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是寒食節?

石桂祥566


寒食節為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時,介子推割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後來重耳成了晉文公,想封賞介子推,然而介子推隱居山林不肯出來。晉文公只好燒山,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出來。晉文公為了紀念這一天要求全國“寒食禁火”,不能燒火,只能吃乾糧和冷食,於是有了寒食節。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食節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

隨著時間推移,冷食被漸漸淡忘,寒食節便被清明節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節的習俗。


少俠留部


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

在我們這裡,人們只知清明節,只過清明節,卻普遍不知寒食節,不過寒食節。

說到寒食節,有一個悲壯的傳說: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欲傳位其子奚齊,便將太子申生殺害。晉獻公次子、申生之弟重耳外逃避禍,流亡國外19年。

重耳落難逃亡,歷盡千辛萬苦。他的隨從大都離去,各自逃命,只剩下五六個忠心的人繼續相隨,其中之一就是該傳說中的主人公介子推。

有一天途經一處渺無人煙之地,糧絕無援,重耳又累又餓,已無力站起,命懸一線。在大家束手無策、焦急萬分之時,介子推偷偷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才得以恢復體力。這就是歷史上“割股奉君”的著名故事。

19年後,重耳復國登上國君之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論功行賞,重賞了當年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本不熱衷功名利祿,這件事也肯定使他感到失落,於是經與母親商量,揹著母親進入綿山,隱居山林。

晉文公得知此情,十分內疚,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卻幾次尋找未果。他知道介子推侍母至孝,便命人三面燒山,期望逼其出山。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青山已成焦土,終不見介子推出來。等大火熄滅,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子推和老母相互依偎,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

介子推死前留下血書詩一首:“割股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願君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讀罷介子推遺詩,悔恨之餘規定介子推被燒死之日為寒食節,全國禁菸火,吃冷食,並將綿山改名介山,修寺立廟紀念。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一眼千年58


寒食節俗稱是“冷節”、“禁菸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有很多地方把寒食節和清明節放在一起過,說起寒食節的由來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時期,在古代人們對火的崇拜,再加上生活離不開火,古人就把火奉為神靈,比如舉行祀火活動,後來祀火活動慢慢改變形成了禁火節,直到春秋時期形成了“寒食節”。


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關於寒食節的民間流傳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加上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從他身上割下一塊肉給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晉文公。

晉文公封賞功臣,只有介子推一人拒絕了他的供賞,介子推帶著他的母親一起隱居深山不願下山,晉文公無奈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最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寧願被燒死也不願意下山,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修廟立碑,並且在介子推遇難這天“寒食禁火”,後來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節日。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比較接近,寒食是民間禁火的日子,於是漸漸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寒食節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文化指路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曰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漢代把寒食節這一天定為禁菸節,家家不能舉火,到了晚上,由宮中點火燃燭,再把火種傳到貴戚大臣之家,這種寒食節有意思吧。


貽生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食節有禁火,冷食,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

隨著時間推移,冷食被漸漸淡忘,寒食節便被清明節取代了,其中的祭祖,踏青,插柳等便成了清明節的習俗。


遠方熱點


清明節的前一天,不動煙火吃冷食,故名寒食。春秋時晉文公放火燒山,逼迫當年跟隨他,功成名就後卻隱居的介子推出山受封。介子推寧死不出。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為了紀念他,規定這一天不得動火。用這棵柳的木做成鞋,天天踩著腳下,便有了。足下這個對朋友的尊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