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云书领读 | 读文学 |《苏东坡传》林语堂


这是《苏东坡传》读后感的第二部分,主要在“写传记”与“什么是好的传记”方面的一些感想。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读完《苏东坡传》,深感即使再好的书评,也比不上林语堂自己写的《自序》,一言以蔽之,林语堂哪是在写苏东坡,分别是写出了“中国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所以,与其说林语堂在写苏东坡的生平,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粉丝在抒发自己对偶像的爱。当年他前往美国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只有苏东坡的诗文和信札,因为“一段时间不读东坡诗词,就惶恐不安”。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这种喜爱,已经超越同为文人的惺惺相惜了,而颇有些将其当做自己毕生努力的完美人格的意味。因为从林语堂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或多或少有着苏东坡的影子。

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这段话所反映出的人生观,和苏东坡的人生观完全一致。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因此,相对于同时代“横眉冷对”的斗士鲁迅,林语堂则更像是一个笑看人生、歌颂艺术的智者。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他骨子里依旧是“文人”,是姚汉源先生所说的“体文而用史”,文人的毕生追求是发展个人生命格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文人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苏东坡的喜爱了。

什么是好的传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于喜欢读传记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多少夸赞,就有多少批评。读惯了像是《张居正大传》这类考据详实的传记,总会忍不住诟病林语堂的写作过于主观化,他就像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喜爱他的一切,批判与他相反的一切。因为这种充满溢美的态度,导致很多人认为他写的传记掺杂太多的主观感情,有失偏颇,具有一定的可商榷性。

而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他在此传记中将王安石作为了一个反派人物,几乎进行了“人格谋杀”。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人们总会陷入到“非此即彼”的惯性中,认为既然苏东坡是好人,那么与他作对的便是坏人,因此总忍不住对意见向左者恶语相加。苏东坡人生的起起落落,的确与王安石一党密切相关。在变法问题上,苏东坡和王安石身处两大阵营,他的几次贬谪更是和王安石有直接的关系。

可通透如苏东坡,对于此事却并没有过于耿耿于怀,而王安石也不是什么公报私仇的小人,当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定罪候斩,性命危在旦夕,当时满朝异姓官员无一为苏东坡求情,反而王安石听说反而后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但作为苏东坡的忠实拥趸,林语堂可不这么认为,他在书中说王安石“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那么,是否就能说,不客观的传记就不是一本好的传记呢?传记一定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吗?

和《苏东坡传》一样,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写的《异端的权利》,也常常被人批评,虽然文笔大气磅礴,但观点却是极具偏见的。他将卡斯特里奥塑造成一个圣人,相反地,又将加尔文塑造成一个魔鬼。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虽然如此,我却仍认为这些不那么“客观”的传记是十分有价值的。在极权主义笼罩欧洲时,法西斯独裁、麦卡锡主义、莫斯科审判接二连三地发生时,茨威格作为历史学家,也承担起了树立信仰的责任,与其说他在写人物传记,不如说他在传达“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因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被烧死”的信念。而在内忧外患的动荡社会中,林语堂也正是借助了苏东坡之手,鉴古知今,传达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哲学。

有的传记回顾历史,有的传记传达信念。

对历史的解读,只是指引未来的工具, 这种充满情感张力极具人文意识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在读者内心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去延展其强大力量,振聋发聩,鼓舞人心。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云书领读 | 文学 |《苏东坡传》

所谓的偶像,是自己穷极一生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苏东坡传》下



本文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 【云卷读书云舒行路】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你真的应该读点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