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而学者周国平则说,离群索居者,除了野兽和神明,还有哲学家。

希腊词语当中的“哲学”,意思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因为爱智慧,所以不愿意将就,不愿意得过且过,所以他们探求一件事情,就像探求到本质,探求一个问题,务求寻找到答案。

而哲学家的离群索居,不是因为他们愿意离群索居,而是他的周围,没有人理解他所追求的东西,他也就不愿意往人群里去了。

他不愿意为了迎合改变自己,也不再需要别人迎合自己,他把世人的留给世人,把自己的留给自己。他得到了真理,看到了本质。

什么是哲学?这就是哲学!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哲学是爱智慧,哲学家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

苏格拉底原本是一个木匠,可是熟读荷马史诗,还有诸多的诗人的作品,让他慢慢觉得,世界的混乱,都是因为人们无知,缺乏智慧,他说:没有人愿意故意犯错。

所以他在闹市当中与人辩论,通过问题的提出,让人不断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在哪里?

在那问题的极深处,在人性最幽深之处,在那一颗颗对世界充满好奇,企图找到终极答案的人那里。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着离哲学最近的特质。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看到什么都是新的,他们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

他们会问:树为什么会开花?

他们也会问:人为什么会老?

还有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当中提到的那些孩子,他们会问,死是什么?为什么会死?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这些被孩子问的问题,也是哲学一直在寻找的问题,只是我们慢慢就忘了,可能自己也曾这么问过,但是后来,书中告诉我们,树会开花,人会老、会死,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很多人就把这些东西当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来接受。

却不知道,当我们开始接受这些规矩,失去好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爱智慧”的根本。

在我看来,任何智慧的产生,都是由于问题的提出,因为人有问题,所以要解决问题,要寻求答案,所以便产生思考,产生智慧。

然而,随着人不断长大,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对很多东西早就见怪不怪,内心开始对这个世界麻木。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学习,而是说我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接受,接受一些现成的东西。就像接受1+1=2一样。

一个人若只是不断接受别人的知识,最终只会成为一个博识的人,而无法自成一体。

而真正爱智慧的人,他们会对一个问题不断寻求,最后找到自己的答案,用自己的答案去解释世界的神奇。

柏拉图用理念来解释世界,觉得理念是存在的本质。叔本华用意志去解释,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的意志的显现。

哲学最终会提供对世界、对人生的解释,但所有的结果,其实都只是另一个起点,真正的哲学,应该在于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答案。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天性渴望求知,正因为无知,所以求知。

求知的过程,就是哲学的思考,就是寻找智慧的过程,而思考的目的,则是为了得到真理,让我们的生活,可以依据真理来行动,让我们的生活不犯错。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我们认识事物,也只能从变化运动当中认识,这是辩证法的基础观点。

宇宙万物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生生不息,又生灭循环,春去秋来,万物枯荣有序,到底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大多都是出于变化当中的,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

这世间,不变的东西,唯有真理。

苏格拉底说:真理是不变的,比如什么是善,真正的关于善的知识和智慧是不变的,什么是恶,真正的关于恶的知识和智慧是不变的。

在道家那里,道是唯一不变的本质,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化多端,唯有道才是那个不变的本质。

所以,所有的真理,都是循道而行,而所有背道而驰的东西,最终都会毁灭。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那么,什么是真理?

真理首先要真,真就是真实,要符合现实,要符合道。只要有一点不真实的,都不是真理。有些假的东西,不管看起来多么有道理,都不能算是真理。

可是,我们该如何判断真实与否呢?

《圣经》里有一句话说:不要听他说的,要看他的果。

真正的真理必定可以指导人们生活,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平静,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所以可以用这些“果”来检验某个道理到底是否真实。

有人说,有钱就能幸福。看起来确实是这么个理,有钱了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当然就幸福了,可是看看很多有钱的,不一样整天愁眉苦脸的。

所以,通过这种结果,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钱和幸福,其实没什么关系。就像古希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他什么都没有,连吃饭都是靠别人供养,可是当时的一个大皇帝说:我宁愿是第欧根尼,也不愿做大帝。

第欧根尼的幸福,是因为他内心跟着真理在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寻求幸福的生活,并且尽可能让自己幸福,而不是寻求权利和名利。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今天,信息到处飞,各种毒鸡汤到处飞,我们若不能发现里面蕴含的假逻辑,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被欺骗,把一种不正确的东西当做正确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具备一双哲学家的眼睛:解开事情的假象,找到真正的真理。

世界越混乱,越是需要有一双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然而,我们认识到的真理,其实都是相对的。

相对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其一是指相对于认识主体,也就是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离开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不管那认识是怎么样的,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认识了狗,狗就在我们眼里,它见到主人他是摇头摆尾的跑过来迎接你,相对于我们来说,狗成了被认识之物。

同样的,我们认识了一个人,那个人在我们眼里心里,就有了一个概念,但是那个概念,只是我们自己的。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正如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你不见此花,则此花与你无关,而当你看见此花,他才一时在你心中鲜活起来。

我们和外界,始终都是相对的,我们看到什么,都是相对来说的。

其二,就是相对于必然性来说,我们所认识的很多真理,其实都充满偶然性。

今生成为一家人,这一家人就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可是你想想,为什么这一家人,就是我们这几个人,而不是其他的呢?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很神奇,然后可能你会说,这就是缘分,那么请问,缘分为什么就是这么安排的?

所以呀,能够成为一家人,是在无数偶然当中才发现的,虽然对我们来说,这是必然的,可是这无数的偶然当中产生这个必然。

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太多,无法理解的东西太多。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既然我们认识到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那么,到底存在不存在一个绝对真理呢?

哲学教授傅佩荣说:放眼望去,宇宙之中只有两种存在,大自然和人间世。大自然循环不息,变化万千,人间世兴衰存亡,徒呼奈何。但这两者都是相对有限的,他们的本质都不包含存在,他们也没有必然要存在的理由。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需要一个理由,也就是他们的背后,还是需要有一种力量,才能让大自然是大自然,让人间世是人间世,而这种力量是什么呢?没有人能看见,换句话说,我们只知道他不是什么,而说不清他是什么。

不过,哲学家的探索并没有因此结束,他们不能因为找不到那个绝对真实的东西,就不找了,他们继续找,找到最后,也有了一些认识。

有些哲学家到最后,他们找到了神,觉得,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所以神是绝对的真理,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这样的哲学家,其实就是这样的信念。

其实关于神的传说,不管在哪个地方,其实都不陌生,就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认为人的来源,就是女娲娘娘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还有盘古开天辟地,其实这些,都是用神来解释这个世界,因为除了神,是在想象不出其他什么力量,能够把这个世界造的如此完美。

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上帝创造了世界,最开始是黑暗的,于是上帝就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他造了山川河流,造了万物,他又造人,上帝造的第一个人就是亚当,亚当生活在伊甸园里,上帝见他一个人孤单,就从亚当的肋骨上拔下一根骨头,造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就叫夏娃。

所以,一些哲学家认为,神是绝对真理,没有神,就没有一切。

但到底这个世界存在不存在神,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你找到了,他就是你的,你找不到,就与你无关。

只是我们或许无法认识到这种绝对真理,但是我们可以用相对真理去生活,去感悟,去指导自己的人生。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哲学|我们或许无法了解一切,但我们可以包容一切

法国有句谚语说:了解一切,便能宽容一切。但我们也可以努力做到,即便不了解,也要努力宽容。

这个世界很大,也很神秘,人们探索了几千年,探索出来的东西,也不过就是其万一。

我们无法了解全部,但我们可以做到包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参考书籍:《哲学入门》,傅佩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