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吳三桂,明末遼東總兵,把守山海關,扼守住了女真人入關的咽喉。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煤山自縊後,一度在李自成和滿清直接左右搖擺,不知該歸降誰。最終由於李自成的志得意滿、屢出昏招,讓吳三桂有了降清的意思,最開始討論的是合作大敗李自成後和滿清劃江分治,最終在其和李自成激戰時,多爾袞抓住機遇逼迫他完全投靠清朝。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1644年,吳三桂正式降清後,帶領自己的虎狼之師,主動請纓南下,向自己的同僚和同為大明的中原族民,舉起了屠刀,猶如喪家之犬的明朝哪裡還是對手,出山東,戰西北,滅張獻忠,最終攻入雲南,於1661年,逼迫緬甸交出桂王並殺之,至此明朝算是徹底被鎮壓,吳三桂因功被封平西王,世鎮雲南,擁有私兵,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均為列土封疆,鎮守一方的異姓王,權勢滔天。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清朝從一開始就提防著吳三桂,對其外示憂寵、內存猜疑,但當時時局如此,清朝想要憑藉自己為數不多的滿族八旗兵力,迅速吞下整個明朝疆域,稍顯吃力,必須採取優撫的策略倚重漢臣,如此雖然給後世之君留下了隱患,卻也讓滿清坐穩了江山。

吳三桂也是看準了時機,所以才有了帶兵藩鎮在外並且遠離京城的打算,當時可以說雙方都是心知肚明,卻又不能撕破臉,只能各退一步,見好就收。

很快清朝中央開始了多爾袞專權到順治帝親政等一系列事件,內部並不平穩,滿族大臣和漢大臣的關係僵硬,矛盾重重;國家百廢待興,急需重建;民心初定,不已過度勞民傷財,因此順治帝福林並沒有把過多的目光放到解決三藩上,加上吳三桂人老成精,在雲南老老實實的待著,也不惹是非,兩方平安無大事,直到康熙帝親政。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除掉鰲拜,整飭好朝綱朝臣後,年紀輕輕已經是大權獨攬,很快就把目光瞄向了吳三桂,並把其列為施政第一要務,勢必要削藩。在此之前,朝廷已經開始對其出手,先以雲貴無戰事,收回平息大將軍印,隨後趁機下令雲貴兩省直接聽命於中央,接著又剝奪了司法權。

吳三桂見朝廷名義上剝奪了他的軍事、政治和司法權,知道這是想一步一步削藩,立刻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為由,向朝廷抗議和示威,雙方的矛盾更加尖銳。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雖然吳三桂已經看透清朝這一次是想徹底解決他,自己已無路可走,但內心依然掙扎,不到萬不得已不想走上再次反叛的道路,因為他知道,這一次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作為漢臣,他背主降敵,又助敵殺友,嚴重背離漢族忠君報國價值觀,算是把漢人快得罪完了,如果再反叛,如此反覆無常小人不會得人心。此時,清朝雖初見,但君臣一心,國力日漸昌盛,八旗兵戰鬥力猶在,不是他僅靠偏遠雲貴之地可以抗衡的。

此時,和他相同處境的平南王和靖南王知道自身實力更弱,便主動要求撤藩,康熙帝算準了吳三桂的心思,知道平南王雖然知道反叛必敗卻不會坐以待斃的把自己打下的基業拱手相讓,索性趁機提出裁撤三藩,徹底把其逼入絕境,想利用巨大的壓力讓他儘早決斷,朝廷也好儘早解決,避免遷延日久、勞民傷財。

果然,1673年11月,吳三桂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康熙想到了吳三桂會反叛,卻沒想到會如此果決和迅速,根本沒有提前做出足夠的防治措施,倉皇間連忙調集各地兵力平叛。

1676年,雙方經過三年的交戰,戰爭逐漸進入到膠著狀態下,叛軍再難擴大影響,經歷過了剛開始的不適應後,清朝依靠強大的國力、兵力,迅速站穩了腳跟,並沒有再讓敗局擴大,甚至先失之地也多有奪回,吳三桂此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或被剿滅,或投降,或隔岸觀火,或直接調轉槍口對他出擊。

1678年,吳三桂不想被清朝慢慢圍死坐以待斃,整肅軍隊,主動出擊兩廣,依然想實現自己劃江而治的理想。雖然大勝清朝,他卻在八月中旬去世,總共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吳三桂和清朝的鬥智鬥勇


失去了吳三桂的叛軍即便有謀臣良將,也因沒有了主心骨迅速瓦解,沒過多久就被平息。至此,康熙和吳三桂的鬥智鬥勇終以吳三桂的失敗而告終。

歸結緣由,自吳三桂降清就註定了這一天的到來,這是一條不歸路,選擇了就沒有退路。他不是敗給了清朝,而是敗給了大義,敗給了民心,而清朝恰恰代表了大義民心。康熙帝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收服三藩,依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英明覺悟、臣下的出謀劃策和大清的國力,更是民心思定,得民心順民意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