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坐视不管?

终南冠


在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处,往西看是郁树茂密的三台山,在这上面落有一座石墓,而墓的主人,就是力保大明江山不被隔裂,奋勇御敌,最终让大明转危为安的民族英雄——于谦,于少保。

在纵横看来,以悲剧收场的英雄是最生动饱满的,这一点套用到于谦身上一点不为过。

裂国之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煽惑下,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率20万大明精锐同瓦剌大军决战。结果被也先指挥的蒙古大军击溃,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虏。

当“土木之变”这样具有灭国之危的消息传入北京城后,朝中一片大乱,要知道,北宋的灭亡就是金国南下掳走了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直接覆灭,而此次事件同靖康之耻如出一辙。皇帝被俘,对大明而言如同灭顶之灾,瓦剌也先完全可以以此为要挟,向大明朝廷无限索取,直至将大明朝廷消耗殆尽。

大明朝自成立以来短短80年时间,便陷入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危机。而此时的朝堂上下却莫知所为,更有甚者提出了“南迁京师”的裂国主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

力挽狂澜

于谦挺身而出说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一席话道出了南迁的弊端,结果将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而此时关键是稳住朝廷局面,所以“言南迁者立斩”。同时,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照明英宗出征前的交代,监国之责委以郕王朱祁钰。

于是于谦等同其他大臣联名,劝说孙太后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于谦对迟迟不肯继位的朱祁钰说道:臣等诚忧国家, 非惟私计, 愿陛下弘济艰难, 以安宗社, 以慰人心”。于谦一席话, 使朱祁钰为之折服, 同意接受皇太后的旨意, 即皇帝位,改元景泰。于谦委以守城之责,升任兵部尚书。

北京保卫战

兵败土木的大明,精锐部队尽损,为抵御即将到来的瓦剌大军,于谦迅速调集全国的部队到京城防御。当瓦刺军兵临城下之际, 于谦并没有选择坚守城池,而是选择了背水一战。

京师保卫战既直接关系到明朝的安危, 也与于谦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祸福安危攸关。如果他稍存私心, 害怕承担重大责任, 害怕背城作战的艰险乃至丢掉脑袋, 他完全可以用总兵官石亨的敛兵不出, 坚壁以老之之策, 而不必冒此重大风险。

但他却亲身督战, 以抵御瓦刺军的主攻部队。 足见于谦在决策背城一战时, 早已将个人得失与安危置之度外, 一心只图打败瓦刺军, 使国家转危为安。从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看出于谦具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既是于谦杰出军事才能的胜利, 也是于谦“忧国忘身”精神的胜利。

阴谋破碎

当也先认为可以“挟天子而令大明”时,他的军队却在北京城下折戟,他面对的大明如同未发生过惊变一样牢不可破,而他所提出的要挟,被朝廷一项项地驳回,仿佛手中的明英宗并不是明朝的皇帝。也先的阴谋没有得逞,而他也明白,这个如同“鸡肋”的皇帝,杀之则会招来同汉人世代的不解仇恨;而不杀则没有半点利用价值。

在思前想后一番,也先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将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回去,他要让大明内部激起一场权利的斗争。

再起波澜

此时,面对英宗的回归,正在皇位上的代宗犯了难处。当初国难之危,群臣拥立自己登上皇位以保社稷不倒,自己也是百般无奈方才登基,而此时的自己却与当初发生了变化,坐上皇位不易,交出皇位更难。因此,当英宗朱祁镇一回来,朱祈钰变将他囚禁在了南宫,长达8年之久。然而不幸的是,朝廷也仅仅维持了8年的宁静——朱祈钰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他也因一场大病再也没能起来。当朝皇帝命不久矣,而又再无接班人,此时的大明皇位又一次靠向了英宗朱祁镇。

英宗复辟

当朝堂之上再起皇位移交,权利的斗争便开始滋生。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首的小人代表,在朝廷即将做出变动之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登上皇位,英宗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复辟成功。这三人以政变的形式更改了朝廷本就安排好的决定,以英宗朱祁镇为代价,来“极限投资”这场权利的争夺战,可以说,他们的赌注是大明江山的未来。

权争的牺牲品

或许,当时手握军政大权的于谦早已意识到,当逢此刻,定有奸邪小人投机取巧扰乱章法,但他并没有为此做任何的举措来保证自己的将来,因为,他不屑,他不屑为皇权的争斗献上自己为大明江山社稷付诸的心血。

在他眼里,大明不能没有皇上,但皇上可以没有江山。

当英宗被俘,他提出“君为轻”的主张;在求代宗将英宗接回朝廷时,他考虑的只有大明尊严,而不是皇权平衡;当英宗被囚禁8年之久,他认为这是皇室的斗争与我何干;当夺门之变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朝局的稳固,却没有意识到权力斗争的血腥和残忍。


总结:

在于谦看来,为官一任,只图报效国家即可,个人的得失与安危已是微不足道。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要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让步,包括皇上,更包括他自己。


史论纵横


夺门之变事发突然,朱祁镇被关在南宫长达8年,朝臣们都已经忽略了他的存在,谁也没有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小人会处心积虑的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皇家内政,发动夺门之变。

等于谦反应过来,恐怕朱祁镇已经坐在皇位上发号施令了。但是于谦手握权柄,完全可以迅速抢出朱祁钰,不承认朱祁镇的帝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为什么于谦等一般臣工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做而听之任之呢?

我觉得原因有二,第一、朱祁钰因为丧子之痛,对皇权本身已经淡漠了,已经没有心思去跟哥哥拼死一争。而且他毕竟还卧病在床,也没有精力去争。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于谦他们急也没有用。

第二、于谦受制于自己的迂腐,虽然国难当头对抗瓦剌时他能够当机立断,但是在面对皇家内部争权时,他却不好表态站立场了。毕竟,当初拥立景泰帝,也是事发突然,为了国家大局而不得已的措施。

其本身并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操作这件事的动机。

事后,朱祁镇平安回来了,原本朱祁镇也是自己的皇帝,但是,牵涉到皇权之争他就不好说话了。朱祁钰将哥哥囚禁南宫,又废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位,包括于谦在内很多人都是觉得有所不满的,但是又无法干预。

所以夺门之变发生后,于谦不方便强制干预,他害怕在天下人眼里,把自己看成是争权夺利的人,为一己之私干预帝王家事,更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权臣的记录。他认为他这样做,可以博得一世清誉,也是向朱祁镇表明内心,当初我拥立景泰帝绝无私心,而是为了大明江山而已。

他以为朱祁镇会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但是自古皇权之争必然是尸山血海、刀刀见骨的。朱祁镇八年的怨恨又岂是一个理解能够化解?最后朱祁镇不但处死了他们这帮拥立景泰帝的人,还处死了朱祁钰。

从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里面就可以读懂他当时的这番苦心:”千锤百炼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书生意气,害人不浅也。


谢金澎


“夺门之变”发生的太快,且不是篡位,更有皇太后的支持。

参与“夺门之变”者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一个武将,一个太监,一个文官,其中石亨的身份特殊一些,是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握京城部分团营。

“夺门之变”,此三人没有调动任何士兵,因为他们手上没有皇帝的敕书,所以无法调动士兵进入紫禁城。但他们必然豢养死士,也就是他们的私人武装力量,毕竟他们为这一刻准备很长时间。好在他们手上有孙太后的敕书,孙太后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嫡母,但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关系好一些。

“夺门之变”发生的很快,朱祁镇从东华门到奉天殿,虽然路上有卫士阻拦,但只要朱祁镇一句话“我是太上皇”,就没人敢拦阻。毕竟卫士不敢把朱祁镇怎么样,更何况也没有朱祁钰的任何指示,完全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登上皇位。就这样,兵不血刃复辟成功。

为何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平息政变呢?

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石亨,或者徐有贞,再或者曹吉祥,那于谦一定可以调兵镇压,士兵也会听从于谦,可问题是坐在皇位上的是朱祁镇,更有皇太后支持。虽然“夺门之变”不合规矩,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因此不是篡位。所以,于谦未必能调动军队。

另外,宫内的禁卫士兵也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复辟,有人推测,这是皇太后的命令,因为朱祁钰病重,皇太后必然成为至高无上的人。在没有朱祁钰任何指示下的禁卫士兵,不可能自发起来与皇太后抗争。


五味社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觉得于谦不是坐视不理,而是无能为力。

夺门之变的主要过程基本是短时间完成,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就发生在一夜间,在朱祁镇重登大宝、徐有贞催促百官入宫拜贺之时,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此时的于谦如果再想要做点什么,只能选择回家整理军队造反了。


此时朱祁镇重新登基也是最合适的结果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此时他的唯一儿子朱见济已经死了,可以说景泰帝后继无人,如果景泰帝死去,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在景泰帝继位时皇太后定的皇太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皇位传给朱见深也就相当于传给了朱祁镇,朱祁镇死后也必定是朱见深继位。既然是最合适的人选继位为帝,也就没什么必要提出不同意见。

于谦为人为国为民,不会多事

我想在于谦看到朱祁镇高坐大位的时候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最后结果,不过这些对于谦来说又算的了什么。于谦为人大仁大义,凡事以国以民为先,就算是他对皇位归属有什么疑义,也不会轻易煽动内乱徒耗大明元气,况且作为前任皇帝,朱祁镇还是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的,他继位,不会使大明发生动乱,皇位也是平稳传承,所以于谦也就认命了。就算是后来在牢里被诬陷时,他也不吐一语为自己辩解,因为他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罪名,那就是人家愿意怎么捏造就怎么捏造的了。

百年世事已过,无论朱祁镇复位之后日子过的多么逍遥,也洗不掉他身上的污名,而对于于谦,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何妨,他依旧是那个两袖清风,为国为民的英雄,心中无愧,坦然的在西湖边看这百年沧桑。


笔筒Susie


于谦根本就不该死!英宗复辟成功以后,杀于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于谦才不管此事。

首先,有没有“夺门”,英宗都有复辟的机会。于谦可能认为徐有贞、石亨夺门之变只是提前让英宗复辟。英宗不“夺门”,也会是英宗这一支重新上位。所以,不干预此事。

第一,明朝名臣李贤曾经跟英宗揭穿“夺门”真相:天下本来就是英宗的,朱祁钰死后,群臣肯定要上表让朱祁镇复辟。而徐有贞、石亨密谋夺门之变,只是为了增加自己在英宗面前的功劳。这二人是拿朱祁镇的生命来赌博。

第二,景泰三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是,第二年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只有一个太上皇朱祁镇和废太子朱祁钰和皇位有关系。所以,皇位再回到朱祁镇这一支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徐有贞等人忽悠朱祁镇杀于谦,最主要的罪名是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这个也是后来也证明是莫须有的。

其次,于谦本来就是无罪被杀的!徐有贞原名徐埕,他只是为了报私仇,才忽悠朱祁镇杀了于谦!

因为,"土木之役"后,徐有贞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被于谦当着百官面怼了!因此,徐有贞遭到百官耻笑,名声大坏,致使多年未得晋升。也是因此,徐有贞和于谦结怨。徐埕这个名字,被代宗朱祁钰记住了。于是后来,才改名为徐有贞。


再者,于谦被杀,也是朱祁镇的帝王权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实数权谋之术的借口。但是,朱祁镇必须信。

没有“夺门之变”,是否是朱祁镇复辟真不一定。最有可能的是朱见深!虽然是朱祁镇的儿子,但是毕竟年幼,朝政可能还是大臣们说了算。所以,夺门还是有必要的,这样起码朱祁镇当皇帝。

复辟以后,朱祁镇肯定要为复辟正名,杀于谦就是为了立威和正名;复辟以后,给于谦平反,主要是为了打压徐有贞等“还乡团”!要是徐有贞等人后来不独揽朝政,而是专心辅佐朱祁镇,那么于谦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谦不管“夺门”,是于谦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本来就没有罪!自己也不想参与皇位之争,也认为朱祁钰复辟是没有错的。所以,于谦手握重兵,却不参与。

于谦是君子,问心无愧!于是,等到英宗复辟后,他又从容上朝。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坐视不管?”

古装大剧《大明风华》的热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也对于谦的死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说,于谦忠于大明胜过忠于皇帝,在他的心中只有大明的天下,至于谁做大明的皇帝都与他无关,他从不关心,也不屑于关心,他关心的只是大明的天下。因为他觉得,此时大臣们拥立朱祁镇复辟,发动夺门之变就像当年自己扶持朱祁钰上位一样,都是为了大明的前途。

而且,我还觉得,于谦根本不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后自已会死!否则他也不可能坐视不管,等死!更何况当时于谦还手握兵权,是完全有能力救出朱祁钰,干掉朱祁镇的。怎么可能是听之任之,任由其复辟呢?因为他也觉得,这事只是老朱家的皇权之争,不方便干预。而且,朱祁钰还卧病在床,太子朱见济也已经去世,大明的天下早晚都是朱祁镇的,又何必劳神一争呢?

其实,大臣们也都心知肚明,朱祁钰已经无后,而朱祁钰又一病不起,就算是不用发动夺门之变,大明的皇位早晚也将是朱祁镇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这些小人之所以铤而走险,提前让朱祁镇上位,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杀死于谦也不是朱祁镇的本意,并且孙太后也曾告诉朱祁镇杀不得。

那为什么于谦最后还落得个意图谋反的罪名呢?因为徐有贞的一句话:“不杀于谦,夺门无名!”这才让朱祁镇下了狠心。当然,朱祁镇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当时那帮将自己推上皇位的人都是小人,所以,在他登基坐稳皇位后将当年参与夺门之变的人一个个给收拾了。到了明宪宗时期,于谦被平反,复官赐祭,追谥为忠愍。


大史官


首先,于谦心中坦坦荡荡,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朱祁镇的事情。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之所以能够打退瓦剌,粉碎也先南下,以及利用朱祁镇敲诈勒索明王朝的图谋,并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因为他能够将个人安危,私人名利,恩怨统统置之度外,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大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际,他的行为,以及高尚的品德得到了全朝上下军民,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可。明王朝的文武大臣,王公贵族,黎民百姓在于谦的主持下,同心协力,精诚合作,一致对外,终于成功地将外辱抵御于门外。

那阴谋发生的当天,于谦是否知道宦官曹吉祥伙同大臣徐有贞,石亨等发动的夺门之变呢?于谦是知道的。

《西湖游览志馀》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等去!”

于谦不仅知道,并且于谦当时是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并总督一切军务,叛军人数不多,召集军队镇压叛乱真是易如反掌,但是于谦并没有这么做。当他儿子及下属告知曹吉祥等人的阴谋时,于谦呵斥道:你们这些人懂什么国家大事?自有天命,你们速速退下!

明代文学家屠长卿也记述到,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尽管朱祁镇复辟会对自己不利,但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利,于谦才能够非常的从容淡然,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可以说,于谦的心里只有国而没有自己,只要有利于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谁当皇帝都可以。

第二,于谦不想做权臣。

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于谦孙太后等人拥立为帝,粉碎了瓦剌的南侵,巩固了明王朝的政权,避免了南宋偏安的覆辙。并招贤纳良,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积极减轻农民负担,修身养息。大明王朝也慢慢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时候,朱祁钰政权的合法性逐渐被大明军民所承认。

土木堡之变一年后,通过于谦等人的努力,瓦剌的首领也先终于放回了朱祁镇回到大明。这时候,于谦跟朱祁钰说,天下大势已定,陛下可以宽心。就是安慰朱祁钰不必担心朱祁镇回来抢他的皇位。事实上也是如此。朱祁钰的皇位非常稳定,并且朱祁钰不算心狠手辣,没有对朱祁镇痛下杀手,只是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中,并将南宫中附近的树全部砍掉,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接近朱祁镇。

朱祁钰本来是没打算做皇帝的,意外地登上皇帝宝座后,并且干的也还不错,于是就渐渐地开始迷恋权位了。不仅如此,还将朱祁镇的儿子,现为皇太子的朱见深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曾想,一年后,朱见济死掉了。太子之位又空了出来。朱祁钰觉得如果复立朱见深,等到自己驾崩后,皇位一系又会落到朱祁镇这一脉中,肯定会被反攻倒算,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就有了让异地藩王襄王朱瞻墡继承大统的念头。于谦等人据理力争,希望朱祁钰能以稳定大局为重,复立朱见深。可惜,夺门之变来的太快,还没等朱祁钰下定决心,就已经发生了。

景泰8年(1457)年的正月十六晚,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成功拥立朱祁镇复辟。这天朱祁钰身患重病,浑然不知。第二天早上,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立即问左右:“莫非是于谦不成? ”意思是问是不是于谦谋反篡位了。左右惊愕万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好,好,我哥哥好。 ”然后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

可见,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个人威望达到顶峰,权倾朝野,甚至连朱祁钰也起了疑心。如果于谦再去掺和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由于于谦是颗分量足够的棋子,不管哪一方获胜,于谦都会成为权臣。并且,于谦也认为,不管自己是否掺和朱家两兄弟的皇位之争,大明的皇位迟早都会落在朱祁镇一系----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手中。所以,这与于谦的抱负,儒家思想不符。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

朱祁镇复辟成功后,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维护自己政变的合法性杀掉于谦,派去的官员去抄家时,都以为于谦是权臣,肯定家里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最后发现没有什么财产,家里空空如也;只有一间屋子被锁得严严实实,众人刚开始都以为金银财宝必定都藏在其中,但打开一看,里面却只有明代宗朱祁钰赏赐给他的蟒袍和剑器,别无他物。

张廷玉版的明史·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于谦列传》评价于谦到:

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後定,信夫。

老贾先声


因为于谦的丈人是蒙古国海军司令,他这一抉择,是和蒙古国商量好了。蒙古人送英宗回北京那天晚上,丈人捎来一封信,让他好好当官,别掺合明朝皇帝的事,于谦同意了。


再加上那段时间,他忙着和郭德纲说相声,搞全国巡演,还要到美国去,没太把英宗和石亨等人不买票太当回事。于谦是祖上是铁帽子王,他觉得不管谁当皇帝,都不可能撼动自己这棵大大树,除非明朝皇帝不想再听相声了。以上种种,让于谦做出了不参与的决定,在夺宫之变的那天晚上,他和岳云鹏,孙悦等人在自家马场喝酒,喝到后半夜,第二天才知道皇帝已经换人了。

继而于谦听说石亨,曹吉祥等人要害自己,对官场险恶厌恶到了极点,决定将计就计,在上刑场那天,一阵狂风刮过,于谦启动了时间机器,从明朝穿越到现在,彻底远离政治,做了一名安分守己的相声大师。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买票去听德云社相声的原因,支持于少保,支持民族艺术,从我做起,year!


董狐笔


看到题主此问,我不得不答,因为于谦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我最敬仰的人。“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和张煌言,只有于谦,我每每读到关于他的介绍,总会泪流满面。

我想,于谦面对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之所以坐视不管,大概是有以下三点原因:


阻止夺门名不正言不顺

儒家思想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论调,那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就是皇帝,只是因为土木堡之变,明王朝大败,明英宗因为被也先捉了去而丢了皇位,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捡了便宜而已。

如果说朱祁钰身体健健康康,而朱祁镇是绝对不敢发动夺门之变的,因为此时的朱祁钰一派可以名正言顺的干掉朱祁镇。然而,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朱祁钰当时已经病入膏肓,没几天活头了,大家必须要考虑大明王朝的下一任继承人的问题。所以,尽管朱祁镇的手段不太光彩,但是对于他来说,夺回皇位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因为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而此时的于谦,又有什么理由和口号去反对朱祁镇复辟呢?因此,对于于谦来说,如果他反对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而作为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于谦来说,他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理由来阻止,干脆就不阻止了。


于谦可能没想到自己会死

当然,这一点完全是从人的根本属性作为出发点来分析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自私是人的固有特性,无论是圣人,还是伟人,都存在这自私心,只是比一般的普通人少得多而已。

因此,于谦也不例外,当然也是有自私心的,他之所以没有阻止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也有可能是他没有想到明英宗夺门之后后杀掉自己。因为于谦自己也知道,他对于大明王朝是有大功的,而且当时朝廷讨论赎不赎回朱祁镇的时候,于谦是表示支持的。

于谦可能觉得,就算朱祁镇复辟,夺了皇位,他最多也是被贬回乡,不至于身首异处,被皇帝杀掉。直到后来抓他下牢的时候,于谦才终于明白,自己试必死无疑,才多争辩也是无用的。


一心为民不想兵连祸结

前面两个都是从常理性的理由去分析的,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定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于谦之所以没有阻止朱祁镇的夺门之变,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于谦不想去因为要阻止朱祁镇复辟而发动兵变,最后搞得兵连祸结,百姓遭殃。

试想一下,如果于谦一旦发兵镇压朱祁镇的夺门之变,那么两股势力必定会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事情扩大化,那就不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政变了,演变成一场像“靖难之役”那样的夺权战争是很有可能。

这可能是于谦最不愿意看到的。四年“靖难之役”,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惨痛的教训,于谦是非常的明白的。一旦夺权战争爆发,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而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不久的北京城,还能禁得起几次摧残?

于谦从小就立志报国,在地方巡抚任上,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深得百姓爱戴。等到了京城进入中央机构,他也廉洁奉公,一丝不苟,在土木堡之变中,全朝君臣一片慌乱之中,是他力王狂澜,保护了大明王朝,也保护了几百万的京城百姓。从始至终,于谦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所以他为了江山和百姓而放弃抵抗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结语

明宪宗朱见深在给于谦平反的时候,写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在中国历史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于谦这样一心为国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行和发展。所以,于谦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史话漫漫


夺门之变发生后,朱祁镇又复辟当上了皇帝。

他当了皇帝,对于于谦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毕竟当年是于谦力荐朱祁钰当的皇帝,朱祁钰在当皇帝的时候,不但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给废了,还把朱祁镇给软禁起来了,这一软禁就是七年多的时间。

这件事情就表明者朱祁镇和朱祁钰彻底的闹掰了,他们兄弟二人成为了死敌。很显然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是朱祁钰的人。

那些拥立朱祁镇当皇帝的人,他们即是朱祁钰的敌人,同时也是于谦的政敌。若是他们事变成功之后,肯定是要把于谦置于死地的。

可是,于谦明明知道朱祁镇再次当皇帝自己肯定是会死的,为何他不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呢?

事实上早在于谦拥立朱祁钰当皇帝的那一刻,他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朱元璋给大明制定的制度就是皇位父子相传,若是没有儿子的,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兄终弟及的这个方式来传承的。

但是,于谦并没有遵循这个朱元璋留下的族制。

按理说本来朱祁镇被俘虏之后,应该有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于谦却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

于谦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在为大明的前途考虑。毕竟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呀,把他立为皇帝的话和没有立一样。

那时候的大明,还没有走向稳定,还存在各种风险,一旦处理不好,大明就存在亡国的可能。

所以,在这个非常时期必须要找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来做镇,来稳定军心个民心。可以说正是这一个举措的实施,为挽救大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是这个举措把于谦给推上了万丈深渊。因为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又开始当上了皇帝。

那么当时于谦有能力阻止夺门之变吗?

当然有了,因为他手握兵权,他也知道有人在策划夺门之变。他之所以不想干涉,就是为了牺牲自己保证国家的安危。

毕竟他若是干涉,大明内部又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厮杀,他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只能任其发展,只要大明江山能够安稳,他就尽到了当臣子的本分。至于自己是死是活,他早就不考虑的

什么是社稷之臣,于谦这样的臣子,才是国家的社稷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