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阿房宮

西安城西,自古為“荒蕪”之地,這話一說,肯定有很多人會質疑,但荒蕪歸荒蕪,總歸不蠻荒。荒蕪是不甘墮落,只是礙於客觀形勢而不能發,蠻荒卻大不一樣,它是自甘墮落的隨心所欲。西安西郊亦復如是。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早年百姓曾在高大的夯土臺基上掘窯洞

沿著紅光路向西,出了主城區,看見旁邊多一些土山包的時候,就到了王寺鎮。古時候,王寺是皇家寺廟所在地,一來二往之下,該地就被稱為“王寺鎮”了。其實,寺早已不在,更未留下多少故事或傳說,但王寺東的阿房宮遺址和西南的豐鎬遺址卻真真地留下了名。因此,西郊就成了大遺址保護區,不得大規模動土,不得隨便建房蓋廠,但王寺的民營工業卻一度十分發達!這是為何?我想這就是秦人的“血性”。再看看旁邊的阿房宮,當十幾年前,王寺在嚴格的土地制度下,一度成長安最富庶的工業重鎮時,有人半開玩笑地說:離阿房宮那麼近,沾了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的精神。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歷經兩千年遺址已荒草萋萋

是呀,我國古代很多朝代崇尚“內斂”,秦朝卻不同,它的價值觀是外擴的,凡事追求極致,宮殿要最大,陵墓要最雄偉,疆域也要最大,秦朝從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僅僅十四年,如此短命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卻有著和周、漢、唐並駕齊驅的重要意義,為何?僅僅是萬里長城,阿房宮、秦嶺、統一度量衡、建立全國“高速公路系統”、鄭國渠、都江堰......這些嗎?《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上林苑。而豐鎬遺址,就在王寺西南的灃和東西岸,這時候,始皇已經有了在此建立朝宮的想法,且已付諸實施。而上林苑正是阿房宮的先頭工程。所以,上林苑聞名於漢武帝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真正誕生的時間卻是秦朝,且在秦朝奠定了整個框架。上林苑到底有多大?這麼說吧,現在西安西郊至戶縣和周至的大部分地方都是!這就是始皇或者秦朝的價值觀。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夯土層清晰可見

在這之後,始皇仍未搬遷朝宮,而是在積極營造和擴建先王的宮殿,這片宮殿就是位於渭河北韓家灣的秦咸陽宮,也就是真正被項羽火燒的那片宮殿。隨著時間的推移,九年後,位於渭河以北的首都咸陽人口急劇增加,而這塊區域正好位於(東北)涇河和(南)渭河的夾縫中,實在無法承載巨大的發展壓力,這時候,秦始皇才開始興建阿房宮。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夯土臺最高處12米,前殿夯土臺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夯土臺基

始皇親自選擇位置,調集全國力量,開始修建。秦國有一個非常出眾的能力,就是集中力和執行力-----它可以排除一切負面影響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點,又有非常強大的執行能力,這兩點,是秦國建成很多世界奇蹟的根本,也是統一六國的根本,甚至到現在我們大小企業強調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也源於此!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秦始皇選擇的位置正好就在秦咸陽宮正對的渭河以南和秦嶺灃峪口的連線最高點上。從龍首原向西南延伸的土臺人稱“郿塢嶺”,郿塢嶺是阿房宮的地基所在,他是由龍首原餘脈和一處河道組成,這座河道在哪裡?據考古勘察,它正處於阿房宮前殿下方,這正是阿房宮前殿地基工程量最大的地方,秦人修改了河流走向,挖掘了河底的淤泥和細沙,再填以夯土,層層夯實按質按量達到標準。不臨現場我們很難感知工程的浩大,而2000年後的今天,即使我們幻想使用工程機械,這項工程的龐大也是令人咂舌的。據考古鑽探和試掘,前殿的夯土臺原址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面積達541020平方米,夯土最高處12米!而這僅僅是阿房宮的一個前殿遺址。而其實在始皇的計劃中,阿房宮也不算大,因為它僅僅是渭河至灃峪口這條帝國新都城主軸線上的一個建築罷了,始皇新建的阿房宮只是這個都城主軸線上的一個點而已。這就是秦始皇的胸懷和氣度!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再給秦王朝二十年,秦的都城會有多麼壯觀!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西北角的附屬建築遺蹟

是的,相對於整個阿房宮,前殿遺址(據考證800畝)也僅僅是阿房宮裡的一個宮殿而已。上天台是阿房宮的另一個大規模建築群,雖屬戰國遺蹟,但在始皇時被重新修葺用作觀景和祭天的遺址,我們現在看到三橋以北天台路上的東西兩座土包就是。另外還有一處特別的地方:磁石門。相傳該樓閣內置大量磁石,凡是攜帶鐵器進宮者都會有感應,相傳這是以防行刺並且對前來朝覲的外國使者以警示和威壓的。磁石門遺址正位於三橋鎮的中國人民武警技術學院內。這也正應了:西安的大學校區如沒發現遺址或者古墓都不好意思說是西安的!這個玩笑的說法。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前殿遺址上,現在是農民的苗圃,但已經被徵收

就在這無比宏偉的工程進行了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時間正處於七月,兩個月後始皇葬驪山。這時,阿房宮前殿僅打下基礎,無奈驪山工程吃緊,秦二世就調集了阿房宮工地的刑犯修築秦始皇陵。第二年四月,也就是七個月之後,始皇陵竣工,大批修建者重新被調回阿房宮工地。不幸的是,三個月之後,也就公元前209年的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這時候,秦國因連年苛政壓榨,整個社會已經到了危機的邊緣,帝國岌岌可危,但秦人的信心及氣勢猶在。這時候,李斯,馮去疾等人力薦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宮平亂並發展社會經濟,觸怒秦二世,在眾多因素影響下,這幾位最終被殺。可見當時秦王朝對起義軍的蔑視,其實客觀來看,我們拋卻其它干擾因素,當時秦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確實有蔑視起義軍的資格。李斯這批人的被殺是個轉折點,從此後趙高順利掌控朝政,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07年,趙高在望夷宮囚禁秦二世,接著逼迫秦二世自殺,秦滅完,這時候,阿房宮工程才徹底停工!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阿房春歸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這是一個踏青的好去處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三月天阿房花香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阿城北的城牆遺址

從考古勘探及試掘結果來看,阿房宮並無火燒痕跡,這本身是一個爛尾工程,項羽也沒有燒燬它。杜牧的《阿房宮賦》只是一則警示和教育意義的文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是行文的目的。後來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是“教育”和“醒世”的手法。作者的本意並不在《阿房宮賦》的真實性,而是在於教育的重要性,兩者權衡之下,《阿房宮賦》也就帶有了很多誇張和修飾的手法。所以,杜牧沒錯,千古名篇更沒問題,問題是我們對歷史真相太過於興趣盎然了,以至於把文學作品當成了史料。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前殿廣場

阿房宮雖未完工,卻留下了後世非常著名的“阿城”。古代,有圍牆才可稱為“城”,阿房宮也不例外,“阿城”即阿房宮前殿及附屬建築物的城牆,這個城牆有東、北、西三面,南面開口,供建築材料及人員出入,等主體完工再封閉南城牆,這開創了後世修建城牆的先例。阿城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臺基的邊緣,它存在的歷史很長記載也非常多。西安西郊,一馬平川,僅有灃河勉強為險,過了灃河,毫無遮擋,一旦被攻,防無可防。而阿城就成了最佳的屯兵地。苻堅時,慕容衝曾吞併阿城,苻堅曾據民謠“鳳凰,鳳凰,上阿房”在阿房宮植梧桐千棵;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屯兵阿房宮,直到宋代,阿城才被外族入侵者毀壞。

春花不改舊時貌----阿房宮拾遺

遺址的前邊現在是一座休閒廣場

阿房因其內曲折複雜而得名“阿”,也因始皇所愛之女名“阿房”,更因百姓的讚歎“啊”字而稱“阿房”,無論哪種,都是對這項舉世無雙的工程的讚歎。於是讚歎的越多,名氣越大,這塊地反倒成了西安“最荒蕪”的地方之一。目前,整個遺址已納入灃東新城的管轄,周圍村莊也已拆遷,國家級的考古公園也在蠢蠢欲動中。秦人,秦情,秦人的氣魄,正如王寺人的勇武勤勞一樣,希望十年後,還世人一個新灃東,一座新阿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