也顺理成章。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特点是谨慎,喜欢重用和他性格相近、棱角较平的人,而对性格较特别、个性太强的人始终不敢放手,马超、魏延、李严等他都用不好,而蒋琬、费祎、向宠等他就比较喜欢。王平目不识丁但个性缜密,执行命令一板一眼,虽行千里如在目前,姜维青年老成,思虑周密,且两人都是降将,初到蜀汉为免惹祸性格不得不内敛,原本个性其实不弱的姜维显得颇为“老实”(投降较早的王平个性本来就木讷),当然就会成为诸葛亮喜欢用的将领。

相反,个性突出、由刘备一手提拔、爵位一度甚至比他还高的魏延,“朝中有人”的吴懿,以及和他同样受托孤重寄的李严,他就要么不敢用、要么不愿用,要么不会用,总显得磕磕绊绊了。

和刘备喜欢重用北方人不同,诸葛亮偏爱和他一同或前后脚入川的荆州人士,相同条件下荆州人士总是机会更好,但吴懿、张嶷的问题并不全在于此——吴懿是因为复杂的背景被诸葛亮敬而远之,而张嶷其实已经被他重用了,只是原本起点实在有点过低,这个“重”也就只能是到此为止罢了。


陶短房


题主此问有失公允,吴壹在投降刘备后就已官至关中都督,刘备入川后还迎娶了吴壹的妹子,是为蜀汉穆皇后吴氏。吴壹算来是蜀汉政权的外戚。

诸葛亮北伐曹魏,与魏延在阳溪大败魏将郭淮、费曜,升任左将军,高阳乡侯。建兴九年231年二月随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因粮草不济退军蜀中,八月份同孔明一道参劾李严弄虚作假,延误粮草供及,至北伐失利。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亡,吴壹受命镇守汉中郡,迁车骑将军,进封济阴侯,237年病逝。

公元254年姜维北伐无果,为掩护主力撤退张嶷率五千无当飞军断后与数倍于及的敌军同归以尽,张嶷本人也战死沙场,实现了他杀身以报之承诺。

此二将皆是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都位高权重,,诸葛亮生前对他二人都很依重,委以重任,他二人也确是蜀汉政权的柱石,何来排斥一说?


賀灏


吴懿?

可不是益州本土将领。吴懿是穆皇后吴氏兄长。当年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任中郎将。刘备进攻刘璋,吴懿归降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后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升左将军,进高阳乡侯。诸葛亮逝后任汉中都督,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又进封济阳侯。是历来受到重用的东州士集团领导成员。

张嶷确实是益州本土将领。巴郡南充国人,跟随诸葛亮,因功封越巂太守,最终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也不能说是不重用了。

当然,从整体上说,蜀汉政权自刘备入蜀开始就坚持压制本地世家,形成以荆州集团为核心,东州集团、关陇集团为辅助的政治联盟。对有才能的本地世家基本采取控制、监视等办法,防止他们获得军政权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