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雲書領讀 | 讀文學 |《蘇東坡傳》林語堂


這是《蘇東坡傳》讀後感的第二部分,主要在“寫傳記”與“什麼是好的傳記”方面的一些感想。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讀完《蘇東坡傳》,深感即使再好的書評,也比不上林語堂自己寫的《自序》,一言以蔽之,林語堂哪是在寫蘇東坡,分別是寫出了“中國知識階層傳承千年的理想人格”。所以,與其說林語堂在寫蘇東坡的生平,倒不如說是一個狂熱粉絲在抒發自己對偶像的愛。當年他前往美國的時候,隨身攜帶的,只有蘇東坡的詩文和信札,因為“一段時間不讀東坡詩詞,就惶恐不安”。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這種喜愛,已經超越同為文人的惺惺相惜了,而頗有些將其當做自己畢生努力的完美人格的意味。因為從林語堂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或多或少有著蘇東坡的影子。

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說,

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於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這種達觀也產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及淡漠的態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這段話所反映出的人生觀,和蘇東坡的人生觀完全一致。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因此,相對於同時代“橫眉冷對”的鬥士魯迅,林語堂則更像是一個笑看人生、歌頌藝術的智者。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他骨子裡依舊是“文人”,是姚漢源先生所說的“體文而用史”,文人的畢生追求是發展個人生命格調,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文人對“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蘇東坡的喜愛了。

什麼是好的傳記?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於喜歡讀傳記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有多少誇讚,就有多少批評。讀慣了像是《張居正大傳》這類考據詳實的傳記,總會忍不住詬病林語堂的寫作過於主觀化,他就像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喜愛他的一切,批判與他相反的一切。因為這種充滿溢美的態度,導致很多人認為他寫的傳記摻雜太多的主觀感情,有失偏頗,具有一定的可商榷性。

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他在此傳記中將王安石作為了一個反派人物,幾乎進行了“人格謀殺”。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人們總會陷入到“非此即彼”的慣性中,認為既然蘇東坡是好人,那麼與他作對的便是壞人,因此總忍不住對意見向左者惡語相加。蘇東坡人生的起起落落,的確與王安石一黨密切相關。在變法問題上,蘇東坡和王安石身處兩大陣營,他的幾次貶謫更是和王安石有直接的關係。

可通透如蘇東坡,對於此事卻並沒有過於耿耿於懷,而王安石也不是什麼公報私仇的小人,當蘇東坡遭遇烏臺詩案被定罪候斬,性命危在旦夕,當時滿朝異姓官員無一為蘇東坡求情,反而王安石聽說反而後上書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但作為蘇東坡的忠實擁躉,林語堂可不這麼認為,他在書中說王安石“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毫無疑問,他又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這顯然是不夠客觀的。

那麼,是否就能說,不客觀的傳記就不是一本好的傳記呢?傳記一定要儘可能地還原歷史嗎?

和《蘇東坡傳》一樣,著名的傳記作家茨威格寫的《異端的權利》,也常常被人批評,雖然文筆大氣磅礴,但觀點卻是極具偏見的。他將卡斯特里奧塑造成一個聖人,相反地,又將加爾文塑造成一個魔鬼。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雖然如此,我卻仍認為這些不那麼“客觀”的傳記是十分有價值的。在極權主義籠罩歐洲時,法西斯獨裁、麥卡錫主義、莫斯科審判接二連三地發生時,茨威格作為歷史學家,也承擔起了樹立信仰的責任,與其說他在寫人物傳記,不如說他在傳達“我們不應用火燒別人來證明我們自己的信仰,只因為了我們的信仰隨時被燒死”的信念。而在內憂外患的動盪社會中,林語堂也正是藉助了蘇東坡之手,鑑古知今,傳達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哲學。

有的傳記回顧歷史,有的傳記傳達信念。

對歷史的解讀,只是指引未來的工具, 這種充滿情感張力極具人文意識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在讀者內心中找到一個突破口去延展其強大力量,振聾發聵,鼓舞人心。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雲書領讀 | 文學 |《蘇東坡傳》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蘇東坡傳》下



本文首發於 微信公眾號 【雲卷讀書雲舒行路】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你真的應該讀點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