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公生活


不能一概而論,要從不同方面看!

在高校學歷界,一直有“金本銀碩銅博”的說法!

這樣的說法,和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吻合,但是我要說的是,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從不同的方向來看!



光從學術的方面來看!

我們從學術的角度開看,這個定論是不成立很顯然是不成立的!

我承認,雖然國內很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很水,但是在學術上,本科生的學術比較常規,研究生具有一定專業性,博士生已經可以從事科研和高等教育。

而且專業的不同,這三個段位的分層明顯度也不一樣,例如:

軟件、計算機等技術類,法律專業,地質探測以及生命科學等等!

這些本身就具有專一性的專業,三個段位的水平分層很明顯的,這個定論很明顯不成立!



從我們工作的角度來說!

這個說法為什麼這麼普遍呢?

因為現在很多人考研、讀博為什麼! 就是找個好工作,根本就不是奔著學術研究去的!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事情,很多人就想快點畢業,搞一個學歷,研究階段,就很想找項目做,跟外面的人多交交關係,為以後的工作多鋪墊人脈!

現實驅動的大多數人這樣去做,於是,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後,水平很水,而且同時期的本科生已經有很多年經驗了!

這導致了,工作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這樣的局面出現了!


紅燒肉加碗飯


博士,碩士,本科,本來是三個層級,有高有低、求職、報考、遷居的三個主要的門檻。

社會上,之所以存在“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的說法,這跟社會上有人拿出“讀書無用論”混淆是非如出一轍。當然,它有一點合理性——某些過來人的“一家之言”和“感慨”,對自己讀碩士、讀博士跟讀本科的“投入和收穫的性價比”的“經驗總結”。

然後,就不能相信這種說法了,相信這種說法,比相信“讀書無用論”還糟糕,不讀書而混學歷、考各種證的人多得很,要求博士、碩士的職位和機會,本科根本就撈不到,所以,感嘆是感嘆,有些感嘆有情懷,有些感嘆就是逗人玩,上述說法其實就是逗你玩,往好聽裡說,是為了照顧只有本科學歷的人士的感受,往壞裡說,不過是為了勸你搞清楚自己學歷地位,自己明明是本科,沒有啥特殊貢獻,就不要跟碩士、博士的爭搶了,把機會讓給碩士、博士們。

就像本科以前分為一本、二本、三本,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現在,國家為了“削弱”社會對二本、三本的歧視、貶低,正在逐漸取消錄取批次的劃分。將它與這種說法相比,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博士就像其中的三本,碩士就像其中的二本——這簡直就是胡扯,在企業招聘、公務員報名、城市的人才爭奪戰中,博士、碩士都比本科受優待,這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的基本常識。

如果從學習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上看,博士投入的最多,碩士其次,本科一般。從拿學分、攻讀學歷的視角看,本科是最容易攻讀的,當然,各個專業攻讀的難度也不一樣。有些說法可以當相互客套一下,這個說法就是這樣。

碩士、博士很重要的,名校的碩士、博士就更加重要了,每年都有很多畢了業的往屆生二戰、三戰,也不過是為了將名校的碩士、博士的畢業證、學位證拿到手,所以,就把這個說法當“讀書無用論”,然後,該報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還是要儘量往985工程高校裡面衝,想學習人工智能的儘量衝擊國內首屈一指的頂尖名校。(聖達信教育梁挺福)


高考專家梁挺福


這個論斷比較武斷。

從知識量和研究能力看,博士高於碩士,碩士高於本科。

從人數來看,本科遠遠高於碩士,碩士遠遠高於博士。

三個學位對應的學生,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定位,本科生從事常規工作,研究生從事有一定專業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博士生從事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



定位不同,大學老師大部分都是博士,公司員工大部分是本科,大型公司和事業單位,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生。

所以,定位不一樣。

再看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本科是三本院校的,畢業工資3000,但是他考了一個工科專業的研究生,電氣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比較努力,申請了幾項專利,畢業找工作月工資就變成了8000元。找的單位也是行業有名的大企業。

從個人角度看,他讀研究生,提升很大,還在研究生階段找到了女朋友。

那麼,題目說的這種現象是什麼呢?我分析是這樣的。

很多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好找,然後不如很多本科生工作待遇好,很多博士生在高校做科研教書,待遇沒有很多本科生高。這個是拿本科生優秀的和研究生普通的相比。

應該怎麼比較呢?全體本科生的公司水平,工資待遇,和全體研究生的公司水平,工資待遇相比。這個很明顯,因為什麼公司招研究生?一般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在同一個公司裡,研究生確實比本科生工資高。

博士生沒有可比性,主要是做科研,教書育人,不是一個領域的。但是,有才的工科、計算機博士,如果被科技類公司招聘去,工資頂5個研究生,8個本科生。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兩個創始人,就是計算機的牛博士。才能成為這種高科技公司的創業成功者。


五角星


如果是本科就上到985,211還是很厲害的。他們有很多人選擇本科畢業後就直接工作了。也有很多成績一般拼死拼活考上碩士博士的,科研平平的。當然本科裡也有一部分很聰明的學霸讀了碩士博士,最後成了教授。但任何一個群體都有聰明能力強的,也有平平愚鈍的,所以比較這三個群體沒有任何意義。

但無論如何博士也不該是被恥笑的那一群。

目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霍金啦,屠呦呦啦,楊振寧啦,又有哪個沒有博士學位呢?在學術界只有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基本具備了獨立做科研的能力。而目前你們能想到的,AI,基因療法,大數據等等最前沿的科學,都是由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推動起來的。本科只是學習現有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卻是博士和碩士創造的。我想在科技領域,可以以一己之力翹動整個地球的,絕大部分都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所以博士這個群體,聰明的人只會多,不會少。

我想那些本科成績優異,能力出彩的,如果能讀碩士博士也是應該非常輕鬆的,所以貶低本科崇拜博士也並不可取


琪琪可可可


不知道你是指純粹的工作動手能力上還是指最終的人生狀態上。我覺得本碩博對應的工作還有區別的,對比工作動手能力沒有意義,我從最終的人生狀態談談我認識的人。

在最終的人生狀態上,我不認為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相反,我總體上認為本科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博士。因為我看到的情況就是這樣。

我從初中到碩士研究生各求學階段的班級同學人數如下:(時間截止今天2018.8.13)

①初中68人,現在微信群人數63人;

②高中72人,現在微信群人數69人;

③本科52人,現在微信群人數44人;

④MBA60人,現在微信群人數60人。

同學人數共計252人,專科以上學歷226人,其中,專科本科124人,碩士(含MBA)95人,博士7人。

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年收入50萬不見得一定比年收入20萬的人幸福。但一個人的經濟狀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生活狀態,所以還是可以從同學們所在行業和所擔任職務上(薪資不好了解)大致反映他們的人生狀態是怎麼樣的。

1、最高學歷為專科或本科的同學

最高學歷是專科或本科的124名同學中,約90%在企業,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二在私營企業。具體行業上,普通製造業約70%,熱門行業如高新技術、互聯網、房地產和金融等約20%,其它的有零星分散在機關事業單位如海關、學校、醫院等。做到部門經理、總監的不到20個,副總經理4人,總經理2人,創業5人。

2、最高學歷為碩士的同學

最高學歷為碩士的95位同學當中,外企和非外企約各佔一半。80%在熱門行業。部門經理、總監差不多30%,41人;副總經理17人、總經理9人、自主創業19人,在政府機關9人。

3、最高學歷為博士的同學

最高學歷為博士的7位同學,有倆人是國防生,一路讀完博士,現在一個在東海艦隊一個在南海艦隊;還有3位在大學當老師;另外兩位在政府機關:一位是某省團委,一位民委。

不知道大家的同學圈都是怎麼樣,至少我從自己的同學當中發現,在最終人生狀態上,可以籠統地說,是“本科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博士”的。

總之,學歷對一個人的最終人生狀態是有重要影響的。


職業鯉


這種說法的確是存在的,以中國為例,越好的學校越容易出現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的現象,背後是有很複雜的原因的。

按常理,在學位授予體系當中,博士學位是最高學位,既然是學位金字塔的頂端,那麼就應該擁有頂端的價值,而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的。博士不僅在實際社會價值還是影響力上面都處於一個比較劣勢的狀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政商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擁有博士學位的。

但是其實很大一部分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實際上表現是不如擁有碩士學位和本科學位的人的。其中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一般心氣比較高,對於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是不願意花費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做的。這就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

再者,現在我們國內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是不是資質最優的一批人也是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因為真正頭腦靈活的,有更好出路的一批人早就在本科階段或者碩士階段就另謀出路了,不會再在冷板凳上面坐。比如我們國內的兩個最高學府北大和清華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北大、清華內部就經常流血行這樣一句話: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和三流的博士生。

不過,事在人為,以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史來看,擁有博士學位對於自身的長久發展還是非常有利的。


青年史學家


為什麼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不過這種說法早已經被改變了,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大力度加強。有個詞現在在在讀博士中流行,那就是“延畢”,即延遲畢業的意思,因為不能達不到要求、不能按時順利畢業的研究生不少,這在以往是沒有過的。

然而,要是從基礎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卻有很大的合理性。我是一名高中教師、班主任,這幾年學校引進教師的層次原來越高,基本上以研究生為主;而在一些其他高中名校,已經開始招聘博士生擔任高中教師。

博士生當高中老師,高學歷會帶來很高的教學效果嗎?完全不一定。以我所在學校為例,這幾年引進的研究生中,教學水平高、成績出色的寥寥無幾,倒是有好幾個教學方式不當、學生認同度的研究生,其中有兩個,學校迫不得已將其專人教輔崗位。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莫過於研究生在讀期間進行的是專業的研究,而高中或者初中是基礎教育,教學中要給學生強調一些非常基礎的內容,而這些地方很容易被他們忽視。比如我校的一個研究生,多次被學生認為是上課抓不住重點,教學效果很差。

至於博士生,問題就更嚴重了,在進行了如此精深的研究後,一下子回到最為基礎的學科,而且已經遠離高中達十年之久,生疏程度可見一斑。但比這更不利的是,即使是在他所任教的學科,也會出現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可能不會教!

博士階段,研究的是某個學科裡面非常細分的領域,比如他讀的是醫學與物理學博士專業,現在要教高中物理,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他已經遺忘了,因為不再接觸,這就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解不出初二物理題一樣。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人來到世上的第一目的便是生存,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吃喝,這就是俗話說的:民以食為天。

要生存就必須有生存於世的技能。技能不是天生便有,須得不斷學習。上學便是學習技能的一條途徑。

人之生存是生存於人之群體之中。

有人高中畢業就棄學謀生,也就是說十八九歲時就步入社會,開始自謀生路。其時年紀尚小,縱有挫折也不可怕,經十年跌撞,才二十八九歲。十年時間足以能找到未來之路。大學畢業時二十三四歲,步入社會,開始謀生,十年後,三十三四歲時,社會經驗已足,所謂三十而立。

博士結業時已經三十歲有餘。有些人讀書多年,腦子僵化,不能與時俱進,此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女主人公有一句話:我只會讀書。此為其一。人生一世,夭折者暫且不說,年百歲者千不存一,多是八九十歲。博士三十多歲步入社會,人生三分之一已去。而他人早已結婚生子,事業有了眉目甚或有成。此為其二。等到不惑之年,人生過半,其他人子女長大,有些人甚至稱爺奶,而博士的人生才剛剛有了眉目。遠遠落後他人。常人畢業踏入社會,選擇工作不挑不揀,謀生即可,本科生自認文憑在手,應聘工作挑肥揀瘦,碩士略甚,博士更甚。挑挑揀揀,浪費的都是時間、生命。此為其三。(應聘工作,挑挑揀揀很正常。話說回來,正因為就業者的然過猶不及,本言論只對眼高手低者。)

掌握的知識是為了生存,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人生在世飲食無愁,就是娶妻生子。博士生人生有近一半時間在學習,遠超常人,沒有承受失敗的時間。當別人早已成家立業了,而博士的人生才剛剛起步。

高中生知識面畢竟少,眼光不及不如本科生。碩士生上學時間比本科生長,書本知識雖然比本科生掌握的多,社會經驗卻不及本科生;、博士生相比碩士生也是如此。

早早步入社會中的人有了自己的事業,總要招收人才。博士文憑再高總要工作賺錢生活。一個需,一個求,於是文憑高的便給文憑低的打工。

於是給人的感覺就是: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mimang830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從使科研技術開發27年,發現。

現實中真有“本碩博”直讀傻的孩子和“碩士後”博士!

但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是蠱惑人心,擾亂視聽!



社會企業科研現狀

現實企業研究機構大部分技術開發團隊主要以維持跟進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為主,造成國內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或者具有研發能力的機構在現行實際企業組織中的比例不高。

企業基於人力成本原因技術開發力量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和碩士生!

因此,表面現象是本科生的需求更大一些,更能貼近企業的需求!

碩士是退可工進可研的很好的學業水平平臺

碩士的視野和專業素養要普遍高於本科生,對於有志提高企業研發能力的企業而言,從跟進國際國內技術的角度是最佳選擇。

碩士既有普遍性高於本科的研發能力水平,又具有可以深入一線工程設計的現實需要和內驅力!

博士探索性研究以及基礎性研究的主力軍

獨立自主的學術研究能力及其槓桿效應是企業研究機構使用博士的根本所在!

在基礎研究上的一小點突破,在工程應用上的槓桿放大效應是基礎研究的魅力所在。

探索性研究需要的是研究者的內驅力高於外部驅動力,這也是真正的博士所要具備的能力。

社會怪相“碩士後”博士

“碩士後”博士是套用“博士後”的一句調侃話。

泛指由於就業壓力,而聽信職業指導師的推遲就業,為博士學位而讀博士的學生。

內驅研發興趣是讀博士的重要出發點,企業僱傭博士,往往是企業在某一領域需要超越自我的科研行為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研發能力。

國內有一怪現象,高科技企業認定或出任專家評審,沒有博士頭銜容易被質疑!“碩士後”博士在這一領域可以混的風生水起!


凱騰聚知


下面是某網友的評論,大家可以先對這個有一個理解。

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這句話來自於:一所有研點、博點的院校,她的本科生考研時都要考更好的學校,所以她招來的研究生幾乎都是不如自己學校的孩子,顯然他們基礎不如自己學校的本科生,博士生同樣如此,所以就有了這句話。同時保研也正是學校為了留住自己學校的學生而採取的一種政策。

第一,談下網友評論。本人是某211大學學生,成績中上,按照目前來看,打算考985研究生。我們專業這屆的畢業生保研的大多都是985,考研也有很多優秀的。所以,大趨勢是,清華北大這些C9高校,優秀的學生都出國了,次一點的985的學生想著去C9,211的想著考985,普通大學的想著考211。這就導致優秀高校招到的研究生生源並沒有本科生好。而且現在保研政策放開,拿到保研資格就可以任意去其他學校,更是留不住本校的人才。所以有了“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這句話。

第二,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考博,因為本科生資歷不夠,還需學習。除了科研型人才,大多為了找到更好工作而上研究生博士的人,之前的大學肯定是知名度不夠高,至少達不到他理想的學歷水平。有些公司甚至在招聘時就表示非211以上不要。而那些原本就在清華這樣學校的,相對而言他不需要更高的學歷來幫助他找工作。所以很多高校碩士博士生源並沒有本科生生源好。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果你有其他觀點,歡迎評論,如果你也同意小編的觀點,記得點個贊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