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是寒食节?

石桂祥566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时,介子推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想封赏介子推,然而介子推隐居山林不肯出来。晋文公只好烧山,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来。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一天要求全国“寒食禁火”,不能烧火,只能吃干粮和冷食,于是有了寒食节。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冷食被渐渐淡忘,寒食节便被清明节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少侠留部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

在我们这里,人们只知清明节,只过清明节,却普遍不知寒食节,不过寒食节。

说到寒食节,有一个悲壮的传说: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其子奚齐,便將太子申生杀害。晋献公次子、申生之弟重耳外逃避祸,流亡国外19年。

重耳落难逃亡,历尽千辛万苦。他的随从大都离去,各自逃命,只剩下五六个忠心的人继续相随,其中之一就是该传说中的主人公介子推。

有一天途经一处渺无人烟之地,粮绝无援,重耳又累又饿,已无力站起,命悬一线。在大家束手无策、焦急万分之时,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煮成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才得以恢复体力。这就是历史上“割股奉君”的著名故事。

19年后,重耳复国登上国君之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论功行赏,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本不热衷功名利禄,这件事也肯定使他感到失落,于是经与母亲商量,背着母亲进入绵山,隐居山林。

晋文公得知此情,十分内疚,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却几次寻找未果。他知道介子推侍母至孝,便命人三面烧山,期望逼其出山。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青山已成焦土,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子推和老母相互依偎,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介子推死前留下血书诗一首:“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罢介子推遗诗,悔恨之余规定介子推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全国禁烟火,吃冷食,并将绵山改名介山,修寺立庙纪念。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一眼千年58


寒食节俗称是“冷节”、“禁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有很多地方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说起寒食节的由来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再加上生活离不开火,古人就把火奉为神灵,比如举行祀火活动,后来祀火活动慢慢改变形成了禁火节,直到春秋时期形成了“寒食节”。


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关于寒食节的民间流传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加上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文公。

晋文公封赏功臣,只有介子推一人拒绝了他的供赏,介子推带着他的母亲一起隐居深山不愿下山,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最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下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修庙立碑,并且在介子推遇难这天“寒食禁火”,后来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节日。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比较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的日子,于是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寒食节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文化指路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曰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代把寒食节这一天定为禁烟节,家家不能举火,到了晚上,由宫中点火燃烛,再把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这种寒食节有意思吧。


贻生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冷食被渐渐淡忘,寒食节便被清明节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远方热点


清明节的前一天,不动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春秋时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迫当年跟随他,功成名就后却隐居的介子推出山受封。介子推宁死不出。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规定这一天不得动火。用这棵柳的木做成鞋,天天踩着脚下,便有了。足下这个对朋友的尊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