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到最後去哪了?

大才小哥


太監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主要服務於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滅亡,這項制度才逐漸消失,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出自宣統帝溥儀時期,到了1922年宮中還有太監1137人,但由於他們監守自盜,在1923年溥儀下令只留下200人,其餘的全部遣散出宮,1924年馮玉祥下令將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監都流落社會。


沒有了清王朝的庇護,丟掉了鐵飯碗,這些太監只能自謀出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些太監長期生活在宮中,與生活隔絕,也無謀生的本身,那他們都去了哪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出處。

1,被家人接納,這些太監自小被淨身送入宮中後就被家人拋棄,要不是他經常拿錢接濟家人,出宮後身上還有些錢財,家人是不會接納他的,畢竟他是個太監,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諱別人異樣的眼神,能夠被家人接納的太監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監以前在宮中擔任較高級別的管家,收受過不少的賞賜或者賄賂,混的好的,也就攢下了不菲的資產,這些太監出宮後往往會買幾處宅子,置辦些田地,開商鋪,辦酒樓等等,再娶幾房姨太太,雖然不能生兒子,但他們可以認乾兒子或者過繼兒子,總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

3,繼續給大戶人家當傭人;因為太監侍候人習慣了,他們也很會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戶人家就會僱傭這些失業的太監,他們侍候過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監就成了搶手貨。

4,一些中下層的太監投奔並依附散落於京城各地的寺廟,敲鐘唸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監也會事先給自己留好退路,在宮裡是,會經常捐一些錢給宮外的寺廟,到了晚年出宮,就可以把寺廟作為安身之所,度過晚年。

5,流落街頭;既無錢財又無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頭了,這部分人就過得比較悽慘了,經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還要遭受世人的排擠和嘲諷,出宮的那批太監有三百多人流落街頭,僅靠乞討為生,第二年活著的已經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後,還有十個左右的太監,他們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濟,其中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監叫孫耀庭,因為會識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廟管理組去當出納,每個月還有三十多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歲。

總之清朝最後一批太監,後半生大多比較淒涼,他們的消失也標示著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的終結,迎來民主自由的現代生活。


遺產君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據說當時家裡窮沒錢養,所以他父親準備送他去宮裡當太監,孫耀庭也答應了,總比在家餓死強,但是到了宮裡詢問才知道,要宮裡的人幫其淨身的話還得出錢,問題是他父親連這個手術錢都出不起,所以最後決定父親親自操刀,孫耀庭膽戰心驚,一刀下去孫耀庭當時就昏睡過去了,等到第三天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個太監了,當他聽到父親最後一句話“清朝已經亡了。”孫耀庭心如死灰。

(孫耀庭)

言歸正傳,說上面的話主要是為了闡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監的入職一直都存在變化,到了清朝想要當太監已經有了極其嚴格的制度了,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除了要交錢,最主要的一點是必須從兒童階段開始就要被淨身,這個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條件差,無力撫養;二是兒童期間就淨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會降低。所以說很多太監進宮後大多是已經沒有親人了的。

而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的去向也不同,因為每個太監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樣,去哪裡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但是根據以往歷史以及最後一批太監的流向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告老還鄉,親人團聚

這些太監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們還有家人,在宮裡的時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聯繫,雖說入宮做了太監,有的會被村裡人看不起,但是日子還是得過,親情還在,能團圓就好。

二:繼續留守或者京城買房

這樣的太監還是極少數的,他們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嬪妃的垂憐,自己在仕途上估計混的還可以,所以肯定攢下了不少錢,加上他們跟貴族的關係,在京城買房或者繼續給貴族家庭做做管傢什麼的,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三:寺廟祠堂

這也是大多太監的選擇,他們孤身一人,舉目無親,寺廟祠堂就是他們最終的去處,因為他們無子嗣,所以互相照顧互相支持。



四:和宮女對食

也有一部分太監,在宮中就已經和宮女對食,也就是搭夥過日子的意思,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們自然會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鄉村或家鄉,耕田織布,日子也過得逍遙自在。



據史料記載,中國很多太監最終都是埋在現在的中關村,在幾十年前,這裡是一片滿是墳地的荒地,當然還有一些北京的寺廟,去的最多的就屬萬壽興隆寺。像白雲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被太監們支助過的思念祠堂也是他們的去處。而《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還明確記錄了他們還成立了恩濟慈保古會,也就是專門收養宮中出來的太監的,類似現在的養老院,他們有專門的管理人員。



貓眼觀史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只能說,大部分都相當悲慘!

1923年,皇宮內太監仍達一千多人。

宣統退位後,宮中內務府權勢極大,太監偷竊,販賣已成風氣。

因皇帝要清查宮殿內的珍寶,太監們就燒燬了建福宮,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十八天後,宣統皇帝讓王懷慶帶兵入城監督太監的離去。

很多太監出門就投了護城河。。

有些太監應該可以家財萬貫,但是鑑於閹人可能存在的性格扭曲和亂世,最後也沒能好好活。

有的太監呢,就像大宅門裡面七爺的管家王喜光,做了管家,依舊是麻木的奴才,當時的大家大戶都以僱傭太監為榮,畢竟以前是伺候皇家的,過過乾癮也很爽。

小德張是最後一個清朝總管太監,手裡有不少錢,出宮後,帶著娶的幾個老婆在天津做寓公,後來不善經營又無後臺被當成肥羊錢財四散,家產縮水。建國後所剩資產被公私合營,本人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在國營早點鋪炸油果子,後在1957年病逝。

在辛亥革命之後,宮內曾經大批放出太監。這裡面除了少數有錢有勢的大太監們回鄉買房買地當地主資本家,大量的中下層太監只有少數錢財,最後就一起聚集一處,出家為僧有之,集體生活類似養老院有之。

民國前期民間不許使用太監,嚴禁私下閹割,所以無名白---即閹割後又無名額入宮的人就很慘,只能當乞丐,但是後來無人管了,這些流落的太監就有的被民間一些大戶僱傭收留.....

很同情太監的遭遇,但是從一定角度講,皇宮內的確不適合存在皇帝以為的第二個男人。


歷史當家


太監這一特殊人群,大多是窮苦人家出生,家裡養不起,就通過關係,送到宮裡管事太監那裡,得點錢,,然後經過生死考核一一淨身這一關。如淨身後能活下來,才能進宮待侯主子。如淨身過程中死去則算倒黴,沒人擔責。進宮後還得先巴結好有權勢太監,更要有眼力見識,那此笨笨的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只能做些苦活,累活最後只到老死,真還風光的一朝沒有幾個,能當到侍候皇帝的太監也算太監中的太監了。但危險性也大,稍有不慎,掉腦袋是常有的事。

要說中國中後一批太監的歸宿,在歷史當中,要算最幸運的了。大家都知道清末宮中非常亂,太監門大撈特撈,宮門進出較方便,太監們把大量的奇珍異寶古玩字畫順出宮去,到後來有的太臨直接帶著財寶溜出宮遠走高飛。置地買田當起了富翁。宣統退位後,大部分太監都遣散出去,只留少數人在宮內。最後的太監們大都有點家當,過小日子足夠,還有的到寺廟當了和尚,也最讓人放心的和尚,當不了花和尚。還有政府有專門機構讓那些年邁體弱的和尚有安生之地,相當於慈善機構。


車工00


太監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主要服務於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滅亡,這項制度才逐漸消失,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出自宣統帝溥儀時期,到了1922年宮中還有太監1137人,但由於他們監守自盜,在1923年溥儀下令只留下200人,其餘的全部遣散出宮,1924年馮玉祥下令將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監都流落社會。有些太監以前在宮中擔任較高級別的管家,收受過不少的賞賜或者賄賂,混的好的,也就攢下了不菲的資產,這些太監出宮後往往會買幾處宅子,置辦些田地,開商鋪,辦酒樓等等,再娶幾房姨太太,雖然不能生兒子,但他們可以認乾兒子或者過繼兒子,總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

有些高等級太監,他們在宮裡積攢了不少積蓄,或置辦房產或開設店鋪酒樓,甚至娶幾房姨太太,過繼幾個兒子,日子過得逍遙快活。慈禧的紅人太監小德張就家財萬貫,開了很多綢緞莊,只不過解放後都充公了,最後靠賣油炸果子維持生計。還有一些中等太監,在宮裡就注重給一些寺廟捐錢以求養老送終,北京城郊大約有20多座寺廟,比如萬壽興隆寺就是太監興建的。有些還組織成立恩濟慈保古會,專門收養太監。進了這些寺廟以後也是要辛苦勞作且遵守寺規才能最終被接納。

太監進宮後就侍候主子,即使沒有一技之長,但是細心又能吃苦,這也算是一種本事。那些沒錢有本事肯吃苦的太監通常會選擇繼續去當傭人,不至於露宿街頭。太監選擇進宮,多數是因為家裡貧窮。即使如此,很多家庭依然無法接受當初那個為了家庭成為太監的家人,這部分的太監如果沒有錢又沒有本事,只能怪淪落到街頭乞討,受盡人們的嘲諷。最後一部分太監則是去了太監村,如果有人瞭解這段歷史應該知道,太監們在宮中的時候就會一起出錢修村子,出宮之後全部都去那裡居住,如今有名的中關村,曾經便是最大的一個太監村。


給個老婆餅


太監舊稱宦官,“宦”是帝座之西的星座名,所以用來作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東漢之後,宦官才完全是閹人。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隨著清朝的滅亡而消亡,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的政局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但是仍然留在紫禁城,國民政府每年給他400萬的用度補貼。養偌大一個皇宮的人資金確實很緊張,於是很多太監趁機偷盜建福宮裡面的珍寶拿出去倒賣,等到溥儀產生懷疑要著手調查時,這幫太監怕東窗事發,竟然一把火把建福宮燒了。1923年6月27日,這場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燒燬了三四百間房間連同乾隆收藏的自夏商以來許多名人字畫、青銅器、金佛、瓷器上百萬件!溥儀一氣之下下令驅逐除他自己、三位太妃和淑妃五宮每宮20名太監以外的所有太監。於是近千名太監被驅逐出宮,他們站在宮門口或痛哭流涕或大聲咒罵,久久不願離去。


他們最終到底去哪裡了呢?這也要分三六九等。

有些高等級太監,他們在宮裡積攢了不少積蓄,或置辦房產或開設店鋪酒樓,甚至娶幾房姨太太,過繼幾個兒子,日子過得逍遙快活。慈禧的紅人太監小德張就家財萬貫,開了很多綢緞莊,只不過解放後都充公了,最後靠賣油炸果子維持生計。

還有一些中等太監,在宮裡就注重給一些寺廟捐錢以求養老送終,北京城郊大約有20多座寺廟,比如萬壽興隆寺就是太監興建的。有些還組織成立恩濟慈保古會,專門收養太監。進了這些寺廟以後也是要辛苦勞作且遵守寺規才能最終被接納。



最慘的算是最底層的貧困太監,他們領了溥儀的遣散費,沒有地方可去,他們正是因為出身貧困才被送去當太監的,很多一開始就是孤兒。因為他們的身體原因,也被世人所不容,連上廁所都備受歧視,只能靠乞討維生,一般都撐不過冬天就離開人世了。


1959年溥儀出獄後去廟裡探望了沒有任何收入的太監們,向他們連聲道歉,但太監們仍然叫他“萬歲爺”,讓人唏噓不已。溥儀後來在《我的前半生》中懺悔“他們陪我玩,哄我睡覺,餵我吃飯;他們領我的賞,也挨我的打;別人可能有時會離開我,但他們卻日夜陪著我;他們是我的奴隸,也是我的老師。”

建國以後,只有不到十個太監了,他們被政府安排贍養。直到1996年,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中國封建制度裡的太監才算最終消失。一開始埋葬太監屍體的“中官村”也在自由民主的國度裡變成馳名中外的文化聖地“中關村”。



墨梅逸清寒


直接進入正題,清末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約有1000人,這些太監的歸宿有以下幾種:

1.剛被遣散就投河死了。太監這個職業比較特殊,一些太監沒錢、沒家、除了伺候人也不會其他技能,生存無望,剛出宮門就投護城河了卻殘生。這個比例不大,但還是有一些的。

2.乞討、凍死、餓死於街頭巷尾。這個比例還是很大的,很多太監被人瞧不起,沒有積蓄,也沒啥工作,靠乞討為生,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數量不少。

3.被親人接回家安享晚年。這個有一些,但是不多。很多太監是因為家裡實在過不下去了才進宮,多數還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宮了,進宮之後就與家裡再沒有聯繫,時過境遷,哪裡還能找到回家的路?家裡人還在不在尚且是未知數,就算家裡人在,能接受自己的兒子成為了太監嗎?

4.當大老闆,娶很多媳婦,僱傭很多傭人。這類太監佔比例很少,主要是當時的大太監、太監中的上層人物,以後宮紅人小德張為代表,平日裡得到的賞賜很多,出宮後先開了家當鋪,再開了個綢緞莊,買了棟豪宅,娶了四個老婆(我尋思也沒啥大用),家裡傭人三十多個,活脫脫的人生巔峰啊。

5.出家當和尚。這個佔比也很大,很多太監出宮後就找個寺廟上班,青燈古佛了卻一生。代表人物是大太監李蓮英的助理劉多生,出家後平步青雲當上了方丈,估摸著這哥們應該很有慧根吧。

6.寫書掙稿費。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寫了本書,書名叫《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寫的挺好的,能滿足很多人對大清皇宮的幻想,估計稿費收入應該不少吧。

7.加入“關愛太監保護組織協會”,勉強存活。協會名是我編的,其實這個組織也沒啥名字,就是一群太監互相幫助的組織。據說這個太監互助組織成立於明朝初年,清末的時候依然存在。對了,組織所在地名為“中官村”,中官擱以前就是稱呼太監的,後來改名了,新名字叫“中關村”。

有8、9個太監很幸運的活到了建國後,政府對他們進行了集中贍養,包吃包住包下葬,每人每月還有16塊錢的生活補貼,一些識字的還給安排了工作,小日子過得很舒坦。

本文由藥都後生仔原創,喜歡請點關注哦~


藥都後生仔


塵歸塵,土歸土!哪怕曾經是萬乘之尊的帝王們,死後還不是變成了一堆白骨,更何況是是太監!

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自然是免不了化作白骨,迴歸了大自然。



言歸正傳,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是被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的。

1923年6月26日晚9點多鐘,紫禁城發生了建福宮大火,這把火上太監們放的。

當時的溥儀依然保留著帝號,住在紫禁城,手底下依舊有一批宮女太監伺候。但溥儀畢竟只是空有一個皇帝的名頭,所以手底下的人也就不那麼聽話 ,順手牽羊順走了宮裡不少寶貝。為了防止溥儀查,所以放火燒了建福宮。

溥儀一怒之下,寫信給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讓他帶人進宮,然後溥儀把宮裡太監全集中起來,宣佈遣散,根據級別每人派發一點錢,禁止他們攜帶任何東西出宮。


聽到這個消息,大小太監們頓時嚎啕大哭,放佛天塌下來了一般。但哭歸哭,日子總還得過不是嗎?被趕出宮的太監有以下這種出路。

1、身家豐厚的,置辦產業

地位高的太監,油水那是相當豐厚的,手裡存款那是不菲的。他們出去之後,往往會置辦產業,過起了大老爺搬的日子。

比如說有一個叫小德張的大太監,被趕出宮後在天津買了房子,還納了小妾,手底下還有不少僕人,那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

不過,這個小德張,後來經營不善,資產縮水不少。新中國成立後,小德張參加改造,在國營早點鋪炸油果子,後在1957年病逝。

2、中產階級,進專門的寺廟當和尚

太監裡面一些中產階級,也還是有出路的。當時“太監養老義會”,一般設立在寺廟裡面,太監只要繳納20個銀元,便可進入寺廟當和尚。當了和尚之後吃住就由寺廟解決了。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便是進入寺廟當和尚,不過這個人運氣不錯,活到了新中國成了,還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養老。


3、沒錢的,四處流浪

地位低的太監,既買不起房產,進不去寺廟,也沒啥謀生手段,只能流落街頭。

一部分運氣不錯的,可能會去那些置辦了產業大太監家裡當差,畢竟大家都是同類。也有一部分會被大戶人家收留做下人。

運氣不好的,只能淪為乞丐,用不了兩年就會銷聲匿跡,被集中埋在某個地方。

“有些老太監,連這幾個錢都拿不出來,出宮後只有流浪各處,凍死、餓死了”(《清宮太監回憶錄》老太監張修德、孫耀庭、田壁臣)

4、其他

有些太監可能還有家人,家人還算心地好,這些太監還是有機會回到家裡生活的。

但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很多太監其實是沒法再次回到故鄉的,只能埋骨他鄉。



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在1996年去世,太監這個存在了數千年的職業算是徹底的銷聲匿跡了。



小鎮月明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去哪了?被扼殺掉了?還是迴歸正常生活?回家養老去?

記得最後的太監裡有孫耀庭,他一直活到了八十年代。在孫耀庭回憶裡,曾談論到關於他們太監出了城門後的生活狀態。他的回憶大致是這樣的:

出宮之後,他們這批太監痛苦得可以說無法忍受生活。

原因有二。一是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二是不習慣紫禁城外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上個廁所都成了問題,是進男廁所?還是進女廁所?

在被逐出宮的太監期間,大約有三十四人手中是富裕的,這些人大多會在西郊置地蓋房,自立一份家業,好養老安生嘛。


但大部分的窮太監流離失所,理由?當然是沒錢,窮。

孫耀庭同二十多個窮太監,最初住在北長街的興隆寺,一天包吃兩頓飯,這也算不錯了。


但在冬天,人家只管爐子不管煤,為了保暖,孫耀庭他們就得天天上街去,揀煤核來燒。


衣不御,不生爐子能怎樣過?如果不是解放,孫耀庭他們這批生無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凍死在街頭垃圾堆邊。


從孫耀庭的回憶裡可以瞭解到他們太監的去處有兩個,一個用錢買房子安家養老,另一個去寺廟。

另外,太監裡也有個協會叫——太監養老義會,用來幹嘛?看名字就很明白了。


據說在清末,入會的太監繳納80塊錢,三年後,便可去養老義會下轄的寺廟養老,管吃管住。


有錢的甚至可以當方丈,如果老太監們連80塊錢的入會費都拿不出來,就只能流落街頭餓死了。

據歷史記載,在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把太監驅趕出宮後,大概有300多人淪落街頭當了乞丐。到了第二年,太監少了一大半,都被餓死凍死了。

到中國解放時,剩下不到10個太監了,此時的政府接濟他們,對他們進行贍養,每個月補貼16塊錢(對於當時來說不少了),識字有文化的還被安排了工作。


當時孫耀庭就被安排到了北京寺管組當出納,據說每個月的工資有35塊錢,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高薪工作了。

到了八十年代,就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兩個人了。在他們晚年時,政府安排了和尚去照顧他們日常生活。

這樣也算極好的結果,安穩享晚年了。


有書博物館


從很多的影視劇上我們可以看到皇帝們為了防止自己的妃子們和別的男人有染,所以讓很多被閹割的太監們在後宮裡為娘娘們服務。

然而這並不是導演們虛構出來的,在歷史上,皇帝們就是這樣通過閹割一些男人,把他們變成太監,給娘娘們服務。 那他們年老色衰幹不動之後,最後會是怎樣的下場呢? 舊社會看不起太監,所以,太監一般很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寺廟作為晚年退路。年富力強的時候積攢一些錢財,買地捐給寺廟,拜寺廟主持為師,再或者捐助一些方外人修建寺廟,出宮後方便到寺廟安神。這些太監集體被驅逐出宮,太監們都沒了飯碗,寺廟的門檻也變了,即使出宮前沒交過錢,主要租得起一間房,也能咋這湊合住下。按太監們的話說,寺廟,這是成了“雜八地”。

有記載說,清朝末期比較有名的一位太監叫孫耀庭,於1996年死於北京後海廣化寺,因為他算是有頭有臉的級別比較高德太監,同時他曾經還伺候過宣統皇帝,所以他的死算是歷史上標誌性的結束,從此民間便有一句話,世上從此無太監。

清朝最後一批太監最後有幾種歸宿:混的好的,有錢有房甚至有勢力。比如電影《霸王別姬》裡的張公公,錢多朋友多,路子寬,玩的野,能追戲子,還好男風,實在是個極品。現實中,比如大太監李蓮英,慈禧死後,他出宮也很是風光,房產無數,財寶多多,給他過繼來的四個養子每人40萬兩白銀,另加一袋珠寶。

大家都知道太監是沒有子嗣的,不但會被社會摒棄,親戚朋友也會看不起。在他們生命走到終點後,很多時候是被人隨便埋了,或者扔去荒山野嶺。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記住這些不是平常人的凡人,他們也有悲有喜,也是善良和可憐的,在卑賤的生命中,也有一絲些許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