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所羅門的 “智慧”

追隨著摩西的足印,我們的世界法律之旅,來到了死海之濱這一片神奇的土地。

摩西死後,長期在沙漠中漂泊流浪的以色列人,終於又回到了他們的故鄉——迦南。不過,現時佔據了此地的腓尼基人,已把這地方改了個新名字,叫做“巴勒斯坦”。

據說,在進入巴勒斯坦境內的時候,以色列人家家都抬著一個木匣子。匣子裡面裝著刻有“摩西十誡”的小石版——一份與上帝的契約,故稱之為“約櫃”。當他們重新定居下來之後,他們很快就依據這份“人神契約”的精神,發展起一整套完備的猶太教規和一部著名的《猶太法典》。於是,繼《漢謨拉比法典》誕生後,在亞洲,又出現了第二個“法治”的國家——以色列,而它的首都,就是那座夾在死海和地中海之間的千古名城——耶路撒冷。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這座飽閱滄桑的古城裡,來尋覓那昔日法律的故事。

“耶路撒冷”四個字,迦南語的意思就是:“和平之城”。但頗俱諷刺的是,從古至今,耶路撒冷,卻實在與“和平”二字相去甚遠。由於這裡地處一個古代世界的交叉路口,列強爭搶,宗教互攘,此地的戰火,竟一直燃燒了差不多5000年!一座小小的、面積僅1平方公里的舊城,竟然同時矗立著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多座金碧輝煌、至高無上的聖殿,這便叫這座古城,如何去承載這生命中無法承受的沉重?“客來空弔古,悲淚落清笳”。我們此行的目的,是要來尋覓那法律的足印——所羅門王的足印。但沒想到,歷史之手,卻兜兜轉轉地依然把我們引領回那堵著名的“哭牆”面前。

相傳,在距今近3000年的時候,以色列人中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所羅門王。所羅門的時代,是猶太民族有史以來惟一的繁榮富強的黃金時代。他曾用了7年的時間,為耶和華建造了一座壯麗無比的大神殿,這座神殿的位置,就坐落在今天耶城東北角的聖殿山上。

據歷史記載,這座聖殿高踞山巔,坐西朝東,氣勢十分雄偉。神殿大門和所有的廊柱、天花、門窗全部鑲金,燈具、祭器和供奉“摩西十誡”的“約櫃”也全部用純金製造。神殿外邊的院子裡,有100個種滿蓮花的金邊水池。神殿落成之日,盛大的慶典持續進行了兩個星期!而所羅門,就日日來到這神殿裡,在橄欖樹的濃蔭下,為全國臣民主持正義,開庭審理各類案件。

據說,所羅門在繼位之初,就曾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希望上帝能賜予他當一個好國王所必需的好品質。於是,耶和華便拿出了四樣東西給他挑選。所羅門從“長壽”、“財富”、“復仇”、“智慧”中僅挑了“智慧”,於是,上帝便賜給了他一個謹慎而又聰明的心靈。

從此,所羅門斷案之神能,破案之智慧,裁判之公正,便在西方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佳話。

下面這一個故事,就是3000年前發生在此地的一個經典的法律故事。

據說,有一天,所羅門端坐在大神殿裡的審判席上,有兩個婦女抱著一嬰兒上殿來,哭哭吵吵地向他陳述一個案件。其中婦女甲指著婦女乙說:她們二人,住在一起待產。她(甲)生下一個男嬰的第三天,而她(乙)也生下了一個兒子。

當晚,婦女乙不慎把自己的孩子壓死了。驚痛之餘,婦女乙竟然趁夜深人靜偷偷把兩個孩子掉了包。婦女甲醒來發現懷中孩子已死,驚魂甫定後,仔細一看,她才發現,這死嬰並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

婦女甲陳述未完,婦女乙就激動地向所羅門抗辯道:“不!她說的是假話!死去的才是她的兒子”。而婦女甲則更激動、更大聲地說:“活著的是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二女爭子,吵個不可開交。這件天字第一號的奇案,一時間也難住了所羅門。 在所羅門的那個時代,醫學上還未發展到驗血認親、DNA親子鑑定的地步,而同時,本案又絲毫沒有其他的人證、物證來可供參考。只見所羅門沉思良久,突然睜開眼睛,發出一個簡短的命令:“拿劍來”。

甲乙二女大吃一驚,拿劍來幹什麼?所羅門說:“把嬰兒切開兩半,一人一半”。此時,婦女甲失聲痛哭:“國王呵,把孩子給她吧,我寧可不爭了,請不要殺孩子!”而婦女乙則惡狠狠地說:“好呵,我既不能得到,她也不能得到,乾脆一刀兩半,把孩子殺了吧”。

此時,真相大白。按人之常情,只有親生母親才會委屈自己,來保存孩子的性命,於是,所羅門作出了一個千古傳誦的判決:“把孩子交給婦女甲,她才是真正的生母”。而狠毒的婦女乙,則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

這個英明判決在世界各地流傳了將近3000年,使所羅門成為了西方世界婦孺皆知的一個司法正義的守護神,其名聲,甚至遠遠超過我們中國的包青天。當然,如果用現代法治的原理和觀點來看,所羅門這一司法行為顯然是大有問題的。他首先是觸犯了法律,即違反了“摩西十誡”裡“不可妄殺人”這一條;其次,他的恐嚇之所以能產生這樣大的戲劇性效果,則全因為婦女甲乙以及全體以色列子民都知道,他手上確實有“切開嬰兒”而無須經任何司法程序批准的權力。這種“法治”,其實還是一種“權力至上”的“人治”,充其量,它只是一種“形式法治”,而遠非我們今天所追求的那種“法律至上,連國王也不得違反”的“實質法治”。但在那個遙遠的古代,在那種完全沒有事實證據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能積極創造條件、克服困難、去實現司法公正的審判官,所羅門的智慧,確實是值得千秋萬世的景仰。

但今時今日,這座所羅門曾坐堂審案的猶太教第一聖殿究竟在哪裡?我們在聖殿山上徘徊多時,卻找不到它的影蹤。一問人,卻被告知,原來,它的廢墟就在那堵舉世聞名的“哭牆”下。原來,在所羅門死後344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撤率領他的鐵騎攻陷了耶路撒冷。他們用一把火燒燬了壯麗的大神殿,從此,繁華一時的耶路撒冷,就變成了一片被燒焦了的廢墟。後代的猶太人,把遍地的亂石重新拾起,在原地砌成了一堵牆,並在此地重建了第二聖殿。豈料,數百年後,第二聖殿又被羅馬人一把火燒燬,而留下來的,就僅僅是這一堵牆。猶太人年年月月到此地緬懷過去,禁不住悲從中來,便個個放聲痛哭,因而,這堵牆便又被名為“哭牆”。

我們佇立在這堵“哭牆”的面前,凝視著那一塊塊歷盡滄桑的古老岩石,我忽然覺得,這岩石是一本本厚重的歷史書,它不僅記錄了猶太民族那沉甸甸的數千年苦難史,而在它的背後,也還記錄了,那大神殿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個個經典的法律故事。

的確,從古到今,猶太人都是一個極其傑出的天才民族。但平心而論,在造成了這個民族數千年慘劇的種種因素裡面,難道,除了“上天不公”這4個字之外,就完全沒有一點需要以色列人自我反省的地方?講實話,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從猶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搗毀了別人的神像、與別的種族、宗教不共戴天及憤而出走烏爾城的偏激行為中,從那一刻開始,冥冥中,不就早已註定了這個民族4000年坎坷而悲慘的流浪命運?雖然,後代的猶太人中,代有摩西、大衛、所羅門、耶穌、愛因斯坦、馬克思等偉人輩出,但“天妒英才”,積重難返,這個民族卻始終擺脫不了那一種由性格決定的命運。今日,為了避免這命運的悲劇重演,為了各個民族包括猶太民族自身的自由和幸福,也為了讓耶路撒冷真正變為一座“和平之城”,以色列人,是否應該開始研究一下——與各種不同文化、宗教、種族的共存之道?

當然,這些,都已是我們法律之旅的題外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