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小山村有大梦想 小产业有大作为——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发展脱贫产业见闻


小山村有大梦想 小产业有大作为——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发展脱贫产业见闻

光明村七彩山鸡特色养殖业兴旺。


小山村有大梦想 小产业有大作为——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发展脱贫产业见闻

光明村第一书记(右),与村民探讨饲料林产业发展心得。

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是该县脱贫攻坚中确定的十四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从2015年到2017年,再到2018年迎来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第一年,通过引导全体村民走上集约化、现代化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子,一路走来的光明村,已取得颇多脱贫实效。

何谓实效?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马伟,提供了一组数据作为佐证:2017年,实现户脱贫目标,全村28户贫困户、10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度(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全村人均纯收入105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024元。

“该年度省定脱贫标准为人均3600元,光明村不仅达标,还远远超过!”谈及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马伟直言,脱贫攻坚还在继续,夯实基础不忘回头看,更多探索实践正在路上。

一路走来

欢笑与泪水并存

10月8日,蜂桶寨乡光明村,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又地处中高山,温度陡降。

但忙碌并未因此停歇。光明村外郎坪组一处不大的农家院坝里,村民李宣清正在准备前往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巡山所需的生活用品。按工作要求,巡山期间吃住都要在山上。

“虽然很辛苦,但收入也不少。”让李宣清如此喜悦的,是今年初驻村工作组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为其争取的生态管护员一职,每月收入2300元。

为其增加收入的,还有他从2015年起就发展的养殖类脱贫项目——七彩山鸡。地点就在屋后山坡上。

这里有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的保温间和孵化间,并配以露天养殖场地。稍时,一颗颗蛋被小心放入篮子。“进入盛产期时,每天有70多个蛋,每个售价5元,供不应求。”

走进一旁的育雏间,1000多只鸡苗正在保温箱内健康成长。对于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李宣清始终如对待自家孩子般悉心照顾。靠着这些不断繁育的鸡苗,仅是今年1月至9月,他就成功售出成鸡、鸡苗1000多只,进账不少。

相似的,还有光明村的养鸡大户韩世康。去年,他先后分批购进了1万余只土鸡苗,目前尚余2000只存栏。驻村工作组提前联系好销路,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这两户养鸡大户,对光明村贫困户脱贫带动不小。成功带动15户贫困户养鸡,带动养殖数量2000余只,帮助他们在2016年全部成功脱贫。”马伟说。

村民不等不靠,或自力更生、或带动发展,光明村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帮扶联系单位宝兴县林业局,也为这里的产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今年为例。全长1公里,与光明村、新康村相连的连村公路实现硬化,新修建光明村外郎坪组、窝底沟组分别长约1公里的生产便道,配套建设蓄积3立方米污水沉降池68座……

光明村的产业发展,同样遭遇过“滑铁卢”。

2016年,这里曾种下过110余亩桑树林。

“受村民不愿用农田集中栽种的固有传统观念影响,该项目最终功败垂成。”马伟说,基于经验教训,一项同样以桑叶林为主的项目在经过更多思考和谋划后,于今年重新启动。

坚定前行

增收与幸福相连

马伟所说的思考,源于光明村在今年初对自身不足和短板的深度剖析。

“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贫困户主要靠务工脱贫的现实未得到根本改变,遭遇伤病后再度返贫几率不小;比较落后的传统农耕文化依然存在,对种植养殖新技术接受运用不充分,认为靠种植养殖增收没外出务工快;部分已脱贫贫困户收入仅比贫困线高一些,“回头看”“回头帮”势在必行;已有脱贫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尚未形成长效、可持续产业增收体系。

今年2月,关于后续产业脱贫的实践很快启动: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经宝兴县林业局多方协调,在乡党委政府指导下,宝兴县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始筹备。目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面积700亩,建成宝兴县规模最大的村级特色产业基地。基地一期规划发展180亩林麝饲料林(桑叶林)、120亩藤椒,至4月15日,项目1期工程完工,配套灌溉设施、道路和种苗播种同步完成;8月底,林麝饲料林正式投产,产业基地实现涉及农户80户,280余人户均创收6500余元,其中贫困户18户75人,实现户均增收3500余元,人均增收900余元。

按涉及农户可优先进入基地务工的规则,村民宋兴德成为其中一员。

8日上午11时,外郎坪一片茂盛的桑树林中,宋兴德已在此忙碌近3个小时。只见他一手握修枝剪,一手扶着树干,从主干距地面15至20厘米左右剪断,往复循环、动作熟练。

对发展林麝饲料林的好坏,他心里早有一笔账。收获时,每天忙4个小时可收约600公斤,每日工钱以距离主路远近计算,在60元至120元之间,至今已实现务工收入4000余元;纳入基地的3亩地,每亩土地托管金800元,每年能有2400元;今年桑叶只能收一次,每亩保底收入也有800元。“过去种的都是玉米,一年最多收入1500元,你说划算不划算?”

这只是成效初显。为确保产业基地成为光明村群众长久依靠,作为联系帮扶单位的宝兴县林业局同样下了不少功夫。

种苗、基础设施资金为宝兴县林业局统筹整合政府部门、帮扶单位、社会组织资金构成,由宝兴县林业局下属森林经营所(国有企业)代管基地繁育发展;组织成立全县首个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宝兴县外郎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模式运行,农户前期收入以土地托管金、基地务工为主,待实现盈利后基地将交合作社管理运行,农户以土地入股可再增年底分红。

“连同藤椒在内,转变过程预计需3-5年。”光明村党支部书记苟全林介绍,实现盈利后的收入将按“1:3:6”构成。“1”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3”为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基地后续发展;“6”为红利,用于面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分红。

好消息还有不少。就在今年8月30日,宝兴县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共种植400亩藤椒,预计本月下旬建成投用。届时,光明村将实现从“以地为家、以耕为业”的传统农业产业向“以产促旅,以旅强农”特色农业产业转变。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