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朱允炆要急著削藩?

吃瓜群眾1997號


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無非就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的諸王“擁重兵,多不法”,嚴重威脅了皇權的穩固,這是削藩根本的原因。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錯誤的吸取了元朝的教訓,以為實行了諸子封藩,在中央王朝一旦危難之時,各地藩王就能提兵解困,勤王濟危。他認為,天下這麼大,必須建立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於是爵封諸子,分鎮諸國。明初大概分封了秦、晉、燕、周、楚、齊、湘、魯、潭等25位藩王,除了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外其餘諸子皆封為藩王。各國藩王皆手握重兵、驕縱不法,各藩國“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歲祿萬石,府置官屬”,實力十分雄厚,漸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面對父皇的嚴苛,諸子都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只能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等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後,諸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對於自己的這個後輩子侄壓根就瞧不上眼,況且各藩國擁兵自重又沒有了朱元璋的制約,更加無法無天。


事實上,朱元璋的分封諸子是沒有吸取漢初削藩和七國之亂的教訓,但是朱允炆在即位之前卻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政策的弊端。在朱元璋分封諸王之後對朱允炆說: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尹守衡《皇明史竊》)朱允炆卻回答說: “虜不靖,諸王御之; 諸王不靖,孰御之?”(孟森《明史講義》)太祖默然許久。


朱元璋為了皇權的穩固,為了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統治氛圍真的是不遺餘力了,明初大殺功臣就是明證。但是朱元璋解決了這頭,卻忘了藩王這頭,他沒有吸取漢朝削藩的教訓,還妄想諸子能夠成為中央的藩屏。

朱元璋去世後,雖然下遺詔曰: “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張廷玉《明史》)藉以保證皇太孫朱允炆能夠順利的繼承皇位。而朱允炆在即位之後,也在諸王府設立了賓輔,以加強對藩王的管理。然而面對諸王勢力的強大,猶覺芒刺在背,因此迫切著手削藩。


朱允炆多於藩王坐大的憂慮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削藩的策略確實不成熟的。他沒有綜合考慮削藩利弊並存的局面,也沒有參考漢武帝時期實行的削藩政策——“推恩令”,以非武力措施卻達到了削弱藩王的勢力。

建文帝在太常寺卿黃子澄和兵部尚書齊泰的輔佐之下進行削藩,齊、黃兩人分析之後認為應該先削周王,因為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急切不能拔之,只能先撿軟柿子捏。於是建文帝連削周、齊、湘、代、岷五位藩王。燕王朱棣在此過程中始終按兵不動,但是朱允炆的一切舉動都看在眼裡,堅定了他謀逆篡權的決心,他私下積極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準備作戰。

最終,在建文帝準備削燕時,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了,靖難之役遂起,最終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大明易主,朱棣篡權成功,成為明成祖。


柚子愛歷史


朱元璋為了江山大計,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到地方當藩王,明朝的藩王與漢朝的諸侯王類似,只是沒有明面上的發行錢幣和治鹽的權力,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采邑、軍隊和官吏,相當於是一個小朝廷。

朱允炆登基之後,手下的三位大臣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儒都以漢景帝時期削藩的故事告誡建文帝,藩王遲早會是國家的禍害,遲處理不如早處理好。

而且燕王朱棣正值壯年,如果不處理他,他的威望會更強,到時候更難處理,但是先處理燕王朱棣還是最後處理燕王,建文帝和他的謀臣們發生了爭執。

最後他們還是決定先剪除燕王的羽翼,先後廢除了周王、湘王、蜀王等五位藩王,可是到處理燕王時,朱允炆卻出了昏招,他竟然將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放離了南京。

果然燕王朱棣見兒子們平安回來,毫不猶豫的舉起了起兵的大旗,號稱“靖難之役”,而這場持續三年的戰役裡,建文帝朱允炆昏招頻出,最後被朱棣施展斬首戰術直取南京,李景隆開門內應,宮中突然發生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飛凡看歷史


建文帝登基僅一個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蕃行動!藩王權利大會影響到文官的權利,我們都知道明朝的文官是很厲害的,所以建文帝在文官的遊說下開始了削蕃!

削蕃有三種策略:上策,削掉藩王的軍權,接到南京或者鳳陽,賜給王府,好吃好喝的養著。這是最符合建文帝仁君形象的策略;中策,推恩制,分化瓦解藩王實力;下策,連根拔起,貶為庶人。但是他偏偏選擇了下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削了五個藩王,有一個藩王甚至被迫全家自焚!

這種情況下,其它諸王莫不戰戰兢兢。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正式靖難,起兵南下,用時三年就攻下金陵,代侄為帝。


野史共享


朱棣打敗朱允炆後同朱允炆一樣進行了撤藩,但是二人在在撤藩上的做法卻是不同的,朱允炆採取的撤藩方式是非常極端的,而朱棣的撤藩方式則是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進行撤藩。

同樣是撤藩為什麼說朱允炆是非常極端呢?因為朱允炆撤藩是殺叔撤藩。朱允炆在位四年做的最多的就是削藩,朱允炆上位後聽從身邊親信黃子澄的話開始了自己的削藩之路,但如果朱允炆削藩不那麼激進的話也不會被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奪走皇位。朱允炆開始削藩之時就恨不得將自己的叔叔們都殺死,手腕過於狠辣,在他的削藩過程中逼得湘王自焚,將周王流放雲南。這樣狠辣的行為無疑是讓其他藩王記恨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朱棣不願意步兄弟後塵,並且自己手中掌握一定的軍隊因此朱棣便開始了名正言順的“清君側”。

朱棣上位後同樣忌憚藩王勢力,但是朱允炆是前車之鑑,朱棣不允許自己如同朱允炆一樣被另一個藩王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因此朱棣在保留朱允炆削藩的政策保留,但是削藩的方式改成溫和、緩慢的方式。

朱棣削藩的第一步是:減少藩王護衛,慢慢消減藩王的護衛隊。第二步針對犯錯的藩王先告誡,再貶為庶人,手段相較於朱允炆溫和許多。第三步:將軍權收歸,將藩王手中的軍權慢慢從藩王手中轉移到自己功臣的將領手中。並且頒佈針對藩王的政策方便削藩。

在削藩上,朱棣溫和的方式要比朱允炆激進的方式要好的多,在帝王術上朱棣也比朱允炆要強的多。


_誰主沉浮74928152


朱元璋建國後,在1368年2月就為王朝定下傳統,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為的是給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以免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孫,但又因為嫡長孫朱雄英早故,作為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次子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嫡長孫”,所以繼位的也就成了朱標的次兒子朱允炆啦。

當時新繼位的朱允炆正覺得“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認為他們“擁重兵,多不法”,對皇權的威脅很大,所以一直想要削藩。正在他找理由下手的時候,有人來舉報朱橚要謀反。此時朱允炆也想借這個機會增強自己的權力,減少各藩王對自己構成的軍事威脅,因為各藩王都是手握實權的。

同時互不隸屬的藩王勢力,相互阻隔也不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正因如此朱允炆削藩已經是勢在必行啦。剛好此時又有人舉報朱橚謀反,他覺得機會來了,然後就急著削藩啦。


奇文怪事


21歲登基,做了四年皇帝(1398年-1402年)。

朱允炆出生於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長子早死。

太祖朱元璋,為保大明帝國萬世永昌,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大明的每個角落,確保大權不旁落。殺功臣,太子朱標死後,更是把太子一黨殺的十室九空。

朱允炆上位後,臣子們對他沒有威脅了,但是他的叔叔們個各都讓他寢食難安,生怕哪天聯合起來把他趕下臺。當然削藩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更好的加強中央集權,讓政令上通下達,別政令到了地方落實不下去,臣子們不想再演漢朝的悲劇。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是辦法沒用對。

1399年八月朱允炆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 在他們協助下削廢五王,抓的抓自殺的自殺,這樣一來,人人自危,誰都怕這把削藩的刀,落在自己頭上。於是朱棣起兵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





雨哥港歷史


削藩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歷史上的西漢七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前車之鑑。在政權建立初期,通過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藩王制度能夠有效的加強中央政權的穩定。而時間長了以後,隨著新生政權的逐步穩定。以及隨著時間推移,藩王與後世的君主之間血緣關係的變淡。擁有高度自治權的藩王就變成了皇權的威脅。在明慧帝朱允文身上尤為如此。在開國皇帝朱元璋時代,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對於疑心很重的朱元璋來說,這些兒子無疑是他最信任的人。即使在太子朱標身上也是如此,從明朝開國以來,朱標都是無可置疑的皇位繼承人。太祖嫡長子身份以及多年監國參政積累下來的政治經驗和滿朝文武的支持是認誰都無法動搖的,包括後來的明成祖朱棣。朱標的政治能力和威望足以壓制住他的藩王兄弟們。我想,如果朱標順利繼承皇位他會採取更加溫和的辦法來解決藩王對於皇權的威脅,不至於到兒子這一代收到王權掣肘。而一切都因為朱標的早逝,使得政權過渡不平穩。藩王這一歷史難題留到了朱允文的手裡。顯然朱允文的繼位更多的是依靠爺爺朱元璋對於長子的感情和朱標多年在朝廷中積累的威望。實則其個人的能力是遜於其叔叔們的。藩王們心中肯定頗為不服,使得其皇位更加不穩固。而此時朱允文就好比被一群狼圍起來的一隻羊,心中充滿了不安。而政治能力的不足,也導致其過於急切地採取過激的手段最終激起了藩王靖難的戰爭。



冒牌學者呂先生


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減少他人的兵權,避免謀反叛亂,往往就會選擇削藩。但是你要剝削別人的權力,任誰也不會願意的,逼急了就有可能會奮起反抗,所以要想成功地削藩是要有一定的謀略的。但是對於朱允炆而言,他的削藩卻導致了他丟掉了自己的皇位。削藩是朱允炆早就設計好的。朱元璋曾三次將他的二十五個子孫們分封各地為王。藩王有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的勢力比寧王還大。他還是皇子時就對諸王坐大很憂慮。有天他問黃子澄,黃子澄說,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用六師監之。西漢文帝、景帝削藩,七國滅亡,抵不過朝廷的強勢啊。朱允炆很以為然,放心了。其實他不知道自己不是漢景帝。叔叔朱棣也不是劉濞。作為皇帝,不能看輕任何一個威脅,因為他很有可能就是導致你江山易主的人。


Mar月影


朱允炆繼位的時候才21歲,屬於輩分最小,資歷最淺,翅膀不硬的主,可朱元璋偏偏選擇他繼承皇位,朱允炆上位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也是最後一件。

明朝官方的解釋是,他為了實現中央集權。我們老百姓就沒這麼多門門道道了,一句話朱允炆怕丟了皇位。






朱元璋在選擇繼承人時,早早的就確定了朱標太子一位,配置各種精英人士著重培養。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暴戾執政的方式,大肆清除開國功臣、扼殺政治勢力、肅清黨派爭鬥中處處側漏為朱標鋪路的想法。還有最關鍵的一步,朱元璋安排好其他兒子的退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各個藩王在自己封地享受國家福利吃喝玩樂,沒有對獨立行政權和封地,但擁有繼承權。

原本這種安排是最合適的,結合朱元璋:“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的命令約束下,可以充分制約兒子們之間為了皇位大打出手。唯一出現差池的是朱元璋授權個別兒子守護邊疆的使命,例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他們在各自封地中除了配備常規的藩王護衛隊,還擁有戰鬥力不俗的軍隊用來打擊外敵。說好的哥哥當皇帝,弟弟我做打手,可惜朱標的意外猝死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部署,皇位、藩王、繼承者三者的平衡關係瞬間打破。


朱元璋式的嫡長子繼承製,把朱允炆推到風口浪尖。

明朝沿襲了嫡長子繼承製,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卻不走尋常路,選擇嫡長孫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製是明官方公示的制度,朱家的兒子們都明白文件的意思。尤其朱標一死,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誰心裡沒有點不三不四?自然有人質疑朱允炆的身份是否合法?合制?嫡長子一死,按道理輪到長子,朱允炆作為嫡長孫憑什麼連跳三級直接上位?朱允炆的敏感身份成了藩王們心中最大的疑問。

按明朝祖訓,朱允熥當立(朱標的正妻是常氏,生嫡長孫朱雄英,嫡次孫朱允熥),按習慣法,秦王(朱樉)、晉王(朱樉)、燕王(朱棣)依次當立,怎麼也輪不到朱允炆。唯一可以解釋通的是:第一,朱元璋防止外戚干政,常氏集團的做大會影響朱家江山。第二,朱元璋安排好的兒子們不入法眼,也不想再輕易更改到藩王制。第三,常氏的的去世,讓朱允炆的身份合法化,而且朱允炆深得朱元璋喜歡。所以朱允炆的皇位就在這種看似不合理,卻合理的制度中從天而降。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繼位,可藩王成了潛在的定時炸彈,威脅帝位的地方勢力。

早在朱允炆被選為繼承人時,朱棣最先表現出心中不滿,常常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裡。甚至公然和朱允炆叫囂:“不意兒乃有今日!”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可見朱允炆和叔叔們都清楚互相的矛盾在哪裡,只不過有的願意選擇隱忍,過自己瀟灑的小日子,有的不願意將就,只不過形勢所逼,朱棣就是代表人物。等到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心裡始終覺得叔叔們是自己心頭的刺,不拔掉不能安心,尤其叔叔朱棣在其幼小、懦弱的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

藩王和皇權的矛盾已經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白日之下,所以朱允炆上位後著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他不想讓叔叔們心存幻想,更不想讓他們擁兵自重威脅到自己帝位,那麼唯有削藩才能很根治朱允炆的病,也是實現他全部中央集權的必經之路。朱允炆本著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的心態,很快把削藩提上日程,結果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人,在削藩一事上推波助瀾,間接的刺激朱允炆暴力加速削藩,結果朱允炆自己也沉不住氣,終於把朱棣逼反。

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造反成功奪位,而朱允炆在戰亂中不知所蹤。靖難之役的具體過程我就不再多重複了,我想說的是朱允炆就削藩一事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是他過於低估藩王實力,急於求成。如果採取溫水煮青蛙的緩和方式,藩王問題自然能被慢慢消化,畢竟年輕就是優勢,活久了自然久見,區區藩王而已!


我不是易中天


朱允炆年少繼位,看見囂張跋扈的叔叔們作威作福,全然沒把他這位新皇帝放在眼裡,加上叔叔們手握兵權,早晚是個禍患,所以腦袋一熱,下令削藩,但歷來削藩是個技術活,但朱允炆卻沒有細緻合理的規劃,由於手段簡單粗暴,逼得藩王人人自危,最後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得皇位。


朱元璋為了子孫享受到福利,實行藩王分封制

那麼說起朱允炆削藩就要回顧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藩王分封制,作為一個罕有的從社會底層通過艱苦卓絕鬥爭登上帝王的皇帝,朱元璋深知老朱家得天下不易,於是他為了讓子孫更好的享受自己創業成功帶來的福利,實行了藩王分封制。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史》

老朱實行藩王分封制還有一個深意就是能把兵權集中在朱家人的手裡,防止外姓奪權,但朱元璋也考慮到了安全隱患,給諸王限制了兵力。成年後的藩王必須離京就藩,在享受地方財政的同時,也擔起了保家衛國的義務,且不得擅自離開封地。

但由於每個藩王所在地所面臨局勢的不同,藩王麼兵力也是參差不齊。而遠在邊疆的秦王,燕王,寧王因為與異族相鄰,承擔的責任大,所以手裡兵權也大。


新皇上任三把火

那麼這幾個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對於年少上位的朱允炆就造成了一定的威壓,而對於朱標死後,朱元璋將大位傳給朱允炆,各位叔叔心懷不忿,都沒把這個小屁孩放心上,行為舉止更加放肆。

這對於新皇上任三把火的朱允炆來說,必須不能忍,不然皇帝的威嚴何在。於是在登基皇位一個月之後,倉促削藩。第一個倒黴的是朱棣的胞弟周王,之後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相繼被削,廢為庶人。


手段過激,逼反燕王

到了此時,信號已經再明顯不過了,藩王都不傻,都知道這位皇帝侄子要對自己動刀了,於是人人自危,當然其中也包括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

朱棣可不是一般的藩王,他隨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從小就在戰場上打滾,哪能忍受被侄子削藩的恥辱,於是在經過一系列精心的準備後,發動靖難之役,皇位易主。

總結:朱允汶新皇登基,動手削藩,本來也屬於正常,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但他選擇的時機與實施的手段都不成熟,手下也沒有深謀遠慮之輩,導致遭到一代梟雄朱棣的反噬,最終落得失蹤的下場,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