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韩愈的古文运动究竟是干什么的?

忘忧清乐阁主


拿现在的话来说,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是号召当时的政府官员们,也就是士大夫“说人话”,“接地气”。

在韩愈那个年代,政府部门之间交流的文章,多以“骈文”为主,骈文形式华丽,但内容空洞,写作和阅读门槛都很大,总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我举个例子,2011年的时候,台湾有一个热门话题,说一个普通市民给政府写信投诉某个问题,投诉问题50个字,回信有500个字,用了许多“高深”的成语,比如【迥不相侔】【潭言高见】【知观锦注】等。

那位市民根本看不懂,就捅到媒体那里去,媒体跑去问市长,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市长说他也不知道。结果被媒体一爆引起全民讨论,说公文太八股,明明可以几个字就讲清楚的事情,愣是要复杂化,颇有推诿的作风。


这种是形式上的“八股”,大家文章都这样写,到底是做事,还是比文采。所以韩愈提倡复兴秦汉时候的古文,尽管对我们来说还是古文,但这种古文就是叙事,见观点,不要求对仗、工整、排比、用词什么,有事说事,把事情讲清楚就好了。


还有一种是内容上的“八股”。


比如说我们现在年底述职报告,淘宝上有许多代写的,人家总结出经验,公务员的报告写得越深刻,便越能说明自己工作成绩大,于是述职报告就成了向上级展示其功劳和才华的文字游戏。

比如下面这篇:

我工作以来一向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增强了党性,拓宽了眼界,培养了潜力。一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XX大、XX届X中全会精神,及其他党的理论知识。此外,我在第三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钻研,把握精髓,贯彻领悟,自觉践行,服务群众,并结合工作广泛动员宣传,使我镇学习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群众满意。我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各项工作,使我的工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看似内容很多,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内容上的“八股”,韩愈那时候也是,各级官员政府工作报告都是这种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看上去政绩很突出,实际什么都没干,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这就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当然,古文运动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韩愈死后,古文运动也就停止了,而真正将古文运动推向高潮的,则是宋朝的另外6个人,这6个人加上韩愈同时期的柳宗元,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是ChrisQu,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C叔聊历史


稍有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经主导过一场“古文运动”。到了北宋,欧阳脩、范仲淹等人更进一步强调古文的重要性,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并最终取得了成功。那么就有人要问了,古人所写的不都是古文吗?古文运动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古文观止》是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古文选本


首先我们就要区别,我们今天把古代所有文章都称为“古文”,但是在在中国古代,文章被分为“古文”和“骈文”。“古文”指的是三代秦汉以来流行的议论性的散文,讲究的是文章要阐发作者的真实思想,不特别重视文辞的对称、韵脚和词藻的华丽。但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的是“骈文”。“骈”的本义是两马同槽,引申到文学中指的就是文章语句的相合或相反,最终形成了一种辞藻华丽、格式严密、严格押韵的文体,这就是骈文。我们非常熟悉的清代人编的《古文观止》收入的基本上都是前一种“古文”,所以命名为《古文观止》。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就是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些语句语句是非常严格的四六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给人极大的美感。这种骈文可不只是文人们的文字游戏,而是当时的一种应用文,是最常用的公文格式。因此骈文的致命缺陷也就暴露了出来:文字修辞要求过高,极其浪费、降低行政效率,而且不利于说理,更不利于表达思想

韩愈像


在唐代早就有很多有识之士主张使用古文,排斥骈文。韩愈主导的古文运动与此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韩愈提出了三个新的主张:复古、明道、反佛。这三个主张其实又是相互联系的,反佛是前提,复古是手段,明道是根本目的。韩愈首先把矛头直指佛教,这有三个原因:佛教严重冲击了儒学的基本地位;佛教带来宗教性迷狂和僧人的大量出家减少了劳动力;佛教仪式和风俗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基本伦理风俗习惯。



道统示意图


韩愈推出了“道统”的主张,提出儒家有一个根本不变的“道”,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文王武王周公、周公传孔子,孔子传孟子,孟子去世后失传,而韩愈则继承了孟子的“道”。韩愈主张通过古文来明确和彰显“道”,这就是“文以明道”。美国文学史家宇文所安评论道,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认为文学创作和社会政治背景有根本关系。韩愈的“文以明道”正是这样,不仅是文学主张,还是一种文化态度。


韩愈主张古文实际上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但韩愈坚持“文以明道”,一方面坚持古文写作,给有志于创作古文的人做出榜样,另一方面又加大宣传力度,张扬他反对时尚骈文,进行文体文风改革和“文以明道”的主张。

具体而言,韩愈关于古文创作有一系列主张,比如韩愈主张学圣人之道,做仁义之人,个人修养和品格才是文章的根本,还要通过广泛学习经典提高文辞修养。尤其还要去除陈言旧辞,词由己出。还要从容积累,避免急功近利。这些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韩愈评传》


历史研习社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一般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文言文的总称。

那么处于唐代的韩愈,他提倡的古文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我细细解读。

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中,是相对于骈体文来说的。这里,我穿插介绍一下,什么是骈体文?

骈体文是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其形式是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世称“四六文”。骈体文的优秀代表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是反对骈体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并且“古文”这一概念,也是由韩愈最先提出的。他把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和辞藻的骈体文,视为是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才真正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为“古文”。

韩愈倡导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儒学道统,他想把改革文风和复兴儒学合为一体。古文运动,以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到了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代表。

大家可能发现了,这些提倡古文运动的人,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倡导“文以载道”,以及正宗的“道”统思想,他认为时下流行的骈体文,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的对仗,要求太严格,不足以担负起宣扬道统的职责。

因此,韩愈从文章的形式改革上人手,要求废除骈文,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古文运动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随着韩愈的离世,古文运动的声势随即越来越小,虽然宋代也有传承,但是它和当时盛行的骈体文相比,仍旧处于下风口。人们熟知的、能够信口拈来的,仍然是读来琅琅上口的骈体文章。

所以说,韩愈的古文运动,虽然在一定时期颇有声势,但是很显然它并没有代替骈文的优势。整个中晚唐时期,乃至到后来的五代时期,骈体文仍然占主导地位。且从实际创作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文章,是以文章直白、擅长骈文的白元(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而非韩愈。

从这场古文运动的发端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变革,如果它不被大部分创作者和老百姓所接受的话,那么它就注定不会走远。(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请关注兰阇读书,期待共同交流感悟。

认真解读完高深的“古文运动”,虽然觉得有一点点对不住韩愈老先生,但也瞬间感觉自己好牛呵!请为我点赞吧!


兰阇读书


韩愈(七六八年一八二四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人。韩姓是昌黎望族,他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䄂。推尊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倡导的散文在继承了先秦两汉文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结构严谨,气势雄伟,说理透彻,语言精炼,对唐代及以后散文创作都起到了重要影响,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古文,所以他的散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主张创新,在唐诗中独树一格。总之韩愈古文运动的本质是创新,不是简单复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