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河西區:科學規劃 建管並舉 城市建設讓百姓生活更舒適

初秋時節,走進河西,街景公園五彩斑斕,藍天白雲秋高氣爽,目及之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區面貌日新月異。改革開放四十年,河西區從市容綠化、城區改造以及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下大力量開展城市建設工作,打造人民滿意的宜居家園,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坦。

從綠化看變化 城區處處皆風景

今年,河西區對危改廣場實施了提升改造,增加了新的透水磚,擺放了新的花卉,重新翻修廣場噴泉,讓周邊居民推窗見綠,在家門口享受綠色福利。

改革開放40年間,河西區提升城區環境的腳步從未停歇。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堅持新建與管養並舉,發展與鞏固並重,專群結合與依法治綠原則,統籌規劃綠化用地,基本做到黃土不見天”,到2008年,河西區榮獲“國家衛生區”稱號。2012年,2016年分別通過國家衛生區複審。2015年,河西區啟動市容環境管理三年行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普惠的公共產品和民生福祉。

2015年以來,河西區先後完成兩批雙植十綠工程,完成我區11座城市橋樑橋下空間綜合治理綠化提升工程,對奉化道、友誼南路等60條道路綠化工程。對珠江公園、西柳公園等12個公園及街心園,前程裡、惠陽裡等20個社區進行綠化提升改造,對場館周邊河岸以及海河堤岸實施提升改造,完成綠化工程提升改造總面積140餘萬平方米。

共築廣廈千萬間 百姓安居盡歡顏

“安居”是老百姓最基礎、最現實的需求。截至2017年初,河西區共有棚戶區21.82萬平方米未實施改造,分三年完成改造工作。今年,河西區共啟動14片13.96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從“為房所困”到“住有所居”,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實現了安居夢想。

改革開放初期,河西區先後闢建小海地和體院北兩處大面積的樓房新區。1985年,改造“三級跳坑”被列為市政府當年改善城市人民生活的10件實事之一。同年,涉及10個街道的1500餘戶居民搬進了新家,從此擺脫“三級跳坑”逢雨必澇的困擾。1993年,市政府提出了用5至7年的時間,將市區成片危陋平房全部改造完畢的目標。1994年,河西區啟動全市最大危陋平房區——謙德莊的動遷,1997年,破舊危陋的棚戶區便被設計新穎的樓群小區所取代,一座座高層建築拔地而起,謙德莊危改工程為本市大片危陋房屋改造和住房商品化闖出了一條新路。河西區也用4年時間率先完成了區域內90.2萬平方米成片危陋房屋的改造任務。進入2000年以後,河西區開始進行大面積住宅區的規劃,一些新型中高檔居住區陸續建成。2009年,河西區啟動小海地小二樓拆遷,2017年全面完成。河西區在圓百姓“安居夢”的道路上步伐堅定而穩健。

住有所居還要住有宜居。2012年至2015年,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河西區實施了四年舊樓區提升改造工程,累計提升改造舊樓區383個,1266萬平米,基本實現了成片、散片舊樓區居住功能提升改造的全覆蓋。2017年,河西區完成了102個小區512.88萬平米的老舊小區及遠年住房改造,今年,河西區又在此基礎上,對226個小區開展微修復微提升微改造“三微”工程。

城區換新貌,群眾得實惠。在河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舉措,加上廣大河西幹部擔作為、實幹付出,河西百姓的“安居夢”正逐步照進現實。

水清天藍地淨 百姓樂享宜居生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七月底,河西區PM2.5平均濃度達到53每平方米微克,同比改善26.4%,實現全區歷史最好水平。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40年間,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強,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2013年,國家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隨後,本市提出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河西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提高站位,將環保治理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持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河西。

今年以來,河西區狠抓大氣汙染防治“五控”措施落實,完成家用散煤治理任務10532戶,全面實現我區城市居民生活散煤“無煤化”目標。對全區87個建築工地,嚴格落實“六個100%”。全區185條可機掃水洗道路實現清掃率、水洗率100%。轄區內3122家餐飲企業全部安裝油煙淨化設備。全面開展河湖水環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三大行動”,全區河湖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綜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同時,持續紮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案件的整改落實,為百姓營造宜居家園。

不斷美化的城區環境,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不斷優化的環保質量,正讓河西變得越來越“有底氣、有亮度”。如今,河西人正以追求卓越、以質取勝的發展理念,把城市功能做實、內涵做深、質量做優,向著建設品質城區、首善河西的目標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