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大才小哥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

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


遗产君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据说当时家里穷没钱养,所以他父亲准备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孙耀庭也答应了,总比在家饿死强,但是到了宫里询问才知道,要宫里的人帮其净身的话还得出钱,问题是他父亲连这个手术钱都出不起,所以最后决定父亲亲自操刀,孙耀庭胆战心惊,一刀下去孙耀庭当时就昏睡过去了,等到第三天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个太监了,当他听到父亲最后一句话“清朝已经亡了。”孙耀庭心如死灰。

(孙耀庭)

言归正传,说上面的话主要是为了阐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监的入职一直都存在变化,到了清朝想要当太监已经有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除了要交钱,最主要的一点是必须从儿童阶段开始就要被净身,这个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条件差,无力抚养;二是儿童期间就净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降低。所以说很多太监进宫后大多是已经没有亲人了的。

而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去向也不同,因为每个太监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去哪里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根据以往历史以及最后一批太监的流向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告老还乡,亲人团聚

这些太监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家人,在宫里的时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联系,虽说入宫做了太监,有的会被村里人看不起,但是日子还是得过,亲情还在,能团圆就好。

二:继续留守或者京城买房

这样的太监还是极少数的,他们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嫔妃的垂怜,自己在仕途上估计混的还可以,所以肯定攒下了不少钱,加上他们跟贵族的关系,在京城买房或者继续给贵族家庭做做管家什么的,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三:寺庙祠堂

这也是大多太监的选择,他们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寺庙祠堂就是他们最终的去处,因为他们无子嗣,所以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四:和宫女对食

也有一部分太监,在宫中就已经和宫女对食,也就是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自然会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乡村或家乡,耕田织布,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很多太监最终都是埋在现在的中关村,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满是坟地的荒地,当然还有一些北京的寺庙,去的最多的就属万寿兴隆寺。像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被太监们支助过的思念祠堂也是他们的去处。而《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还明确记录了他们还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也就是专门收养宫中出来的太监的,类似现在的养老院,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猫眼观史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只能说,大部分都相当悲惨!

1923年,皇宫内太监仍达一千多人。

宣统退位后,宫中内务府权势极大,太监偷窃,贩卖已成风气。

因皇帝要清查宫殿内的珍宝,太监们就烧毁了建福宫,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十八天后,宣统皇帝让王怀庆带兵入城监督太监的离去。

很多太监出门就投了护城河。。

有些太监应该可以家财万贯,但是鉴于阉人可能存在的性格扭曲和乱世,最后也没能好好活。

有的太监呢,就像大宅门里面七爷的管家王喜光,做了管家,依旧是麻木的奴才,当时的大家大户都以雇佣太监为荣,毕竟以前是伺候皇家的,过过干瘾也很爽。

小德张是最后一个清朝总管太监,手里有不少钱,出宫后,带着娶的几个老婆在天津做寓公,后来不善经营又无后台被当成肥羊钱财四散,家产缩水。建国后所剩资产被公私合营,本人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在国营早点铺炸油果子,后在1957年病逝。

在辛亥革命之后,宫内曾经大批放出太监。这里面除了少数有钱有势的大太监们回乡买房买地当地主资本家,大量的中下层太监只有少数钱财,最后就一起聚集一处,出家为僧有之,集体生活类似养老院有之。

民国前期民间不许使用太监,严禁私下阉割,所以无名白---即阉割后又无名额入宫的人就很惨,只能当乞丐,但是后来无人管了,这些流落的太监就有的被民间一些大户雇佣收留.....

很同情太监的遭遇,但是从一定角度讲,皇宫内的确不适合存在皇帝以为的第二个男人。


历史当家


太监这一特殊人群,大多是穷苦人家出生,家里养不起,就通过关系,送到宫里管事太监那里,得点钱,,然后经过生死考核一一净身这一关。如净身后能活下来,才能进宫待侯主子。如净身过程中死去则算倒霉,沒人担责。进宫后还得先巴结好有权势太监,更要有眼力见识,那此笨笨的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做些苦活,累活最后只到老死,真还风光的一朝没有几个,能当到侍候皇帝的太监也算太监中的太监了。但危险性也大,稍有不慎,掉脑袋是常有的事。

要说中国中后一批太监的归宿,在历史当中,要算最幸运的了。大家都知道清末宫中非常乱,太监门大捞特捞,宫门进出较方便,太监们把大量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顺出宫去,到后来有的太临直接带着财宝溜出宫远走高飞。置地买田当起了富翁。宣统退位后,大部分太监都遣散出去,只留少数人在宫内。最后的太监们大都有点家当,过小日子足够,还有的到寺庙当了和尚,也最让人放心的和尚,当不了花和尚。还有政府有专门机构让那些年迈体弱的和尚有安生之地,相当于慈善机构。


车工00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有些高等级太监,他们在宫里积攒了不少积蓄,或置办房产或开设店铺酒楼,甚至娶几房姨太太,过继几个儿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慈禧的红人太监小德张就家财万贯,开了很多绸缎庄,只不过解放后都充公了,最后靠卖油炸果子维持生计。还有一些中等太监,在宫里就注重给一些寺庙捐钱以求养老送终,北京城郊大约有20多座寺庙,比如万寿兴隆寺就是太监兴建的。有些还组织成立恩济慈保古会,专门收养太监。进了这些寺庙以后也是要辛苦劳作且遵守寺规才能最终被接纳。

太监进宫后就侍候主子,即使没有一技之长,但是细心又能吃苦,这也算是一种本事。那些没钱有本事肯吃苦的太监通常会选择继续去当佣人,不至于露宿街头。太监选择进宫,多数是因为家里贫穷。即使如此,很多家庭依然无法接受当初那个为了家庭成为太监的家人,这部分的太监如果没有钱又没有本事,只能怪沦落到街头乞讨,受尽人们的嘲讽。最后一部分太监则是去了太监村,如果有人了解这段历史应该知道,太监们在宫中的时候就会一起出钱修村子,出宫之后全部都去那里居住,如今有名的中关村,曾经便是最大的一个太监村。


给个老婆饼


太监旧称宦官,“宦”是帝座之西的星座名,所以用来作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东汉之后,宦官才完全是阉人。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亡,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的政局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但是仍然留在紫禁城,国民政府每年给他400万的用度补贴。养偌大一个皇宫的人资金确实很紧张,于是很多太监趁机偷盗建福宫里面的珍宝拿出去倒卖,等到溥仪产生怀疑要着手调查时,这帮太监怕东窗事发,竟然一把火把建福宫烧了。1923年6月27日,这场大火烧了一天一夜,烧毁了三四百间房间连同乾隆收藏的自夏商以来许多名人字画、青铜器、金佛、瓷器上百万件!溥仪一气之下下令驱逐除他自己、三位太妃和淑妃五宫每宫20名太监以外的所有太监。于是近千名太监被驱逐出宫,他们站在宫门口或痛哭流涕或大声咒骂,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最终到底去哪里了呢?这也要分三六九等。

有些高等级太监,他们在宫里积攒了不少积蓄,或置办房产或开设店铺酒楼,甚至娶几房姨太太,过继几个儿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慈禧的红人太监小德张就家财万贯,开了很多绸缎庄,只不过解放后都充公了,最后靠卖油炸果子维持生计。

还有一些中等太监,在宫里就注重给一些寺庙捐钱以求养老送终,北京城郊大约有20多座寺庙,比如万寿兴隆寺就是太监兴建的。有些还组织成立恩济慈保古会,专门收养太监。进了这些寺庙以后也是要辛苦劳作且遵守寺规才能最终被接纳。



最惨的算是最底层的贫困太监,他们领了溥仪的遣散费,没有地方可去,他们正是因为出身贫困才被送去当太监的,很多一开始就是孤儿。因为他们的身体原因,也被世人所不容,连上厕所都备受歧视,只能靠乞讨维生,一般都撑不过冬天就离开人世了。


1959年溥仪出狱后去庙里探望了没有任何收入的太监们,向他们连声道歉,但太监们仍然叫他“万岁爷”,让人唏嘘不已。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忏悔“他们陪我玩,哄我睡觉,喂我吃饭;他们领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可能有时会离开我,但他们却日夜陪着我;他们是我的奴隶,也是我的老师。”

建国以后,只有不到十个太监了,他们被政府安排赡养。直到1996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中国封建制度里的太监才算最终消失。一开始埋葬太监尸体的“中官村”也在自由民主的国度里变成驰名中外的文化圣地“中关村”。



墨梅逸清寒


直接进入正题,清末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约有1000人,这些太监的归宿有以下几种:

1.刚被遣散就投河死了。太监这个职业比较特殊,一些太监没钱、没家、除了伺候人也不会其他技能,生存无望,刚出宫门就投护城河了却残生。这个比例不大,但还是有一些的。

2.乞讨、冻死、饿死于街头巷尾。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很多太监被人瞧不起,没有积蓄,也没啥工作,靠乞讨为生,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数量不少。

3.被亲人接回家安享晚年。这个有一些,但是不多。很多太监是因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才进宫,多数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宫了,进宫之后就与家里再没有联系,时过境迁,哪里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家里人还在不在尚且是未知数,就算家里人在,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太监吗?

4.当大老板,娶很多媳妇,雇佣很多佣人。这类太监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当时的大太监、太监中的上层人物,以后宫红人小德张为代表,平日里得到的赏赐很多,出宫后先开了家当铺,再开了个绸缎庄,买了栋豪宅,娶了四个老婆(我寻思也没啥大用),家里佣人三十多个,活脱脱的人生巅峰啊。

5.出家当和尚。这个占比也很大,很多太监出宫后就找个寺庙上班,青灯古佛了却一生。代表人物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助理刘多生,出家后平步青云当上了方丈,估摸着这哥们应该很有慧根吧。

6.写书挣稿费。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写了本书,书名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写的挺好的,能满足很多人对大清皇宫的幻想,估计稿费收入应该不少吧。

7.加入“关爱太监保护组织协会”,勉强存活。协会名是我编的,其实这个组织也没啥名字,就是一群太监互相帮助的组织。据说这个太监互助组织成立于明朝初年,清末的时候依然存在。对了,组织所在地名为“中官村”,中官搁以前就是称呼太监的,后来改名了,新名字叫“中关村”。

有8、9个太监很幸运的活到了建国后,政府对他们进行了集中赡养,包吃包住包下葬,每人每月还有16块钱的生活补贴,一些识字的还给安排了工作,小日子过得很舒坦。

本文由药都后生仔原创,喜欢请点关注哦~


药都后生仔


尘归尘,土归土!哪怕曾经是万乘之尊的帝王们,死后还不是变成了一堆白骨,更何况是是太监!

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自然是免不了化作白骨,回归了大自然。



言归正传,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是被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的。

1923年6月26日晚9点多钟,紫禁城发生了建福宫大火,这把火上太监们放的。

当时的溥仪依然保留着帝号,住在紫禁城,手底下依旧有一批宫女太监伺候。但溥仪毕竟只是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所以手底下的人也就不那么听话 ,顺手牵羊顺走了宫里不少宝贝。为了防止溥仪查,所以放火烧了建福宫。

溥仪一怒之下,写信给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让他带人进宫,然后溥仪把宫里太监全集中起来,宣布遣散,根据级别每人派发一点钱,禁止他们携带任何东西出宫。


听到这个消息,大小太监们顿时嚎啕大哭,放佛天塌下来了一般。但哭归哭,日子总还得过不是吗?被赶出宫的太监有以下这种出路。

1、身家丰厚的,置办产业

地位高的太监,油水那是相当丰厚的,手里存款那是不菲的。他们出去之后,往往会置办产业,过起了大老爷搬的日子。

比如说有一个叫小德张的大太监,被赶出宫后在天津买了房子,还纳了小妾,手底下还有不少仆人,那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

不过,这个小德张,后来经营不善,资产缩水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小德张参加改造,在国营早点铺炸油果子,后在1957年病逝。

2、中产阶级,进专门的寺庙当和尚

太监里面一些中产阶级,也还是有出路的。当时“太监养老义会”,一般设立在寺庙里面,太监只要缴纳20个银元,便可进入寺庙当和尚。当了和尚之后吃住就由寺庙解决了。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便是进入寺庙当和尚,不过这个人运气不错,活到了新中国成了,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养老。


3、没钱的,四处流浪

地位低的太监,既买不起房产,进不去寺庙,也没啥谋生手段,只能流落街头。

一部分运气不错的,可能会去那些置办了产业大太监家里当差,毕竟大家都是同类。也有一部分会被大户人家收留做下人。

运气不好的,只能沦为乞丐,用不了两年就会销声匿迹,被集中埋在某个地方。

“有些老太监,连这几个钱都拿不出来,出宫后只有流浪各处,冻死、饿死了”(《清宫太监回忆录》老太监张修德、孙耀庭、田壁臣)

4、其他

有些太监可能还有家人,家人还算心地好,这些太监还是有机会回到家里生活的。

但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很多太监其实是没法再次回到故乡的,只能埋骨他乡。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在1996年去世,太监这个存在了数千年的职业算是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小镇月明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去哪了?被扼杀掉了?还是回归正常生活?回家养老去?

记得最后的太监里有孙耀庭,他一直活到了八十年代。在孙耀庭回忆里,曾谈论到关于他们太监出了城门后的生活状态。他的回忆大致是这样的:

出宫之后,他们这批太监痛苦得可以说无法忍受生活。

原因有二。一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二是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上个厕所都成了问题,是进男厕所?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期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是富裕的,这些人大多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一份家业,好养老安生嘛。


但大部分的穷太监流离失所,理由?当然是没钱,穷。

孙耀庭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包吃两顿饭,这也算不错了。


但在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为了保暖,孙耀庭他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


衣不御,不生炉子能怎样过?如果不是解放,孙耀庭他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堆边。


从孙耀庭的回忆里可以了解到他们太监的去处有两个,一个用钱买房子安家养老,另一个去寺庙。

另外,太监里也有个协会叫——太监养老义会,用来干嘛?看名字就很明白了。


据说在清末,入会的太监缴纳80块钱,三年后,便可去养老义会下辖的寺庙养老,管吃管住。


有钱的甚至可以当方丈,如果老太监们连80块钱的入会费都拿不出来,就只能流落街头饿死了。

据历史记载,在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把太监驱赶出宫后,大概有300多人沦落街头当了乞丐。到了第二年,太监少了一大半,都被饿死冻死了。

到中国解放时,剩下不到10个太监了,此时的政府接济他们,对他们进行赡养,每个月补贴16块钱(对于当时来说不少了),识字有文化的还被安排了工作。


当时孙耀庭就被安排到了北京寺管组当出纳,据说每个月的工资有35块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高薪工作了。

到了八十年代,就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在他们晚年时,政府安排了和尚去照顾他们日常生活。

这样也算极好的结果,安稳享晚年了。


有书博物馆


从很多的影视剧上我们可以看到皇帝们为了防止自己的妃子们和别的男人有染,所以让很多被阉割的太监们在后宫里为娘娘们服务。

然而这并不是导演们虚构出来的,在历史上,皇帝们就是这样通过阉割一些男人,把他们变成太监,给娘娘们服务。 那他们年老色衰干不动之后,最后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旧社会看不起太监,所以,太监一般很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寺庙作为晚年退路。年富力强的时候积攒一些钱财,买地捐给寺庙,拜寺庙主持为师,再或者捐助一些方外人修建寺庙,出宫后方便到寺庙安神。这些太监集体被驱逐出宫,太监们都没了饭碗,寺庙的门槛也变了,即使出宫前没交过钱,主要租得起一间房,也能咋这凑合住下。按太监们的话说,寺庙,这是成了“杂八地”。

有记载说,清朝末期比较有名的一位太监叫孙耀庭,于1996年死于北京后海广化寺,因为他算是有头有脸的级别比较高德太监,同时他曾经还伺候过宣统皇帝,所以他的死算是历史上标志性的结束,从此民间便有一句话,世上从此无太监。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最后有几种归宿:混的好的,有钱有房甚至有势力。比如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公公,钱多朋友多,路子宽,玩的野,能追戏子,还好男风,实在是个极品。现实中,比如大太监李莲英,慈禧死后,他出宫也很是风光,房产无数,财宝多多,给他过继来的四个养子每人40万两白银,另加一袋珠宝。

大家都知道太监是没有子嗣的,不但会被社会摒弃,亲戚朋友也会看不起。在他们生命走到终点后,很多时候是被人随便埋了,或者扔去荒山野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记住这些不是平常人的凡人,他们也有悲有喜,也是善良和可怜的,在卑贱的生命中,也有一丝些许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